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观后感

辛亥革命纪念大会观后感800集合3篇

2022-05-19 19:00:08观后感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辛亥革命纪念大会观后感800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辛亥革命纪念大会观后感8003篇

第1篇: 辛亥革命纪念大会观后感800

辛亥革命观后感

  《辛亥革命》观后感_800字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它见证了过去,也启迪着未来。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在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
  1895到1910年,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秋瑾、徐锡麟等一批革命党先驱先后牺牲,革命陷入低潮。1910年底,孙中山先生组织力量在广州发动起义。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的革命骨干壮烈牺牲。徐宗瀚等人冒死收葬了72具烈士遗体,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看到这一幕,我的心被革命者那为了民族前途,国家命运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情操所征服了。我们的民族有这样伟大、这样无私的人,又怎能没有灿烂的明天,光明的未来?接下来,清廷在四川又一次丧权辱国的行为,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与此同时,湖广总督瑞?开始对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武昌起义成功。孙中山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到武昌战场,大大振奋了革命军士气。
  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革命的危急关头,孙中山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接下来的阳夏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黄兴和黎元洪艰难支撑。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夹击下,黄兴毅然决定率部撤往长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图大业。长江战舰在行进中,传来了多省宣布独立的消息,黄兴等人备受鼓舞。
  终于,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南北代表唐绍仪和伍廷芳终于坐下来会谈,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当看到孙中山先生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时,我的心被先生大公无私,为国为民的情怀深深的震撼了。
  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辛亥革命,更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开拓了道路,是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通过观看《辛亥革命》,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的先驱是在怎样的一个风雨飘荡、血雨腥风的社会中为我们争取到现在的和平、安详而幸福的生活的。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向先驱们学习,努力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进步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辛亥革命》观后感_900字
  对于辛亥革命,以往我的理解是模糊的。革命到底为了什么?我始终不能完全领悟,为什么先人会愿意为其付出那么多,甚至于牺牲自己的性命。今时今日,直到看了电影《辛亥革命》后,我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或许是因为对一百年前那场伟大的辛亥革命的崇敬,又或许出于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我没有理由不被吸引,也没有理由不为之感动。同盟会会员秋瑾说:“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他们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得到真正的解放,才能使人民真正快乐地生活。每一个人都有值得自己花费一生去追求的东西,革命也是其中一种。我认为,革命是一个可以让社会进步,让国家富强的一个理念,这个想法在《辛亥革命》中已经是贯彻到底的。有句话是“敢有帝制自为着,天下共击之。”可从中读出大家一心反对帝制的决心,也读出了人民的心已连成了一线。一部好的电影,不仅可以用来学习牢记历史,更可以引发人们的思考。1911年的情势以及各种政治势力斗争在这部电影风起云涌地上演着,带给世人的思考也必定是久远的。
  一部历史剧,能把孙中山、袁世凯、黄兴、隆裕这四个人刻画清晰,让其展示出了各自的风采,做到整体杂而不乱,更有甚于存在一些新鲜的观点,那么可以说这是成功的一部作品,是一部能起到让大家了解、受教育和反思的电影。革命就是希望,革命就是人民大众追求幸福的手段,只要社会制度不符合历史潮流,革命就必定会存在,孙中山先生遗训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其实在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杆天秤,来衡量所谓的对与错,民族、民权、民生这三民主义也深埋在人们心中。对于革命者而言,他们内心最大的期望就是点亮中国人被封建制度熄灭已久的幸福火种。
  一部最为真实的历史革命电影,没有刻意的煽情,却已打动人心,尽管拥有的只有革命的惨烈以及历史的真实记忆。从革命以后,孙中山在南京起草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坚持写入“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等自由。
  如果今天你们问我,革命所为何事?我会用辛亥革命烈士一句话来解释:“革命就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
  《辛亥革命》观后感_1500字
  如今,我们依然铭记,在百年之前,有这样一个人,弃医救国,“起共和而终帝制”,乃扬起彻底反封建旗帜的第一人。我们依然铭记,在百年之前,有这样一群人,愿离家弃子,舍生忘死,只为共击帝制自为者。我们依然铭记,在百年之前,有这样一次革命,浩浩荡荡,给一个曾经颓废不堪的国家带来了民族独立之思潮,使之发生伟大的历史巨变。这就是,辛亥革命。
  立足当下,回顾过去。我们问自己:“革命所为何事?”时下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或许能给出较有说服力的回答。确实,如今的中国,更加强盛、更加民主、国家更加开放、科技更加进步、民生更加幸福。这就是我们的回答,这就是革命所为之事。
  然而,在百年之前,也曾有一人做出了同样的回答,他就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是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他领导同盟会,带领无数革命人为救国存亡、振兴中华而顽强奋斗。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给人们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爱国热情,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在影片《辛亥革命》中,当袁世凯在家宴中向唐绍仪问起与之谈判的孙文是个怎样的人时,唐绍仪给出了许多人对于孙先生的评价。章士钊说他:“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谈兴中国者,不可脱离孙逸仙三字。”日本人宫崎滔天把他尊奉为拯救中国的英雄。也有人说他目不识丁,是绿林豪杰、是造反的土匪,有人说他是一介书生,手举手术刀的江湖郎中。然而这么多人如此义无反顾地追随孙先生让袁世凯不解其中缘由。而唐绍仪的回答是:“孙文是一个无私的人。”正因为“无私”,让许多人愿意跟随他。当孙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影片中响起了这样一句话:功不必自我成,名不必自我居,文将与诸位同志一道,致力于实现革命的目标。这更加验证了唐绍仪说的那句话。孙先生的无私、孙先生的坚定的革命理想,让我敬佩,值得我们学习与发扬。
  现在,我们努力渴望透过一部部影片,透过《辛亥革命》,来还原百年之前的这段伟大的历史。这不仅是让我们时刻铭记中国曾经遭受的列强的欺辱与清政府的腐朽,更是让我们这代人和之后的数代人从这场民主主义革命中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作为一名身处幸福和谐社会的大学生,同时也作为一名光荣的入党积极分子,我感到无比自豪,心中的感激与敬畏之情,无法用语言表达。此时,我不由地想到了影片中年仅24岁便从容就义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他参加革命的时候与我年龄相仿,有着年轻人的满腔热情与活力。不仅如此,他才华横溢,曾东渡日本留学,是一个有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现代知识分子。然而,他放弃了一切,参加同盟会,只为“革命”二字。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敢死队在广州举行起义,林觉民因伤被俘,审问官念其年轻有为,愿法外开恩,但林觉民毅然拒绝,可见,其革命之心的坚定,精神力量的强大。“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读着这《与妻书》中的字字句句,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动。林觉民之所以革命,就像他说的,是为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
  现在的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没有战争与炮火的侵袭,生活在一个宁静温暖的社会,但是,无数的先烈不懈拼搏的精神不会被抹去,革命者自由、民主、共和的思想不会被抹去。我们大学生,应将其传承和发扬。当今社会,在面对日益增强的就业压力的时候,我们不应倒下;在未来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不应迷茫;在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领土与主权完整的斗争中,我们不应退缩。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始终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XX年的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让世界看到了一个自信、民主、崭新的中国。神六、神七的顺利飞天,让中国人在世界扬眉吐气。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让无数人脱离了贫穷。“以人为本”的先进理论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革命所为何事?正如影片结尾的那段话所说:革命让社会进步的理念从此深入人心,革命让我们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工厂、银行、铁路、矿山,有了可以追寻的民生幸福。革命是让我们这个即将强盛的民族不再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隶。我以为,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便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好答案。革命人的事迹与精神,我们将会永远铭记!
  《辛亥革命》观后感_XX字
  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在距今100年前的中国,曾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辛亥革命”。在1911年,也就是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那一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所以又称“辛亥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存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XX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到如今,辛亥革命正值100周年纪,导演张黎携手功夫巨星成龙、实力派演员赵文打造同名电影《辛亥革命》,让观众从荧幕中领略革命时的艰辛。影片一开始,就是以辛亥革命中遗留下来的真实照片拉开帷幕。接着,镜头放到1911年的4月26日,中国同盟会总理孙文在美国旧金山进行海外募捐。同一时间,同盟会会员黄兴带领着林觉民、喻培伦、林时爽等革命党人武装进攻两广总督署,发动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枪声响起,炮火燃烧,无数革命烈士以他们年轻的生命为腐朽的中国“治病”。最终,革命军因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徐宗汉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同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在武昌,新军当中的革命党名单泄露,湖广总督瑞开始对名单上的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黎元洪被革命军将士紧急推为军政府都督。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袁世凯一方面镇压革命军,另一方面仍试图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暗地里通过革命党人汪精卫传达与革命党和谈的愿望。革命的危急关头,孙文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之后,袁世凯率兵南下。阳夏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黄兴和黎元洪艰难支撑,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夹击下,黄兴毅然决定率部撤往长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图大业。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经过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唐绍仪和伍廷芳终于坐下来会谈,双方最后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文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接着,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接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虽然,在辛亥革命中,让人最为扼腕痛惜的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是民主共和的思想却深深植入到了中国人民的心里。
  影片如实的再现了革命时期的艰辛岁月,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个英勇的革命形象。其中,有那么几个镜头带给了我一次次的震撼。第一个镜头: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遭到杀害,在交杂这雨水和泪水的淤摊上,烈士们手上仍戴着沉重的手铐枷锁,横七竖八的躺在淤泥中,衣服早已湿透,年轻的脸庞上布满了时代的悲悯。同盟会会员潘达徽、徐宗汉披着斗笠、带着相机,在雨中记录下他们光荣而又短暂的一生。第二个镜头:武昌被革命军攻陷后,清政府一干大臣在商议着如何是好,隆裕太后却在镜子前,由两旁宫女太监服侍,熟稔的比划着绣工精良的旗袍,丝毫不为中国的未来忧心。他们依旧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不管底下的百姓风餐露宿,正所谓“豪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此大清,怎能不亡?第三个镜头:在孙中山回国的欢迎仪式上,有记者问他,您认为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孙中山斩钉截铁的回答:推翻帝制,救治民族。这短短的八个字,贯穿了辛亥革命的无数岁月。先不说三民主义、共和体制、民国政府,单是这八个字,就概括了辛亥革命的整条路线,同时也表达了孙文先生伟大的爱国情怀。
  从《辛亥革命》的剧情上,我看到了革命党人的大智大勇以及愿意为革命奉献一切的精神。孙文先生曾说:“且世之所谓英雄者,不以挫抑而灰心,不以失败而退怯。”、 “夫革命成功以前,予曾经十次之失败,而奋斗之气犹不少衰。”若从春秋时期算起,中国的封建统治接近有两千四百多年,所以可想而知,孙文要在有限的生命里用民主共和的思想替换掉人民心中的封建思想有多困难。对于同盟会而言,他们人数较少,大多都是留学海外、思想解放、放眼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武装起义中,他们都是用自己握笔写诗的手,去驾驭凶悍的枪支大炮。跟随着孙文先生的领导,他们凭借这热血和激情攻克这一个个艰难险阻,用生命诠释“坚持不懈”的含义。古语有云:不因成败论英雄。虽然革命党人最终还是失败了,但他们依旧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相比,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如果说共产党解放了的是中国的社会,那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就是解放了中国的思想,它在精神上极大的冲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为中国以后的革命以及美好的未来埋下铺垫。
  从《辛亥革命》的实质上看,我觉得该部电影想给我们表达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思想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正如导演张黎所说:“一个貌似凛冽的故事,背后都绝不是历史本身,而是一种人文精神。”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多灾多难的血泪史,无数革命先驱用自己的生命才换来了中国的解放,而我们如今所拥有的美好生活都是他们曾经打下的,所以即使中国站起来了、强大了,我们也不能忘记那段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在国际的大舞台上,政治、文化、经济,包括军事,都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落后就要挨打,少年强、则中国强。所以我们要以历史为鉴,用更多的理论知识以及时间经验武装自己,报效祖国,这样,才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革命。
  
  

第2篇: 辛亥革命纪念大会观后感800

辛亥革命观后感700字 辛亥革命观后感

电影《辛亥革命》的成功上映,使我有幸重温了百年前那段曲折艰辛、可歌可泣的历史。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内有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统治,内忧外患下的祖国满目疮痍,逐渐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中国人民当然不会就此屈服,于是,实现民族复兴成了几代人的梦想,无论是由农民领导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还是走上层革新路线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再到打破了两千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几十年间,无数有识之士前仆后继,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帝反封“浪潮”,共同铸就了一部救亡图存、民族抗争的中国近代史篇章。
辛亥革命这场几乎吸纳了当时所有中国先进分子的民主革命,虽然最终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但它终结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统治,消灭了世代相袭的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而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更是给苦难中的人民注入了民族、民权、民生的新思想,在必须程度上,解除了传统封建礼教对人民的束缚,也为之后各种新思潮在中国的构成和传播扫清了障碍。能够说,辛亥革命为近代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再回到电影中,当目睹年仅32岁的秋瑾英勇就义时,我动容了;广州起义后,当看到林觉民烈士的遗体被残忍的敌人抛入水中时,我愤怒了;当听着起义的号角,相隔百年见证武昌首义的胜利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感人之处,莫过于这些革命者很多都来自富足的家庭,他们甘愿抛弃优越的物质生活,告别自我的亲人,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民主革命中,用自我的生命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天我们的孩子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中上课,而我们能够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幸福生活,试想一下,若没有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这天的中国又将会如何?忘记历史是一种背叛,而辛亥革命,就是一段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历史。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让孩子们明白如今的完美生活来之不易,照顾好祖国未来的“花朵”。

第3篇: 辛亥革命纪念大会观后感800

回观历史性革命历程
——纪录片《辛亥革命》观后感
1911年,中国爆发了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这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重温了革命烈士们为我们新中国所做的一切!
《辛亥革命》时长约两小时,紧紧围绕废除了封建帝制这个主题,通过第一章《血染黄花岗》、第二章《武昌首义》、第三章《阳夏保卫战》到第四章《创建共和制》四个部分,再现了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同盟会,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发动武装起义所做的全部争取和努力。《辛亥革命》这部影片对于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的表述十分客观,尤其是让我们了解到了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这一历史过程,但在历史的长河上,这不过是一场短暂的闹剧,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都会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抛头颅、洒热血已经不足以体现革命烈士为了我们未来的自由所做的努力,有多少人,家境富贵,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甘愿抛下财富、变卖家产,义无反顾的投身到革命事业来,又有多少人,新婚燕尔之后,离开自己心爱的妻子,为了成立一个独立、富强和民主的新中国而夜以继日的奋斗。这些革命义士为了革命的胜利浴血奋战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在他们领导下的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影片中我觉得最经典的一句话是“革命要是不成功,你欠我们几代人的。”这体现了革命者们对于革命的热切,那时的中国人饱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摧残,对内,清朝封建统治者腐败到了极点,已沦为帝国主义者的走狗,对外,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紧,对中国发动了一连串的侵略战争。中国已经到了必须经过一次革命的局势,已经到了不在革命中重生,就在革命中灭亡的地步,必须改变旧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才能免于殖民者地命运。
在推动辛亥革命的坚定的支持者中还有海外的华侨,影片中有这样两句台词:“我们这些代华侨,总是要落叶归根的,但清王朝不是我们的家。他是孙文,又不是孙猴子。老子就是要造反。”这两句台词充分表达了华侨们他们无私献身、不计名利地位。孙中山说过,华侨是革命之母,不仅仅因为华侨捐助了大量革命经费,更重要的是,华侨始终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所以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得以深入人心,其中,华侨华人做出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在《辛亥革命》这部影片中除了有战火纷飞的斗争,还有两段感人肺腑的爱情,第一段是黄兴与徐宗汉是假扮夫妻从事革命斗争,后来一个去武昌,一个去上海组织红十字救护队,最终更

是“假戏真做”成了夫妻。“文有孙中山,武有黄兴,黄兴的个人情感生活比较丰富,徐宗汉这个人在当时已经是革命党的成员之一,做党的工作,他们那段情感也是生生死死,十分难得。第二段是林觉民与陈意映的生死恋,被更多的观众所熟悉是《与妻书》,如此优美的散文家书,情韵浓厚,内涵富泽,令人越读越爱,越读越是涕然泪下!林觉民烈士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他既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革命家,又是一个血肉之躯的普通人,他在广州起义前夕,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也有着对妻子的绵绵深情,这是留给后人的一封珍贵的文化遗产。林觉民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思绪澎湃,委婉曲折地叙写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表现了一位民主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
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为革命胜利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虽然,辛亥革命终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发展证明: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历史也已经证明,这一选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都是这一选择的必然结果!

推荐访问:辛亥革命 观后感 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