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互联网环境下的“育心型”教师教育课程建设

2021-11-29 11:36:55公文范文
阳建忠祝长水万天亮陈安福[摘  要]四川省成都市华阳中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五育并举”为主要途

阳建忠 祝长水 万天亮 陈安福

[摘   要]四川省成都市华阳中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五育并举”为主要途径,结合本校实际,着力开展了互联网环境下的“育心型”教师教育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了新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差异发展、梯队发展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为当前教师教育的课程建设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互联网;课程建设

为了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的教师发展目标,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教育教学改革基本精神,四川省成都市华阳中学充分发挥教师开发课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初步构建了互联网背景下具有华中特色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

一、教师教育的课程模块及实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四川省成都市华阳中学的教师教育由单纯的线下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探索,逐步深入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育心文化”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学校依托前期课程建设成果,立足本校实际,将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重点聚焦于“互联网+教师教育”,并通过线上线下校本课程开发、学科阅读指标体系的研究来深化教师的课堂“三维七段”单元教学,同时利用QQ、微信、腾讯会议等多种线上平台,使教师的教育培训与交流突破时空限制,促进教师育心育人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发展。

1.人本关爱:生成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心”理念

为了转变“眼中有知识,心中有分数”的片面的教育发展观,学校从“人”字入手,发掘素质教育的动力源,在厘清教育思维中旧的理念和观念的过程中,生成了互联网时代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心”理念。即从“心”出发,尊重教师的权利,满足教师的心理需要,创“心”管理机制,用“心”点燃教育激情,让教师在线上线下学习培训中扩展“心”视野,在线上线下互助合作中开启“心”潜能。

(1)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加强品格教育。一是持续开展“学习系列讲话 做四有好老师”“立德树人 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等主题教育和教育教改实践,提升师德师风水平。二是深入开展“十心”教育,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程、进课堂、进活动,开展“用英语说中国传统文化”等德心结合的育心实践。

(2)细化实化《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加强活动育人。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中秋节举办“秋之韵”诗歌朗诵比赛,在端午节举办凭吊屈原话剧表演等。二是通过举行学校毕业生节、成人仪式等系列活动,促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校本化践行和落实。

(3)实施线上线下融合阅读工程,拓展教师的文化视野。学校开展线上线下融合阅读工程,建设实体与网上相通的书香校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当代优秀文化、学校文化等文化建设元素融入课程改革,增强了课程建设的时代性,突出了课程文化的导向性。

学校在教师教育课程建设中着力推进“六个转向”:从整齐划一转向个性多元的学生观;从教學匠人转向人生导师的教师观;从考分至上转向综合测评的教育质量观;从组织权威转向专业引领的校本管理观;从以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的课程观;从片面追求应试转向为学生一生奠基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观的转变使教师成为了“六心”育人、人格激励的“育心型”教师,也为其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和学生生活、学习、成长、健康的“引路人”奠定了“心”基础。

2.机制创新:释放教师课程开发的心智潜能

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心智潜能开发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既复杂又艰难。为促进心智潜能开发,教师必须学习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学校也要建设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1)放大学校的校本研修功能。年级组、教研组等是开展校本研修的重要依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支撑。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直接影响校本研修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对此,学校着力于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改革年级管理运行模式,强化年级自主管理。学校设立了年级正副主任、干事,负责本年级的德育、教学和校本教研工作。二是将教研组提档升级为教研室,并逐步完善其职能,强化其自主管理;同时赋予教研组新职能,如线上线下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学策划、教学督导等。三是建立健全各种矩阵式组织,强化教师的自主管理。建立健全教学工作委员会、德育工作委员会、教学督导室等矩阵式组织,赋予其协调、沟通、指导、督查和信息反馈等职能。

(2)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校本研修活动只有顺应教师的心理需要,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从教师的心理需要出发,相继完善了一系列校本研修活动制度,如教研活动常规、外出考察学习汇报、定期开展学习交流等,并逐步完善了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制度。

(3)深入推进“三大工程”建设。学校在总结三大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实行青年教师自主选择导师和高级教师自主申请导师制度,将择优推荐和认定导师相融合,每年定期对师徒进行捆绑考核评价,评选优秀指导教师和“青年十佳”。此外,积极引导教师定目标,为教师创条件、搭平台,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

(4)完善教师发展考核评价机制。一是制定并逐步完善教师工作量化评估办法、教师师德考核办法、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考核办法、“三大工程”教师分类考核评价办法和教育科研奖励实施办法。二是采取教师、学生、教研室(组)和学校“四位一体”的教师多元评价制度,力求做到评估内容的全面性、多样性和动态性,使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三是变革组织,创新制度,健全机制,不仅确保了校本教研扎实开展,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学术引领:提升线上线下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品质

有学术引领的教师教育课程是建构在经验之上的深度课程,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开展心理课程线上线下学习,改变教师心智模式。继举办两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职研究生课程班之后,学校又举办了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育心课程班、以中年教师为主体的心理教育课程学习班。近年来,学校新开设了“第二届青年教师高级研修班”,通过教师教育“云班”和各种学习共同体建设,集中对教育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攻关探讨,深化现代心理教育、现代教育学、现代课程论等理论学习。一系列的课程建设充分体现了人本关爱、育人育心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推动了新课程的深入实施,给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强化了教师的“育心”意识,提高了教师的“育心”能力。

(2)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学校教育智库,开发教师教育课程建设资源。学校在开发校本教研资源的过程中,除了不断丰富阅览室、图书馆的教育教学资源,逐步建立并完善校园局域网、华中教师QQ群、微信公众号等物质资源外,还建立起雄厚的智力资源库:依托中国教育学会的知名专家和全国中学的一线名师,建立以陈安福教授为首席专家顾问的专家资源库;与省、市、县教研机构密切联系,建立学科教学资源库;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西南大學教科所等研究机构加强交流,建立科研资源库;依靠校内名师和特色课程建设,建立学校教育资源库。各种资源库的建立,方便了教师对最新教育教学信息的吸纳,做到了对各种校本研修资源的充分利用。

(3)课题研究引领课改实践。以四川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学科阅读指导研究”为例,学校将课题细化为三个子课题和十余个微课题,覆盖所有年级和学科,展开多方位、全员性的实践研究。在实践探索中,学校又从教材文本阅读、整本书阅读、学科深度阅读、学科三维阅读、学科元阅读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推进。此外,以课堂教学的“五系统论”指导学科阅读实践,从开展问卷调查到制定学科阅读指标体系,从理论学习到专题指导,从专家讲解到教学实践,从教师交流到教授适时点拨,改革创新的意识和精神贯穿于学习、研讨、实践、交流、总结、提升的全过程。

(4)互联网环境下的共生性师生教育课程开发。学校从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出发,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采用“师师合作共生”和“师生合作共生”的方式,二次开发了国家课程和校本“育心”课程。同时,依据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校外博物馆和科技馆,以及工厂、农村、部队等社会资源,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充分利用华阳的文化场所、城市建筑等资源,开辟了社区课程资源。此外,聘请北京、江苏、陕西等地的优秀班主任来校作专题讲座,开展班主任工作交流会和校级班主任教育个案交流会等,尤其是在防疫期间开展的线上专家对话交流、课程培训,突破了传统培训场域的限制。

二、课程实施与成效

1.形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机制

一是初步形成了“校长—分管领导—年级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校长—主管部门—分管领导—教研室主任—年级教研组长—教师;校长—项目负责人—教师”等校本课程研发与管理的新模式。二是实现了校本课程研发的“五个结合”,即:校本课程研发与课程改革结合,校本课程研发与建设人本关爱高效课堂结合,校本课程研发与课题研究结合,校本课程研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结合,校本课程研发与省、市、县教研活动结合。通过“五个结合”,学校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多方整合,构建了颇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研发文化。

2.形成了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

学校主要围绕“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学科阅读指导”进行课程建设实践,初步形成了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

(1)读。转变教师的观念是新课改实施中最重要的工作。而阅读课改论著和相关文件无疑是转变观念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水平的有效基石。

(2)写。组织骨干教师编制《学科阅读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和制度,探索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通过让教师写培训心得、教学设计、课改论文及教学反思等,加快教师观念转变和技能提升。

(3)做。课堂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为此,学校将来自实践的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成果放回教师教学常规中。在反复的实践中,促进师生真正内化课改精神的实质和育心文化的价值取向。

(4)研。以教师教育课程建设为统领,以“问题即课题,个案即成长,分析即研究”为路径,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逐步带动课改全面深入开展。

(5)网。新时代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应充分利用开放高效的互联网资源,即在“网”中对话课改,开展教师教育课程建设。为此,学校着手开发了新课程高效管理的网络平台(如华中智慧校园、华中QQ群、华中微信群等),有效解决了关于学生选课、过程性评价、家校联系、师师交流、师生对话、试卷评阅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难题。

(6)思。“研而时思之”是创新的源泉。实践表明,经常写反思的教师,教学观念更新快,教学行为转变快,教学效率提高快,专业素养提升快。

3.形成了“思行两立”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课程目标,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借助本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优势,初步构建了具有华中“育心”特色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见图1)。

此体系让教师拥有了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力,使教师的课程观、教育资源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教育评价观等发生了变革,充分彰显了学校“人本关爱、育人育心”的办学理念,推动了新课程在学校的深入实施,为学校的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4.教师教育课程由“形”变走向“心”变

基于对“育心型”教师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追求,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较好地实现了五个转变,即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从教教材向用教材和学生学教材转变,以讲为主向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转变,从知识与技能的“一维教学”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转变,从“三维七段”单元教学逐渐向“三维七段”单元学习指导转变。同时,以学科阅读为突破口,较好地实现了新课改“三维”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在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后,72%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动学习和互动探究比以前明显增多;6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表现积极主动;85%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业成绩较之前有所提高。可见,随着教师教育由“形”变走向“心”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学习的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成都市华阳中学借助互联网多媒介、多资源,结合线上线下多形式的学习平台,构建了“互联网+”课程体系,并借助该体系打造了一个责任心强、团结协作、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教师队伍,而这一队伍又丰满了具有华中特色和地域优势的“互联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这一实践具有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样本价值,可以为研究推动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借鉴。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立德树人互联网 浅论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年13期)2020-11-17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构建高校资助育人新体系青年与社会(2020年27期)2020-11-09“课程思政”体系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探索商情(2020年38期)2020-10-20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家长(2020年8期)2020-09-06“互联网+”背景下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年6期)2019-05-25网络反腐研究文献综述魅力中国(2018年28期)2018-10-11如何提高新媒体在高校宣传工作中的有效运用文教资料(2017年29期)2018-02-03“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教学改革的探究青年时代(2017年10期)2017-05-10大专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改革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混合学习视角下《建筑水电工程计价》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考试周刊(2016年68期)2016-09-21

推荐访问:互联网 课程建设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