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角的初步认识故事导入【五篇】

2021-12-04 23:27:12公文范文
导入(import)是2018年公布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角的初步认识故事导入

导入(import)是2018年公布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角的初步认识故事导入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角的初步认识故事导入5篇

【篇一】角的初步认识故事导入

《角的初步认识》课后反思

  课后,大家对本节课进行积极探讨和点评,也指出了本节几个不成熟的地方。我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也对本节课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

  一、导入环节过于繁琐,没有直接引入主题。

  如在导入时,师:你从图中中能找到哪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呢?

  生:钟面上有圆形。

  师:钟面出来12个数字,还有什么?

  生:时针和分针。

  师:时针和分针组成的图形就是角。这幅图中还有这样的角吗?

  生:三角尺。

  师:你的意思是三角尺上要角。图中还藏有那些角?

  生:足球场的边界、小旗、单杠、双杠、花工的剪刀、教师手中的三角尺、远处钟楼的时针与分针等)

  师:你们真是善于发现的孩子,找到了这么多角。你们想和角做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认识角。(板课题“角的认识”)

  先让学生找学过的平面图形(圆,长方形等),再找角,这样的导入容易迷惑学生。本节课的主题是角,老师完全可以这样直接导入:请看老师手里拿着什么?学生:三角板。师:为什么是三角板?因为上面有角?那我们生活还有角吗?请看我们美丽的校园,图中藏有角吗?

  二、老师牵引痕迹明显,问题指向性不明确。

  本节课老师讲得多,学生自主思考、探讨的机会少。如:在讲授“角的大小与与边的长短无关”时,师:听说我们来比较,图形王国里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蓝角,一个叫黄角。它们也想比试比试,你能帮助它们判断谁大?谁小吗?

  生1:黄角大。因为它的边很长。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我们刚才比较是怎么比的。

  生: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看另外一条边。

  师:那我们现在用这个方法比比究竟谁大?谁小?(课件演示:把两个角平移,两角重合了)这说明了什么?

  生:两角一样大。

  师:刚才他认为黄角的边长,所以黄角大,对吗?

  生:不对。

  师总结: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师直接用课件展示两角重合的结果,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其实在学生出现矛盾冲突时,老师应缓、再缓,要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去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撞击交流。如:利用冲突,我们可以改变提问的方式:

  师:听说我们来比较,图形王国里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蓝角,一个叫黄角。它们也想比试比试,你能帮助它们判断谁大?谁小吗?

  生:黄色的大。

  师:请你来说说为什么黄色的大?(给其他学生思考的时间)

  生:黄色的边更长,所以黄色比较大。(对其他学生是一种思维的启发)

  师:边很长,它就一定大吗?(让学生再次主动思考)

  生:我认为一样大。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比角的方法。(师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比角的方法)请你按照刚才的方法,在心里比一比,看它们究竟谁大。(给学生空间想象的机会,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生:我发现一样大。(部分学生可能还是想象不出来)

  师:同学们,那到底是黄色的大还是一样大呢?请看课件,认真的观察。(这样学生可以经过三次思考过程:1、为什么黄色的大?2、在心里比一比?3、直观演示的过程。)

  紧接着师:为什么刚开始你认为黄色大?现在一样大?(让学生再思考)

  学生慢慢总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和开口大小有关。

  师:谁能说的再清楚一点?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经历:想象不出来——直观演示——再思考,再总结的完整过程,使学生更扎实地理解“角的大小和两边开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同时也可以使课丰满起来,增加整节课的思维含量。

  三、学生的错误是很好的资源,教师没有很好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差错,没错的课堂是假的。只有允许孩子出错,我们才能知道孩子真实的思维过程,老师才能知道问题的症结。当然允许孩子出错,并不是让孩子一直错下去,而是要让孩子的错误成为种资源,为什么会出错?这次错了,下次怎样才能不错。这才是我们要让孩子出错的最终目的。

  比如在画角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孩子画错了(顶点处是弯的),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资源去开展教学:请这位这位学生上黑板演示(展示它错误的过程),然后追问其他同学:你们同不同意他这么画?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让其他学生帮助他改正。这样学生经历了纠错的过程肯定会比老师告诉他错了然后“知错就改”来的更有成效。

  自我反思:本节课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语言表述不严谨;环节设计拖沓:问题设计的指向性不明确,容易误导学生:没有重视预设与学生智慧的生成过程。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教学目标没有真正理解透彻,把孩子教到什么程度没有把握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先解析课标,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的去设计教学环节,还要适时利用学生的“错误”,进行“融错”教育,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真正赢得学生的信赖。

【篇二】角的初步认识故事导入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一
1、大胆放手,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课一开始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给图形分类,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形象的发现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教授新课做好了铺垫。在学习新知这一大块,又精心的设计了四个环节的学生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2、合理引导,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习进程中的苦与乐。
3、利用多媒体优势,把抽象知识直观化。  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这一学科是如此的严肃,最好不要失去机会把它弄得趣味化”。若利用课件在数学课中创设情景,可以营造出欢快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直观形象的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画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
  在教学环节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很多,比如:怎样把握整个教学环节和有限课时的冲突,有没有更合理的环节设计……
(一)反思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我创设形象生动、愉悦和教学情境(摆小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2、从直观入手,通过多媒体演示找出主题图中的角,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角。从事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讨论抽象出角的基本特征,完成知识的独立建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通过学生折角和摸角,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真正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辨认不同方向的角,让学生对角的认识更加全面
  4、观看电脑演示,全班学生用手势判断所给的图是不是角,掀起学生的学习热潮。
  5、用铅笔把图形中的角画出来,从而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角特征的掌握。
(二)反思教学重难点:  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出了吗?能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我这节课的难点是:1、通过比较操作体会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2、用重叠法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末能突破第二个难点,因为我采取剪短角的边长和延长角的边长的长度,引导学生不够到位,效果不显著。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用两或三个不同颜色表示长度不同边长的角,再用重叠法通过学生直观对比,就很容易观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反思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图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是对的,但做为老师应该如何去放,什么时候收呢?这才是最重要的。就这节课来说,我在画角教学环节不够放,先用电脑演示画角,再让学生画角,虽然学生对于画角的步骤比较好,但这样的处理学生只会画出同一方向的角,从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后我们今后对于这个教学环节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展示他们的作业的时候就可以互相纠正画角的正确步骤了,这样让那些已犯错误的学生印象深刻。
(四)反思整个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体现了一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没有很好的“吃透”教材、分析好目标、重难点是不可能设计好一份教学设计的,而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没有很好地分析学生的思维的发展,突破难点不够深入,所以在写教学设计前,还是要很好的理解教材,首先要做好单元教学设计及单元教学目标,然后备课时注意这节课前后知识的联系,并设计好本节课的目标、重点、难点,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
  (五)我的思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二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第三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初步的认识角。这节课也曾听过一些公开课,有过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但大体的也主要是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画角、比较角的大小这三块内容。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这个内容,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也作了一定的思考:
一、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的概念。  学生对于角究竟有多少认识呢?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曾经有过观察物体的学习体验,学生觉得在长方体、正方体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可以说对于角的认识他们是比较模糊的,只是直觉中感觉角应该是尖尖的,另外学生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我觉得角的认识首先应该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并在这节课当中发展他的认知水平。由此,我在教学导入的环节,运用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儿童化的语言“认认老朋友”引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而后又从学生以及认识的三角形出发,把三角形的一条边去掉形成一个新的图形,这个图形就是角。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接受角的形象。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另外正确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角的概念的形成。角虽然出现了,但并不代表学生就已经认识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一个了解学生基础的环节“关于角,你听到过或者知道些什么?”,学生究竟有怎样的基础呢?这个基础对于后续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也就是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切合学生实际的才是对学生有意义的。
二、依存学生体验,发展学生认知。  数学教学一向来都是以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目标的,直至到了新的课程标准出台才有了“经历、体验”这样的词语。以往可能在文科的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的体验,因为文科更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来理解文章的意蕴,那么在理科中又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字眼呢。我觉得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哪一种教育,其心理机制是一样的,什么东西都必须是来自学生内心的,无论是知识的重点还是难点,无论是他们容易出错的地方,只有学生自己体会到了这个点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的重视起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体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刚才创造角的时候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这个步骤有比较成功的、简便的,也有比较繁杂的,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先画一条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将两条边延长到相交点,这个方法就有很多同学认为过于复杂,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体验带来的是一种学习的革命,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的概念,要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
  这节课,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处理上还不够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提供的素材太过于开放,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三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使用

【篇三】角的初步认识故事导入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导读:范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一:《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观察活动,初步感知角的特征;二是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三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在动手操作环节中,学生领悟的不够,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还是让孩子感悟太少,应该把这个环节吃透,再后面进行的话就很顺利了。

  【篇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因为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的是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所以我在备课时,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知识的活动。全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学生原有的对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小棒摆图形,当摆到三角形时问:再拿走一根后是什么图形?从而自然地引入所学的内容。第二部分是活动实践并小结。第三部分是练习。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新课改给广大教师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们也在教学中根据它采取了许多新的方法,创设了许多情境。但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从思想上时刻意识到学生自主参与、体验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发现,从自己的成败体验中获取知识,这样的学习才是积极的、有价值的学习。

  【篇三: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尤其是“角的大小与两边无关”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先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找角同时将角抽象出来,接下来摸角,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出角,其次再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让学生找找教室周围的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教师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学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后来在另一个班我立即作了调整,放手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学生有的用重叠的方法比,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有的学生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我先用实物剪刀做示范,把剪刀张开,角变大了,合起角变小了,剪刀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变。接着,我把黑板上画的一个角的一条边沿长,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没有变,再把另一条边延长,体会角的大小还是没有变。然后学生思考:如果把两条边缩短呢,这个角的大小会不会变?通过演示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还有学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有关,那剪刀的两条边就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当然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篇四:《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有兴趣的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解决教学重难点。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课件演示形象、直观,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从不同侧面我了解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见过的角和头脑中的角,主要还有:人民币中的“角”、牛角、羊角、墙角等等,所以要建立一个几何中的“角”,要把“角”从生活中抽象出来对于他们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

  【篇五:《角的初步认识》反思说课】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⒈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38——39页的内容。

  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其它知识奠定了基础。

  ⒉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二年级的学生,基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背景,他们知识面窄,个别学生主动性不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因此本课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以“数学活动”引领全课,从生活中认识角,从实物中抽象角,在操作中感知角,在体验中感悟角,在辨析中理解角,使学生在理解中应用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已有经验,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⒈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⒉通过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⒊在探索角的知识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材处理:

  教材中先出示立体的主题图,然后出示例1,我认为书里的情境图比较复杂,而且又是立体图形,角的特征不是很明显,所以我先出示例1,让学生找角,然后再出示主题图,这是由原来的立体图形改为现在的平面图形,看起来简洁明了,避免了由于立体图形带来的一些干扰,使角的特征得以在情境图中突显出来,便于学生观察、感受、抽象角。

  在深入挖掘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小棒等。

  四、教学流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倡导做数学的理念,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做”中体验、“做”中探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首先我采用谈话法,这样的导入简洁,所以设计时我仍然采取这样的导入。

  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安排了五个活动。

  活动一:联系实际,找角。

  首先出示39页例1,让学生找角,由于这些实物都是学生平时经常见到的,学生对角也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很容易找到角,然后把三个物体隐藏,出现三个角,这时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这样设计的目的便于学生观察、感受、抽象角。

  接着出示38页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发现角,学生边汇报,课件边闪动角,采用演示法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二:初步感知,指角。

  我是先让学生摸三角板,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引出角的特征,但我没想到学生摸三角板上的角,只是摸到角的顶点处,我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自己纠正,我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问学生这是一个角吗?这时学生知道原来这是一个点,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指指看,学生自然就指出了角的全部。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摸一摸三角板进一步感知角,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并揭示角的各部分名称。自然地从生活中的角过度到数学中的角,逐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接着出示从例1三个实物中抽象出的三个角,让学生分别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出示练习八的第1题,通过让学生辨别真假角,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活动三:小组合作,折角。

  让学生独立折角并组内交流,然后把学生折的角展示在黑板上,学生在折角的过程中,通过眼、手等感观直接感知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但在折角过程中,学生出现了折成半圆的情况,这时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等学生充分感悟了角的特征后再来判断,使学生真正的理解了角。同时,我让学生把折好的角按照折痕画出来,为画角做好铺垫。

  活动四:动手操作,做角。

  我为学生准备了细绳、小棒、硬纸条等,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角并展示,师生、生生及时评价,在做角时有的小组还做出了活动角,并发现角有时会变大,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全体学生都独立做出活动角并感受到角有大有小。这一环节我是成功的,凸显了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魅力,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活动五:体验感悟,画角。

  我先示范画角,然后学生试着画角,但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再上课时,我先让学生用直尺独立试着画角,根据学情揭示画角的方法。

  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三个练习题:第1题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第2题找书上的角。第3题练习八的第2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达到拓展应用,培养能力的目的。

  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课外延伸作业,让学生用角创作画。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和我的预设基本符合,反思后也发现了不足之处:1、动手活动多,课堂纪律相对不是很好2、难点比较角大小,缺少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实践。只是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模仿,中间也缺少了必要的比角方法的练习。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让每一位孩子亲自比一比,说一说比角的方法。

  【篇六: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内容。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作为低段数学教研组的第一堂教研课,多少感觉有些压力。上完课之后,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由“角”字带给你的想法到情景图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通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对学生备的不够。比如:一开始我在板书完“角”字问学生,你对“角”的理解是什么?结果学生回答:“角,是人民币的单位,象1角钱、2角钱。”这一情况就出乎我的预料,我只预设到孩子们会说:角在我的眼里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我想,如果这样问:在你的眼里,角是什么样子的?这样问应该会更好些。

  另外,在做活动角过程中,我抛给学生的问题是:“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后来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篇四】角的初步认识故事导入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4—85页的例题、“试一试” 、“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正在做手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示图)

他们已经做好了哪些图形(五角星三角形,正方形)

为什么叫五角星和三角形呢?(分别有5个角和三个角。)

那什么是角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指角

谁来指一指五角星5个角在哪里三角形3个角在哪里。指名

角可以怎样指呢。看看老师是怎么指的。示范。

你能指一指你的三角尺当中的角吗谁来给大家示范指一指。(老师的大三角尺)

2、抽象成角从图中桌面上哪些物体面上我们还可以找到角?谁来指一指。

这些地方都有角,我们可以将这些角请下来,沿着图形的边把这些角画下来。

我们再来画一个角,先画一个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两条直的线,这个图形就是角。观察一下,这些角有什么特点?交流

刚才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板书),这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观察角有几条边,几个顶点。用你的三角尺和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角的顶点和边。

谁来指一指

你能画一个角吗?

你觉得角有什么特点。

3、认识角有大小

请大家拿出活动角,请大家捏住两条边,把角变得大一些,更大一些。

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怎样把角变得小一些?

把角的两边张开,角有什么变化?把角的两边合拢,角有什么变化?

看来角是有大小的

谁愿意和老师比赛。比较长边角和短边角

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一题说说那些是角,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为什么这三个图形是角,另外两个不是

2、想想做做第二题

独立完成再交流

3、想想做做第三题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比的

4、想想做做第四题照样子比一比为什么大小不同的三角尺这两个角一样大你有什么发现吗

5、想想做做第五题让学生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展示比较

角的大小只要比什么

6、讨论:一张长方形纸减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四、总结延伸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用放大镜可以放大一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波、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二、注重语言表达。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在谈听故事之后的感想以及如何向大家介绍“我是角”,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讲完故事之后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但效果不是很好。

2、对学生备的不够。

比如:在做角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老师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学生就只是说,我发现我做的角象鸭子的嘴,象海鸥在飞┈就就是不说大小。后来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

【篇五】角的初步认识故事导入

看《在 游 戏 中 拥 抱 数学》课堂实录的感受

莫卫玲

今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拜读了东莞市长安镇霄边小学钟晓宇老师的《在 游 戏 中 拥 抱 数学》课堂设计与教学反思,让我感到如沐春风,受益非浅。

《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个内容是三年级公开课的热门内容,本人虽然没有上过,但已经听过几位老师的课,但钟晓宇老师的教学设计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虽然钟老师自己已经进行了教学反思,但本人想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  对主题图的应用合理新颖。

对新教材中主题图的应用,老师们经常会存在这样的疑问:主题图是不是一定要用?怎样用?什么时候用最合适?其实,主题图的应用应该是什么时候最需要用就什么时候用,钟老师的这节《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就给我们进行了一个很好的说明。以前的老师大多数都是把主题图放在上课开始导入时运用,一般都是这样设计的: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我们的校园去玩玩(出示主题图),大家看,我们的校园漂亮吗?我们的校园里有什么呢?(学生回答略)你能发现其实我们的校园里有很多角,谁能把你的发现在告诉同学们?(学生回答)但钟老师没有完全按前人的做法,她是首先在课前游戏中与学生一起先复习学过的图形,再在图形中找角和判断图形中是否有角,让学生在玩中领会到角的知识不是老师一下子变出来的,而是从他们熟知的数学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再引导学生说出在家中找到的角和角的知识,引导学生找生活中的角,让学生明白到角也是来源于生活的。在以上两个基础上,钟老师才以童话形式引导出主题图,让学生在角公主的家里把角公主找出来。这样应用主题图,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就出现主题图的单一方法,而且是在做好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出现,让学生先在心目中形成数学意识和生活意识的角,才引导学生学习角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过渡,让学生在玩中愉快接受。

二、  创设了一个童话式的数学世界

钟老师这节数学课,给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童话式的数学世界,让听课的人感到不是在上课,不是在学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而是在听钟老师讲一个关于“角公主”的童话,从而使学生充分融入到童话世界中,在听童话故事的同时,把数学知识也融会贯通了。这种做法非常符合低年级的同学爱听童话故事的特点。

三、  游戏贯穿课堂

整节课,钟老师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创设了多个游戏,让游戏贯穿课堂的始终。从课前的小游戏,让学生根据要求判断,然后做出拍拍手,跺跺脚,握手祝贺,刮鼻子等动作,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爱玩爱动的特点,让学生很快就融入到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去。在教授新课时钟老师也设计了“与角公主一起游戏”,“寻找教室里的直角将军”等游戏,用游戏来应用新学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练习巩固运用新知时,钟老师更是设计了多样的游戏,如:和学生一起做“快乐课中操”,让学生在做操过程中领会到身体中也有角,人的不同动作形成大小不同的角;“聪明小判官”就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动脑筋想办法判别两个角的大小,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空间想象画”、“名画欣赏”、“摆一摆、比一比”、“聪明题”、“彩色图画——心中的角王国”等游戏活动,让学生知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创新。

四、  德育和学科教育很好地结合和渗透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无时、无处不在的,钟老师的这节数学课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在本节课中,钟老师充分挖掘本节课的德育资源,充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1、(电脑演示例题3)问:国旗、椅子和运动员身上有角吗?它们都是什么角?

2、我们的国旗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我们要尊敬、爱护国旗。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生1:我会对它说:国旗,国旗,我爱你!我一定会好好学习。

生2:国旗,你是我们的骄傲!你看见了吧,我是一个好孩子,是妈妈的骄傲。

就能结合国旗中有直角的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尊敬、爱护国旗的教育,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钟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课的容量非常大,但钟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童话的数学世界,带领学生在玩数学中学习新知,学生一点也不觉得累和烦,而是在开心快乐的情境中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新知。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学习资源,这正是我们数学老师所要学习的和提高的,这也更有待我们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推荐访问:导入 故事 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