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电影在生态学通识课思政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

2022-08-28 18:21:01公文范文
袁祯燕 李俊 吴松林[摘要]为达到“大思政”全方位育人的根本任务,文章深度挖掘电影在教学中的教育、思

袁祯燕  李俊  吴松林

[摘 要]为达到“大思政”全方位育人的根本任务,文章深度挖掘电影在教学中的教育、思政、娱乐功能,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上进行尝试,结合学生的反馈,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库、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通过让电影与专业知识、思想道德教育相融合,不断推进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关键词]电影;生态学;通识选修课;思政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4-0034-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通识教育分为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等四大模块。通识课的教学目的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利用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渗透和知识的融会贯通,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身心健康并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生态学通识课的现状

学生选择通识选修课时具有盲从性。根据调查,选择看电影学生态这门课程的学生80%以上都是对“看电影”感兴趣,“学生态”被他们自动屏蔽了。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对通识课的学习不够认真,加之选修课都是大班授课,授课时间多是在晚上,如果课程内容枯燥,学生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玩手机、睡觉、做其他作业的现象频频出现,课下认真思考问题的学生不多,课堂教学组织有难度,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全方位育人如何做到因事而化、因事而进、因势而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二、电影引入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一)发挥电影的教育价值

作为通识课,生态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注重实用性和通俗性。在涉及生物和环境、种群与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方面,仅靠教师PPT课件上的文字和图片很难清晰地表达出来。特别是涉及行为生态学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容,语言和图片无法形象呈现,这时就需要结合其他的教学形式,让教学内容“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脑筋“动”起来。电影是一种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工具与材料,运用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形式。电影能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展现”虚拟世界,给人以逼真感、亲近感,宛如身临其境。电影的这种特性,可以满足人们更广阔、更真实地感受生活的愿望[1]。电影这种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是大学生课余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将电影和生态学授课结合起来,可以生动形象地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四个层次展示自然之美、生态之灵,便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故而电影作为理论授课的有益补充,既可以打破学生专业背景的局限性,又可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将生态学知识变成生活常识,培养学生用生态学的思维去思考的能力。

(二)发挥电影的育人价值

鲁迅先生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真正走近“95后”和“00后”。电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打破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隔绝的现状。以寓教于乐的形式用电影填充学生的课余时间,借助电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课堂引导,将学生对自然的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的高度,引导他们敬畏自然、尊重规律,培养其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线上观影、线下引导的融合模式有助于满足集教学、教育、思政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育人需求。

(三)电影的甄选

列宁曾说过,对我们来说,在一切艺术样式中,最重要的是电影。电影具有启迪、教化和娱乐的作用。应结合教学内容对电影进行甄选和整理,消除因电影中不合适内容或观影者认知不同造成的负面影响。选择以自然、生物、反映生态环境问题或者体现生态思想为主题的电影类型,如纪录片、灾难片、科幻片、动画片等。纪录电影真实记录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人的生存环境,具有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2]。科学纪录片多由科学研究人员参与录制和制作,从多视角直观生动地讲述科学知识,可作为很好的教学素材。灾难片和科幻片呈现或预测生态危机、灾难,以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灾难场景发出警示,从反向视角倡导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让人反思。还有一些根据真实事件或小说改编的表达生态思想的影片,这些影片通过一些事件体现出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关心和焦虑,让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生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画片则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给予自然话语权,影片中自然界的一切都拟人化了,不再沉默无语,动植物可以说话,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处理让观影者以平常心态感受大自然,并从另一个视角去观察和审视自然。观影的过程中就是一个加强感性认知积累的过程。

2.以魏晋时代的人物经历进行生命观教育

3.生物磨难艺术 《灵趣自然》 自然中动物界奇异灵趣的行为方式 种群的特征、种内及种间关系 个人与集体、团队协作与共享经济 《森林之歌》 中国森林的类型及分布 群落的结构与特征 森林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探讨生态文明 《可可西里》 保护藏羚羊的故事 生態系统 服务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 《狼图腾》 内蒙古草原狼与游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 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我同舟、天人共泰的生态思想 《森林战士》 人类和“森林精灵”保护森林的故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相依共存,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海洋奇缘》 航海世家后代克服各种凶险,拯救海洋的故事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 《灭顶之灾》 在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威胁人类生存的情况下,一家人挣扎求生的故事 生态系统热点问题剖析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中国传统生态智慧 ]

三、电影在教学中的实践

看电影学生态课程的设置是以电影为辅助手段讲授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思想,让学生通过认识生物界多种多样的生物种类感知自然之美,通过了解当前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学问题,认识到生态学在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理解生态文明、生态中富含的哲学思想,以加深对生命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认识。课程内容重点介绍生物与环境、种群资源与利用、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生态系统的功能四大部分,在32学时内融合电影的娱乐、教育和教学功能的同时,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上进行设计,目的在于有效融合线上观影和线下引导,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当今社会,思辨能力是决定人才素质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丰富的影像材料物尽其用,通过对电影所表达的生态学思想的解读,激发学生对自然探究的好奇心,在观影和思考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感和充实的获得感。本课程除课堂讲授外,还借助案例分析,以课堂讨论等方式实现电影观看和课堂讲授内容的融合。

1.课堂讲授

单纯借助PPT和教师语言讲述的授课方式,会让非生物学专业的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引入电影作为教学素材,虽然延展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但单纯播放影片,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在情节上,缺乏深入思考。因此,全程语言讲述或单纯播放电影都无法达到理想的通识课教学效果。电影与授课的结合则能较为恰当地弥补二者的不足。通常可采取两种方式:将短视频进行剪辑加工后插入多媒体课件中,或借助“雨课堂”等线上平台提前发布观影任务。在电影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处于左右脑交替使用的工作状态,视频的图像和声音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可有效提高信息的吸收效率。最终以观影为先导,促进学生感性认知的积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升鉴赏能力,提高思想水平和人文修养。

2.案例分析

电影是门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综合艺术,各类影片能激活学生不同的兴趣点,让各学科的思想产生碰撞。而答题、游戏给予的成就感能促进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备课时教师应对问题的类型、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进行优化设计,适时地进行课堂测试、抢答及小游戏,这对培养学生多角度、多视野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是有助益的。

可以把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纪录影片引入课堂教学环节,尝试将教材的理论知识与影片相结合,供学生讨论和学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相关知识,并逐渐提高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中央电视台绿色空间《世界环境扫描》系列新闻纪录片为例,其素材来源于真实事件,贴近实际生活,主题鲜明、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能给观影者带来反思。影片时长较短,一般为10~15分钟,在课堂播放既不会占用较多时间,也不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很适合用来辅助案例教学。教师可结合案例从生态学视角分析其问题根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放入生活情景框架内,结合理论知识的运用,在常识变知识、知识变常识的转换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讨论

探究被认为是主动学习的核心。探究教学的原则是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假设并尝试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掌握所学知识体系并进行归纳总结,而不是把概念灌输给学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e Learning Theory)认为: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在一定的环境中,学习是人们主动处理加工新信息、知识表征得以建构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在学习认知过程中,学生始终应该是中心,学生是加工处理信息、建构意义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该理论强调教学活动应在相应的情景中进行,努力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感受。作为通识课,看电影学生态课程选取具有创造性、活跃性、探究性的电影,让学生在观影的同时,主动捕捉各种信息和细节,梳理出其中的生态元素,构建自己的生态理念。故而电影是通识生态学教学中锦上添花的教学素材。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按照课题导入—欣赏电影—递进提问—分析讨论—课题总结—课后作业六个步骤进行。观影前,提出几个与教学主题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电影,观影后安排专题讨论,通过引入关键词帮助学生回忆经典情节,层层提问、进阶式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归纳总结本组的观点看法。教师则可以用点评和总结的方式,講授相关知识,剖析理论本质,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亦可从学生作业信息得到授课效果的反馈,积累经验并作为后续课程设计的参考。

4.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学生可以根据影片内容从生态学视角进行观点陈述,抒发感想。但仅靠课堂讲授,学生的论文大多是从网络上复制的,对所涉及的生态学思想只是寥寥几笔,并没有深刻的领悟。教师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入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后,则借助电影给学生提供了思辨力训练的广阔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挖掘到电影中的生态元素,并结合自身的观察和感受加入自己的理解。以电影为信息源,教师可以将知识点传递给学生,这个师生、生生交流的过程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指导也能帮助学生构建生态学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综合及思考辨析的能力。比如观看《森林战士》和《海洋奇缘》时,可以组织学生对动画片中的人物进行解析,分析影片中蕴含了什么样的生态思想,再适时抛出我国朴素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观看《流浪地球》和《疯狂动物城》后,可以建议学生从生态学的角度寻找影片中的漏洞,在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时,用生态文明理念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四、教学反馈

该课程自2012年开课以来,每学期均有200多名学生选修。学校每学期期中和期末都进行教学效果的调查。调查方式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网络调查(通过问卷星等网站)以及平台评教。从目前已获得的数据看,95.1%以上的学生认为在教学中引入电影引发了他们对生物的兴趣,有助于理解生态学的基本知识,85.8%的学生更喜欢看有情节的电影。使用混合式教学前89.6%以上的学生喜欢观影和讲授结合的讲课方式,且不建议整堂课播放电影,85.3%的学生希望教师介绍更多的影片以便于理解课程内容。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后,94.6%的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明显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95%的学生认为在课余时间看电影的同时参与主题讨论,可提高时间利用率。83.6%的学生愿意尝试拍摄有关生物观察和生态现象的视频作为作业提交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反馈,本课程及时进行教学内容与电影的整合,尝试混合式教学后,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思政教育的“打开方式”,能有效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增强了理论知识的亲和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能听得进、学得精,逐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五、结论

电影通过对自然的描述,将人类回归自然,以作为自然组成部分的角度去观察自然,实现自我反省,反思人类本身在自然世界中的地位及意义[4] 。通过电影引入课堂的实践以及学生的反应可以看出,电影作为生态学的教学素材更加贴近学生学习需求,在提高学生兴趣、辅助知识讲解、综合分析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中都能发挥良好的作用。在传授知识和思政育人方面,课程组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设计,不断以电影为切入点走近学生,以生态学知识为引导,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相结合,做到教学与育人相结合。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宏球.电影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 贺鸿志,冯远娇,秦俊豪,等. 纪录片在农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生态保护概论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9(8):273-275.

[3] 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4] 周丽.电影与生态文化[J].电影文学,2010(1):29-31.

[5] 柴素芳,程雪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美育功能三论[J].思想教育研究,2020(6):77-81.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生态学思政教学电影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考试周刊(2017年4期)2017-01-19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年6期)2017-01-13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相融合的探索与研究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1期)2016-04-20

推荐访问:生态学 实践 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