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朝花夕拾》中的蓄势艺术

2021-10-14 12:18:55公文范文
成建忠,江苏省海门区能仁中学教师。《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有長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等,这些人物个性

成建忠,江苏省海门区能仁中学教师。

《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有長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等,这些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如果仔细研究这群人物的塑造,你会发现作者对蓄势这种艺术的精妙运用。下面就以以上三个精彩人物为例,聚焦蓄势艺术。

蓄势艺术一,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能使悬疑迭生,情节多变,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在阅读过程中,使读者产生原来如此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扬”是目的、重点、详叙内容,“抑”是衬垫、设疑。没有前期“抑”的铺垫渲染,后期“扬”的效果就失去对照、震撼。

长妈妈一出场,课文一抑再抑。长妈妈爱饶舌,常喜欢切切察察,低声絮说;说话方式很是粗鲁,经常竖起第二根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阿长对繁琐的规矩痴迷,并且爱向母亲告状。即使我拔出一株草,弄翻一块石头,她也说我顽皮。一到夏天,她睡觉时肯定又把两脚两手伸开,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翻身余地也没有。就算是母亲对她霸道的睡相委婉地劝说,长妈妈也充耳不闻。

作者塑造这样一个不合格的保姆,作者的用意难道仅仅是批判讽刺她的落后且愚昧?显然不是的。但不管是什么,读者的阅读兴趣已经被成功地激发了起来,达成悬疑。

文章接着引入了极具趣味性的吸引孩子注意的长毛的故事。从那一刻开始,我对长妈妈的态度开始有变化,从最初的不太佩服、厌烦,到现在变成了一种“特别的敬意”,我没有想到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这个情节给文章制造了小波澜,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有变化,好像预示有一丝抬头向上走的意味。但我对她的敬意并不绵长并不深刻,毕竟哄骗孩子而产生的这种敬意不会长久,敬意的光环随时随地有消逝的可能。果然,在我得知她谋害死我的“隐鼠”之后,本就模糊而浅表层次的敬意再也寻找不到了。这一抑,又好像把长妈妈打回原形。

转机来了。就在我和长妈妈之间这一连串的是非恩怨之后,一本《山海经》无意闯进了我的生活里。在我百法莫得、百无聊赖之际,“我”也就无意间跟不识字的长妈妈说了。正是这一说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的大波澜作预热。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我”在“震悚”:一个如此“不堪”的阿长却奇迹般地给“我”带回了“神圣”的《山海经》。“我”深深折服:一个浑身缺点的长妈妈却用她并不饱满的灵魂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作者通过“欲扬先抑”这种极尽曲折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真实、有血有肉的长妈妈。这个“抑”就是蓄势。作者对长妈妈的追忆显得真实可信,人物也显得丰满立体,它符合人们对一个人的认识过程。从贬抑处落笔,他不断“抑”,抑阿长的外形、抑习惯、抑性格。抑得越多,渲染得越长,蓄势得就越饱满有力,因而随后的“扬”,在阿长的数不清的缺点中,单凭挖掘了买《山海经》这本书送“我”这一个点,就显得越可爱。

蓄势艺术二,草蛇灰线

情节的展开延宕曲折,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叙事节奏或掩藏矛盾冲突,最终达到制造声势的效果。这条路虽曲折宛转,但草蛇灰线,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或迹象,能通达要想去的地方,也达到蓄势的目的。

《藤野先生》写了一个普通的老师,但评价用了一个的“伟大”一词。而文章除了写“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道别、怀念外,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如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途经日暮里和水户、仙台医专的职员对鲁迅的优待、匿名信的寻衅、课堂上播放电影等。然而这些内容都与藤野先生有丝丝缕缕的若隐若现的关系,其主要目的是为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蓄势与定格,达到了曲径通幽的目的。没有蓄势,藤野形象也就无法蔓延至现在鲁迅心中的伟大了。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在樱花烂漫的上野公园里看到的是一群庸庸碌碌、浑浑噩噩的“大清”纨绔子弟的丑态;在留学生会馆值得去买几本书和坐坐的门房,也被他们弄得响得震天、烟尘斗乱!这里的环境,与本想学好医术救人的鲁迅来说,显然是失望的。这种现实与心理巨大的反差导致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寻找新的希望。而那个在仙台的日本的医学教授藤野先生正在想什么呢?“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不堪的表现,显然无法承担历史责任,如果藤野获知东京清国留学生情形,他会作何感想?日俄战争,清政府宣布中立,战场却在我国境内,角逐的是我国东北权益。但中国留学生如此表现,怎能不让人气短、郁闷?这就从侧面映衬出藤野先生人格的高尚和胸怀的伟大。救国之路何其渺茫?谁能拯救鲁迅的痛苦的精神?哪里能够安放痛苦的灵魂?藤野能吗?

那就到仙台去看看。

看到“日暮里”,除了涌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的乡愁,更会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时处于异邦的鲁迅郁郁寡欢,正为自己日暮途穷、风雨飘摇的祖国。基于这种“日暮”心态,鲁迅自卑与辛酸的弱国子民的思想状况,在仙台所受到的所有“优待”仿佛都成了屈辱。在此种精神危机之下,藤野先生不经意间的几件平凡小事,在鲁迅的心中激起了巨大波澜,让精神苦闷的鲁迅看到了一线曙光,感受到了莫大的温暖和安慰。

匿名信事件体现了当时日本人的普遍逻辑和对中国人的不友好态度。而藤野先生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另一类正直知识分子的存在。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藤野先生对一个中国留学生的诸多照顾和有异于日本“爱国青年”的行为才显得格外珍贵。鲁迅与日本学生的矛盾升级,更见衬出藤野先生的伟大。

看电影事件激发了鲁迅思想转变,促成鲁迅归国从文之路。从一些细节的描写上,我们可以含蓄的窥见藤野先生的思想。藤野的惜别,委婉透露:藤野对鲁迅这个中国学生的特殊关怀,是基于对鲁迅的救国救民的抱负和爱国精神的同情和尊重。但鲁迅选择走的这条路漫漫,何其艰难。藤野让他“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医学导师藤野最终成为了鲁迅精神导师,一直激励着鲁迅无畏地战斗。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每个事件都存在内在关系,每个情节都有意義所在。有以上蓄势,才有了精神的相遇,藤野先生才会走进鲁迅生命里、血液里,一个普通的不觉得做了什么的老师“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才有了最好的注脚。

蓄势艺术三,张弛有度

张弛指文章的艺术节奏。“张”是指事件发展到了紧急阶段,“弛”是指事件发展的缓慢阶段;文章气势与氛围的紧张与放松,文势流动的快与慢,就像忽而将弓拉满,忽而放下弓,一张一弛延缓加速,都达到蓄势目的,并且最终使总爆发更有力度,一箭中的。

《范爱农》先叙同乡会争执。回忆是从在东京的客店里与范爱农第二次相遇起始的。一天早晨留学生们在报纸上发现徐锡麟刺杀恩铭后被处以极刑,家族也被连累。秋瑾这时候也被杀害于浙江绍兴,民怨沸腾。留学生们就照例“互相告语,并且研究这刺客是谁”,照例召开一个同乡会来凭吊烈士,声讨满洲政府毫无人道的冷血做法。这是“弛”。

对于要不要给北京发电报,大家也分成要发和不发两派。鲁迅是主张发电的,但是遭到一个冷冷的声音拒绝:“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鲁迅一看这人:是一个身材高大,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藐视。他蹲在席子上,鲁迅只要发言他就反对。认识的人就告诉鲁迅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学生为什么忘恩负义,“悬念”自然激发读者急切了解和期待的心情,也自然引发鲁迅的愤怒。鲁迅就非常愤怒了,觉得范爱农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发一个电报都害怕,于是便坚决地主张发电报,同范爱农争执起来。同乡会的争执,表现范爱农的冷静、深刻,愤世嫉俗。他仍“瞪着他多白的眼”,虽是身处逆境,穷愁潦倒,但他斜眼看人的渺视目光,总是透出他傲岸不群的豪爽和自尊,同时也表明他愤慨之余又不知所措的书生意气。这是“张”。

归国后两人相遇,在酒楼叙旧,道出了两人之间的误会。回忆起七八年前,鲁迅接新来日本留学的老乡,海关人员检查翻出一双绣花鞋来,鲁迅很不高兴,就摇了摇头。在火车上没完没了让座,没完没了做揖。鲁迅那时也许又摇了摇头。鲁迅的摇头、表现到脸上的讨厌和反感,结果被善于察言观色的范爱农发现,导致同乡会时对鲁迅就非常不满,针锋相对,但鲁迅却一点也不知晓。于是两人冰释前嫌,推心置腹,成为至交。这是“弛”。

辛亥革命发生后,同甘苦的鲁迅和范爱农有了共同任教的机会。爱农做监学,“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曾经遭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自容,以至“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的范爱农有了希望,因革命胜利而喜悦,他对工作抱以无限热情。这是“张”。

这两件事在文势上节奏鲜明地呈现出起伏的艺术落差,情节铺展张弛有序,缓急相济,目的还是蓄势,推动情节发展。那这样的范爱农最终的命运会怎样呢?

报馆案风波发生后,范爱农忍别离,希望鲁迅赶快脱离险境。对革命前途担心的范爱农的学监也被校长去掉了,又成了革命之前的范爱农。没料到革命令人如此失望,并且陷范爱农入更凄苦的境地。不久,鲁迅从同乡那里得到不知真实的消息,说范爱农掉在水里已经淹死了。这是通过他人传递范爱农消息。这是“弛”。

后来鲁迅回故乡去,才知道一些较为详细的事。范爱农先是什么事也没得做,生活很困难,但还喝酒,是朋友请他的。常见和他来往的只剩下几个后来认识的年青人了,然而他们之间似乎有隔阂。因此找不到革命之路的苦闷的爱农显得特别倔强耿直,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他时常这样说“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爱农在逆境中却对朋友充满信赖,对生活尚有热切期望。可是菱荡里直立着的范爱农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死因不明,鲁迅悲不成诗。这是“张”。

每件事“弛”为“张”的蓄势,节奏徐急变幻,使读者在欣赏中能实现紧张、轻快的精神状态的互相转换,从而获得更大的美感享受。同时前两件事又为第三件事蓄势,层层铺垫蓄势,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用蓄势讲好人物故事。如果把贬抑长妈妈部分删除,直接写长妈妈送《山海经》;如果把鲁迅在东京和去仙台的感触去掉,直接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如果删除掉酒楼叙旧,直接写与范爱农第一次相遇,那么情形会怎样呢?缺少了欲扬先抑、草蛇灰线、张弛有度的蓄势艺术,表达的艺术性必定大大下降,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也很难达成。

参考文献:

[1]王寿鑫.蓄势与定格:藤野先生是如何被塑造的[J].语文月刊,2020(6).

猜你喜欢 仙台藤野留学生 三仙台东坡赤壁诗词(2021年1期)2021-03-24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小读者·阅世界(2020年7期)2020-07-29藤野先生谈鲁迅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9年27期)2019-12-02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小学科学(2019年12期)2019-01-06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8年28期)2018-10-18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年5期)2015-07-16仙台“蜗居”记知识窗(2011年5期)2011-05-14

推荐访问:朝花夕拾 蓄势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