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2021-12-10 11:54:02公文范文
干春松为何佛教的如来佛祖和道教的玉皇大帝同时出现并和谐共处?唐僧取经为何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难道孙悟

干春松

为何佛教的如来佛祖和道教的玉皇大帝同时出现并和谐共处?唐僧取经为何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难道孙悟空背上唐僧,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不快吗?

唐太宗、玄奘与《西游记》

《西游记》结尾处的第一百回记录了唐太宗为表彰玄奘西天取经所作的《圣教序》,其与流传后世的唐太宗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文本大体相同,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对作为此书灵感来源的玄奘西行求法事件的呼应,以一种神魔故事和历史事件互为映衬的方式来沟通想象和现实。

唐代统治者尊崇道教,但对于外来的佛教,唐太宗竟然亲自撰写《圣教序》这篇中国宗教史上的重要文本以资褒扬,体现了盛唐对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包容互鉴。《圣教序》中说: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慎敏,早悟三空之功;长契神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传芳。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法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步;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欲达;周游西宇,十有四年。穷历异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一藏百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文中强调了玄奘求法之艰难,以及对其远赴印度询求正教的肯定。的确,放眼中国文化史,以玄奘之虚心求取不同文明于异邦的行动,即使在今天亦是无可复制的壮举。

唐太宗除了设立专门的机构支持玄奘译经以外,还希望玄奘把他西行的经历写下来,让人们能了解西域和印度诸国的地理及风俗,于是有了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记录的《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并非是一本严格意义上国,传闻者二十八国”。有学者认为,除玄奘亲历的国家外,传闻的国家主要来自佛教传说,并非真实存在,如书中记载,佛祖所住之须弥山位于“咸海”之中,海上有可供人类居住的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和北俱芦洲。

取经为何不能走捷径

《西游记》作为一部描写玄裝远赴印度求法的作品,其内在的思想观念似乎并没有体现佛教“苦、空、无常”的理念,而是以多数读者更愿意接受的“犯错—惩罚—救赎”模式来串联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推进,这就使得《西游记》并没有体现出一部古典名著所应该呈现出的命运的悲剧和应对的无奈,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玄裝赴西天求法本身所体现出来的信仰力量。

比较具有意象意义的就是“唐僧肉”。佛教宣扬我们所见之世界是虚幻的,人生皆苦,因此要求跳出轮回。然而《西游记》中的妖怪却多以吃唐僧肉为追求,即使是早期的孙悟空亦希冀长生,在第一回孙悟空在花果山享受快乐的时候,忽然体悟到生命短促,“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其他小猴听言也莫不掩面悲啼。孙悟空之所以离开花果山跟随唐僧取经,就是要去找超越生死的“佛与仙与神圣”。

长生不老是道教的追求,而佛法追求的是脱离轮回而非肉体生命的无限性,但在《西游记》中,这个界线其实是模糊的。如玄奘虽一心求法,但却是一个生活在神怪世界中的凡胎肉身,关于他的肉身可以让人长生不老的说法,更让取经途中所有妖怪充满了期待。如第三十二回中,金角大王说唐僧是十世修行的好人,一点元阳未泄,吃了就可以延寿长生,银角大王说:“若是吃了他的肉就可以延寿长生,我们打甚么坐,立甚么功,炼甚么龙与虎,配甚么雌与雄?”此处“龙”“虎”指的是“元神”和“元精”,“雌雄”则指“阴阳”,这些都是道家内丹修炼中的术语。一路上的妖怪们捉住唐僧之后,还要讨论怎么吃唐僧肉,如何让自己的妖怪父母也能吃上唐僧肉,怎樣烹制才好吃等。

唐僧也深知自己的“身体属性”,这造成了他性格中的矛盾对立。他既对周围的世界充满恐惧,又因为慈悲心发作而导致对危险缺乏认识。孙悟空有过太上老君的“炼炉”经历,这既让他的眼睛怕烟,对会烧火放烟的妖怪没办法,也让他有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洞察妖怪的各种变化。

这种肉眼和慧眼之间的对立,具有佛教对于看透人生幻觉的意象存在。但对《西游记》而言,这转变为唐僧的固执和孙悟空的“自负”。当妖怪变成受难者时,唐僧总是不理会孙悟空的“照妖之眼”,用紧箍咒或恶言恶语来指责孙悟空,如第五十六回中,一伙草寇把唐僧吊在树上,想抢夺盘缠,孙悟空打死了其中几个,被唐僧认为是滥杀无辜而将其赶走。

这的确是《西游记》中最吸引人的矛盾之一。唐僧是一个凡人,但他却是取经的唯一人选。孙悟空虽有遁天入地的本领,却并非取经之人,即使到如来佛面前,佛祖也不会将佛经传给他。那么为什么要让唐僧经历如此多的磨难才能取到真经呢?

《西游记》里也有解释,在第二十二回中,师徒三人受阻于流沙河,猪八戒与当时还在流沙河中为妖的沙和尚大战两场不能取胜,当时天色已晚,孙悟空便去给唐僧化斋饭。猪八戒得知化斋的地方有“五七千里之路”,而孙悟空的筋斗云竟能快去快回,便表示不如孙悟空直接把师父背上多好,何至于要遭受这许多磨难。孙悟空则反问:“你不会驾云?你把师父驮过去不是?”猪八戒解释道:“师父的骨肉凡胎,重似泰山,我这驾云的,怎称得起?须是你的筋斗方可。”孙悟空便说筋斗云也是驾云,猪八戒驮不动,他也驮不动。

那么问题就来了,孙悟空和猪八戒都说背不动唐僧,是因为唐僧超重吗?答案显然不是。孙悟空驾着筋斗云的时候,金箍棒总是藏在耳朵里,而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而且,唐僧经常被妖怪轻轻松松一阵风就卷走了,孙悟空神通广大,有七十二般变化,那么为何妖怪卷得动唐僧,孙悟空却背不动呢?

由此可知,孙悟空的理由只是托词。的确,孙悟空在拒绝了猪八戒之后又对他解释道,就算不能腾云驾雾,也还可以借助别的法术,如弄一阵狂风,或者强行拉扯,还有隐身、缩地等方法,他样样都会。但为什么不这样做?他认为,佛祖不会承认这种投机取巧之法,因而是不会给真经的。他对取经的本质认识得很深刻:“只是师父要穷历异邦,不能够超脱苦海,所以寸步难行也。我和你只做得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也取不得经来,就是有能先去见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经善与你我。正叫做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孙悟空的意思是,这八十一难,就得唐僧自己一关一关地过,不能投机取巧,而自己的任务只是保证唐僧的生命安全,不能替他减轻磨难,否则就算到了灵山,也取不来真经,即便取来了真经也不会珍惜,因为人不会重视轻易得到的东西。

包容融汇与文明互鉴

作为一部神魔小说,《西游记》的故事有机融会了佛道两大宗教的观念。后世学者们认为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来文明最为包容的时代,玄奘取经就表明了中国人对于外来文化的宽容态度。

在《西游记》中,法力最广大的是如来佛,以及围绕着如来佛的众多佛教菩萨,整个取经过程甚至被描述为如来佛和观音菩萨的设计。同时,《西游记》中也融入了中国道教的天庭观念,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天庭,既有天马场、蟠桃园,也有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以及李靖、二郎神等维护神怪世界秩序的武将。而且,佛道二教之间还有交叉任职,如李靖的儿子木叉就在观音菩萨处任童子,这种不同宗教和谐相处的局面,或许只能出现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中。

在第八十六回,妖怪使一种“分瓣梅花计”捉拿唐僧,孙悟空施救时有一段与妖怪的对话,很能体现这种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精神。

那群妖扎下营盘,将一面锦绣花旗闪一闪,老怪持铁杵,应声高呼道:“那泼和尚,你认不得我?我乃南山大王,数百年放荡于此。你唐僧已是我拿吃了,你敢如何?”行者骂道:“这个大胆的毛团!你能有多少的年纪,敢称南山二字?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尚坐于太清之右;佛如来是治世之尊,还坐于大鹏之下;孔圣人是儒教之尊,亦仅呼为夫子。你这个孽畜,敢称甚么南山大王,数百年之放荡!不要走!吃你外公老爷一棒!”

虽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佛治心、道治身、儒治世,与孙悟空的说法颇有差异,但此处却体现出主流文化在面对妖邪挑战时的一种协同态度。

干春松,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玄奘猪八戒妖怪 太宗&玄奘:西游前后的帝与僧百家讲坛(2019年10期)2019-07-13玄奘的晚年很凄凉百家讲坛(2017年4期)2017-05-22以案释法方圆(2016年23期)2017-02-05猪八戒问路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5期)2016-05-14妖怪来了爆笑show(2014年9期)2014-12-20猪八戒减肥记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14年12期)2014-12-03妖怪来了爆笑show(2014年7期)2014-09-03我当了一回妖怪故事作文·高年级(2009年8期)2009-11-26

推荐访问:闲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