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基于教学做合一理论的“一流”本科教学改革探论

2021-11-11 11:25:34公文范文
刘庆金维才[摘要]“双一流”建设需要“一流”本科教学支撑。根据“双一流”建设高校H大学化工专业工程教

刘庆 金维才

[摘 要]“双一流”建设需要“一流”本科教学支撑。根据“双一流”建设高校H大学化工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评报告,当前,本科教学中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理论教学灌输多而启发少、实践教学参观多而参与少、总结性评价多而形成性评价少等问题。究其缘由,则在于教与学行为施动者对主体地位认识不明,在教、学、做认识上存在差异,重视教师教授知识的数量而轻视学生学习内化的质量,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性,导致教、学、做分离,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而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中蕴藏的注重教学方法、彰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强调行思并重等内涵,对探讨当前“一流”本科教学改革路径来说,具有重要价值。应从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及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多举措并举,推进“一流”本科教学改革。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一流”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3-0109-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3-020

一流本科教育是打造“双一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教学是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双一流”建设需要紧紧依靠“一流”本科教学。其前提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行为施动者——教师和学生要对自己主体地位有清晰认知,师生需要对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以及何以沟通教与学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为此,本文根据“双一流”建设高校H大学化工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评报告中暴露出的本科教学过程中教、学、做分离这一现实问题,拟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中蕴藏的教师与学生两大行为主体地位、主体之间关系的内涵,来探寻我国“一流”本科教学改革之路。

一、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意蕴

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提出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首先,针对当时大学中存在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重教太过”“教与学分离”的现象,陶行知先生对其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并力主教学合一。教学合一重在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变由教师单向从外到内的知识传授为以学生自身活动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从教学主体或人本身而非知识占有量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其实质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新学问”与其自身“旧学问”之间的联络方式。1925年11月27日,陶行知在南开中学以《教学合一》为题作演讲,因受张伯苓的启发,将“教学合一”扩展为“教学做合一”[1],强调“做”是学与教的中心,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教学做合一是教学合一的升华,具有以下4点涵义。

(一)注重教学方法,塑造“自得自动”之才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2]。这里所说的“先生教学生学”意指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联络起来,促进师生之间有效互动,构建高效课堂,这对于打破一本“书”的大学教育,教师教书、学生听书,教学活动围绕“书”、以“书”为中心,师生间缺乏良性互动的现象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陶行知先生这一言表明,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培养“自得自动”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重要性在于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和效率[3]。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获得亲身体验,提升学习经验,激发学习兴趣,之后也就自然而然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和主动学习的乐趣。

(二)“以学定教”,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关于教与学之间的关系,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提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怎样学就怎样教”[4]。简言之,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以学生的学习方法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而调适自己的教学,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换言之,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认识水平,不同的知识结构、疑点难点,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不同的思想状态、道德水准,来进行教学[5]。反之,若拿学生来“凑教法”“配教材”,不仅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也无法保障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苦恼增加。因此,该理论的第二涵义有力地表达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诉求,以学生为中心。

(三)“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好的先生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其认为“德国学术发达,大半靠着这教学相长的精神。因为时常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6]。这里的“教学相长”,指的是教师“新学”与其自身“旧学”之间联系起来的方式。其以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例,指明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则是十分枯燥之事[7]。即是说,教师若止步不前,仅依靠原有学问,不注重与时俱进,故步自封,则难以有所发展。而通过不断学习、研究,教师能够了解新的学问、新的思想与新的义理,且进一步自觉地将其与原有知识体系相结合,将学科或领域内的新动态以及自身科研成果等引入课堂教学,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发挥教学相长精神,提升专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四)“以做为中心”,强调行思并重

“教学做合一”的关键在于“做”。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先生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便是教学做合一之要义”[8];“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9]。那什么是“做”,“做”有什么品质。根据陶行知先生的言论,可以将其概括为3类:其一,“实践”品质。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的本质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实践,学而后能教人。这一点,就是说教学做合一。所谓‘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而学习或是教学,不是片段而是一个整体,要教学必须先有手和脑的结合与思想和生活的合一,换句话说不单是要‘劳力同时也要‘劳心”[10]。即是言,“做”就是“劳力上劳心”。其在英文著述中将“劳力上劳心”译为“Think when you work”[11]。“劳心”被译作“think”,也就被賦予了思想、思索、思考之义,这对于破除当时“死读书”、以教材、书本为中心的迷思大有裨益。其二,“创造”品质。陶行知先生的“做”不是盲行盲动,不是蛮干,不是狭义的做,更不是假做,而“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12]”。其强调通过“做”来培养创造型人才,以期能够有所创造,以产生新的思想、新的价值。其三,“反省行动”或“反思行动”品质。陶行知先生将“做”英译为“reflective acting”[13],也就是“反省性行动”或“反思性行动”,也凭此而超越其老师杜威“reflective thinking”[14],即“反省之思”理论。其在文中指出,“行是知之始,‘我们要在行动上去追求真知识”[15]“行动将连接意念与运动纤维,电流就会通过。反省行动意味着脑手并用。‘我们的社会不再有劳力者与劳心者之分,全是两者兼有”[16]。因此,“教学做合一”的第四涵义并不是让学生“坐而论道”或“只说不做”,而是注重实践,强调行思并重,扭转理论脱离实践的现状,培养能够改造生活、改造社会的人才。

二、“一流”本科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本科教学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其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发挥高等学校职能、促进学生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双一流”建设高校H大学化工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评报告可以知道,当前本科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一流”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双一流”建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不够

教学活动或教学过程的实施必须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恰当、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较好地实现整个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十分必要。陶行知先生曾以其远见卓识,在百年前犀利地对当时大学采用的教授法进行批判,倡导以教学法取而代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关于H大学化工专业采用的教学方法,部分毕业生如是说:“个别老师上课就是PPT,形式单一,设计类课程无法学以致用。”(YL、HY)“建议个别老师改变上课只念PPT的方式,让同学多参与课堂,进行思考,活跃氛围”。(CZ)“建议老师多让同学讲PPT,让同学多参与课程学习,加强同学合作”。(YC)而相关学者也表明本科工程教育教学方法的确存在问题(材料来源于是2017年H大学化工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评报告附件(上册)),教学中仍然围绕“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组成,教学方法亟待转变[17]。基于此,可以知道,“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教师单方面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学,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其体验整个学习的过程,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获得感。

(二)理论教学灌输多而启发少,师生互动不足

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占据着知识上的高位,是已知者,或知之较多、较深。相对而言,学生是未知者,或知之较少、较浅。由于部分教师对其“主导”地位或作用的误读,加之教学内容繁重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之间的矛盾等原因,常会形成“填鸭式”教学和“满堂灌”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异化为教学过程中的客体,是“冰山一角”的已知知识的接受体,忽视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难以突破其缄默状态,成为一个被动“容纳”教师“灌输”的“器皿”,师生之间对话、交流、互动明显不足。H大学化工专业毕业生和校友说到:“有些课程非常重要,但由于课时不够,学习深度不够。如物理化学学习不够深入,课时被严重压缩。”(YHN、CFQ)“课程枯燥,建议老师多让学生参与课程,对课程进行思考,加强师生互动”。(SZM、CZ)“教学过程中,讲授理论知识是基础,还应该多进行启发式教学模式,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XY)有学者曾指出,教师需要激发和加强学生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唤醒学生的潜力,促使其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18]。基于对三届部分应届毕业生以及相关校友的评价了解,当前“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学中存在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师生互动不足的问题。

(三)实践教学参观多而参与少,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受限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由外向内的知识传授过程,也是学生自内而外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的、互动的过程,其是以学生自身的活动为载体,而这自身活动指的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做”。陶行知先生鞭辟入里地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19];“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自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20]。同时,其指出“做”是培养和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并点明“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21]。是故,可以理解为,学生以“做”为中心,在“做”中进行反思、寻找进步,不断提高创新创造能力,以达到改造生活、改造社会的目的。对此,H大学化工专业利益相关者对其实践教学做出如下表述:首先,实践教育教学要加强。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性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需要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而工科人才具有更强的应用向度,在培育过程中需要聆听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在参与调查的52家用人单位中,有38家完全或不完全提出需要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占总调查用人单位比例的73-08%。其次,实践教学硬件设施不能缺少。“课本知识与生产实际往往会存在一定差异,建议母校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实习过程的落实”。(XY)“内容不断增加,手段不断更新,多学科联合工作要求越来越多,建议H大学及时更新实验仪器设备”。(XY)“学校实验仪器少,实验过程缺少操作体验,多数同学在旁边开小差”。(YHN、XHS、ZJW)第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所需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可或缺。“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等竞赛比较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并未受到重视,同学们积极性不高,学院对此类大赛的倡导和指导也不够”。(HYJ、ZZH、WSY)“保留创新教育中的科研训练环节,并在训练过程中增加部分实验”。(XZP)“相对于理论课程来说,实验课程还是比较少的,每学期就安排那么一些实验,且初期都是照着课本做基础实验,试验创新很少”。(LC)而相对于用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开支上的教育经费来说,用于改善教学条件的经费显得不足,以至于实验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难以购买蕴含新技术、新发明的大型设备,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且又因场地、经费和教师精力的限制,不能实施由学生组成团队完成项目[22]。可以看出,“双一流”建设高校实践教学过程中硬件设备不到位、相应实践教学环节缺失,导致学生参观多而参与少,难以有效发挥实践教学体系本身应有的育人效力,对工科创新型人才的全面发展形成阻力。

(四)总结性评价多而形成性评价少,学习积极性受挫

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反馈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考法”影响“教法”,“教法”又影响“学法”。教师采取合理的评价方式對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其学习动力。我国长期实行统一招考人才选拔制度,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评价考核的唯一指标,而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以及实际的学习方法和思维逻辑等并未得到足够训练,形成了集考、教、学为一体的浅表化评价内容和粗放型考核方式。H大学化工专业毕业生表示:“实验成绩考核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只看实验报告,导致很多人实验过程不认真,存在实验数据造假现象。希望能够注重实验参与和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考核。”(ZSW、ZJG、XYL)同时,在参与调查的2010—2012届毕业生中,只有37-19%认同该校具有严格的管理体制。学者做出调查并指出“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尚未建立多主体、多客体、多类型的多维综合式评价共识,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23]。由此可见,当前“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行为失范和道德缺失的问题,不利于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一流”本科教学改革之路探寻

“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学中出现上述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与学生对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明,教、学、做的认识上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师教授知识的数量而非学生学习内化的质量,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的重要作用。导致教、学、做的分离。正如马斯夫等学者表明,传统的教学观视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的“多少”为中心。然而,此教学方法却无法回答学生实际学的“怎么样”的问题[24]。变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成为本科教学改革的要义。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陶行知先生指出在教授法之下,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被主宰者,与其说是学校,倒更像是教校,重教轻学,使得教学过程成为两个互不相关的过程。因此,其做出系统阐述,应以“教学法”取代“教授法”,希冀教师能够教会学生学习,将教与学两个过程合二为一,成为一体,归化为基于学生成长规律之上的社会的改造与进步。现如今,“拿学生去配书本”或“拿书本去配学生”的现象在高校课堂依然存在。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为读书而读书,为讲书而讲书,为听书而听书,为看书而看书,再不应该夺取我们宝贵的光阴”[25]。别敦荣教授也提出“一本书的大学”,意指教师就像“传教士”一样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随后,柳友荣教授提到“有不少大学教师教学时,对着一本教材照本宣科,上课讲教材、课后练教材、考试考教材”,并指明“在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时,常常看到本科生上课只带着一本教材和笔,听课时根据教师的讲解在教材上若有所思地画着杠杠。很难想象,他们竟然如此依赖这本教材,甚至连笔记都不记。也不知道这是教师教法失当,还是学生学法僵化,但是如此循环反复,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就真的会‘打水漂了”[26]。可以看出,不论是消费主义文化下的“以生为中心”,还是当前存在的“以本(书本)为本”,都割裂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师生间的互动不足,忽略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获得感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高校需要营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良好氛围,推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积极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成为大学培养的中心,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创知反哺教学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本职、第一要务,而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应然之举。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有力举措,是教师沟通新学与旧知、推动教学相长的重要途径。此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也是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之一。1810年,威廉·冯·洪堡首次在柏林大学提出教学和研究相统一,意指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进一步发展科学。按照德国人的理念,大学教授既是一名讲授者,又是一名科学研究者,而人们非常看重后一个功能,以至于应该说:德国的科学研究者,也是为大学生上课的讲授者[27]。可以说,高校是保存、生产和创新知识的场所。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并不是仅将自己已知知识原封不动、毫无变化地传授给每一届学生,而是要具备把控前沿动态、传递最新知识的能力。当高校没有知识创新的成果,教学内容就无法创新,创新型人才培养难以维系,创新型强国建设也无从谈起。陶行知先生在文中犀利剖析,“就是这几本书,也还未必去温习的,何况乎研究新的学问,求新的进步呢?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28]因此,高校应建立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纳入教师考核、发展、晋升和评聘体系等,督促教师将自己的知识创新或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成教学内容,并将其引入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文化,形成适宜的教学生态,以高水平知识创新持续促进“一流”本科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三)翻转课堂,构建有灵魂的教学

陶行知先生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29]先生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成为读书机器的现象不应再存在。大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独立的思想,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过程。教师若只单纯地传授知识,很难说能够满足或是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來,学生更应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不断学习的内在要求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为此,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学法指导,争做苏格拉底口中的“知识的助产婆”。导引学生;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凭借灌输的有限性知识让其适应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另一方面,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去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学习方法,懂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就是说,教师不是以自己的“教法”来定学生的“学法”,而是置换教与学的关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根据学生学得多少、快慢,来决定自己教授内容的数量和教授的速度,教会学生应该在什么地方学得深一点、慢一点,在什么地方学得浅一点、快一点,教会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把握学习进度,以及处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等,帮助其逐步掌握学习和解决学习问题的方法,养成自主、自动学习的能力,在做事、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其创造能力,以实现做人与做事的统一,构建有灵魂的教学。

(四)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育人对于增强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0]。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影响下,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整体规划和完善设计,实践教学过程存在“走过场”、实验数据造假等现象,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陶行知先生曾鲜明地指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31],并进一步强调,“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32]“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33]“没有亲知做基础,闻知实在接不上去。[34]”这就意味着,需要将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联系,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做”中、在“亲知”上,沟通理论与实践,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其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改造社会提供锻炼的机会。

為此,一方面,需要加大人、财、物投入力度。具体表现为: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重新规划和制订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如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并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实践基地建设、完善实验仪器设备、健全实验管理体制,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下学生人数多与师资紧张、实验教学资源少的矛盾,给予学生从“参观性”学习转为“参与性”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积极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建立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以考核评价倒逼高校乃至全体师生人员重视实践教学,意识到实践教学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上具有的重要且深远的意义。譬如,将实践育人工作纳入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指标中,促进高校积极寻找与该专业相契合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协调好企业的商业功利性与教育事业的公益性之间的关系。同时,高校还应设立专门负责实验教学的管理部门,制订实践教学成效考核评价办法,加强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操作步骤,以及实验结果获取等过程进行评价,并注重对学生实验学习效果、实践能力的考核,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逐步构建长效机制,形成常态,推动高校实践教学工作开创新的局面、取得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储朝晖.陶行知与张伯苓的学术与政见异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9-17.

[2][4][6][19][20][28][29][32][33]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14-16,101-103.

[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03.

[5]刘献君.个性化教育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36-37.

[7][8][9][15][25][3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6,139,77,139,120,75.

[10]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23.

[11][13][14]储朝晖.为生活而教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38,182,164.

[12][3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290,300.

[16]方明.陶行知全集(第1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3-44.

[17][23]许晓东等.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130,155.

[18][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8.

[21]方明.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54.

[22]李培根等.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

[24]Masvosve,T,et.An Exploratory Study of How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TL) Inspires the Use of the CDIO Framework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Journal for New Generation Sciences, 2016(1):92-106.

[26]柳友荣.本科生如何才能忙起来——对现行教学文化的反思[J].重庆高教研究,2020(5):119-128.

[27][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等.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M].张弛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

[30]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edu.china.com.cn/quanwei/2012-02/06/content_24563987.htm,2020-07-30.

(责任编辑:刘增石)

Abstract: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needs “first clas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o support. According to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self evaluation repor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a “double class”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H, we can know that,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such as single teaching method, more theoretical teaching indoctrination but less inspiration, more practical teaching visits but less participation, and more summative evaluation but less formative evaluation. The reason lie in the unclear understanding of main statu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bout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emphasis on the quantity of teachers knowledge impartment rather than the internalized quality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neglecting 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which lead to the separ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and seriously affect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level and high quality talents. However, the connotation of Tao Xingzhis theory of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such as paying attention to teaching methods, highlighting students dominant position, promo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emphasizing on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s of great value to explore the current “first clas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path.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from the aspects of transforming teaching concept, enriching teaching content, focusing on teaching method,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perfecting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so as to boost the “first clas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Tao Xingzhi;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first clas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猜你喜欢 本科教学教学做合一一流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南方周末(2020-12-10)2020-12-10后浪与前浪视野(2020年15期)2020-08-23双一流建设中华儿女(2017年19期)2017-10-26应用型档案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办公室业务(2017年4期)2017-06-08微型练笔与作文教学高效融合的策略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1期)2017-03-14教学做合一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研究成才之路(2017年5期)2017-02-27对“教学做合一”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之刍议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年18期)2017-01-07基于“教学做合一”的高职有效性课堂研究求知导刊(2016年31期)2016-12-16基于转型时期的西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探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15期)2016-06-30土建类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研究与实践高等建筑教育(2015年5期)2015-11-11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本科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