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日本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现实逻辑与经验

2021-12-22 11:07:59公文范文
王永健摘要:艺术是文化的形象化表达,是地方文化符号的表征。通过艺术项目创造新的文化景观为社区发展注入

王永健

摘要:艺术是文化的形象化表达,是地方文化符号的表征。通过艺术项目创造新的文化景观为社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这一新趋势引起了社区民众的极大兴趣。这是一个将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视为资源,并借助当代艺术予以激发和利用,呈现出艺术作品以促进当地社区发展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重振社区活力,寻找未来的发展之路。艺术祭整合了政府、社区与商业的力量,将艺术作品从美术馆、博物馆转移到大地公共空间中,融入了日常生活,激活了艺术的公共资源价值,涵养了社区文化与人心。其深层价值在于它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载体,即以艺术为载体实现与他人的互动,提升了国际化交流水平。

关键词:日本 社区营造 艺术祭 复活

引言

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腾飞,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与之相伴的是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嚴重。依托于乡村土壤延续至今的文化逐渐失去了传承主体,面临传承危机等一系列问题涌现出来,乡村成了有问题的乡村。同时,城市化的过快发展,社会环境的多样化,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病”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全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乡村振兴”和城市有序发展的政策法规,足见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在地方社会,有一些先知先觉的艺术家、建筑师、人类学家等走进乡村,身体力行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去,呈现出一个又一个乡建案例。当然,这一切都处于探索阶段,仍有很多问题需要反思与探讨。

日本作为中国的邻邦,有意识地对社区进行营造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做工作与中国现在的乡村振兴较为接近。日本的经验对于中国而言具有借鉴意义。那么,日本的社区营造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发展历程?日本是如何通过艺术介入社区营造这一手段来复活日益衰颓的乡村社区的?在社区营造的过程中是如何处理艺术、艺术家与社区、社区居民、文化的关系的?带给我们的反思和启示有哪些?带着这样一些问题和思考,笔者申报了日本基金会2019年度“日本研究Fellowship”研究项目,有幸的是,提交的研究计划获得了日本基金会的支持。笔者于2019年9月10日至2020年2月9日赴日本关西学院大学,与日本著名社会学家荻野昌弘教授一起,就“日本的社区营造与文化遗产保护”课题展开了为期五个月的合作研究。其间,笔者查阅了日本学界关于社区营造研究领域的文献,并先后考察了濑户内国际艺术祭、越后妻有国际大地艺术祭、黄金町国际艺术祭三个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实践案例,以期通过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来回答上述问题。

一、日本社区营造的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的市民或居民有效地利用本社区的资本和文化资源,自组织模式下对社区进行的具有持续性的营造活动,对战后日本的社区重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区营造”的概念诞生于日本,日本建筑学会曾对社区营造做了如下界定:“社区营造是以地域社会既存的资源为基础,在多样化的主题参与和协作下,对居民自身附近的居住环境进行渐进的改善,旨在提高社区的活力与魅力,以实现生活品质向上提升的一系列持续的活动。”[2] 可以看出,利用社区资源对社区进行魅力再造和生活品质提升,增加社区居民福祉是社区营造的主要目标。为了更为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现将日本社区营造的发展历程做一爬梳。

(一)解决农村地区贫困和人口过疏问题的初期阶段。日本的社区发展是伴随着农业、工业和城市化进程而逐渐兴盛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1961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标志着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开展,并迅速在全国普及了农业机械化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使大量的农业人口解放出来,同时,工业化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业人口涌入城市,高速发展的经济使人口越来越多地集中到城市,同时农村人口锐减,很多社区出现了人口过疏现象。据相关研究表明:1955年,日本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是43.9%,至1978年,这一数字降至24.8%[3]。到2017年,日本的农村人口的比重仅为6%[4],是一个非常低的数字,可见日本乡村社区人口过疏问题的严重程度。这与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所经历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潮,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出现是一样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政府提出了社区营造的理念,并于1971年颁布了《农村地区引进工业促进法》,吸引农业人口回乡创业。农业观光开始出现,很多乡村社区兴建了农业观光园、农业历史博物馆、农耕体验区等,吸引游客,使农民可以获得较为可观的收益。这些举措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使社区的面貌得到了改变,乡村社区的人口稍显增长,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经济低速增长期重塑城乡关系、人与环境关系为导向的中期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了低速增长期,主要原因是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使能源完全依靠进口的日本受到的冲击较大,提高了制造业的成本,从而使日本的GDP增长率一度出现了负增长,造成了经济整体大规模下滑。城市大工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人口继续向大城市集中,乡村人口持续下降,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了污染,人与环境的关系亟待修复。曾担任两年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出版过《日本列岛改造论》[5] 一书,该书包含了他对于地方开发政策的基本观点。他试图通过用高速公路和新干线铁路等高速交通网络将日本全国连接起来,扭转产业、人口、文化过度向大城市汇聚的趋向,将发展重点转移到地方上去,推进地方工业化发展,重新布局全国工业发展格局,从而解决大城市人口过密和乡村人口过疏的问题。透过田中角荣的改造策论,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当时日本大城市过于庞大,地方城镇发展萎缩的城乡关系紧张状态,他试图通过路网联通的手段来改变现有的城乡格局,重塑城乡关系。

经济的低迷导致了消费的下降,也使日本的乡村社区再次陷入困境,大量的农业观光园、度假村等破产。日本政府开始反思产生这些问题的症结。同时,为了保障社区营造能够继续稳定的推行下去,日本政府陆续颁布了《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1990年)、《农山渔村旅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1995年)等法案,这些法案的实施以重塑城乡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为导向,为社区营造提供了政策层面的支持和法律层面的保障。

(三)将举办“艺术祭”作为重振社区活力的新阶段。艺术与社区营造的联系始于20世纪60年代发起的“雕塑的城镇发展”项目,雕塑从美术馆的展览走向户外。自此以后,随着公共艺术的发展,很多艺术项目开始进入社区。2000年以来,日本各地以艺术为手段带动社区营造的案例飞速增长,各方媒体争相报道,引起了各界的瞩目,很多社区营造的案例往往被冠以“艺术祭”“艺术节”[6] 等名号出现,吉田隆之将艺术祭分为大都市举办的“都市型艺术祭”和偏远地域人口过疏化问题较为严重地域举办的“地方型艺术祭”两种类型。据统计,从2016年至2019年举办的艺术祭中,事业费花费超过一亿日元的有13项。[7] 它们通过运用社区的历史、自然和文化资源,借助艺术的手段活化没落的社区文化,如一些人口过疏的社区和偏远的岛屿等所谓的边缘社区。从世界范围内邀请当代艺术家入驻社区,并为这些艺术家提供空间和各方面的支持,让艺术家可以在这里自由地创作作品,作品完成后通过艺术祭进行集中展示,以此为手段吸引海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通过消费活動促进社区再造,重振社区活力。同时,日本政府陆续颁布了《日本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2001年)、《景观法》(2004年)、《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2007)等法案,以配合社区营造的发展。经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大量的艺术项目在社区中得以建立,以艺术作为手段助力社区营造取得了成功。

二、三个艺术介入社区营造案例的田野调查

笔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重点关注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案例。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日本利用当代艺术进行社区营造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翻阅日本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以及与荻野昌弘教授的讨论,笔者确定了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濑户内国际艺术祭、越后妻有国际大地艺术祭、黄金町国际艺术祭三个案例为考察对象。之所以选择这三个案例,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从地理与社区环境层面而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濑户内国际艺术祭所在地为濑户内海方圆1.97万平方公里的群岛地带,代表了日本海岛地域的社区营造。越后妻有国际大地艺术祭所在地为新潟县十日町市和津南町的山区地带,代表了日本偏远山区地域的社区营造。黄金町艺术区所在地为东京都附近的横滨市,代表了日本城市中的社区营造。其二,三个案例在日本国内和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艺术祭的举办使社区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变,每年有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和日本国内的游客专门前往参加艺术祭的活动,是较为成功的案例,可以作为示范案例予以借鉴。

(一)濑户内国际艺术祭

濑户内海位于日本本州、四国和九州之间,自古以来,濑户内海一直是战略运输路线。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但是濑户内地区大规模的工业发展造成了严重污染,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此外,人口老龄化严重,渔业资源衰竭,很多岛屿沦为无人岛甚至垃圾岛。濑户内群岛的社区营造始于对社区现状的反思,力图寻找到一条可以重新振兴久已没落的海岛的道路,吸引离岛人口回流和年轻人来此创业,复活社区传统文化,找回生活方式的集体记忆。在濑户内国际艺术祭执行委员会(Setouchi Art International Festival Executive Committee)的组织下,通过政府与财团的共同支持,利用当代艺术呈现海洋文明与海岛的魅力,展现社区的历史与文化,寻找未来的发展之路。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艺术祭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消费活动激活了海岛经济,也吸引了离岛人口回流和年轻人来此创业。

直岛是濑户内海群岛中最早进行社区营造的海岛,自近代以来一直以农业、渔业、航运和制盐四大产业为基础。1957年,在岛町议会中成立了旅游观光委员会,该委员会进行了系列的调查活动,并制订了发展计划,对该岛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了检讨和重新认识。直岛的文化项目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利用该地区南部的自然景观,力图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值得关注的是1988年,提出了“直岛文化村”的构想,这一概念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培养人们创造力的地方,这种创造力源于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儿童、老人、艺术家和企业家等不同层次的人们的交流。此后,以对话人与自然、艺术和建筑的融合为主题,以当代艺术为中心的文化事业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直持续至今。

自2010年开始,濑户内国际艺术祭开展,每三年为一届,至今已举办四届。艺术祭的目的是激发当地的倡议和岛屿间的合作,促进当地持续发展的运动,以恢复海洋和社区的活力。最初,参与艺术祭的岛屿主要涉及七个,丰岛、直岛、男木岛、女木岛、小豆岛、犬岛、大岛,后来规模不断扩大,扩展至十二个岛和高松、宇野两个港口城市。濑户内国际艺术祭的主题是“海之复权”,就是要让岛民重获对以往生活的自豪感,展望新的未来。这里面蕴含着希望岛上的老人们在人口过疏、老龄化加剧的现实条件下,生活得更加健康快乐,对社区感到自豪,以此创造岛的未来的美好愿望。同时,还包含着对现代城市状况的反思与质疑,对地球环境问题敲响警钟。通过对海的重新思考,提防人类动辄就要战胜自然的自高自大,强化地球危机意识。[8]

据濑户内国际艺术祭的总策展人北川富朗先生介绍,将濑户内诸岛的历史、民俗、艺能、祭祀仪式与当代美术、建筑、演艺结合起来是最重要的策展理念。[9] 艺术和建筑是将人们吸引到濑户内地区并使其发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景观的有力工具。它们彰显了社区身份,每个社区都植根于其历史和文化之上,反映在世代相传的地方习俗、艺术、手工艺、职业、民俗、节日和建筑遗产中。通过聚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领域的专家和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家等形形色色的合作者,融入世界的智慧,借鉴了日本和外国人士在艺术、建筑、科学、文化、哲学和国际交流等领域的智慧,创造新事物,为濑户内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皆对海岛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艺术家来到濑户内,通过与当地居民的合作创作出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中饱含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可以透过这些艺术景观来看待自己生活经历中的地方。事实上,艺术祭也是通过当代艺术呈现的一种集体记忆的再现。一些作品运用了与当地社区居民密切相关的地方,如神社、老民宅等。艺术家利用直岛上200多年的老民宅创作的“家·计划”。还有对岛上自然景观和自然资源的利用,如丰岛美术馆所展示的作品——“泉”。艺术家内藤礼利用丰岛的天然泉水资源,依据地势将美术馆内部地面设计为四周高,中间低,并在地面上留有很多个绿豆粒大小的泉眼,泉水冒出来后,自然往低处汇流,汇流的过程中不断汇入其他泉眼溢出的泉水,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形状,流动的泉水就是景观,变成了被欣赏的艺术作品,很多游客是跪在地上或趴在地上去体会的,完全是体会自然的艺术,充满着诗意和哲学。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与当地的历史,以及特定的地方资源(老民宅、神社、自然资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品与场所不能分离。要欣赏这些艺术作品,需要到当地创作的环境中去。这也是近年来人们审美倾向的一种转变,即开始对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艺术,以及依据社区历史文化环境创作的艺术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近年来参展艺术家和游客数量逐年增多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变化,见表1。

当然,社区民众对当代艺术引入的适应有一个过程,最初他们将当代艺术视为异类,其一,因为无法理解这些移植过来的抽象的当代艺术;其二,认为它们与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无法形成认同。但是,随着艺术家主动参与当地社区生活,与社区居民有了互动,并将当地的历史、自然和文化资源融入艺术创作中,社区居民的态度开始发生了转变,因为在这些艺术作品中看到了社区历史和日常生活的元素,逐渐理解了这些艺术作品,到现在社区居民认为当代艺术是社区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社区的骄傲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这是在观念层面的一个巨大转变。

(二)越后妻有国际大地艺术祭

越后妻有[11] 国际大地艺术祭自2000年开始,每三年为一届,截至目前已举办七届艺术祭。从举办规模而言,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户外艺术祭,艺术祭希望通过整合当代艺术的力量、当地人民的智慧以及社区的资源,以农田作为舞台,艺术作为桥梁,链接人与自然,试图探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重振现代化进程中日益衰颓老化的农业地区。

越后妻有位于东京都的西北部,是指新潟县南部的十日町市和津南町在内的760平方公里土地,属于山区大雪地带。地域面积比东京都23区的总和还要大,距离东京车程仅为2小时。大概4000年前的绳文时代已有人在当地居住,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代表着日本传统的里山文化。自20世纪70年代起,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大量人口外流,老龄化现象和乡村人口过疏问题严重。据官方数据报道:“在2005年日本的国势调查中,越后妻有地区的总人口为73777人,与50年前相比减少了40%,其中最突出的松山町、松之代町两地减少了70%。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30%,其中松山町、松之代町两地超过了40%。”[12] 社区萧条,人口稀少,社区发展和文化传承遭遇困境。该地域因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而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小说中描述道:“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越后是地名坐标,妻有在日语中有“死角”之意,意思是说该地区进出很不方便,是非常偏远的雪乡。

自1996年开始,新潟县制定了《新潟佐藤庄新计划》,提出了举办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并设立了十年地方振兴基金,为社区的复活带来了希望。这是由地方政府发起组织并斥资实施的地域振兴事业,之后122个市町村合并为14个广域行政圈,并实施为期十年的地方事业发展政策,以促进地域发展。14个广域行政圈在各自的行政圈内市町村相互协作,即“NEW新潟里创计划”[13],越后妻有的6个市町村成为该计划的组成部分,以“越后妻有艺术链构想”为主题,在2000年和2003年共同举办大地艺术祭。“越后妻有艺术链构想”定了三大支柱计划,即“越后妻有八万人的美之发现”“花道”“舞台建设”。此外,除了津南町,另外5个市町在2005年通过建设项目(越后妻有交流馆“KINARE”、松代“农舞台”、越后松之山“森林学校”KYORORO)合并,形成了如今越后妻有由十日町市与津南町组成的格局。[14] 艺术祭組委会邀请日本著名的艺术策展人北川富朗教授担任总策展人,从1997年开始策划艺术祭,以振兴社区为目标,成功地将当代艺术引入乡村社区,并作为改造乡村社区的手段。

越后妻有国际大地艺术祭的理念是“投入自然的怀抱”。参照里山和绳文时代祖先的传统,打破地域、年龄及背景文化,建立一个新的令社区持续更新的模式,去传递投入自然的怀抱这一理念。艺术祭组委会从全球招募艺术家,鼓励艺术家进入社区,展开田野调查,熟悉当地环境,与农村里的老人,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义工一起,共同创作。至今已创作出2000多件艺术作品,它们被放置在村庄、田地、空屋、废弃的学校等地方展示。在越后妻有地区有数量较多的废弃的房屋,多位艺术家通过艺术的手段将这些废弃的房屋转化为艺术作品,重新挖掘并发挥这些老屋的价值。如鞍掛纯一和日本大学艺术系雕刻组学生用两年时间完成的《蜕皮之家》、丰福亮的《金色茶屋》、安东尼·戈姆利的《另一个特异点》、监田千春《家的记忆》等,这些作品洋溢着当代艺术气息,又巧妙利用并融合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文化遗产,是社区和谐共生的作品,在当地社区民众和游客中产生了相当高的认同感,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如表2所示,越后妻有国际大地艺术祭开展以来,七届展期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64万余人次,实现收益超过557亿日元。前两届艺术祭的举办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到了第三届,新潟县政府的财政支持降至艺术家消耗总费用的三分之一。但是,随着艺术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游客数量持续攀升,靠门票和产品销售已可以解决一部分资金。从2009年第四届艺术祭开始,日本文化厅开始资助艺术祭。此外,艺术祭组委会善于利用民间资本,吸纳很多企业和财团加入了赞助的队伍,如JR铁道公司、Benesse集团、BMW公司等知名企业,由此,艺术祭获得了稳定的资金支持,实现了长期可持续发展。艺术祭的参展作品逐年增加,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著名艺术家前来创作参展,如2018年的艺术祭378件参展作品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335组艺术家,其国际化程度之高是可以想象的。从七届艺术祭所获得的丰硕成果来看,艺术介入社区营造在越后妻有取得了成功。

(三)黄金町国际艺术祭

黄金町位于横滨市中区,离东京都仅50公里。历史上黄金町是随着横滨港的开放逐渐繁华起来的,1871年,社区被正式命名为黄金町。1872年,横滨与新桥之间的第一条铁路开通,经过该社区,黄金町距离横滨站仅一公里,铁路的开通使这里变得更加繁华。1945年,美军接管横滨港,在此后的十几年中,该地区聚集了大量的人口。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新干线高速铁路的修建,在车站周边以及铁路桥下形成了很多空间,这些空间里聚集了数量较多的商店和非法的餐饮店(主要是私搭乱建的帐篷餐馆),商贸的繁荣也使该社区非法移民和娼妓业盛行,出现了很多非法风俗店,致使该社区治安环境较差。

鉴于如此的局面,2003年,社区成立了环境净化促进委员会,力图整治社区乱象,重振社区活力。从2004年开始,横滨市提出了建设创意城市的构想,黄金町也被列入创意城市计划的一部分,由政府出面,拆除了一些非法的餐饮店,清理了风俗店。铁路桥下的空间与铁道公司签订了租期长达十年的租赁合同。2005年,社区发展促进小组成立,当地政府、社区居民与警察等各种组织联合起来,共同维护社区的居住安全。铁路桥下的空间,政府交由非政府、非营利性民间组织黄金町法人NPO管理中心[16](認定NPO法人黄金町エリアマネジメントセンター)来负责组织、协调与运营,NPO负责沟通政府和社区民众,以及负责维护黄金町艺术区的日常运营工作。

黄金町艺术祭从2005年开始筹备,2006年艺术基地“BankART”开业,2007年,横滨国立大学和神奈川大学的学生和居民,提出了在铁路桥下的空间建立工作室的想法,开始将艺术的手段用于社区营造。艺术祭执行委员会聘请了横滨三年展策展人之一的山野真悟先生作为艺术总监。艺术区实行了一个名叫“AIR”的空间利用计划,包括长期和短期项目。长期项目是指为可以长期在此驻场创作的艺术家提供空间,通常为一年以上。短期计划是指短期驻场或短期出租,通常为三个月的驻场期,以及为短期的展览活动和本地活动提供场地出租服务。最早出现的两个艺术家工作室是Kogane Studio和Hinode Studio。同时,黄金町法人NPO管理中心总结出一整套对艺术家管理和服务的方法,如为被邀请驻场的艺术家提供空间免费入驻创作,但是管理中心要求艺术家需要利用2-3个月的时间到黄金町社区进行田野调查,需要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互动,创作的作品要有在地性。艺术家的作品在艺术祭上展览,得到了当地居民的认可。同时,管理中心还开办了黄金町艺术学校,邀请驻场艺术家或文学家等前来演讲,旨在为社区的居民和儿童提供艺术课堂,这也促使了当地居民踊跃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呈现当代艺术与社区的新关系。

2008年,黄金町第一届艺术祭开幕,曾经是违法餐馆、风俗店铺的建筑,改建后作为新开放的艺术家工作室和公共社区空间使用。艺术区每年举行艺术祭,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前来驻场创作。截至目前,艺术区有约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如中国、印度尼西亚、韩国、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家的艺术家入驻创作。该项目旨在通过将社区重建为城市艺术区来重新振兴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驻场艺术家现场创作的作品,还可以欣赏到世界著名艺术家的作品。而且,艺术作品不只展示在美术馆、工作室这样的空间中,也展示在日常的生活空间中,如社区的街道、外墙、铁路桥下的公共空间等地方。截至2019年,已成功举办十二届艺术祭,黄金町成为著名的城市艺术区和网红打卡地,每年接待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社区面貌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见表3)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的田野研究可以看出,艺术祭整合了政府、社区与商业的力量,将艺术作品从美术馆、博物馆转移到大地公共空间中,融入了日常生活,激活了艺术的公共资源价值,涵养了社区文化与人心。从三个艺术祭历届展期相关数据的统计也可以看出,参展艺术家、游客人数和收益也在逐年递增。艺术祭的举办带动了当地旅游、餐饮、休闲度假、教育等行业的发展,许多年轻人自愿回到故乡开设餐馆、咖啡厅和小商店等,使久已没落的社区得以振兴。艺术祭不仅是记录社区历史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展示社区艺能、习俗和祭祀仪式的有效手段,其国际化的开放心态使来自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家能够扎根于当地的历史与文化资源进行创作,创作完成的作品又成为当地重要的艺术景观,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游客来此观光,其深层价值在于它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载体,即以艺术为载体实现与他人的互动,提升了国际化交流水平。

三、启示与反思

(一)启示

1. 突破传统艺术展示方式,让艺术融入日常生活,激活艺术的公共效应,创生国际化艺术语言。艺术家将世界上先进的艺术观念带进来,打破了既有的艺术只是在美术馆、博物馆中展示的固有观念和范式。美国艺术杂志(《Arts Magazine》)1967年曾刊登过一篇名为《美术馆之死》的专题报道,描述了许多作者的文章和观点,批评家们认为,作品存放在博物馆中等同于埋葬在墓地中。此观点对艺术的公共性效能得不到发挥的问题进行了批判。可以说,越是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的艺术作品,越能够吸引人。艺术祭将艺术作品融入社会,进入日常生活,激活艺术的公共性,实现了艺术为生活服务、为人们审美服务的目的。同时,艺术祭也拓展了当代艺术这一媒介物的空间范畴,缩小了作品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恢复其社交功能,实现了艺术家与社会发展互动,与社区发展互动,使其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持久价值。

2. 要尊重社区居民主体性,建设“专家工作营”和“市民参与型工作坊”制度。从日本的经验来看,在社区营造中要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主体性,保持更加贴近居民的姿态,能够激活当地居民的参与热情,不仅要得到社区居民认同,而且使他们成为参与的主体。建立专家工作营,即由专业研究队伍组建团队到社区营造地展开社会调查。举办市民参与型工作坊,即吸收当地居民参与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与诉求,研究社区所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愿景,对问题点进行剖析并提出设计方案和解决思路。这一商讨过程往往持续时间长,反复次数多,如在越后妻有国际大地艺术祭开始運行的前四年,召集村民开会超过2000次。黄金町国际艺术祭在筹备阶段,艺术祭执行委员会深入社区与居民座谈也超过1000次。有了如此扎实的民意征集工作,社区居民的想法得到了尊重和采纳。

3. 设立一批乡建的NPO(非营利性组织)。NPO是一种非营利性的法人组织。在日本,大部分的NPO是志愿者团队或政府设置的附属机构。NPO具有独立性,可以有效地沟通政府、社区与居民,也可以自由地邀请专家,开展研讨活动。甚至到项目最后的落地实施,均可以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来运营。NPO开展活动与社区居民密切相关,在社区营造过程中与政府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助与合作关系。从历史发展来看,NPO从发起历史街区保护运动,到参与政府制定立法,再到作为主体推动社区营造条例的实施,均发挥着越来越广泛和积极的作用。

4. 善于运用民间资本,实现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正如上述三个案例所展示,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资金消耗较大,除了申请国家的资金支持外,要善于运用民间资本。这是一种带有公益性的市场化行为,即由企业设立以发展文化事业和振兴社区经济发展为目的的财团,股份制运作,财团是大股东,使用分红的方式为社会做贡献。如此一来,资金来源得到了保障,财团也有了投资的积极性,文化事业便能够持续开展下去,免去了资金筹措难的困扰。

5. 通过立法保障社区营造有序发展。在社区营造过程中,日本政府会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立法。如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对户籍制度出台了专门的法案,消除了人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壁垒,既允许农村人进城务工落户,也允许城市人到农村地区投资创业。日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耕地和农村住宅流转体制,到农村地区创业或居住的城市人可以租用或购买耕地用来耕作,促进各种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在政策层面对打算到农村地区创业或居住的人来说起到了引导和保障的作用,由此可以及时规避问题。

(二)反思

1. 警惕社区被艺术征用。随着大量艺术项目在社区中的建立,新的问题也开始出现了,从社区的角度而言,人们开始担心社区的传统文化表达被削弱,社区沦为当代艺术表达的工具。有学者提出:“艺术介入社区营造是社区复兴的王牌吗?”[18] 也有学者提出:当代艺术是否能够融入当地社区,为当地人所认同?是否可以发挥全球化的效果?是否可以为当地人带来一些精神上的思考?这些质疑的提出极具反思性。艺术家的精英意识较强,社区民众的感受如何?艺术家与社区民众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如何协调社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这些皆是艺术介入社区营造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艺术介入社区营造并非只是引进艺术家在社区创造一个艺术事件,更重要的是在出发点上要使艺术的介入与社区、社区居民发生关系,能够持续产生热度,改变社区整体面貌。日本在进行社区营造时,引入的是当代艺术,不仅局限于本土的艺术家,而且从世界范围内邀请艺术家。一方面,艺术家通过与本地居民的合作,共同挖掘社区的文化资源,共同创作艺术作品;另一方面,居民可以通过对作品的解释来告诉游客他们的记忆,并形象化他们的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强化了对社区文化的认同。

2. 艺术批评不足。通过对三个艺术祭案例的调查发现:与逐年增多的艺术项目相比,艺术批评明显不足。笔者认为,主办方应邀请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艺术评论家参观艺术项目,并进行客观的评介。一方面,可以为下一届艺术祭艺术项目的遴选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游客观赏艺术作品提供导读。这是在以后的艺术祭举办过程中应该予以重视的问题。

结语

在全球化时代,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革命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改变,更加注重追求便捷性和参与体验。信息化社会的表现是海量信息的出现,使人们的视野更为宽阔,选择性更多,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因之发生变化。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更加迅速与畅通,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更为接近,人们对新的艺术形式和生活样态的参与热度高涨,让艺术介入社区营造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想象力。

通过日本三个案例的调查与研究,我们着重从理念层面予以总结,艺术是文化的形象化表达,是地方文化符号的表征。通过艺术项目创造新的文化景观为社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这一新趋势引起了社区民众的极大兴趣。这是一个将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视为资源,并借助当代艺术予以激发和利用,呈现出艺术作品以促进当地社区发展的过程。这种做法为社区的再造提供新的思路,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当地人的生活。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有:突破传统艺术展示范式,让艺术融入日常生活,创生国际化艺术语言;“专家工作营”和“市民参与型工作坊”的建设使整个过程更加专业化,并激发了社区居民参与的主动性;设立一批乡建的NPO(非营利性组织),有效地沟通了政府、社区和居民,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助与合作关系;善于利用民间资本,实现有效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立法保障社区营造有序发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警惕社区被艺术征用和当代艺术对社区文化遗产的冲击,恰当处理藝术与当地社区文化、居民的关系,增加艺术批评是艺术介入社区营造过程中值得反思和重视的问题。相信随着艺术介入社区营造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多的案例涌现出来,也会有更多的理论与经验总结出来,我们将拭目以待。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艺术人类学视野下城市艺术区的景观生产与景观消费理论研究”(项目批准号:20BA015)阶段性研究成果。日本基金会2019年度日本研究Fellowship(RJS-FW)立项项目“日本的社区营造与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编号:31RE002 Ref.No:
10120418。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注释:

[1] 艺术祭具有艺术节和艺术祭典之意,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文化厅的官方称谓为艺术祭,为了内容论述中尊重原意,行文中统一采用艺术祭这一术语。

[2] [日] 西村幸夫 著:《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王惠君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页。

[3] 任震方:《关于日本人口的一些资料》,《城市规划研究》,1980年,第1期。

[4] 参见:http://k.sina.com.cn/article_1990953592_76ab8a78001008yrh.html.

[5] [日] 田中角荣 著:《日本列岛改造论》,秦新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

[6] 这种艺术祭的形式源自欧洲,意大利的威尼斯双年展和美国的卡内基国际展均有悠久的历史。

[7] [日] 吉田隆之:《艺术祭与地域振兴:从自愿接受艺术祭到合作开发固有的资源》,水曜社,2019年。

[8] 参见[日] 福武总一郎、北川富朗 著:《艺术唤醒乡土——从直岛到濑户内国际艺术节》,李临安、杨琨、张芳 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第67-68页。

[9] 参见[日] 北川富朗的讲座《艺术唤醒乡土——瀬户内国际艺术节》,2017年3月19日于中央美术学院。

[10] 数据统计源自濑户内国际艺术祭网站:https://setouchi-artfest.jp.

[11] 越后妻有是一个被建构出来的名称,在“NEW新潟里创计划”开展之初,如何给该地区取名争论很大,每个市町村各推荐一人参加学习讨论。取名十日町争论较大,于是,经过查阅古文献,将妻有庄的十日町市、律南町、川西町、中里村和松之山乡的松代町、松之山町,从中取妻有,冠以越后的统称,合并起来即越后妻有,最后获得通过,这一名称得以固定下来。

[12] [日] 大地の兿術祭東京事務局 編:《大地の兿術祭越後妻有アートトリエンナーレ2006》,現代企画室,2007年,第10-13页。

[13] “NEW新潟里创计划”是平成6年(1994年)新潟县推出的一项区域振兴计划,规定总项目费用的六成由新潟县政府补助,将市町村分为140个广域行政圈,再各自打造中心城市。每个广域行政圈基于独自的构想,发挥地区优势,全民共同参与规划,再见地区魅力。其主要方式并不是建造新的建筑,而是更重视服务,发展文化软实力。

[14] [日] 北川富朗 著:《乡土再造之力:大地艺术节的10种创想》,欧小林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04-205页。

[15] 数据参见[日] 吉田隆之《艺术祭与社区发展》,水曜社,2019年,第72頁;ECHIGO-TSUMARI ART FIELD https://www.echigo-tsumari.jp/about/history/。

[16] 2008年黄金町第一届艺术祭是由黄金町艺术祭执行委员会负责组织运营,活动结束后,2009年3月执行委员会解散。2009年3月24日,黄金町法人NPO管理中心获批成立,并开始组织后续活动。

[17] 数据统计源自黄金町認定特定非営利活動法人黄金町エリアマネシ?メントセンター 年度事業報告書。

[18] 宫本结佳:《艺术与社区发展的社会学研究:直岛·大岛·越后妻有的记忆与创造力问题》,昭和堂,2018年,前言第3-4页。

猜你喜欢 复活日本 巨人复活传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20年1期)2020-05-25巨人复活转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20年3期)2020-05-11小熊当当找复活蛋小太阳画报(2019年3期)2019-06-11日本:入住书舍,与书共眠新高考·英语进阶(高二高三)(2016年1期)2016-03-05日本神社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木偶复活记!文学少年(小学版)(2014年1期)2014-12-01走进日本 “最牛”豆腐店环球时报(2009-11-26)2009-11-26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环球时报(2009-09-17)2009-09-17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环球时报(2009-02-18)2009-02-18“复活”的奇迹棋艺(2001年3期)2001-06-14

推荐访问:日本 介入 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