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办大学是个大战略

2021-12-10 12:42:47公文范文
廖德全一人才决定未来。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哪怕是现代战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无论是当年身负兴国使

廖德全

人才决定未来。

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哪怕是现代战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无论是当年身负兴国使命的黄埔军校,还是家国危亡之际于战火中横空而出的延安抗大,乃至因战乱被迫流亡而中兴的西南联大,都是时代的中流砥柱,国家民族的中直脊梁。毛澤东就明确地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造出来。”高屋建瓴,一语中的。

无数事实一再证明:办大学是个大战略。

众所周知,北海是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曾经没有普通高等院校的城市。这是北海的一块短板,北海人的一块心病。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珠海市也没有建制性大学,但珠海得地缘之优势,抢抓机遇,敢想敢干,众志成城,大干快上。如今的珠海大学园区早已不是“星星之火”,而已成“燎原”之势,名校林立,群英荟萃。珠海,这个当年与北海不相上下的兄弟小城,早已脱胎换骨、华丽转身,在港珠澳大湾区扮演了重要角色。

北海人心知肚明,要兴市,办大学。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一直是历届北海市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重大事件。为圆“大学梦”,北海人不懈努力,孜孜以求,百折不挠,痴心不改。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北海狂潮”激流暗涌之始,北海市委、市政府就积极谋划,努力创建北海大学。

不得不佩服当时领导者的胆识与眼光。他们在炒地炒房的一片吆喝叫卖声中,还保留一半清醒,不为疯狂的炒家所左右。他们高瞻远瞩,面向未来,破天荒提出了兴办北海大学的宏大战略,志在推进高等教育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

创办北海大学!

此议在北海引起巨大反响,成为民众热议的重要话题。小城沸腾,万众翘首,热切企盼这所耸立在中国南海岸边的大学及早落成。

此举很快就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认可。1993年1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桂政办函(1993)629号]批复同意筹建北海大学,并得到了国家教委的认同。一夜之间,北海这个时代的宠儿又一次披红挂彩。

北海人,骄傲啊!

如果顺风顺水,一切如愿,北海大学早就心想事成,荣耀世间了。但历史没有“如果”,“如果”只能是一种假设和安慰。由于合作方投资承诺不兑现,北海大学筹建工作被迫中断。这在预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合作方是一家外来公司,虽不是皮包公司,但只想空手套白狼,编故事炒地赚钱的意图是存在的。这样的公司一向多见,当年的北海更是数不胜数,中招是难免的。时至今日,北海人依然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但画的北海大学的饼还在。

1994年4月,在多方的强力推动下,市政府和自治区教育厅共同组建了北海大学筹建指挥部,北海大学筹建工作自此步入正轨,开始实质性运作。

其后几年,北海投入巨资,收储了数千亩土地作为建校用地,为筹建北海大学创造了重要条件。与此同时,强化政府行为,完成了道路、桥梁、排污等方面的部分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机声隆隆,车水马龙,营造出热火朝天的实干景象。北海大学似乎呼之欲出。

然而,由于随后而至的“经济泡沫”的破灭,北海疯狂炒地上了热搜。中央电视台一连7集播报北海“别墅养猪”,以及北海人去楼空、北海一地哀鸿等负面消息。而此时,北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也频繁调整,你方唱罢我登台,走马灯似的更替。新领导到任,不是不想有所作为,他们或迫于新的形势要求,或另有自己的目光与策略,都未顾及北海大学这个战略项目。北海人热切企盼的北海大学依旧是“只闻楼梯响,未见佳人来”。

时间推进到新的世纪。

对于北海人来说,新世纪曙光的到来格外亲切。2000年3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广西南北钦防沿海经济区区域发展纲要》中再次明确提出要“积极创造条件在北海设立大学”。虽是旧话重提,但对北海来说也是天大的福音。起码再次证明,对于创建北海大学,自治区上下已达成共识,北海人的不懈探索与追求得到了自治区层级的一再认可。

随即,自治区人民政府明确由吴恒副主席担任北海大学筹建领导小组组长,亲自组织指挥。吴副主席履任之初也步履铿锵,亲率区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北海考察,调研指导工作,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北海人创建大学的激情,随着21世纪新曙光的到来,又重新点燃,愈燃愈旺。

市委书记温卡华上任伊始,即对北海大学项目倾注极大的热情,把筹建工作当作重中之重,经常到北海大学规划选址实地考察,以步为尺,丈量脚下偌大的一块荒地。“这么好的一块地方,我不信就建不起一座大学城!”他在感慨,也是在下决心。是啊,放眼望去,芳草萋萋,但谁能否认,这里的明天不会是桃李芬芳?

2001年下半年,在北海大学筹建多年未果的情况下,北海市市委、市政府转变工作思路,决定摒弃原来创办独立大学的计划,将筹办北海大学改为筹建北海大学园区,并提出采用社会化、市场化的建设模式筹建,由政府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企业负责投资建设,吸引国内外高校入园自主办学。

从北海大学到北海大学园区,是历史性的重大转折。

北海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高等教育发展已成为国家和民族决胜未来的重要因素,成为一个城市提升综合经济能力的有力支撑;大学是一个城市的亮丽名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建设大学园区,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入驻办学,可以迅速发展北海高等教育,为北海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的汇集,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有力推动北海的科技发展和创新,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可以声速提升北海城市品位,改善人口比例,有利于塑造北海作为对外开放城市的新形象,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可以一举实现北海人民的多年梦想,满足北海人民不断增长的高层次教育要求,让北海人也能在自己的家门口上大学,又有利于增强全市人民的信心,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北海人初心不改,志在必得。

2001年11月,时任自治区主席的李兆焯同志亲率王汉民、袁凤兰副主席以及自治区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视察北海,明确提出要大力支持建设广西北海大学园区。

2002年春节刚过,王汉民副主席即率队到北海现场办公,表示要重点解决北海大学园区筹建中的市政配套设施的后续资金。有自治區的大力支持,北海人信心满满,干劲十足,准备大干一场。

2002年“五一”前夕,北海市委、市政府明确决策:北海大学园区的筹建工作立即展开,年底前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明年启动园区建设。至此,经历了10年的北海大学筹建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提出了新思路,迈出了新步伐。

2002年下半年,北海市委、市政府反复研究、多方论证,根据当时的宏观形势和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采用社会化、市场化模式筹建北海大学园区,提出了创新运作模式的一系列构想:创新运行机制,由政府无偿提供土地,投资者出资建设,实行“学校为主、各校合作、校企共建”的运行机制,吸纳院校到园区办学,实行资源共享、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创办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同时鼓励学校办企业,享受广西、北海市高新科技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优先支持科技含量高的校办企业上市,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高等院校可优先参与;创新管理体制,实行大学园区管理委员会制,管委会由政府、高校、企业三方人员组织,履行规划、协调、管理、监督、服务的功能。高校或校区的教学及管理人员享受自治区和沿海开放城市财政补贴,可入户北海,免收城市增容费,其配偶及直系亲属的随迁按北海市有关规定办理,其子女入园、入学均享受北海市户籍人口同等待遇;创新办学体制,按国有民办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和股份制等多种体制运作;创新教育形式,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形式,实行以本科教育为主,兼有专科和研究生教育,坚持以普通高等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兼有成人高等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兼有非学历教育。同时,非常执着而高调地提出,要把北海建设成为广西第二个高校密集区!

规划中的北海大学园区,分为教学区、高科技产业园区、国际文化交流区、生活区和风情旅游区,希望经过8~10年的努力,投资超100亿元,开发建设20平方公里,建筑面积500多万平方米;引进10所大学入园创办独立学院,在校学生8~10万人。北海大学园区将成为展示北海精神风貌、改革开放建设成就和对外开放形象的重要园区,成为北海智慧的心脏、文化的摇篮、发展的动力源,为北海加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宏伟的蓝图、壮丽的画卷,再次展现在北海这块热土上,激励着梦想难圆的北海人。

2003年,对北海大学园区来说至关重要。

是年2月23日,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到北海视察。他在会见海内外投资项目代表团时指出,广西的思路很明确,要把北海作为广西的重点,加快发展步伐,使北海成为“南北钦防”桂南经济区中的点睛之笔和对外开放的龙头。他特别批示,要加快北海大学(园区)的筹建工作。

3月6日,北海市政府与中国教育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约,联手开发建设北海大学园区。其后1个月左右,成立北海大学园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大学园区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大学园区的开发建设。

7月16日,自治区正式批复同意创建北海大学园区,并将北海大学园区建设列为广西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7月29日,北海大学园区破土动工,北海人终于实实在在地踏上大学梦的圆梦之旅。我在当年撰写的《让历史告诉未来》一文中写道:“更令人欣喜的是,首期投资近7亿元、总投资100多亿元的北海大学园区已于7月29日动工。此举不仅填补了北海没有大学的空白,提升了北海的城市品位,这里还将建成一个集教育、科研、旅游、体育、娱乐、休闲和现代产业于一体的新城区,开发面积达30平方公里,人口将达到30万(有关数字含配套部分),成为北海的又一方热土。”

历史没有遗忘北海,历史不会亏待北海。

引进北航北海学院是历史对北海的一场轰轰烈烈而带血的错爱。

20世纪90年代初,我被调回北海。作为游子归来,我对家乡感到格外的亲切与亲近,为引进高校在北海办学,当然要义不容辞勇于担当。在最初的几年,我两上庐山再访九江,远赴西安辗转重庆、杭州,走马北京、长沙、珠海、南昌,来往于南宁、贵阳等地,或是跟随领导前往,或是由我带队远征,不管走到哪里,什么专题,都特别关注各地大学、大学园区的建设发展,抓住一切机会为北海大学圆梦而不懈努力。我先后写了《浙江考察见闻与思考》《西部的骄子 中国的骄傲——西安、重庆两市学习考察报告》《奇迹是可以创造的——江西九江学院考察报告》等一系列考察报告,介绍了其他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汇聚了我的见闻、建议与思考,提出和分析了“无钱如何办大学”的问题,亮出了“请能办大学的人来办大学”的鲜明观点,一再呼吁“让大学与城市一起成长”等。虽成效甚微,也算是一声呼喊。

我曾幻想利用自己在贵州大学读书的人脉资源,积极联络贵州几所高校组团进入北海大学园区,并共同兴建。初时踌躇志满,自认贵州目前虽无国家名牌高校,但组团进入北海大学园区有明显优势:组团入园办学,在全国属首创,必定引起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提高知名度;各校以其优势专业或热门专业进入北海大学园区,总计超过20个专业,可以形成全新的组合优势,若干年后可以办成独具特色、有相当规模的名校或名区(国内一流的大学园区);贵州几所高校与北海有地缘人缘之利,同属西部落后地区,易于低成本进入,实现互惠互利。我将北海贵州大学园区设想为自行配套、自我完善、功能齐全,有独立办学能力的现代化、综合型、生态型、园林式高校园区。

其间,时任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也来了,他是我贵大同系高我一年级的校友。他则认为,举办大学园区要与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相配套,建议北海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可以先办研究生学位教育,这比引进大学方便得多;也可以办司法考试,中国入世以后,很多法律要修改,司法考试很快会风靡全国,法大首当其冲要承担这个责任;还可以把北海办成司法考试对外开放的一个桥头堡,东南亚国家很多人想到中国学习中国法律,以方便同中国的交往,甚至面向全球都是可以的,需求量很大。中国入世承诺4种教育服务方式,沿海开放城市应该更快些,可办教育“试验田”,把国际国内的教育机构请进来。此外,石亚军还热情透露,教育部每年年底都有一个咨询会,71所重点高校的书记、校长前来参加,每年一个主题、在一个地方召开,可以争取到北海来,趁机提出北海大学园区这个主张,还可以找一些人座谈,提出入园条件和设想。人来了,事情就好办了。

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也许是“东风不与周郎便”吧,贵州高校联合进入北海办校最终未能落地,如空中飞雁,啸唱几声又振翅而去。作为北海人,我感激他们,北海“大学梦”圆梦之旅曾有过他们的闪烁身影,不应该忘记他们。

历史的奇诡之处就在于不经意间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在东寻西觅、跌跌撞撞中,有一个叫张征宇的年轻人来到北海。他有什么来头背景且不去管,只知道他很能干、很精明,谈吐不凡。在北京混迹多年,广有人脉资源,经他及他的团队再三宣传游说,当时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领导对北海也青睐有加,同意以支持西部开发建设的名义,到北海合作办学,成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下称“北航北海学院”)。

天大的喜讯啊!

2005年7月28日,时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的李纪恒到北海视察。当时有新闻报道,记述了李副书记的北海之行。报道称,顶着炎炎烈日,李副书记来到大学园区实地考察北航北海学院的建设工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深深感染了他。他边走边看,语重心长地说:“大学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是引领先进文化的先锋,是城市智慧的心脏。大学因城市而生,城市因大学而名。现在,北航北海学院已顺利招生并即将完成校舍建设,这是北海的一件大事和喜事。”这是对北海人的又一鼓励和鞭策。

2005年金秋,是个收获的季节。10月15日,北航北海学院宣告成立并迎来1000多名新生。這是改变北海历史的一天,是北海人民永远铭记的一天,148万北海人的“大学梦”终于一朝梦圆。

在北海北航学院开学庆典仪式上,区党委常委、北海市委书记温卡华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办大学是一个大战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北航北海学院的诞生,在北海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从此,北海结束了没有本科层次普通高等院校的历史,珠城人民终于圆了多年的‘大学梦,八桂大地又喜添一所新型高等院校,美丽的珠城也因此丰富了城市内涵,提升了城市品位。在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科技和人才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北海进入加快发展新阶段的关键时刻,北航北海学院的诞生和发展,将日益成为北海智慧的心脏、文化的摇篮、发展的动力,为北海加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诞生了!”

历史不会忘记,北海人民将永远铭记这一天!

十几年来,这项改写北海历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点工程,举世瞩目,万众翘首。北海市委、政府机关不少同志都知道,那段时间温卡华书记经常到工地,察看工程进度、看望工程建设者,甚至还有过一天“光顾”3次的记录,清早迎着晨光去看,中午匆匆吃饭后又看,半夜时分还带着有关部门领导去察看,几乎到了不看不能入眠的程度。正是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建设者们将近800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战严寒、斗酷暑,辛勤付出;更有投资者、管理者的努力、胆识与胸怀,才终于使北航北海学院横空出世,北海人梦想成真。

不仅如此,北海市委、市政府还明确表示,要把北航北海学院办出规模、办出特色、办成品牌。以北航北海学院为带动,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科教产业为龙头,复合发展教育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和旅游产业,把大学园区建成一个复合型、科技型产业园区,办成一方旅游胜地,办成一个现代城市的样板。

北海人的“大学梦”还在做,做得有滋有味不复醒。

时至2007年4月,有一位叫陈瑞生的温州商人愿意出资办学,他在南京等地有成功案例,愿意加盟北航北海学院。陈瑞生的到来,解决了学院一时的资金之困,也使张征宇先生得以解放。陈瑞生的进入,以一个普通商人的身份与中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合作,本身就潜伏了天大的危机,埋下了随时可能爆炸的地雷。北海人初时不觉,还在热切期待着新生学院的茁壮成长、山花烂漫。

令人遗憾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北航北海学院只存在了短短几年,随后便因种种原因人去屋空。当年,中央电视台深度曝光北海“海泰别墅养猪”事件,北航北海学院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高等学府重新上演几年前曾发生的一幕。在一次市委常委会议上,我痛心疾呼:“救救北航北海学院,我们不要成为历史的罪人!”这话,言重了,但我真的说了。我努力过、抗争过,除了没有下跪,该做的我做了,能说的我说了,但无力回天。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一场带血的历史错爱烟消云散。

北航北海学院兴而复失,成为北海人心中永远的痛!

兴办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是机缘巧合的成功杰作。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广西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广西重点建设高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是北海目前唯一一所拥有硕士、本科、专科专业的公办高校。桂电的大举进入,让北海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逐渐从失去从北航北海学院的遗憾中缓过劲来,再续旧梦。

2007年8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北海举办了一期学习班,主要领导干部都到了北海。聪明的北海人马上意识到,机会来了!在一次座谈会上,温卡华书记慷慨陈词,向客人介绍了北海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并诚恳提出:欢迎桂电入驻北海,在北海举办职业教育,助推北海电子产业的发展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建设。

此时的北海,经历了新世纪初水与火的洗礼,20世纪末留下的“杰作”——烂尾楼的处置取得了不错的结果。经济复苏,百业俱兴,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景。我亲历了这一过程,深为当年的情景所感染、所鼓舞,激情燃烧,百感交集。2006年末,我所撰写的《谁持彩练当空舞——北海处置“烂尾楼”纪实》一文,记述了这一盛况:时至今日,北海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已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困扰北海十多年的房地产泡沫,泡去沫除,痕消迹净。一幢幢烂尾楼穿衣戴帽,一处处半拉子工程相继竣工。升值升值,再升值;热销热销,再热销。嗅觉灵敏的广东人来了,做生意精明的温州人来了,腰缠万贯的山西煤老板来了,远在北京的高官名人也来了。他们喜欢这里的山明水净,喜欢这里的碧海银滩,喜欢这里的空气如洗,喜欢这里的四季如春。当然,也更喜欢这座城市的鲜活气盛与蓬勃生机。他们来这里买房居住,购地开发,也有一些是来炒房或作其他长线投资的。死寂多年的北海房地产,又从沉寂的冬眠中醒来,如涌动的春江之水,浩浩荡荡,欢歌向前行……6年多来,北海人终结了一段历史,一扫泡沫经济的阴影;6年多来,北海人开始了新的航程,阔步迈进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今日之北部湾,风生水起,百舸竞发;今日之北海,春潮涌动,生机盎然,林浆纸一体化、大型石油化工、大型造船、电子产业基地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正在启动和落实,北海在北部湾经济区率先崛起已成共识。北海的腾飞,北海的崛起,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正是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温卡华书记的提议一出,立刻引起与会者的共鸣,得到了桂电领导和区教育厅领导的热烈回应,纷纷表示给予支持,要积极参与到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中来。

9月初,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肖岳峰同志率队前来北海,实地考察,调查研究。我很佩服肖副校长的精明与干练,在他及团队的精心策划和推动下,各项工作快速顺利推进。

2008年元旦刚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唐贵伍、校长周怀营率队到北海考察,研究到北海举办桂电北海校区事宜。但洽谈并不顺利,还差一点不欢而散,他们已收拾行装准备返程。温卡华书记闻讯后,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耳提面命,让我一定要把他们挽留下来,争取把事办成。

临危受命,我自知责任重大。作为北海人,我对家乡兴办大学情有独钟。如前所述,多年来我做过一系列的考察调研,对如何办大学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而且,桂电时任校长周怀营博士是我同乡,小时候就认识他,他的学霸形象早已印刻在我脑海中,日常多有来往,还是有几分情面的。

把他们劝留下来之后,我立即策划双方的协商座谈会。

会议于2008年1月5日在北海富丽华大酒店召开。我时任市委常委、秘书长,不便过问政事,要受委托才能“授权行政”。那天,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吕余生同志到场,他做了委托我全权主持会议的开场白之后便因事離开。此后,会议由我主持。

会上,大家讨论热烈,气氛很融洽。经会议讨论认为,桂电在依法依规收购北海宏源足球学院的基础上,扩建职业学院完全合适可行且必要。根据国家有关政策,2010年以后高校招生指标实行零增长。桂电2008年进入后,至少可招收3000人,2009年可招3000人,到2010年再招3000人,3年即达1万人左右规模。如果晚了,扩招不再可能。同时,按有关规定,宏源足球学院必须马上与原主办方宏源证券脱钩,而学院并不具备独立办学能力,由于几次公开拍卖未果,300多名学生的分流和几十名教师的安置问题迫在眉睫,解决该校的遗留问题势在必行。座谈会上,我请校方首先发言,从书记、校长再到其他人,提出他们的想法和要求。发言完毕,我一一复述,反复征询,清清楚楚,准确无误。然后,由我方与会的部门领导逐条作答和解释,我归纳总结。结果,桂电校方提出的要求和希望,全部都得到满足,双方皆大欢喜。

事实上,会前我已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就桂电可能提出的相关问题,如办学用地及价格、市政规划及配套、招生规模、相关政策、宏源足球学院现状等,已和有关部门领导做了沟通,掌握了情况,达成了共识。所以,座谈会进行得非常顺利,按当时到会的原宏源足球学院办公室主任、现桂电北海校区某学院总支部书记喻艳同志的话说:“顺利的出乎意料,都激动地哭了。”

座谈会刚结束,我第一时间向市委书记、市长汇报。同时,立即起草会议纪要,在客人第二天一早离开北海之前就呈送到各位领导手上。随后,立即动手起草和完善双方协议。这些,都是由我亲自完成,未找任何秘书代笔。时近春节,市领导在南宁有一系列重大活动,包括一年一度的“两会”、慰问和走访等。为争取时间,我和桂电领导直奔南宁,当面向领导汇报并面呈座谈会纪要及双方合作协议。

2月1日,自治区“两会”结束不到一周,市政府领导即组织召开有关会议,研究、签署北海市人民政府、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关于在北海建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的协议书”。随即,筹建桂电北海校区的一系列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全面铺开。

9月的北海,仍然是鲜花盛开、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春去花不落的城市。9月18日,桂电北海校区隆重开学,首届3000名莘莘学子从四面八方涌来,踏进了这个陌生的校区。他们并不清楚,是桂电人以他们勇于拼搏的精神、敢为人先的胆魄,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人间奇迹——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招生!这批学子在无意中成为奇迹的见证者和主角。

2009年6月9日,我又主持召开了一次协调会。此时,我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有了行政职务,依法行政就方便多了。这次会议重点研究推进桂电北海职业学院项目的征地搬迁问题。会议明确,关于驿马村村民小组不同意领取征地补偿费问题,关于项目所涉及部分村民小组不同意签订征地协议问题,关于搁置土地权属争议、先付费待分配问题,关于曲湾4个村民小组要求海堤给予补偿、给予低保安置、划分自留就业用地问题,以及相关庙堂迁移问题、苗圃迁移问题、土地保证金问题等,要求分别由海城区、银海区限时完成,最迟不超过6月20日。会后即下发“桂电职业学院和市中职校暨职教中心新教区项目征地搬迁工作协调会议纪要”[北政阅(2009)80号],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经十余年的发展,桂电北海校区现有东、西两个校区。2013年,成立了海洋信息工程学院,开办本科专业教育;2016年,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点获批招生;2017年,成立东盟教育中心;2018年,校区完成机构调整,设置海洋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艺术与创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共5个学院和一个基础教学部,是北海市目前唯一开设硕士、本科、专科专业的公办高校。

近3年来,北海校区师生在国际国内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各类奖项67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80余项、省部级奖项490余项。北海校区学子2018年获华为中国区大学生ICT大赛冠军,全球总决赛团队二等奖;获2018年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2019年,在华为ICT大赛2018—2019全球总决赛中荣获实践赛云赛道一等奖。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获批知识产权38项,其中实用新型18项,外观设计5件,软件著作权15件。

目前的桂电北海校区,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优越。校区用地969亩,预留用地500亩,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建有现代化教学楼、实训中心、体育场、网球场、游泳池、图书馆、宿舍楼,以及通信工程实验室、数据与3G通信实验室、音频视频实验室、EDA实验室、数控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语音室等,并将逐步建成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轮机工程实验室、海洋与生物工程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工业设计实验室、交通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实验室。生活设施配套有食堂、超市、医务室等,设施齐全,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科研、实训和生活环境。设有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10个本科专业,33个高职专业,集中在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设计类、管理类、外贸类等领域,在校生达1.59万余人,留学生40余人,教职工600多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的兴建和发展,可以说是一次完美的天作之合,再一次真实生动地圆了北海人的“大学梦”。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以下简称“北艺”)在北海泡沫经济的破灭中脱颖而出,是当年“北海狂潮”的一颗璀璨遗珠。

说起20世纪90年代初狂飚突起的“北海狂潮”,北海人至今仍津津乐道。我在《“北海狂潮”十年回顾》一文中粗略地记述了当年的盛况:从1992年初批准第一家公司在北海以地招商、组团开发始,开发狂潮梦幻般倾泄而至,华侨投资开发区、乡镇企业城、现代产业城以及西南部分省市的16个开发区相继崛起。仅一年左右时间,进入北海的房地产公司达1300多家,注册资金超过60亿元,规划土地面积60多平方公里。当时的北海,大街小巷都是房地产公司,大批商住楼、写字楼、住宅小区纷纷破土动工,到处机声隆隆,整个北海宛如一个大工地。1992年,北海市国民生产总值近30亿元,提前8年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1993年实际利用外资5.14亿美元,占全广西当年实际利用外资的57%。1992年、1993年,北海国民生产总值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4%和51%。如此速度,是惊人的,很可能也是空前绝后的。其后3年,北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超80亿元,全面加快了港口、铁路、公路、机场、通信和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城区建成面积从13.6平方公里扩大到28平方公里。北海很快形成了商贾云集、资金汇流、人才汇聚的洼地效应,成为20世纪90年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投资热点。在极短的时间内,北海由一座默默无闻的海边小城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滨海城市。那一年,经权威机构评估,北海跃居全国投资硬环境40强的第12位。

然而,潮涨自有潮落时。在当年宏观调控的严厉政策下,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要特征的“北海狂潮”遭无情打击,几乎是一夜之间,人去楼空,一地鸡毛。一顶泡沫经济博物馆的大帽从天而降,压得北海喘不过气来。一些公司好不容易拿到的土地,开发无力,出手无价,瞬间成了烫手山芋。

北艺创建于2000年,其实际运作时间要早得多。北艺的投资方、创始人是聪明、有胆略、有远见的。面对“北海狂潮”一夜消退,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悲守穷庐,而是审时度势,突发奇想;另辟蹊径,负重前行,利用他们自身的经济实力和人脉资源,直奔教育产业。从结果来说,北艺人应该是做教育的有心人。当初也可能是迫于生计,迫于企业的生存发展,不得不从日薄西山、步履维艰的房地产业脱身而出,与时俱进,勇立潮头,直接把目光转向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崭露头角的教育产业。而最终结果,他们盘活了手中的土地,也发展壮大了自己。

无中生有地创办一所大学,必定是万水千山、步步惊心。作为“北海狂潮”的亲历者见证者,我对北艺的家底身世有所耳闻,因工作关系也有过一些接触和了解。为了专升本,他们可真是绞尽脑汁,施尽全力,几上几下,反反复复。100多年前,著名教育家、清华大学终身荣誉校长梅贻琦说:“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大。” 一语既出,石破天惊。然则,多少年来,也只是说说而已,有哪所大学不为硬件而努力?要检查的是硬件,要评估的是硬件,保级是硬件,升格也是硬件,似乎无硬件便无以成学。

北艺初创,岂能幸免?校园用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图书馆面积及藏书册数、师资力量,各项指标生均占比,硬件必须过硬,软件不能见软,否则无话可说。几年来,北艺人为各项硬件不懈努力,七拼八凑,倾力打造,终于取得重大突破,一举达到国标要求。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北艺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从此,北艺度过了艰难的创业期,进入到更高层次的黄金发展期。

目前的北艺,环境幽雅,闹中取静。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设计学院、环境艺术学院、动画学院、建筑学院、教育学院、服装学院、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部);设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数字媒体艺术、雕塑、绘画、摄影、舞蹈表演、服装设计与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艺术教育、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哲学等18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在校生14000多人,教职员工7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510人,并有380多名外聘教师,还有来自美国、俄罗斯、匈牙利等国的外籍知名专业教师。聘请国内名校多位名师组成学校学术顾问委员会。此外,竟然还办起了一间附属幼儿园。北艺人不断探索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新路子。

北艺倾力打造北京专业考察及教学实践基地,实现京海联动,让学生有机会进京深造,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强化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持续提升学生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能力;学校精心开设的名师大讲堂,吸纳国内外名校名师教学和学术资源,引领学校向高质量发展,向高水平教学层次迈进,培养了一批具有前沿视野、高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设计应用人才。

北艺对外合作交流活跃,与欧洲著名高校匈牙利佩奇大学开展本硕连读项目合作,与英国德比大学签署“2+2”校际合作项目,与英国剑桥教育中心、美国芬兰迪亚大学等高校开展学术交流合作。

北艺选聘国内名校名师担任学科带头人,培育了一批优势专业。其中,环境设计专业群成为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首期试点专业群;环境设计和动畫专业获批为广西民办高校重点扶持专业;环境设计专业评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最美涠洲”综合实践教学课程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师名家主讲的各专业课程均为学校倾力打造的精品课程。学校被认定为“全国信息化工程师NACG数字艺术人才培养工程授权院校”“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优秀合作院校”。

北艺先后获“自治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突出贡献奖”“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级卫生优秀学校”“广西民办教育特色学校”“北海市两新组织党建示范点”“全区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表现突出单位”“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优秀院校”“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广西赛区优秀组织院校”等多项荣誉。2020年,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获奖135项,其中国际级1项、国家级51项、省部级83项。

北海是南珠之乡。南珠的形成痛苦而壮烈。看今日之北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尽几多风雨,经受几多折磨。北艺的硬件硬起来了,软件也在不断丰富和提升,这不正是当年“北海狂潮”的一颗璀璨遗珠吗!

北海职业学院(以下简称“职院”)完全是在自己土地上长出的又一棵生机勃勃的大树。

也许是“本地姜无辣”之故,职院一直默默无闻。虽然是堂而皇之的一所学院,北海民众多不以为然,没有把它放在北海“大学梦”圆梦之列。我无意正本清源,只想小声说一句:北海“大学梦”圆梦之旅,千万不要忘了职院,不要低估了职院,那可是2万人规模的高等院校啊!

北海职院的前身是北海市师范学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21世纪初全国师范教育进行大调整,中等师范专业因不再适应时代要求而停招,师范学校被淘汰出局。面临生死抉择,学校领导班子乘潮而动,果断把发展转型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在缺少财政资金支持、师资不足、设施落后等多重困境下,凭着一种“发展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学校不等不靠、敢闯敢拼,全校动员、群策群力,为学校的发展转型而拼搏。时任校长林旺兴自知使命光荣、身负重任,无数次奔走于自治区教育厅等上级部门及其他院校,寻计问策,伺机突围。在多方努力下,2003年8月8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北海师范学校终于实现升格转型,一跃而为北海职业学院。这是北海人欢欣鼓舞的“世纪跨跃”啊!此举填补了北海市属高校的空白,也让北海人拥有本土高校的梦想成真。

2004年4月,职院整合北海市技工学校,设立湖海路校区;2014年10月,与北海工业园区管委会、北海市景光电子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合作办学合同,设立北海职业学院北海工业园区校区;2017年9月,获北海市教育局同意,利用北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校舍资源设立了北海职业学院北校区;2020年1月,经市委同意批准,北海市广播电视大学并入职院。职院设有机电工程系、旅游商贸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教育系、文化与传媒系、基础学科部、社会科学部、中专部等9个系部;有港口机械与自动控制、酒店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学前教育、广告设计与制作等47个专业,建有253个校内实验实训室、314个签约校外实训基地;2020年12月,职院利用电大原址动工建设附属实验幼儿园,于2021年投入使用。目前,职院有在校生近1.9万人,教职员工820人,专任教师667人,其中高级职称91人(正高6人、副高85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69人,双师素质教师181人;同时还聘请行业企业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管理人才和外籍教师,形成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职院秉承40多年办学优良传统,深受海洋文化熏陶,经几代职院人的不懈努力,先后获得“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广西区“五一劳动奖”、自治区“高校安全文明校园”、自治区“和谐学校”、自治区“卫生学校”、自治区“文明單位”、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先进集体”、北海市“园林式”单位等多项荣誉。职院坚持以内涵建设为核心,强化特色专业建设。其中,港口机械与自动控制、酒店管理2个专业获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立项并于2013年底通过教育部评审验收;酒店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分别于2012年、2013年获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立项;物流管理专业获2014年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5年至今,港口机械与自动控制、汽车检测与维修、应用电子技术、酒店管理、工业机器人技术等5个专业分别获广西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立项,五个自治区级项目累计获得项目资金5000万,前4个项目均以良好成绩通过自治区级检查验收;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2020年获批广西职业教育第四批专业发展研究基地。“十三五”期间,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累计获奖659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43项、三等奖69项;学院玛雅啦啦队在全国啦啦操冠军赛中获3项冠军;学生男子气排球队获2019年全国大学生气排球锦标赛高职高专组冠军,刷新了广西大学生大球类项目全国比赛最好成绩。

这是职院人的骄傲,也同样值得北海人瞩目和骄傲!

最近又传喜讯——职院异地搬迁工程项目已正式启动。该项目选址于北海市银滩大道南面、渤海路两侧,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200亩,一期工程项目按全日制在校生1.8万人规模进行建设,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1.59亿元。项目建成后,职院将极大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和拓展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空间,确保学院在更高的格局层面持续发展,推动和提升北海市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和谐稳定发展。

新职院呼之欲出,我们热切期待着。

北海康养职业学院的举办,是在新时期应时而生的又一亮点,为北海“大学梦”圆梦再添新彩。

近年来,北海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北海职教园区建设。在有关官方媒体中,笔者读到了关于职教园区的远景规划,该园区规划用地2.2万亩,总投资160亿元,用5~8年时间,引进职业院校30所左右,各类学生达到20万人以上,每年培养输送5万名高素质专业人材。为北海培养了人材,也增添了大量人口。城市间的人口大战正烽火连天,举办职教园区,实在是北海市委、市政府的顺时之作,明智之举。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不论是国民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还是财政总收入,北海各项重要经济指标均列广西前列,电子产业占广西半壁江山,财政收入已超桂林,最近又有人惊呼,工业产值也要赶超柳州“老大哥”了!近年来,重大项目频频进入,开工剪彩此起彼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和发展空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教育政策也在调整变化,由公办大学异地举办分校的模式已是昨日黄花,作为老黄历早翻过去了,北海的“大学梦”不得不重新翻篇。所以,职教园区的提出和举办,正是北海市委、政府审时度势调整思路的又一举措。

从“北海大学”到“大学园区”,再到“职教园区”,不只是名称的改变,更是适应时代变迁的悲壮之举。这其中,有几代人的酸甜苦辣,也有从未间断的思考与追求,有屈辱也有担当,有挫折也有辉煌。社会历史发展就是如此曲折迂回。

北海康养职业学院是一所民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由广西百年光彩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出资举办,首期规划用地875亩。学院以全日制普通专科学历职业教育为主,实行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辅之以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立足北海,面向西南,辐射东盟;学院对接大健康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设立健康医学、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服务、远程诊疗、智慧康养六大专业集群,致力打造“大学校园+科研机构+康养基地”融合发展共同体,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为北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康养专业人才。学院首批设置6个专业,包括护理、健康管理、中医康复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学前教育、会计等。目前,已完成一期图书馆、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等建设,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室内装修和器材购置。2021年9月,将迎来第一批高职专科学生入校。

曾几何时,“康养”已成为中华大地一大朝阳产业。在北海这个滨海城市兴办康养产业,更有天时地利之便。北海康養职业学院必将天遂人愿,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今年的北海市“两会”上,刚刚履职的廖立勇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宣告,在新的一年里,市政府将加快推动北航北海学院与桂电北海校区合并,转设为广西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成为自治区直属公办全日制本科高校,并于今年秋季招生。

这不仅意味着原来的北航北海学院成为历史,也标志着它在人们的企盼瞩目中脱胎换骨、浴火重生,在原址上梅开二度、再创辉煌,学校的性质也由原来的民办改为公办。在北海这块高等院校贫瘠的土地上,能有公办高等院校的兴起,不正是想啥来啥的大美事吗?而桂电北海校区也将完成其轰烈一时的历史使命,水涨船高,借助重组,规模变大,再来一次历史性的升华。历史对北海不薄,北海人的“大学梦”又一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当然,合并后仍为“学院”却非以前的学院了。当初有“北航”的加盟,那是北海的荣光;如今,只能留给人们茶余饭后再去回味了。于北海人来说,广西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兴办,今年秋季实现开学招生,算是好事连连、美梦成真了。

北海人的“大学梦”,早已梦圆几度,但北海人不知足,还在追梦中。

责任编辑/雨晶

猜你喜欢 北海园区学院 河北邯郸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7个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21年3期)2021-07-08工业园区的谋杀小猕猴智力画刊(2019年6期)2019-08-13On Teaching Method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CFL校园英语·下旬(2019年5期)2019-07-16我省出台意见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四川党的建设(2018年19期)2018-10-26北海四季美文(2017年24期)2017-12-13北海之魅美文(2017年22期)2017-11-22最忆是北海美文(2017年18期)2017-09-19为什么园区党建是非公企业党建的重要抓手党建文汇·上(2016年9期)2017-01-05

推荐访问:是个 大战略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