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思想汇报

针对高校体育学困生思想和心理转变的研究

2022-01-13 10:47:41思想汇报
田斌摘要:现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高等学校在其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尤其是高校体育教育下产生的学困生团

田斌

摘 要:现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高等学校在其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尤其是高校体育教育下产生的学困生团体,如何在思想和心理上改变其想法,帮助其更好地提高体育学习能力和对于体育精神的理解,是每一个体育工作者应该考虑到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体育; 学困生; 思想及心理转变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067-002

目前高校关于体育课程教育教学上,对于体育成绩的要求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导致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体育学困生,如何在体育教学和日常训练中开展好体育学困生的提高和补优工作,是一线体育教师应该考虑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的问题。

一、高校体育学困生的思想和心理困境

高校学生在心理和思想上存在以下特点:在心理和生理上正处于一个特殊阶段,其心智和性格正由不成熟逐步迈向理性成熟[1]。同时,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思想较为活跃,情绪变化也较为激烈,导致组织纪律性不够高,对于自我的认识和自我情绪的把控能力比较差。在事物的探究方面具备极强的好奇心,也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对于新事物的热度不够持久,做一件事往往是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踏实的探究精神。而体育学困生作为其中的一个特殊团体,除了与大部分同年龄段的学生具有的一些共同特点之外,还有以下的一些心理特征。

1.对于学习,尤其是对于体育学习的意义认识不够明确,在日常的体育锻炼过程中也没有较高的积极性。一部分学生将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建立在应试的基础上,缺乏从心底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和喜爱。

2.这一部分学生往往由于其自身在身材、体型、外貌和肌肉力量等方面的差距,对于自主性的体育锻炼不够重视,导致其在体育成绩的排名上较为落后,成绩提高的较慢,甚至出现成绩停滞不前。

3.个人意志较为薄弱,缺乏对于自我意志的培养。对于一些耗时较长且较为艰难的体育项目,例如3km、5km长跑等常常是选择放弃,难以达到自我的突破。同时,这一部分学生往往在体育训练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勇气,在练习时不够投入,放不开手脚。

4.还有一部分学生之所以成为体育学困生,是由于其心理和性格原因。这些学生性格往往内向,缺乏自信,加之其心理较为矛盾,导致情绪出现不稳定,在集体性活动,例如拔河,打篮球等运动项目中适应性差,不能充分彰显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同时由于其自我认知和自信心不足,导致其自卑感也会出现,使得他们在一些体育训练过程中往往将自己放在一个矛盾体中,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和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造成自身与周围同学和老师之间出现一种隔阂。

二、高校体育学困生思想和心理转变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们的各种压力加大。大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心理压力也逐步增大。因此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以下一些心理问题:例如对于自我认知的不清晰,不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常常是以自我为出发点,缺乏责任心和自控能力。对于社会的适应性较差,尤其是在团队合作过程中缺乏坚持与团结精神。

而体育教学与传统的教育教学不同,其自身具有生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更加有利于体育学困生在人际沟通方面的培养[2],同时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高校在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时,还有助于培养学困生健康的思想和良好的心理。因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对于学生自身的个性化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学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往往性格会有点内向,不善于人际交往,而让他们多参加一些集体性活动,例如篮球、拔河、跳绳比赛等。这一部分学困生在参与以上活动时,能够更多地获得与其他学生交流的机会,对于其自身性格的改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对于性格较为浮躁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一些考验毅力的活动,例如长跑等,使得他们能静下心来去尝试挑战自我。而对于那些不够自信,胆子较小的学生,体育老师可以通过柔道、跆拳道、三路长拳等项目,培养他们的胆量和勇气。

三、高校体育“学困生”思想和心里转变的策略

1.尊重信任,正面引导。充分考虑每个体育学困生特殊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成为体育学困生的知心朋友,以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我们要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素质等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引导其端正学习態度,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提高自觉练习的积极性。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要多鼓励表扬,从肯定成绩入手,引导其克服困难。

2.关心爱护,表扬激励。体育学困生在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时,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失落感。此时教师应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关心体育学困生,不要轻易给他们戴上体育学困生的帽子,要分清情况,不要随意批评,指责;而应对他们倍加关心和爱护,与他们交朋友,经常鼓励引导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

3.激发个性,要真正相信和尊重体育学困生,这是培养和增强他们自主性的关键。竞争能引起焦虑,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激发创造兴趣,锻炼其意志和毅力。我们应当鼓励体育学困生竞争、协作,放手让他们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锻炼成长。

4.因材施教,耐心指导。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有的是由于技术概念不清楚,有的是由于身体素质差,有的是心理因素原因,有的是受外界环境影响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中的不同表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症结之所在及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高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学困生大多在主观意识上不够坚定,许多学困生对于体育课和体育训练抱有抵触的情绪,进而不愿意运动身体,导致身体机能的下降,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消极情绪。因此转变学生对于体育课的观念和态度是十分重要的。体育老师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和体育运动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得学生能够自觉地从自身身体条件出发,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在当下这个互联网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老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相关学困生的信息进行整理,针对学困生自身的特殊情况,将有共同特点的学困生进行分班,将这一部分学生合并到一起开展教学和训练。对于无法进行分班教学的班级来说,体育老师要做到灵活处理,将学生按照实际的身体条件以及体育成绩进行潜在分层。最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地教学。例如在篮球投篮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个班的学生不能做到统一要求的时候,要适当地降低难度,对于有体育基础的学生,或者熟练篮球的学生,可以设置六个球为最低标准,而对于学困生不一定要按照六个球为标准,可以降低难度,设置四个球为及格,或者是根据情况给予学困生多次机会。与此同时,体育老师在考核时当学生有出彩的地方,也要积极鼓励,让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去学习,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将体育活动变为自我生活的一部分。

5.强化引导教育。强化引导教育,就要求体育老师进行体育课程设计时不能够只照顾自己的感受,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尝试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对自己也有一定的要求。老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结合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例如体育类的APP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随时随地的体育教学监督环境,有的APP能够按照学生的运动量和身体实际情况,并且能够结合数据为学生提供健康科学的健身方法和训练策略。所以老师就可以依托APP等手段,为学生设计一定的运动量,帮助学生将体育课堂延伸到课外体育活动中,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也发挥了老师的引导作用。

6.强化心理辅导。强化心理辅导对于改变体育学困生的现状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学困生之所以能够形成,很大的原因是来自于其心理上的作用。首先他们对于体育知识不够了解,导致他们在参与体育活动时较为消极,个人在体育技能上也较为生疏[3]。所以体育老师要强化对于学困生在心理层面上的辅导,打破学困生对于体育活动的抵触情绪,并且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日常的体育活动中。但是体育老师在进行心理辅导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耐心地引导学生,激励学生。

7.强化宣传教育。强化宣传教育,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将体育教学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原则,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去获得强健的体魄,增强个人素质和体质,达到健全人格的目的[4]。同时要在日常的一些运動过程中积极地宣传体育精神,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帮助体育学困生摆脱其由于身体素质或者运动能力的差异所导致的自卑情绪。

四、结束语

体育学困生形成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所以要求体育老师发扬教育精神,以宽容仁厚的心态对待体育学困生,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以真挚的情感去感动体育学困生,激发他们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要敢于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引导体育学困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最终使得体育学困生能够摆脱自身的劣势,达到强健体魄,全面发展的目的。

本文是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教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普通高校体育“学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研究》(课题编号:NGJGH2019304)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赫子凡.核心素养视角下高校体育课堂何去何从?[J]品位经典,2020(06):158-159

[2]濮志俊.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0(40):1-3

[3]刘菁.高校体育学困生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7):215-216.

[4]孙蔚,弥军民,何黛.新时代高校构建创新型体育教育模式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方案为例[A]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第一届陕西省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优秀

猜你喜欢高校体育学困生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天津教育·下(2018年10期)2018-10-21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语文周报·教研版(2018年25期)2018-08-02谈如何促进学困生自主学习读与写·上旬刊(2017年7期)2017-07-28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教育刍议东方教育(2016年7期)2017-01-17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分析体育时空(2016年11期)2017-01-06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7期)2016-05-19基于人才成长的大学生勇敢精神培养研究成才之路(2014年20期)2014-07-30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途径和方法新课程·下旬(2012年10期)2012-07-09有效的“学困生”沟通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2009年7期)2009-09-21

推荐访问:思想 高校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