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刘国耀:迎接未来的“领军人才”

2021-12-10 12:41:54公文范文
当时光巨变的大潮席卷而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制造、“工业4 0”等新理念与新技术

当时光巨变的大潮席卷而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制造、“工业4.0”等新理念与新技术碰撞聚合,唯有创新者敢于迎难而上,方能在风口中站稳脚跟。科远智慧就是逐浪的佼佼者。

刘国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南京科远智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优秀民营企业家、东南大学产业教授、南京工程学院客座教授。2019年,刘国耀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成为全国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同年,中共江苏省委表彰“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的名单上,他位列第一。

当我与刘国耀面对面,探寻他一步步走来的人生脚步时,有一句话跳出了我的脑海,那就是科远集团官方网站首页的六个字“创新,永不停息”。此后,我和科远企业员工接触,这句话总是像一束光或远或近地照射着。我想,这是科远事业的座右铭,也是解读刘国耀的切入点吧!

一、扬帆起航

因为采访联系的多次催促,我以为刘国耀是一个难说话的“大腕”,那天心里也有了防备。在会客室见了面,才发现,刘国耀很随和,并没有高冷的架子。我告诉他,按采写报告文学的惯例,要有一张作家和被采访者的现场照片。于是,他领我到室外,请在场的丁经理用手机为我们拍了合影照片。

照片的背板是红色的,嵌有一排字:
“撸起袖子加油干!”

刘国耀出生于常州市牛塘镇白家村。第一个对他的人生有深刻影响的人,是他的爷爷刘杭生。爷爷是当地有名的中医,悬壶济世,积德行善。他出生时,爷爷已经逝去,但村里人看到他,都亲切地叫他刘杭生的孙子。刘国耀知道,一个人要做好事、做善事,就会像爷爷一样受人尊敬。

发奋读书,立志高远。刘国耀背起书包上学时,那时村小还是复合班,一个教室里一半是一年级,一半是二年级。他喜欢上学,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不用家长唠叨,刘国耀捧起书就放不下。从村里的东风小学,到镇上的漕溪中学,再到县城的武进高级中学,刘国耀在家乡完成了知识的最初积淀。

少时刘国耀的家庭在村里是特别的。父亲刘棋华在常州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当机修工,他随务农的母亲在乡下生活。显然,半工半农的家庭给了他不一样的经歷。刘棋华虽然只读过初中,但脑瓜很灵,动手能力特强,周日回家敲敲打打,把损坏的家具修整一新。更让刘国耀向往的,是父亲工作的国有大企业。他跟着父亲去过厂里,看停在铁轨上的火车头。当时还是蒸汽机车,拉长笛的一声嘶吼,让他热血沸腾,被大工业的宏伟气势深深地折服。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刘国耀和所有想上进的学生一样,看到了人生的希望。他在高中阶段苦读数理化,成绩在全班拔尖。1979年9月,刘国耀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京工学院(如今的东南大学)电厂热能动力设备专业。他觉得,在国企看到的机械化场面使他终生难忘,而机械设备现代化的趋势代表了未来。那时他选择的专业偏冷门,很多高校没设这个专业。

东南大学动力工程系的组建,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是培养急需的动力工程领域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刘国耀如饥似渴地苦读。在宿舍容易受到干扰,于是他常去教室占座学习。每次吃过晚饭,他来不及到外面闲逛,就赶紧回到教室抢座,要知道,抢到自习的座位,可以度过一个充实的晚上。

1983年9月,刘国耀本科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本校动力工程系电厂热能动力及其自动化专业深造,攻读研究生。

1986年2月,取得硕士学位的刘国耀留校,在东南大学自动化专业任教。那一年,他的入党申请被批准,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当他举起右臂,在党旗下宣誓的时候,他心潮澎湃,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向党组织靠拢的过程中,身边的老党员就是他的榜样。

刘国耀的导师吴永生教授,在他的研究生生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吴永生慈眉善目,是个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他对学生充满了爱,从来不计个人得失,只要对学生的成长有利,他就会全力以赴地支持。刘国耀与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交往,感受到一个共产党员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

当时中国市场上自动化产品缺失的状况,让一向不服输的刘国耀悄然萌生了一个梦想:“要振兴中国的自动化产业。”在此期间,他成功研发出智能流量计,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正是高校的求学经历,将他这个懵懂学子培养成一名出众的热工自动化科研人才。

任教后的刘国耀仍然刻苦钻研,发表多篇高质量的技术论文,成为年轻教师中的佼佼者。他先后担任动力工程系热控专业教师、振动工程研究所仪表室主任。他在仪器仪表方向取得多项科研成果,通过了省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凭借敏锐的学术眼光和突出的科研教学能力,他30岁不到就被东南大学破格评定为副教授职称,成为当时东大最年轻的副教授。

在收获专业丰硕成果的同时,刘国耀也收获了爱情的果实。在同一教研组里,他结识了来自重庆的专业教师胡歙眉。两人因学术相识,因专业相知,从此携手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打拼之路。

写刘国耀不能不写妻子胡歙眉,他们都曾是东南大学的教师,此后刘国耀的选择离不开胡歙眉的支持。他们仿佛两棵并肩而立的大树,交相辉映,各有光彩。如今的科远集团,留下了他们携手奋斗的前行足迹,刘国耀出任董事长,胡歙眉担任总裁,他们是这家公司的主心骨。

胡歙眉秀气而聪明,又是少有的理科女生,闺蜜都说她的眼界很高,不知哪个男儿能入她的法眼。缘分真是非常神奇的存在,胡歙眉与刘国耀一见如故,在专业研讨中互生好感。刘国耀忙于科研与教学,对女同事一向彬彬有礼,却对胡歙眉的正直善良欣赏有加,视为知己。

在刘国耀同一批的留校教师中,他的发展势头是可观的。按理说,沿着教授的路走下去,顺顺当当,前途无量!然而,刘国耀专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到了校园之外的市场。随着对整个行业了解的逐步深入,他为中国工控业市场被国外品牌占领愤愤不平。他和胡歙眉一起去企业实地调研,看到DCS、变送器、执行机构等都被国外品牌垄断,心里不是滋味:“那是个完全依赖进口的年代,普遍认为洋品牌是质量的保证。你知道,当时的家用电器都是进口的。因为进口,就必受制于人!不仅如此,那时候可以说给老外欺负到家了!”

一块小小的线路板,居然要花几万美元购买。外国商家只提供一年的售后服务,还规定服务客户的次数。DCS控制系统相当于电厂之类企业的大脑,如此重要的设备,哪怕出一点纰漏,都会导致整个工厂瘫痪,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售后服务超过次数了怎么办?那些霸王条款写得非常清楚:按每人每天上千美元的维修费来计算。

刘国耀和胡歙眉是懂行的,他们私下里议论:“我们中国人脑瓜子不比外国人笨,为什么不能生产自己的分散控制系统呢?”

“我们学这一行的,应该做些什么啊!”

然而,他们面临着一个严酷的现实,很多技术在中国高校已有论文发表,而且通过了专家指导,国内企业能掌握,并非没能力生产。可从研发成果到成熟产品,再到投入市场,需要整个环节的研究与推广,需要资金,也需要时间,而买现成的比自己干简单,又有谁肯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去做呢?

此时,江南崛起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企业老板时常来高校找項目,高薪聘请教师当“星期天工程师”。高校教师利用周日去乡下传授技术,也可以增加些个人收入。刘国耀对类似聘请毫不动心,他想得更远:我们懂技术,为什么不能自己转化产品?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像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刘国耀也受到极大的震撼。他和胡歙眉商量,象牙塔里虽然是舒适区,但大学校园难以将成果直接转化,我们能不能到校外闯出一条路?

刘国耀认为,作为共产党员,要为社会做贡献,要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振兴中国民族自动化产业是他必须肩负的使命。

刘国耀的志向,不仅与胡歙眉心有灵犀,也与几位东南大学青年教师一拍即合。开弓没有回头箭,刘国耀告诉大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随后的1993年,他组成了自己的创业团队,走上自动化产业国产化的道路。

他始终认为,外国人能生产的高科技产品,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他决心要把心中的梦想逐步变成现实,将高校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振兴中国自动化产业。

二、下海拼搏

下海当老板,对于已在南京高校站稳脚跟的刘国耀来说,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这无异于破釜沉舟。刘国耀和胡歙眉相继辞职,毅然走出大学围墙,丢掉了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在刚成立的江宁开发区注册了一家自动化科研小公司。

创业之初,只有注册资金10万元,还是刘国耀和胡歙眉辛苦攒下的家底。一直做科研的刘国耀,并不了解科研以外的麻烦。他感慨道:“当时没有什么准备,就是凭着一腔热血去勇敢追梦。”

公司虽小,但所起的名字“科远”却很响亮。刘国耀认定“科学求实,精诚致远”,企业核心价值应该定义为“专业、创新”。

说来不可思议,刘国耀和胡歙眉在当时杂草丛生的百家湖畔,租下了江宁区胜太大队二楼的小办公室,作为公司的注册地点。搞生产、做研发,一排台式电脑,一拨技术骨干,都挤在这间不大的房间里。客户要是上门谈业务,简陋的环境显得非常寒碜,于是,他们就跟大队书记商量,借大队书记的办公室用。大队书记办公室有一张老板桌,一圈像模像样的沙发,能坐下来谈事情。

科远智慧董事长刘国耀、总裁胡歙眉,这两个走出“象牙塔”的名校教师,经受了市场的洗礼。以前在讲台上求过谁?下海创业,就要扑下身子找市场!产品用了才知道好不好,要让信赖洋品牌的客户刮目相看。他们跑到有市场潜能的相关大企业,自我推销,交流演示。刘国耀的专业讲解含金量满满,能让客户耳目一新。过硬的产品、热忱的服务和深透的讲解,客户们逐步认识到:中国民营企业的素质一点也不比国外的差!

刘国耀的创新思维,以及说干就干的行动执行力,深深吸引了东南大学刚毕业的优秀学生。现任科远智慧副总裁的祖利辉,就是当年毕业后加盟科远的。他从东南大学热动专业毕业,成为科远的研发骨干。祖利辉记得自己刚入职时,公司规模还不大,入职培训时有人问刘国耀,我们科远有没有可能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研发新一代智能型DCS分散控制系统?刘国耀的回答他一直记忆犹新:“以我们目前的情况,研发可能是找死,但不研发就是等死!”正是刘国耀的话,让他看到了公司领导勇于开拓的思路。

新一代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发工作,不是小打小闹,而是投入大、周期长,事关一家科技公司的命脉。同行业失败的案例数不胜数,每个决策都要慎之又慎。是守旧还是创新?公司内部对投资方向有很大的分歧,也有谨慎的人信心不足,担心贸然开始会无功而返。

此时的刘国耀胸有成竹。多年高校科研伴随着深刻的思考,他已然是一个比同龄人更成熟的船长,知道船将开向何方。

更可贵的是,刘国耀深知,要真正面向市场,组织一个完整体系的产业化开发团队,要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把理想之光挥洒在大家的心头。他鼓励年轻人大胆思考,担当作为,失败也没关系。

1997年,是科远立足的关键之年。隶属江苏省电力局的下关发电厂升级改造,急需配置DCS系统,参与招标是一场实力的比拼。刘国耀明白,这是科远出征的关键一战,也是科远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能不能拿下这个项目至关重要,与科远同台竞技的都是西门子、爱默生、ABB等国外知名品牌,如果我们成功了,科远的发展就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科远智慧副总裁曹瑞峰,当时也是东大毕业的热血青年。他清楚地记得,科远第一个DCS项目,就是下关发电厂,这是我国第一批中型机组应用国产DCS的大胆尝试。为了准备这个项目,结合电厂实际制定了详细的技术方案。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苦苦等候,换来的却是国企技术人员的重重质疑。

“和西门子相比,你们有什么优势?”“你们做过类似的项目吗?”“火电厂DCS用的都是国际巨头的产品,科远?没听说过。”

刘国耀并没有被质疑击退。他沉着冷静,依然侃侃而谈,面对所有的技术问题,提出思路,拿出方案,解决问题。

“只要有问题,我们随叫随到!”

曹瑞峰佩服刘国耀的坚韧与执着。多年后他为科远庆生时写文章,把当年弱小的科远比喻成一个贫寒的少年,伴随成长的,除了常人不愿承担的艰辛,必定还有常人难以接受的轻视。而对于科远团队而言,或者放弃DCS的梦想,或者直面困境,我们难道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吗?

刘国耀说:“当然有,就是成功。”

对比国外巨头的傲慢,放下身段贴心服务,是科远的一张王牌。下关电厂升级改造,DCS系统需要不断修定调试,不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科远团队的认真与执着感动了下关电厂的领导,为科远第一个DCS项目奠定了基石。

1998年10月1日,南京下关电厂DCS成功投运;1999年5月22日,由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主持,在南京对科远开发并实施的南京下关电厂DCS进行了科技成果评审,高度评价了该系统的硬件技术和软件设计,科远DCS产品成功通过了国家电力公司的专家评审。

随后,科远团队转战湖北荆门。凭着在下关电厂积累的经验和信任,科远团队又在竞标中胜出,承接了一家大企业的DCS项目。有所不同的是,这个系统规模扩展了4倍,涵盖了DCS的所有功能。

科远一片欢腾,刘国耀却很平静,仿佛置身事外。在他看來,还远不是庆功的时候,这将又是一场技术上的硬仗。

在那个炎热的夏天,一楼的调试大厅像一个硕大的蒸笼,项目组所有技术人员,拉过一圈桌子,围坐在唯一的大空调四周,埋首于成堆的资料,研究从未做过的课题,收集资料、认真研究、编程测试。盛夏的热浪好像蒸笼里的热气,刘国耀和大家却不为所动,依然认真探讨问题。当秋风来临的时候,技术方案终于成熟。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设备级功能块,全面地掌握了新的控制功能。有人开玩笑:“我们闭上眼睛,就能将数百页图纸像电影一样逐一回放。”

然而,由于是改造项目,DCS在现场虽然安装得很快,但当进入整组调试的时候,突然出现运行故障。调试人员在操作站上发出一个指令,等待反馈信号的时间过长,DCS数据通讯严重阻塞。整个项目组一下子紧张起来,情绪也落入谷底,大家以为成功调试过后就能回家过端午节,却被问题扑灭了希望。用户的责难、超强工作的疲劳,像浓浓乌云笼罩在项目组成员的心头。唯有见多识广的刘国耀毫不在意,面色如常地解答员工的请教。年轻人看到他依旧谈笑风生,焦虑的心情渐渐缓和起来。

伴随着成功,是一个又一个考验。

2000年3月1日,杭州半山,国内首次大规模地采用现场总线技术,科远开创了国内先河。在刘国耀执掌这个先河的背后,是几乎半个科远团队夜以继日的工作。现场总线技术首次应用的问题接二连三,险象环生,直到整组启动前24小时,才找到打开胜利之门的钥匙。

刘国耀说:“我们的脑袋并不笨嘛!”

科远着眼于自动化产业,基于刘国耀扎实的学术功底,率领团队对发电企业全面、深入了解,融汇创新。采用新型传感、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提出了“智慧电厂”完整解决方案。

科远建设的国内第一个“智慧电厂”,就是大唐泰州智慧电厂。

“这个‘智慧电厂有两大亮点。第一,定期诊断。原本电厂是需要请专家到现场的,以便延长机器寿命,现在不用了,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库诊断,还可以做事故预报,最大程度地避免经济损失及安全事故。第二,节能减排。我们运用清洗机器人、智能燃烧优化控制系统,在同样发那么多度电的情况下,每度电可以降低2克煤耗,同时通过先进的控制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手段,污染排放也降低了30%。”在胡歙眉看来,让传统电厂与最前沿的技术相融合,能使老厂焕发青春,是一项非常令人激动的技术突破。

科远的创新厚积薄发,一个又一个小目标的叠加促成了大目标的实现。科远自主研发的国产自动化、信息化产品与解决方案,在打破国外垄断的同时,帮助客户从工业2.0升级到工业3.0,为中国工业自动化进程的推动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在刘国耀的引领下,科远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产品线覆盖智慧工业、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的专业团队。

2020年5月1日,防控疫情常态化后第一个长假。江苏江阴光大环保能源公司垃圾焚烧发电厂集控室里,领导与专家屏息以待。

当操作员在DCS中点击一键启停按钮时,庞大的汽轮机发出生动的轰鸣,自动完成升速、暖机、并网、带负荷、升负荷的过程,自动调动与协调各功能子系统,预定参数,预定运行。随后汽轮机带负荷,进入稳定运行状态。停机不停炉、热态启动等多个工况的自动控制调试达到预定要求。

现场顿时一片沸腾,国内第一个垃圾焚烧发电智慧改造项目正式投运。这套系统庞杂、运行时震动幅度控制在微米级的庞然大物,以前由于技术限制,启动过程要靠人工或者半自动,耗费3~4个小时。眼下,只要轻轻按键,即刻就能启动。光大环保员工的兴奋溢于言表,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合作方科远智慧团队。刘国耀的团队完成国际首台、国内首创垃圾焚烧发电一键启停改造项目,仅仅用了10天,而且是刚刚复工复产期间。

“首创”“第一次”等耀眼的词汇,在科远智慧早就习以为常了。科远创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APP解决方案,入选工信部以及江苏省首批试点示范和优秀解决方案。谈到这些被认可的骄人成就,刘国耀语气平和:“随着新基建的热潮,人人都在谈工业互联网。但对于科远来说,不算特别新了,我们为这个目标,可以说一直在埋头苦干。”

跟随刘国耀的青年学子方正,如今担任科远控制系统工程中心总经理。他告诉我,科远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成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国耀一直亲手抓科研,这与他在高校的科研理想有关。刘国耀创业以来,从未放松过技术研究,他是一位真正懂技术的企业领导。“让工业充满智慧,让智慧创造价值”,刘国耀打造了科远的智慧梦想,也一步一步地亲手将梦想变成现实。

熟悉刘国耀的人有一个共识,科远做智慧工业,是刘国耀燃起的一把火,这把火在他心头从没有熄灭过。他的同事都记得,科远当时只有一辆桑塔纳,其他人没买车也没驾照,要去企业谈业务,刘国耀就是司机,拉着技术骨干上高速跑长途。到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主讲人仍是刘国耀,一团乱麻被他梳理得一清二楚。回来做技术方案,也是刘国耀提出思路。在技术疆场上驰聘,刘国耀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用火一样的热情感染着整个团队。

三、使命与担当

什么是成功?刘国耀说:“古人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认为成功标准有三。一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二是学术上有建树,对未来有影响;三是创业者当懂得回报,饮水思源。”

2016年,东南大学校庆,刘国耀与胡歙眉联名向母校捐赠4300万元,用于教学大楼建设、实验室条件及设备的改进,以培养国内自动化及信息化专业人才。这是当时东大校史上捐资最大的个人捐款。

饮水思源,刘国耀在东南大学求学8年,工作10年,他从未忘记母校的悉心培养。谈及捐款的初衷,刘国耀的话发自内心:“我们上学时都要抢自习座位,当了老师又要抢实验室。我希望能尽自己所能,给母校学子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帮助他们成才,更好地回报社会。”

把母校长远建设放在心上,刘国耀与胡歙眉在东大设立科远自动化奖学金,迄今已表彰鼓励了200多位学子。

回报母校东大的愿望达成了,胡歙眉知道,刘国耀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回报家乡牛塘。

2017年11月,微凉的秋风里绿叶变成了金黄,蒙蒙细雨给江南乡村画出水墨的韵味。刘国耀回到了常州南城区牛塘镇,这是他呆过17年的故乡。早些年的时候,他每年都会回来,后来父母亲年纪大了,他把父母接到南京居住,回家乡的机会就更少了。然而,他与家乡几位老同学的联系却没有断过,此次也是应老同学的邀请,回来看看家乡的变化。

在牛塘商会的年会上,刘国耀致辞:“‘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我对这句诗有着最深的体会。我现在头发已经花白了,但是我的普通话却还一直留有牛塘的口音。”他的语气是平和的,情感是真挚的。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刘国耀心里明白,胡歙眉心里明白,他的老同学也明白,其中饱含着的是对家乡和故土的依恋和牵挂。

回到牛塘白家社区的刘国耀,当他见到家乡的亲戚和老同学,当他满耳朵都是牛塘方言回响时,家乡的一桥一水在记忆里浮现。早年当中医的爷爷似乎就在他面前,教诲他要为家乡多做善事。他决定要实现第二个愿望,于是他以个人名义出资200万元,在白家社区设立一笔国耀百万光彩基金,用于资助社区生活困难的人员。

原先刘国耀与白家社区约定,这笔基金每年认捐10万,分20年捐齐。然而,刘国耀从牛塘回到南京,提前兑现了承诺。如今100万元已经提前到账。刘国耀还说,未来将考虑在牛塘成立一个软件公司,从产业发展的层面来回馈生他养他的家乡。刘国耀说:“多少年来,我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回报生我育我的家乡,我想未来通过牛塘镇商会的平台,多做助力牛塘发展的事情,为把我们共同的家乡建设成强、富、美、高的新牛塘贡献我的绵薄之力。”

刘国耀担任董事长的同时,也担任了这家企业的党委书记。他身为入党35年的老党员,始终记得自己的入党誓言,始终记得南京工学院名誉院长钱钟韩先生告诫学生们的话:“我们做任何事,尤其是搞科研,在遇到任何挫折和委屈的时候,都要牢记一点,自己的目标是为了社会,为了人类的未来做出贡献,不能因为一点小困难就丧失了信心与动力。”

“共产党员越是困难越要迎难而上,越到关键时候越要能顶得住。”刘国耀把党员的奋斗精神,看作企业创业的法宝。

如何抓好企业党建,是刘国耀时常思考的重要问题。他觉得,共产党员应该是有理想、有本领的骨干力量。经过多年探索,刘国耀带领科远探索形成“双提升、双培养”计划,实行业务骨干和党员双向培养,选拔科技人才担当支部书记职务,将支部书记配置到科研重要岗位。

“共产党员凝聚的攻坚克难、敢于争先的精神,也是我们企业不断创新的奥秘所在。”刘国耀报出一组数字,在这家千余名员工的民营企业中,有156名党员,其中70%以上都处在高管位置。

刘国耀说:“传承党组织的优良作风,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利器,让科远走出了‘大企业病的发展误区。”

有一次年度总结会上,刘国耀收到一条来自基层党员职工的意见:“和员工交谈时,以工作居多,知心话少了。”这让他反思: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员工越来越多,他们的思想状态如何?家庭有没有困难?个人问题解决了没有?不了解这些,就容易和员工疏远,很难形成战斗力。

为此,刘国耀以党委书记的身份,号召全体员工提意见,收集汇总并逐条改进。他最喜欢听到来自一线员工的声音。

“善待员工,不忘一起打拼的经历”,是刘国耀与胡歙眉时常商讨的话题。不论是初创时期的十来位元老,还是如今1800人的团队,只要是对科远有贡献、有示范作用的员工,企业的奖励向来毫不吝啬。公司每年优中选优,评选“科远之星”“未来之星”,分别给予6万旅游基金及20万元安家费。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并重,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在科远智慧党委会上,刘国耀与党委成员交心,提出“做一个负责任的企业,要服务国家和造福社会”。他带领公司创新发展的同时,从未忘记肩上担负的社会责任,热心于各类社会慈善活动,牵头组织南京市“万企帮万户”资助困难家庭活动;带头参加抗震救灾捐款;连年参加江宁区“光彩事业圆梦行动”,资助在校贫困大学生;向敬老院、康复中心、社会福利机构的老人和儿童发放实物救助,把科远的温暖和关怀传递到社会各个角落。

刘国耀长期坚持投身教育及公益事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曾荣登2017年福布斯“中国慈善榜”。

如今走進科远总部,随处可见布置亮丽的党建阵地,红色书籍和党建标识镶嵌在整面墙壁上。丰厚的红色基因,营造出浓厚的正能量。形式多样的党建引领,给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国家,社会;初心,使命”,这是刘国耀讲话的关键词。回望科远一路的历程,就是知行合一的范本。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刘国耀觉得,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就是要为中国梦添砖加瓦,祖国的需要就是共产党员的志向。

当我采访刘国耀时,他刚回到南京,就召开科远智慧的党委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作为党委书记的他发表讲话:“要在公司内部营造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浓厚氛围,汇聚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强劲力量,谱写科远智慧‘十四五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企业做大做强后如何基业长青?这既是一名共产党员企业家,也是一个集团党委书记必须解决的问题,刘国耀回答道: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关键时刻共产党员要挺身而出,继续艰苦奋斗,创新永远在路上!

作者简介:

傅宁军,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发表长篇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十余部,曾获全国及省市文学奖。

责任编辑/卢旭

推荐访问:领军 迎接 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