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

2021-10-22 11:32:55公文范文
入乎其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实用性阅读和交流”这一任务群中,对“知识性读物”提出了要求:“自

入乎其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实用性阅读和交流”这一任务群中,对“知识性读物”提出了要求:“自主选择一部介绍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作品或流行的社会科学通俗作品阅读研习。”知识性读物,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严谨的逻辑,其体裁形式多样,有传记体、讲述体、科学论文等。其中涉及多种概念和专业术语。那么,同学们该如何把握关键的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层次呢?

一、探索关键词句,让术语“显形”

知识性读物中涉及到很多专业术语和概念,那么,如何在阅读过程中让概念、术语“显形”,使我们更容易理解文章呢?阅读过程中,文本本身是最关键的支撑点。同学们可以先找出概念或者术语所在的具体语句或者段落,确定所在的位置和范围,具体联系本词、本句或者上下文,根据语境来明确意思。只有在文本中“上下求索”,才能明白概念所包含的意义。

林庚的文学论文《说“木叶”》,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说起,提及了“木叶”“树叶”“落叶”“落木”等概念,到底这四者有何区别,需要我们回到文本中寻找答案。在说明“木叶”和“树叶”时,文章分别列举了若干诗句,如涉及“木叶”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这些诗句的共同点就是木叶掉落,疏朗飘零,属于秋季;而涉及“树叶”的诗句“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这里的“树叶”是绿色的,繁密茂盛。而“落叶”,则以曹植《美女篇》中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意味迥异。

二、分析段层句意,让层次“现形”

要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就要先理解每一段的意思,再看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如并列、递进、因果、总分、假设等。同样,要理清局部思路,比如某一段的思路,也要先从理解句意入手。句间关系往往会对文章层次有极大的提示作用,如表示并列关系的“第一”“第二”“第三”;表示承接关系的“首先”“其次”“最后”;表示递进关系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表示因果关系的“因此”“所以”“由此看来”等。另外,标点符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特别是用来区分层次的分号、句号等。

在分析观点、段意时,同学们要筛选出总结句、开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首先引入“中国建筑”这一概念,然后界定“中国建筑特征”的时间和空间范畴,再具体从9个方面来阐述基本特征,接下来从理论上阐述“文法”,分析中国建筑与其他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最后点明文章主旨。第1段中的关键句“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第2段得出“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旨在表明基本特征的时间跨度,两段从时间和空间的跨度上進行总体分析。而接下来的3~13段,文本很直接地用(一)(二)(三)……分点论述。第(三)点的首句“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为该段的总起句,而后“这就是说……”是“阐释句”,该段提炼出的观点就是“木材结构”。其后的(四)(五)点内容为斗拱、举折和举架,也属于建筑基本特征里的结构特征,应划分在同一层次。而(六)(七)(八)(九)的总起句,都是在说明中国建筑外观装饰的基本特征,也应划分为同一层次。

出乎其外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为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训练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是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3.联系文本,解释下列概念的含义。

(1)家庭伦理规范

答:

(2)天道

答:

4.综观以上材料,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文章的论证思路。

【朱云蕾/供稿】

猜你喜欢 木叶天道伦理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儿童绘本(2019年21期)2019-12-06梅大圣东坡赤壁诗词(2019年4期)2019-09-12从杨绛的创作作品来看她的命运观青年文学家(2019年14期)2019-06-06谈谈批评吧,以我们各自的方式南方文坛(2019年2期)2019-04-11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西部论丛(2019年10期)2019-03-20盏中,木叶似小舟茶道(2019年2期)2019-03-12漫画读书(2018年11期)2018-11-06试论传统社会“史”的宗教性功能人文杂志(2017年7期)2018-03-09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现代企业(2017年1期)2017-02-18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现代企业(2017年1期)2017-02-18

推荐访问:理清 术语 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