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景情合一:苏州耦园造园意匠的感物美学探析

2021-12-12 10:49:40公文范文
杨雨清周恬仪陈远昇丁铮摘要:感物美学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古代美学的核心部分,其景情合

杨雨清 周恬仪 陈远昇 丁铮

摘 要:感物美学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古代美学的核心部分,其景情合一的美学理念在园林中皆有体现。通过分析梳理,耦园在对于“偶”的景致营造中深刻浸透了造园主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一物一景间融入了男女主人之间深厚的情意。研究其情景之间的表达方式不仅对于耦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借此解读中国古代感物美学,为现代景观园林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感物美学;景情合一;耦园

一、感物美学概述

(一)历史背景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史上,“情”“景”和“感”“物”两个成对的范畴通常用来表达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早在先秦时代就已有“心”“物”这一对审美概念,用以表达艺术作品中的创作动因。正是由于这种审美方式的重要性不断深化,而二者关系着不同的趋向和反映方式,从而引发了一个重要的创作命题,那就是“感物”。同时随着不断深化的理论建构,逐渐形成了中国感物美学。中国古代美学讲究阴阳调和、物我和谐。“感物”是一个关于审美体验和艺术创造发生的概念,它的重點在于人与自然之间产生的“物”“情”渗透,反映景情合一的审美艺术[1]。

(二)感物美学内涵

中国感物美学作为中国美学的发生之学,基于深厚的哲学理念和思想基础,成为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所在。在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中,不仅讲究阴阳调和,人与物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也是美学思想所强调的范畴。感物美学实质上也是一种生态关系,不仅体现在感物兴情或是托物寓情的表达方式中,而且其审美创造的发生过程也是生态意蕴的体现。在中国古代感物美学思想中,“物”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和自然物色,多用于情感的隐喻。社会现实生活不仅用来表达生活本身,同时也表达了艺术家自身的体验领会;自然物色表达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也是中国古代独特文化和社会风俗的直观反映。感物美学经过心物一体的形式对于顺受和介入两种具有差异的审美方式进行和谐超越,在主体对客体的情感心理介入中,产生主观情感。古代文学中崇尚的是心与物之间的相辅相成、和谐共生,情随着物的变化呈现在自然生息、心物之间,在人与自然之间相通往来。

二、江南园林中的感物美学

园林艺术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中国园林悠长的人文历史蕴含着中华数千年来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精神理念等核心内容,与众不同的特质让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同时,江南园林的文化艺术和哲学理念使其成为中国园林最典型的代表。江南园林蕴含的中庸之道体现在建筑艺术审美中,含蓄委婉的意境又在柳暗花明处流光溢彩,在造园中体现了天人合一、万物传承自然、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江南园林在艺术方面和造园方面所拥有的精神文化是举世瞩目的。因此在当今社会,我们与古人的认知虽已不同,但传统的文化根基不变,研究江南园林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对于造园学和文化艺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

(一)借景抒情

江南园林深受儒、释、道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濡染,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同时造园者赋予园林独具特色的人文理想和精神内涵。造园者将情感内涵寄托于园林之中,通过园林表达精神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园林不仅是栖身之所,也是寄寓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的载体,将美学思想融入园林,将情融入景,打造景情合一的江南园林。在宋代,“崇文抑武”政治制度的实施,让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但高度的中央集权束缚了他们的精神自由,他们内心的政治抱负无处释放。因此园林此时成为文人雅士社会聚集的场所,造园成为抒发个人情感的载体,审美标准与文学追求让园林内涵更为高雅,在精神情怀中寻找一方悠然自得的天地是造园的最终目的。

(二)融趣于景

诗意栖居是大部分人的精神追求和和理想境界,是文人追求的诗情画意的高尚生活,人们期望从物质充盈的生活状态中获得精神上的更大满足。而园林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结合,是理想的居住场所。立足于传统文化,造园者从诗、画、曲等文学理论入手,将园林作为日常居住的圣地,其诗意追求不仅体现在景观营造方面,更体现在园林文化中。园林看起来是造园者对景的堆砌,实则是造园者情的浓厚堆叠。许多文人修筑园宅,凿池堆山,莳栽花木,是自然的追求,也是对趣味生活的追求。他们聚集在园林“灯下玩花,帘内看月,雨后观景,醉里题诗,梦中闻书声”,诗词歌赋畅谈于此,畅谈人生理想,园林成为文人精神世界的投射。在园林一聚,摆脱世俗的纷扰,享受意境的创造,通过物与景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通过自然物色形成自己的人格理想。

三、苏州耦园中的美学

耦园作为苏州园林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以“宅园合一,一宅二园”的结构规划和意义非凡的情感内涵,彰显了中国古代美学及园林造诣。耦园之所以为“耦园”,是因“耦”与“偶”相通,具有夫妻之意,象征着夫妇二人是一对“佳偶”,双双隐居于此。耦耕是上古原始时期的农业耕作样式和经济形式,是文人归耕田园及隐居生活的符号。耦耕于园中,代表这对恩爱夫妻追求天人合一、物质与精神世界皆充实的生活方式。将这份情融于宅园,将生活和情感相融,住于此同时寄情于此,是中国古代托物寓情、景情合一的感物美学的体现。耦园就如一首以建筑、山水为笔墨书写在苏州地上的情诗[3]。

(一)对称布局

在城中营造园林住宅,意为在喧闹的城市空间中营造一个悠然自得的居住环境。为满足盎然适意、二人同心、诗情画意的园居需求,耦园一宅两园式的整体规划布局不同于大多的私家园林规划,而是根据其特殊情感内涵而设计,成为园林中的独秀。全园分为三个部分,依次为西花园、中部住宅、东花园。其中东西二园,东园为主游园,东花园大,西花园小,东花园以一山一池为中心。虽然西花园和东花园在面积上有差异,但是其却是在阴阳调和的基础上根据阳大阴小的易学原理而定的。东花园在规划布局上位左侧,西花园处西侧,对称分布,满足左阳右阴之制;两园对称规划,内部设计规划近乎相同,供二人共享精神生活,表达阴阳调和、夫妻平等的人伦之美。

(二)高山静水

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山水自然体现了多层面的精神内涵,居于山水是人们所追求的高尚精神境界和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耦园理景重在两山一水,高山象征男性,而静水象征女性。东园中的黄石假山材质硬,轮廓刚毅,正如《园冶》中所记载的“其质坚,不入斧凿,其文古拙”,象征着男主人的高尚情怀和刚毅的内心。其主山“留云岫”和次山“桃屿”分别象征着男女主人,夫妻二人携手站立,表达了忠贞不渝的夫妻感情。黄石假山与园中唯一的水池“受月池”相连,池上设三折宛虹桥,桥身曲而高,如月也如彩虹,在山水之间更显山高水远[4]。西园中的湖石假山与黄石假山不同,若黄石假山代表着刚毅的品质,那么湖石假山则是温柔细腻的女性之美。湖石假山多空穴,假山空而灵。两座山石巧妙地体现出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景也是情,山水之间皆体现了天人合一、阴阳谐和的精神理念[5]。

(三)百物成双

耦园之意趣在于园内景物皆成双,每一处景致细节皆有对应之处。比如住宅内的东墙挂画分别为吴云发的《云山对语图》和杭青石的《高山流水图》,暗喻夫妻二人感情如高山也如流水,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园内植物和景物对称种植的方式和以偶数排列的方式象征成双成对之意。不仅如此,房内两人写作的定情诗也从多个角度展示出了两人深厚的情意,是他们一生中生活经历的缩影,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爱意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墙面上漏窗呈现出椭圆形、同心双环形水花纹,同时其月亮之形象征女性之温柔似水般的情意,东花园圆形的八瓣圆镜式漏窗则是男主人的太阳之意的体现,日月同辉,二人同行也同心。园中的山池风月、漏窗门洞、一草一木皆有情,双双对应,每一物都是二人情意的具象体现。

四、结语

自古以来,景就是情的具象表达,所以园林是造园者情感内涵的具象体现,寄情于物,用景致来表达造园者的高尚情怀,景情合一的造园手法是古人对于美好生活和高尚精神向往的体现。在园林中,意象通常不会直接体现,而是借助景物,在山水间、池林间、一草一木间表达出感物美學的精神理念。比如“偶”的意向用来表达男女主人深厚的情意,堆叠山石用来表达崇高的志向,凿池意为清心养性,高山静水象征男女间知音知己之情。以景致的曲折变化和园林中的布局,丰富造园者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园林设计的目的不仅用来居住和游玩,同时也是造园者对于自然和社会的体验领会,是天人合一自然观念的体现,是感物的审美表达,是中国古代独特文化的集中反映。在当今设计中,情在物中的表达也应当作为设计的元素之一,理性的功能基础中,也应当有独特的精神文化理念,不是空洞的景和物,而是景情合一、心物一体。总之,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及感物美学仍然是当代设计应当参考的精神理念,使用者与设计师之间的情感共鸣将是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健.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感物兴情”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81-90.

[2]谢云霞.晚明江南文人的园林设计美学思想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3]邱杨琰.静好缘从翰墨来:试析耦园夫妇的定情诗[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39-42.

[4]杨小乐,金荷仙,陈海萍.苏州耦园理景的夫妻人伦之美及其设计手法研究[J].中国园林,2018(3):70-74.

[5]居阅时,钱怡.易学与苏州耦园布局[J].中国园林,2002(4):76-78.

作者单位:

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园林学院

通讯作者:

丁铮,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环境设计协会会长,福建省美育协会副主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及理论。

推荐访问:探析 苏州 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