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云南教育网络舆情的特点与应对策略

2022-08-22 08:35:06公文范文
龙德芳何元教育网络舆情,属于网络舆情的范畴,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网民针对有关教育政策或教育事件所

龙德芳 何元

教育网络舆情,属于网络舆情的范畴,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网民针对有关教育政策或教育事件所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云南与沿海发达地区和全国水平相比,教育普及率低、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强、区域及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较为突出,教育网络舆情也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特点。事实证明,没有良好的教育网络舆情环境就不可能有健康的教育改革发展环境,就不可能有井然有序的教育教学管理秩序。掌握网络传播规律,准确把握云南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改进和创新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不断营造云南教育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现实课题。

一、云南教育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传统与新型媒体交互传播,负面舆情影响极易扩散

近年来,以短视频为载体的新型舆论传播方式极具传播影响力,成为很多社会舆情事件的主战场。云南很多发生在校园的事件总是能很快地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媒体曝光于人前,与社交媒体在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中的普及有着直接关系。比如教师体罚猥亵学生、校内意外事故等,大多是来源于学生和家长的微信、微博,在经过大量关注和转发后,进而引发部分网络媒体甚至是传统媒体的跟踪报道。特别是“抖音”“快手”等视频直播平台的快速发展,很多事件的曝光都是以短视频形式出现,声音、画面配合,具有极强的视听冲击力,容易形成舆论关注焦点。在教育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电视、报纸、网站等传统媒体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公众参与教育热点事件的讨论、传播中具有深层次挖掘话题价值的作用。新、旧媒体在教育舆情领域的互动、配合,教育舆情特别是负面舆情事件的影响更容易在两个舆论场中扩散。

(二)思想、情绪类影响纵深加剧,舆论容易“失焦”

教育网络舆情是对教育的现实反馈。从云南以往发生的教育网络舆情事件来看,网民参与的自发性较高,且因共情、发泄、群体极化、从众等心理或情绪因素的影响,容易对舆情事件中的主体产生强烈的主观情绪,导致舆论“失焦”。公众特别是“为人父母者”即家长,对于未成年人有着更强烈的同情和保护心理,因而在相关事件曝光后,常常在调查尚未有结论、真相还不明晰的时候,公众的同情和愤怒心理就先期爆发,在缺乏事实依据的基础上就对所谓“加害者”或未能起到保护义务的校方大加批判。在类似教育类舆情中,公众的情绪容易被煽动,加之一些不良媒体在“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的刺激下,吸引网民的非理性关注和情绪化表达,遮蔽了公众对于事件本身的关注和对真相的探寻,舆论“失焦”的情况会更加普遍。同时,与负面信息的广泛传播相比,关于学校或者教师的正面宣传往往显得乏力。

(三)教育网络舆情传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见性

舆情从产生到逐步平息都有规律可循,通常要经过潜伏期、显现爆发期、发酵增长期、减缓消退期等几个阶段。与其他领域舆情事件触发的偶发性、随机性不同,教育舆情事件通常和学校的运营密切相关,如寒暑假、中高考期间都是网络舆情事件的高发期,且主要事件类型比较一致,具有较强的可预见性。从近年来云南教育网络舆情发生情况来看,春秋季开学之际易形成舆情高峰,其余时间发展较为平缓。一些事件没有明显的周期性,但作为热点敏感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且容易刺激舆论情绪,比如校园欺凌、营养餐问题等等。

(四)舆情分布受经济因素影响大,欠发达地区更易发生重大负面舆情事件

从近年来云南教育舆情发生的区域来看,受经济、文化、政治等多元素影响,区域分布差异明显,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大理等地的舆情数量与迪庆、德宏、丽江、怒江等地相比明显较多,但就重大舆情事件的发生情况来看,昭通、文山、红河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生概率相对较高。云南教育舆情事件发生主体占比中,中学最高,其次是高校和小学。中小学舆情中有关安全问题(特别是校园暴力)、违规违纪(集中在补课、收费)、师德失范(教师体罚或打骂学生)的信息容易受到舆论关注。高校舆情多集中在安全问题和教育服务上,学生对自身生命安全和住宿条件等关注较多。

二、做好教育网络舆情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一)教育网络舆情工作肩负着为教育改革发展稳定保驾护航的重要使命

当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進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各类社会热点相互叠加,各种利益矛盾日益复杂。教育问题涉及千家万户,互联网舆论危机等不可预料的风险和挑战日益增多,营造良好教育舆论氛围的任务更加繁重。如果对互联网舆论的这种不确定性风险不加以控制,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突出矛盾或者发生的一些极端负面事件,在网络环境的渲染下,极易由个别事件上升为“普遍性问题”被广大网民“吐槽”,尤其是在一些“别有用心”或者唯恐天下不乱之人的怂恿和蛊惑之下,极易形成教育的负面舆论风暴,对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造成极大的伤害,对教师、行政干部或部门产生对立情绪,形成教育发展的“舆论危机”。这就要求教育网络舆论工作要引导社会公众多看主流、多看光明面、多看本质,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凝聚社会各界积极主动支持教育、关心教育,共谋发展的局面。教育部门要主动作为,要承担起宣传发动、凝聚力量、积极引导的担子,充分发挥“助推器”作用,切实增强教育舆论的正能量。

(二)教育网络舆情工作肩负着营造良好教育舆论环境的重要使命

长期以来,除在教师节等重要时间点对教育工作者进行集中宣传外,一些媒体对教师群体的宣传报道主要以“博取眼球”或“标题党式”的负面新闻为主,在一种有意或无意的“共谋”下,教育的种种问题被无限放大。如曾经发生在我省的个别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在媒体不加节制的宣传下,由个别问题上升为普遍问题,对教师群体、学校造成了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尽管在极少数舆论事件的背后,确实存在着隐瞒、人为干预等因素。但是,总的来看,这种事件在没有得到正向引导的情况下,被曲解、歪曲的可能性更大,甚至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不良的舆论习气。教育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途径,是培养人、塑造人、影响人的重要手段,是引领社会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果教育“坏了”,或者教育总是被“坏的舆论”所包围,那么,这样的教育,必然难以有所作为。C2B4DA29-871B-4B2E-8EE5-BDB310238F3A

(三)教育网络舆情工作肩负着掌握学校舆论主动权的重要使命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校肩负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各类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各项教育政策,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发挥着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平台和场所。倘若学校的舆论主动权失守,外部舆论环境对学校形成“负面包围”,势必会冲击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掌握教育网络舆论主动权,就是在新的形势下牢牢把握住了社会意识形成的关键环节,守住了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就是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四)教育网络舆情工作肩负着构建大宣传格局的重要使命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形式、质量要求更高,有些老经验、老做法很难满足这些需要。同时,唯个人、轻集体、重享受等一系列负面思想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这些棘手的问题不是宣传部门就能解决的,需要发动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共同动手,通过全党动手、全员参与,形成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加强和改善云南教育网络舆情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教育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舆情干预效果受多因素影响。提高教育系统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舆论氛围,不仅对于抓好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

(一)强化领导,着力健全教育网络舆情工作机构

在各级教育部门、高等学校组建教育网络舆情工作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落实专项经费,是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重要保障。一是要成立教育网络安全领导小组。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将教育网络舆情纳入网络安全工作一并部署安排,成立网络安全领导小组,配备所需的硬件条件和专兼职人员,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安全和舆情工作的领导。二是要加强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建设。选拔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业务全面、文字功底强、熟悉网络环境的干部、教师,负责教育信息发布、教育网络信息的收集分析、网络舆情监控等工作,并在教育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出现时,负责网上发帖、跟帖和撰写网评文章,及时开展正面引导。三是要加强教育网络舆情工作人员的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开设网络知识、网络舆情应对技巧与策略等课程,邀请教育网络舆情应对处置专家定期开展培训,提高教育系统人员与媒体打交道以及开展舆论引导的能力,确保在应对舆情中赢得主动、掌握话语权。四是要积极建构教育宣传网络平台,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加强教育(学校)宣传网站建设,强化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建设,积极构建教育网络舆论阵地建设的新格局。

(二)强化监测,着力构建教育网络舆情引导系统

建立网民舆论引导机制,做好日常监测工作,是做好教育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环节。一是各地教育部门要开展辖区内教育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工作,聘任专兼职舆情监测员,对重点网站、留言板、地方论坛、微信群等开展日常监测和实时巡查,对教育网络舆情情况进行登记和研判。二是科学引导教育舆情发展方向,对群众关注度高、影响较大以及可能发生舆情的工作信息或教育政策,通过相关新闻媒体进行公布;
对已经查实与事实不符的网络舆情,通过新闻发布会或通气会及时澄清事实,确保主流舆论占据强势和主导地位;
对网上举报线索不明晰或苗头性的网络舆情,及时跟踪深挖线索,确保把舆情消除在萌芽阶段。三是建立健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针对公众关心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第一时间准确发布权威网络信息,尽快消除“小道消息”或澄清虚假信息,引导教育网络舆论朝着积极健康、正能量方向发展。

(三)强化研判,着力建立教育网络舆情应急预警系统

网络社会充斥着大量负面网络舆情,负面网络舆情风险分级和研判对提高网络治理能力和网络社会治理成效意义重大。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云南省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突出教育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一是按照教育网络舆情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涉网络舆情分等级,建立统一、高效、规范的网络舆情应急预警工作机制。二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分类制定针对性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确保第一时间获知事件和舆情动态。同时,对重大舆论动向以及可能诱发网络舆情的教育事件要建立预警档案,预判舆情爆发的引爆点和时间节点。三是要明确教育网络舆情处置责任,将预警工作机制运行情况列入学校或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绩效考评,对因舆情处置不力发生重大舆情事件并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对相关责任人坚决予以问责。

(四)强化联动,着力建设教育网络舆情应对系统

協调各方力量,建立上下联动、多部门合作的教育网络舆情应对系统,是化解教育网络危机的关键。一是教育部门要从完善大宣传格局和舆情应对的大系统格局角度出发,与宣传部、网监部门和网络主流媒体建立常态化的舆情工作机制,建立良好的宣传与舆情应对合作关系。二是加大教育网络宣传力度,结合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教育政策、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民生实事,加强教育网络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采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强化教育正面宣传,努力形成教育正面宣传的舆论强势,逐步消除教育负面舆情的影响。三是强化以法治方式应对网络舆情。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尤其是涉及未成年学生的负面网络舆情,要利用法律手段给予坚决的打击。

(五)强化预防,着力变被动“扑火”为主动“防火”

进一步增强工作主动性,全面强化先入为主的工作理念,彻底扭转教育网络舆情工作被动局面。一是要强化信息公开工作。加大统筹指导力度,推动教育系统信息公开和校务公开工作。健全信息公开制度,规范公开程序。推动教育决策过程公开,重大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出台,通过门户网站、新闻媒体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方意见建议,畅通民意沟通渠道。对各州(市)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提高信息公开质量,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加强政策解读。综合运用新闻发布会、新闻单位采访、电视采访、微访谈、微博微信、专家文章等多种形式,加强政策解读、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及时释疑解惑。三是要加强与网民交流互动平台建设和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主动在门户网站上建立网上信访、建言献策等与网民交流互动平台,落实专人负责审核和管理,将教育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主动晒在网络上,主动迎接“炮轰”,主动让网民发泄情绪,并组织工作力量进行主动疏导,引导舆情朝着正面传播发展。四是要注重在知名网民互动平台中培植核心主导力量。影响力是教育网络舆情引导的风向。要培养一批思想政治觉悟高、政策理论素养好、善于网络互动交流的干部师生,围绕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和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主动开展论坛交流,统筹做好意见建议征集、政策文件解读和网民情绪疏导等工作,构建清朗的教育网络舆论环境。

(作者龙德芳系云南教育报刊社社长、总编辑;
何元系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云南教育报刊社副社长、副总编辑)C2B4DA29-871B-4B2E-8EE5-BDB310238F3A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工作 做自己的支配者语文周报·教研版(2021年33期)2021-09-13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环球时报(2021-04-27)2021-04-27工作不好找少年博览·小学低年级(2019年9期)2019-11-01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环球时报(2019-04-12)2019-04-12不工作,爽飞了?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消费舆情消费电子(2016年12期)2017-01-19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网络传播(2014年12期)2015-03-16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网络传播(2014年11期)2015-01-14工作的喜与悲英语学习(2009年7期)2009-08-05

推荐访问:舆情 云南 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