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党史学习 >

党史学习

党史微视频育人效能的制约因素与提升路径

2022-07-27 18:07:02党史学习
雷洪鸣谢亮摘 要:党史微视频是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载体,兼具“短平快”、参与度高等优势和碎片化、泛娱乐

雷洪鸣 谢亮

摘  要:党史微视频是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载体,兼具“短平快”、参与度高等优势和碎片化、泛娱乐化等局限性。当前党史微视频未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应有的育人效能,其主要原因在于党史微视频的开发之难与应用之困。解决这两个制约党史微视频育人因素的关键在于“节流开发”,即一是要从开发之源入手,贯彻“政理”“学理”“事理”三理衔接,主动创作优质党史微视频,优化“供给侧”;二是要从载体系统入手,整合新媒体、活动、文本三大载体,构建载体整合体系,延长“产业链”。

关键词:党史微视频;育人效能;制约因素;提升路径

所谓微视频,是指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内容题材多样,可以通过多种视频终端录制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1],具有“短、平、快、精”,大众参与等特点。实践证明,相比于“由文字和图片所构成的静态研究报告”,“微视频的优势在于集参与、创意、表达、画面感和历史见证于一体”[2],因此,将短视频运用到党史教育中,可以显著提升党史教育的表现力、亲和力、感染力。故而,庆祝建党百年之际,全国众多高校都以“大学生党史微视频大赛”作为党史学习的重要形式,党史微视频也被教师广泛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然而,由于未能准确把握党史微视频的特点,当前党史微视频未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应有的育人效能,面临着理论深度不足、影响力度不够、实践热度较低等现实问题。要突破这一系列现实问题,必须要从党史微视频的创作过程、传播过程、应用过程入手,把握制约党史微视频育人效能的因素,进而依据开发与应用两个主要过程探寻破解之策、纾困之法。

一、党史微视频育人效能的制约因素与生成机理

综合学界对党史微视频的相关研究并结合自身创作、应用党史微视频的相关经验,制约党史微视频育人效能的主要因素分别在“源”与“流”上。所谓“源”是指优质党史微视频的开发之难,而“流”是指党史微视频教育功能应用之困。

(一)优质党史微视频资源开发之难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一般而言,优质的党史微视频具有立意精巧、取材得当、形式精美、思想深刻、贴近生活等特征。若无优质的党史微视频资源作为基石,党史微视频的育人功能如同无根之水、无本之木。优质的党史微视频资源并非寻常可见,其诞生过程具有偶然性,数量上具有稀缺性,供给侧不足。造成这一现象是由微视频自身与教育工作者两个方面共同导致的。

微视频表达形式虽然具有诸多契合年轻人需要的优势,但其本身也存在着的碎片化、同质化、泛娱乐化[3]等局限性,与党史教育内在的理论性、深刻性是存在矛盾的。一方面,若仅突出微视频“短平快”的表达形式,那么将消解党史整体性、严肃性、深刻性,出现“歪说”“胡说”。这将导致党史教育失去价值引导力、理论说法力,难以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认真严肃地看待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另一方面,若仅强调党史教育的理论性、深刻性,那么党史微视频将会缺少活力,变成微课程、微宣讲,无法抓住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眼球,传播效力将大受制约。

教育工作者缺乏开发优质微视频的动力与能力。从动力维度而言,党史微视频虽然被广泛应用,但主要是锦上添花的作用。教育工作者还是更倾向于应用传统的文字类、图片类教育教学素材作为主要教参资料,因此对创作优质微视频无紧迫性,往往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从已有的视频库中进行筛选,主要起了把关者的作用。从能力维度上看,优质党史微视频的创作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不仅需要从专业角度平衡微视频表现形式与党史教育的理论特征,还要从技术角度保证拍摄的美感、取材的创新性。若要拍摄某些特色的党史故事,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还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作为支撑。这对教育工作者是一个考验,主客观相叠加构成了制约优质党史微视频开发的主要因素。

(二)党史微视频教育功能应用之困

制约党史微视频育人效能的主要因素,不仅在资源开发之难,更在功能应用之困。对党史微视频的充分利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党史微视频“短平快”、感染力、画面感强的优势;二是要克服党史微视频碎片化、泛娱乐化、思想性不足、理论深度不够的局限性。当前功能应用之困主要在于对这两个方面的把握不足。

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党史微视频多被当成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的素材,党史微视频本身的教育功能未能受到足够重视;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党史微视频仅被当作和党史知识竞赛、党史征文活动、党史朗诵活动一样的传统活动,党史微视频作为新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被忽略。其次,党史微视频的教育效能仅仅停留在微视频的时间区域,缺乏后继的强化、跟进,仅发挥了微视频短平快的優势,忽视了党史微视频需要深挖的思想性、价值性。此外,缺乏对党史微视频的发布平台细致分析,未能把握不同平台受众在年龄、学历、思想动态上的特殊性。

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忽视了“大思政”格局。“大思政” 教育理念源于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它将思想工作融入教学管理、学生工作、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各项工作之中,并且彼此打通,相互衔接, 形成一个润化于高校各个方面,贯穿于大学生成长全过程的“整体优化体系”[4]。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大思政”格局的组成部分。党史微视频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的素材,还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之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在于其形散神不散的非系统性教育和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可以打破时空制约、场域制约、身份制约,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当前学界和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与实践重点集中于前两者,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较为忽视,所以对党史微视频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在于将党史微视频所携带的育人元素限制在了新媒体载体本身,用微视频的局限性窒息了育人元素的发挥效果,没有发挥出其他载体如活动载体、文字载体的优势,深化对党史微视频的应用。

要之,解决这两个制约党史微视频育人因素的关键在于“节流开发”,即一是要主动创作优质党史微视频,优化“供给侧”;二是要充分利用已有党史微视频资源,构建载体整合体系,延长“产业链”。

二、贯彻三理融通,优化党史微视频创作质量

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做微视频的筛选者,而要主动出击做生产者。开发主旋律微视频也绝不是教育工作者一个人的事务,要充分动员学生,组织由跨专业人才组成的微视频创作团队,依据“政理”“学理”“事理”三理衔接[5]的原则,提升党史微视频的站位高度、拓展理论深度、涵养实践温度,优化创作质量,强化育人效能。

(一)坚守政理,保证站位高度

“政理”即政治原理,对“政理”的理解决定着党史微视频的站位高度。党史微视频与其他微视频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其作用是引导观众“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6]。失去了价值导向作用,党史微视频将会蜕变为一般性、娱乐性的大众读物。

故而,党史微视频创作必须要坚守“政理”,提升站位高度,牢牢把握正确的创作方向。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党史微视频创作要准确把握党史的主题主线,即围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而进行的不懈奋斗”[7]的历史进程选取创作素材,反对“标新立异”的历史虚无主义。二是要树立明确的是非观。“瞽不知黑白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8]盲人并非不知道“黑”“白”两个词语,而是不知如何在混杂的事物中把“黑”与“白”区分出来,而“政理”就是一杆明辨是非善恶、黑白对错的“标尺”。党史微视频创作者要认真学习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正确对待党史上的人和事,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9]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晰、站得住脚。三是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党史微视频创作,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摒弃“价值中立”“政治悬置”的错误观念,更要反对各种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运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

(二)融合学理,拓展内容深度

对“学理”的把握决定党史微视频理论深度。党史微视频不仅可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的素材来发挥作用,它的创作、传播、应用过程也是一种有着特有规律的社会实践。党史微视频的“学理”把握既指对党史本身的理解,还指对与党史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也指对传播学相关原理的把握,正如恩格斯所讲:“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社会力量),理解了它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10]

党史微视频创作所蕴涵的“学理”,首在保证的是党史微视频内容的真实性,即党史微视频选择的人物、事件,不能是“稗官野史”“民间传闻”,必须要有充分的史实、史料作为支撑,经得起专业检验,否则或沦为“空中楼阁”,或沦为“日常消遣”。次在充分利用与党史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学科知识。微视频创作者可以在自己专业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的贡献中挖掘党史素材,将党史微视频与学科发展相结合。例如核物理、核工程类专业可以挖掘“两弹一星精神”,交通类专业可以开发“两路精神”“红旗渠精神”,航空航天类专业可以探究“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还在充分利用传播学、美学等相关知识,摄影、编剧、剪辑等相关技巧,从美的尺度提升表达效果,保障党史微视频创作的专业度。

(三)涵养事理,提升创作温度

对“事理”的运用决定党史微视频的实践温度。如果说“政理”“学理”是党史微视频的树干和树根,那么“事理”便是课程思政教学的“枝叶”和“花果”。参天大树若空有“树干”“根基”,而无“枝叶”,照样无法吸引鸟儿来嬉戏筑巢。丰富的“事理”可以让党史微视频的大树“枝繁叶茂”。但是必须要认识到党史微视频所需要的“事理”不是“说野史”“闲聊天”,更不是“厚黑学”“阴谋论”,而是要遵循“政理”“学理”的规范与要求,将“大历史观”[11]贯彻始终,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党史微视频的事理具体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要讲学生成长发展所必需的故事。党史微视频创作要契合当代青年人在理想信念、思想动态、学习生活、心理健康、职业选择上的困点、堵点,消解时空上的错位感,以党史人物、事件涵养青年人突破困难的勇气、解决困难的智慧、应对挑战的毅力,不断增强育人亲和力。二是要讲具有地区特色的故事。创作者要根据具体的区位条件选择创作主题、创作素材和创作方式。从地理位置上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有精准扶贫、污染治理、资源节约的现实需要;东部发达地区有国际交流、科研创新的发展要求。从区域属性上看,民族地区有促进民族团结、宣传民族政策的需要;革命老区有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的需要;边疆地区有重视国家安全教育的需求等[12]。要将这些需要融入到党史微视频中,增强党史教育针对性。三是要讲学校特色的故事。党史微视频创作者要聚焦到学校自身的特色,增强育人的感染性。要充分挖掘学校校史、优秀校园文化、优秀教师立德树人典型案例、优秀校友先进事迹与党史的契合点,注重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身边人引导身边人,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引领作用。

三、整合载体系统,提高党史微视频应用效率

破解党史微视频应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关键在于整合载体系统,发挥新媒体载体的传播速度快的优势;运用活动载体参与度高的特点;结合文本载体影响力深的长处,克服单一载体带来的碎片化、泛娱乐化、思想不深刻等局限性,进而全面提高党史微视频应用效率。

(一)优化新媒体载体应用水平

党史微视频最直接、最基础的载体是新媒体载体,而新媒体载体与现代网络技术发展是密切相关联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起的感性圖像式立体化虚实交流场域,加速了感性意识形态的兴起。”[1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14],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把党史微视频的育人功能与对新时代移动互联网发展新趋势、新特征的把握深刻结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产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变革,必须“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5]。在全面步入5G时代的信息浪潮下,网络构筑起了人际之间、群际之间、虚实之间的立体化桥梁,教育行业呈现出教育主体多元化、教育对象虚拟化、教育内容图像化、教育模式互动化、教育话语感性化、教育手段技术化等新趋势。党史微视频育人功能的发挥必须要认知、研究、把握网络环境下学生的思想引领、行为塑造、情感共鸣等诸多方面产生的新变化。党史微视频不仅要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素材,更要利用碎片化、零散化的时间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潜移默化地植根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

此外,还要对学生常用网络社交媒体的分布情况、表达特点、舆论热点进行科学考察,充分利用和发挥人工智能和算法等时代性技术优势[16],精准辨析网络舆情暗含的情绪面,精准挖掘网络矛盾潜伏的思潮线,精准抓准吸引大学生眼球的兴趣点,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亲和力、吸引力。

(二)丰富活动载体表现形式

从动态来看,黨史微视频的应用不仅是简单的播放和观看,而是一个集创作、传播、再创造等多种活动于一体的特殊实践过程,这一系列实践活动同样也是党史微视频的重要载体。实践证明,感官与印象具有正相关性[17],新媒体承载的党史微视频需要学生视听觉参与,而活动载体承载的微视频可以全方面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一切情绪,实现全方位熏陶。

首先,要充分利用党史微视频的创作过程,强化智力、情感的互动。党史微视频的创作过程本身也是一次特殊的互动交往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育人要素。育人效果的产生是作用和反作用的结果,创作团队在互动中形成实践和精神的交往关系。创作党史微视频不仅是创作团队智力、情感输出的过程,也是创作团队成员接受思想熏陶、塑造价值观念的过程。教育工作者要为这种互动做好人员、信息、物质上的准备工作,鼓励教师学生跨专业形成创作团队;多视角、多场域选取创作素材;时时刻刻交流感想,分享体会,增强参与度和感染力。

其次,要关注党史微视频的传播过程,提高精度。党史微视频传播工作同样也是一种实践,而且所涉及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活动更加丰富、更加复杂。党史微视频创作团队要及时掌握网络流行话语趋势、及时了解网络舆情热点和焦点,还要贴近学生生活、融入学生的话语圈层,从而实现党史微视频与大学生感性意识形态的生存方式对接,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在传播互动中不断精细化、精准化,提高育人针对性。

最后,还要开发再创造过程,增强育人影响力。党史微视频所涉及的场景相对易见、台词相对易懂、故事相对易得,有助于其他学生将既贯通学理又蕴含哲理、既说透原理又融通情理、既包含初心又坚定决心、既提出问题又给出解题、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温度的优质内容以微视频、vlog、情景剧等形式再现,进一步加深育人影响力。

(三)拓展文本载体表达深度

文本载体往往在党史微视频应用中被忽视,从表面上看文本载体与党史微视频是不相融的,但事实上文本载体的理论深刻度可以极大地克服微视频形式本身的局限性。学生观看党史微视频后,写下并分享的文本材料凝聚着学生对该事物最为深邃的理解,因此,学生不能只是党史微视频的观众和看客。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征文的形式引导学生撰写观后感,加深对党史故事的体悟。伽达默尔认为,“精神科学(社会科学)的经验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的静观,它是不断地与传承物(研究对象)进行周旋”[18]。学生对党史故事的深入思考,不仅仅是接受过程,更是一种理性层次的创作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身份由观众转变为参与者。

另一方面要举办相应交流活动,引导学生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实现文本载体的丰富和转化。在写作的过程中,人类的理性思维模式具有局限性,人会关注最为主要的概念范畴而忽视其他的内容形式,原本有血有肉的对话成为了僵死的文字,“正如新鲜的水果从书上摘了下来,失去了土壤、空气、水分而枯萎一样。”单纯的书面语言就像“某种从火中救出来但具有烧伤痕迹的东西一样。”[19]因此,观后感的文本形式并不能完全展示学生情感上的触动、意志上的力量,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在生动的对话中,让学生彼此展示原本所具备的前见(成见)、深化对观后感文本的理解与诠释,促使学生形成“视域融合”,实现学生角色由参与者到创作者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杨纯.古永锵.微视频市场机会激动人心[J].中国电子商务,2006(11):112-113.

[2]石培玲,朱婷婷.微视频在纲要课实践教学中的价值及路径优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8):58-61.

[3]杨国辉.网络短视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2):133-136.

[4]李建伟.“大思政”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5):51-57.

[5]杨宇辰.思政教育要“三理衔接”[N].中国教育报,2020-12-31(08).

[6]本报评论员.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学习教育各项任务[N].人民日报,2021-02-24(001).

[7]王新生.以正确的党史观正确地观党史[N].北京日报,2021-07-12(12).

[8]墨子.墨子[M].方勇,译.北京:中华书局,2011:416.

[9]沈传亮.以“正确党史观”观党史[N].西江日报,2021-03-20(03).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5.

[11]肖鹏.运用大历史观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学习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1,6(05):22-31+94-95.

[12]蒲清平,雷洪鸣,王馨瑶.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视域下新工科建设的三重逻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04):160-170.

(下转第112页)

猜你喜欢提升路径制约因素浅谈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与实施路径中国商论(2022年5期)2022-03-19浅谈公路经济的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商讯·公司金融(2019年17期)2019-09-10巫溪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种子科技(2019年4期)2019-09-10探讨“互联网+”时代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路径中文信息(2017年7期)2017-07-31农村合作金融试点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探索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年11期)2017-06-07分析电力企业政工师能力素养建设问题及提升路径企业文化·下旬刊(2017年3期)2017-04-19浅析有效提升自媒体科学传播效果的路径高等建筑教育(2017年1期)2017-03-21百色市高校户外运动展开的制约因素探究东方教育(2016年20期)2017-01-17初中化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未来英才(2016年19期)2017-01-04全球化语境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探析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推荐访问:党史 育人 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