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郝派西河大鼓历史初探

2022-08-27 11:35:05公文范文
卢欢欢初次听到“郝派西河大鼓”这一名称,还是在上专业课时听导师介绍过。那时只知沈阳有一个西河大鼓的流

卢欢欢

初次听到“郝派西河大鼓”这一名称,还是在上专业课时听导师介绍过。那时只知沈阳有一个西河大鼓的流派分支,叫“郝派西河大鼓”,已传至三代,且第三代传承人郝赫就居住在沈阳。简单查阅资料获悉,“郝派西河大鼓”是“南口儿”支系中成果丰、影响大、传承时间长的一个流派。“郝派”创始人郝英吉博采众长、行腔工巧,长篇书目犹为出色。他子女7人,除长女外均从事西河大鼓的演唱与伴奏,行内有“西河世家”①之美誉。传至第二代演员,在粗犷的声腔风格中转化出女腔,称赞郝艳霞和郝艳芳“传南口之优良艺术传统,又有个人的创造发展”②。传至第三代,长篇短篇并举,说唱创兼优,以郝赫和郝秀洁最具代表性。为何“郝派西河大鼓”能够传世120余年?以上寥寥数句根本无法得以解惑,反而更想让人一探究竟。

郝英吉是西河大鼓第三代著名艺人之一,1897年,正式拜师西河大鼓创始人马三峰的长子马小峰从艺。由此,开启了“郝派西河大鼓”的历史篇章。

(一)郝英吉生平

1887年,郝英吉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东教村一户农村家庭。说起河北保定,它至沧州一带是西河大鼓的发源地,同时,郝英吉幼年正逢西河大鼓蓬勃发展,优越的人文地理环境使他从小耳濡目染,并对西河大鼓产生了浓厚兴趣。1897年,正式拜马小峰(马三峰之子)为师学艺。可惜好景不长,1899年,马小峰便因病逝世了。事后,郝英吉又带艺投师王殿邦,郝英吉的艺名由王殿邦所赐。在长期的演出中,郝英吉结识了朱化麟、王振元等西河大鼓名家,并私淑他们的技艺,结合自己原有的“北口儿”基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下为郝英吉的师徒谱系:

郝英吉對长篇书目的发展贡献极大,由于师辈的长篇书目极少,为吸引观众,他便自己搜集大量的说唱中篇书目以及有关的历史演义小说,按书序串连起来,以全书总体主线搜集有关资料,把书中故事互不衔接或时间相距过远等问题,通过增添故事情节和有关人物,力求恢复书目原貌,并取得不错反响。为何会发展长篇书目?这与郝英吉“闯”天津有关。当时天津工商业发达,外省入津的人口激增,各种曲艺形式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纷纷流入天津。来津前,郝英吉便已开始搜集整理出自己的说唱书目,数量多且深受观众喜爱。来津献艺后,演遍了各地演出场所,还经常应邀到公馆或大宅门演出,不仅适应了新的从艺环境,扩大了交友范围,还积累了作品素材,推动了长篇书目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郝英吉来津前,来津的说唱艺人虽使人有熙来攘往之感,尚未闻有人在津久住,到他及咸士章、田士杰等来津后,西河大鼓艺人才逐渐定居天津。

郝英吉有一个天生的好嗓子,音域宽广,游刃有余。在演出过程中,他最拿手的是“双高”“二黄大反腔”“十三咳”等特色唱腔,其中为表演悲惨情节还自创了唱腔“刀刀痛”。与同时代相当一部分说唱艺人一样,郝英吉虽未进学读书,却也能创演出好的作品,其演唱的《隋唐》《月唐演义》《东汉》等书,故事生动,结构严谨,都有他自己的见解和艺术构想。他善于利用口技模仿风、雨、雷电声,尤其是以口技展现古代战争的人嘶马吼,更是惟妙惟肖。除此之外,郝英吉的书帽、小段儿和中篇书目更是出神入化,只可惜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无音响资料留下,是为遗憾。

1948年,郝英吉返回天津,转年春,因患食道癌逝世。

郝英吉共有子女7人,除长女外均从事西河大鼓的演唱与伴奏。长子郝庆轩(1910——1988)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东教村,16岁便在津登台演出。1933年春,正式拜西河大鼓老艺人牛德兴为师,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演唱风格,20世纪40年代便红遍大连。郝庆轩创演兼备,其创作的《吕梁英雄传》在天津解放初期,对鼓曲界说新唱新,起到了较为重要的表率作用。他曾任大连市“书词工会”主要骨干人员,天津“西河鼓曲改革研究社”副会长。

二女郝艳春 (1918——1974)出生于天津,自幼随父学艺,专攻三弦,此后便有了“少年女弦师”③之称。她加入锦州曲艺团后,长期为五妹郝艳卿伴奏。同时,她还为东北大鼓、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及单弦演员伴奏,是一位三弦高手。

次子郝庆国(1920——2002)出生于天津,11岁弃学从艺,先后跟其父郝英吉、长兄郝庆轩学习三弦弹奏技艺,后拜师牛德兴。1959年,沈阳曲艺团成立后,郝庆国因技艺精湛,成为当时团里工资最高的伴奏员。他的伴奏不花哨,拖腔保调流畅自然,曾和诸多名角合作,他对西河大鼓的唱腔发展和伴奏方法的改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女郝艳卿(1928——2020)出生于天津,由于年龄最小且聪慧,深受家人喜爱。郝艳卿12岁,父亲郝英吉便正式教授女儿弹唱,13岁为舅父李庆堂登台伴奏,14岁便开始登台演唱。她的表演风趣、俏丽且灵活多变,深受听众的欢迎和爱戴,在辽宁省各地享有盛名。以下为郝英吉家族从事西河大鼓的谱系:

由于父亲郝英吉的精湛技艺,儿女纷纷与父学艺,他们在不同的程度上,在西河大鼓的继承、发展、革新等诸多方面皆有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为三女郝艳霞和四女郝艳芳。

(一)郝艳霞小传

郝艳霞(1923——2003)是郝英吉的三女,生于天津,也是“二代郝派”的代表性人物。11岁开始便为大哥郝庆轩伴奏,并正式向父学习弦艺。15岁的郝艳霞在大连登台说书,一登即红,各书场争相邀请。1942年,应四海升平茶社邀约,郝艳霞到沈阳演出献艺,从此便一炮打響,声名鹊起。1948年,从沈阳回到天津,郝艳霞由于平新书场和鸿利茶社的竞相争聘,决定同时在两处上演,结果场场爆满。从此,她在天津站稳了脚跟,40年代,郝艳霞与王香桂、李春琴、杨文艳等均为著名西河大鼓女演员。

郝艳霞在“郝派西河大鼓”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书目方面,郝艳霞自幼受到书场和父亲带来的熏陶,对故事内容的敏锐把握尤为精准。她的代表书目《杨家将》整理成书,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八百破十万》《月唐演义》《十二寡妇征西》等都陆续问世。郝艳霞的书目由一个个紧紧相扣的悬念故事创作而成,听众跟随书中主人公的命运与情节的不断变化,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不停起伏激荡。另一方面,郝艳霞的短篇书目也十分精彩,《大西厢》《一百单八州》等均是其保留唱段。此外,郝艳霞出生的时候正值中国动荡时期,西河大鼓逐渐走向成熟期,演唱的书目越发精彩,十分具有时代精神。郝艳霞的西河书目,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是反映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对当时的人们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说唱方面,郝艳霞讲究艺术美,对腔调更是精雕细琢。比如在《射雁》中“他们抬头看,就不见滨鸿雁,哪,啊,啊”的“哪”“啊”“啊”的拖腔,郝艳霞就处理成3种不同的曲调,展现出两位打猎人的遗憾情感,但是通过音乐形态分析,发现3个曲调的骨干音是一样的,可见其唱腔的细腻多变。郝艳霞的说唱酣畅淋漓,富有韵味,值得庆贺的是,1988年,郝艳霞《西河大鼓精粹》CD盘和郝艳霞《西河大鼓名段》VCD光盘的发行,弥补了郝派西河大鼓音像资料上的空白,更直观地欣赏到其委婉动听的演唱以及典雅大方的台风。

2003年8月20日,郝艳霞在天津永安公墓长眠。

(二)郝艳芳小传

郝艳芳(1925——2009)是郝英吉的四女,出生于天津。年仅6岁就与河北梆子演员贾桂兰同台演出,在《三娘教子》中饰演薛猗哥。8岁就能登台演唱西河大鼓小段,十几岁就能独立登台演唱中篇书目。

1942年,郝艳芳应沈阳四海升平茶社之约,由大连赴沈阳演出。关于此事还有一故事叫“杨少清买大皮袄”。杨少清是四海升平茶社的掌柜,到处托人请名角来说书,恰逢遇到张殿山,得知正在大连演出的郝艳芳一家。杨掌柜开玩笑道:“你真给我请位名角来,唱红了,我给你买大皮袄。”事后,17岁的郝艳芳和19岁的郝艳霞在沈阳远近闻名,茶社盛况空前。张殿山还因此得到杨掌柜的一件上等狐狸皮袄作为答谢,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郝艳芳的演唱有口皆碑,中国艺术研究院还藏有其演唱的《大闹天宫》《大西厢》和《生产合作者》。郝艳芳有着丰富的演出经验,嗓音圆润自然,易于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还具有创新精神,打破原有西河大鼓唱腔的局限性,对旧有唱腔加以推陈出新,并不断创造新腔,才能更为细腻地刻画人物,受到观众的赞赏。最为业内人士称赞的新腔就是“满山芳艳”,此腔用于描写景物、摆设,演唱低回婉转,韵味醇厚,《大西厢》等唱段中有所运用。另外,郝艳芳参与创演的《段元星观星》《春到胶林》等新作品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郝艳芳在专注曲艺事业的同时,更为关注国家时事。1952年,郝艳芳主动报名参加赴朝慰问团,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表演。郝艳芳在朝鲜慰问演出期间,冒着敌人的炮火和飞机轰炸,她自编自演了西河大鼓《担架队捉俘虏》《战斗英雄关崇贵》等作品,受到志愿军的热烈欢迎。1953年3月,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曲艺团成立,郝艳芳作为演员,深受天津市民的喜爱,之后,郝艳芳离津赴沈,加入沈阳市曲艺团,久居沈阳,成为关外西河大鼓的一杆大旗。

郝艳芳除了创作和表演方面外,在培育曲坛新秀方面也作出较多贡献。1981年,郝艳芳作为辽宁省代表参加“中长篇书目座谈会”,会上发表了关于长期以来演唱、整理、改编、创作中长篇书目的经验,一些年轻的西河大鼓演员都受教于她,郝艳芳私下也常常为年轻演员答疑解惑。为了不使传统书目失传,郝艳芳在繁忙的演出工作之余,还整理出版了《小将呼延庆》等3本长篇评鼓书书目。

2009年11月10日,郝艳芳在沈阳病逝,享年85岁。

郝氏第三代继承人人员众多,郝秀琴、郝秀兰、郝秀云、郝秀苓、郝赫、郝秀香、郝秀洁等兄弟姐妹,都曾展现或正在展现着“郝派西河大鼓”的锦绣风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郝赫和郝秀洁。

(一)郝赫简介

郝赫,国家一级编剧。1942年出生于大连,后随父亲定居沈阳。1958年,郝赫考取沈阳市民众曲艺团学员班。1965年,团长吕福寿发现郝赫在创作上的才能,把他调入创作室专职创作。随后,每逢省市汇演,都有他的作品参赛,到今为止,他发表的鼓曲、二人转、评书、快板、相声、小品、曲艺理论及评论文章已有800余篇,多篇作品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郝赫除了短篇曲艺作品,也在长篇大书方面不断创新。郝赫编著了多部长篇作品,其中,《怪侠欧阳德》是辽宁省第一部进入台湾市场,并广受好评的评书作品,可见其作品之精彩。就这样,郝赫从一个评书演员逐渐成为一名曲艺作家。

郝赫不仅能够创作,表演功力也很过硬。2010年,郝赫每周六在沈阳老字号“德泰轩”茶馆,演出看家活《三侠五义》,连演5个月,吸引了大量辽沈地区的年轻曲艺爱好者加入曲艺队伍。

郝赫热爱曲艺事业,在他从艺60年作品研讨会上,田连元、崔凯、耿瑛、楊振华等辽沈曲艺名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令人惊喜的是,2021年10月6日,郝赫的《郝赫回忆录》在北方图书城文化新谷店举行新书首发仪式,此书知识性和趣味性并存,书中历史资料丰富,很多情节都是首次披露,堪称“辽沈地区曲艺简史”。

年近80岁的郝赫,仍在马不停蹄地继续向前,不仅到大学讲课、担任汇演评委,更是不停地为各类晚会创作曲艺节目,为省内外演员提供新作品,郝赫先后被评为沈阳市“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辽宁好人”称号。

(二)郝秀洁简介

郝秀洁,国家一级演员,1958年出生于天津,12岁随母亲郝艳霞学唱西河大鼓,15岁进入部队文工团工作。1979年,郝秀洁由部队文工团复员后考入天津市曲艺团,做了专业西河大鼓演员。经过不懈努力,再加上母亲郝艳霞的指导,郝秀洁很快成为演唱西河大鼓的后起之秀,屡获奖项。与其母亲不同的是,郝秀洁以短篇书目为长。1981年,她演唱的《鲁班学艺》获表演一等奖,一举成名。之后便有了《百亭争秀》《康熙用膳》等一系列精品曲目。

虽然郝秀洁在短篇演唱方面口碑载道,但她同时承袭了“郝派”的长篇书目。1985年,郝秀洁在四姨郝艳芳的指导下,录制了八十回三十多万字的《小将呼延庆》,观众反响很好,可谓是花成蜜就。她还把这笔有生以来最大数目的稿费————1040元,全部捐给了老山前线的战士。在坚守演出一线的同时,她始终坚持创作,陆续出版了《孤胆英雄》和《薛仁贵蒙冤》。

郝秀洁不仅继承了外祖父郝英吉创立的“郝派西河大鼓”的艺术特点,也继承了第二代艺术代表性人物郝艳霞的说唱艺术,在传承的基础上感悟时代趋势及鼓曲革新意识,广纳百家,兼容并蓄,成为“郝派”在新时期的代表人物。2018年5月,郝秀洁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3月22日,郝秀洁在天津举行了收徒仪式,郝秀洁收徒对“郝派”以及整个西河大鼓艺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有幸与郝赫老师进行过交流,他多次在百忙之中给予解惑,有时还整理成文件提供参考,解答清晰明了,建议一语中的,使笔者受益匪浅。西河大鼓百余年历史,历代艺人数以千计,无数名家在各方各时期涌现。而“郝派西河大鼓”历经120余年,三代传承,从未中断,且皆为一时之秀。行文至此,笔者深觉“郝派西河大鼓”的历史发展仍可探究,如唱腔、书目的音乐分析等。由于篇幅有限,无法一一详尽,尚存些许遗憾。“郝派西河大鼓”满足了几代观众、听众和读者的艺术享受与需求,真是“艺冠三代、韵扬百年”。

注释:

①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辽宁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辽宁卷》(上下册),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2年,第74页。

②钟声:《西河大鼓史话》,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6页。

③刘建云、伍振英:《西河大鼓大全(上册)》,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年,第203页。

(作者:沈阳音乐学院2019级研究生)(责任编辑/邵玉茹)

猜你喜欢 艳霞西河大鼓 画出思路,画出精彩民族文汇(2022年20期)2022-05-29敬廉 守廉 践廉共产党员·下(2022年4期)2022-05-17大鼓里有什么动漫界·幼教365(小班)(2021年7期)2021-07-21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作文周刊·高一版(2021年1期)2021-05-07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2021年1期)2021-05-06细致描摹展现美丽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2020年9期)2020-05-28非营利组织为有需要的人量身定做衣服疯狂英语·读写版(2019年5期)2019-09-10神奇的大自然创新作文(1-2年级)(2018年10期)2018-04-24An Analysis on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CA Corpu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10期)2017-09-30张大鼓剿匪民间故事选刊·上(2017年8期)2017-08-21

推荐访问:大鼓 初探 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