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浙东“唐诗之路”乡村景观遗产的传承

2021-12-24 11:59:42公文范文
王海霞摘要: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与走访,分析浙东“唐诗之路”沿线传统村落的人文内涵,探讨乡村景观遗产在现

王海霞

摘 要: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与走访,分析浙东“唐诗之路”沿线传统村落的人文内涵,探讨乡村景观遗产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传承与保护的方向,以及乡村景观遗产在现代社会的资源价值,界定绿色乡土家园遗产资源的传承方向,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唐诗之路 乡村景观遗产 传承 绿色乡土家园

浙东“唐诗之路”是历史上一条著名的古旅游路线,新昌竺岳兵先生最早提出“唐诗之路”这一概念,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关注。学术界将这段古代旅游路线简化为由绍兴至上虞再至新昌,最后经沃洲湖过天姥山至天台石梁飞瀑。这条路线成为唐诗创作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是极其罕见,文化影响深远。至今,浙东“唐诗之路”沿线仍遗留大量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村落,村内古迹遗存、古街、古桥、古庙、古驿道保存完好,同时亦保留着传统的农业文明印迹。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振兴乡村产业,建设乡村绿色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文化。

浙东“唐诗之路”沿线的传统文化村落兼具经济、社会、生态和美学价值,是乡村景观中的特殊类型,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开发价值。由于村落大多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落后,村中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形成空心村,同时在国家快速城镇化建设浪潮中,传统村落正在不断让位于经济发展而大量消失。文章以浙东“唐诗之路”沿线乡土村落为考察对象,探讨在现代化经济社会转型中,乡土景观遗产的传承方向及其资源价值。

一、绿色乡土家园——乡村景观遗产传承的方向

中国数千年以农耕文化为本,在古代,“农”除了农耕、农业、农民的意思之外,还表示“忠孝悌义、宗法和伦理”,中国古代粮食生产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意识形态的基础,能够让土地生产出粮食的人,便可成为领导者与统治者。乡土社会的属性“以农为本”,“农”的根本除了代表“土(地)”,它还有“祖神”的意思。其中“乡土”中的“土”还有“社”的意思,“社”在古代是重要的神祇,它的原始形象便是土地本身。因此“社稷”便是土地(社)、谷物(稷)与宗法伦理的结合体,它建构了以土地为核心的社会和文化关系的核心,传达天人合一与传家继世的一种观念制度。

费孝通先生说:我们的民族是从土里生长出来的,离不开泥土,受到土的束缚。如果说“乡土”是中国的传统属性,那么乡土的归属就是“家园”,村落和村庄是农民最初和最后的“家园”,也是乡村社会物质的核心标志,它具有一个地域社会空间,附着于一个地方传统文化之上,具有地方历史的延续性,是乡村景观遗产的形成与落地之处。彭兆荣先生提出“家园遗产”的概念,认为遗产的价值是通过对家园的巢筑、经营、记忆与认可中,才得真正的体验,个人与集体最直接的关系和最具有价值兑现力的地方正是“家”。

“绿水青山”是我们对理想家园终极的追求,也是我们试图找寻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模式的一种尝试。这是我国从传统的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或者说是工农业文明),最后破除工业文明给环境带来灾难与破坏的瓶颈,走向绿色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的追求。方孝莉认为从乡土中国迈向生态中国,是乡村振兴的方向,因为文明生长于乡村,全世界城市已经高度一体化,“这些来自农业文明的多元化的价值与经验,也许是科技高度发展以后,人类文明中最重要也是最宝贵的财富。”这些来自乡村的人文传统,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将组成未来高科技社会文明的人文情怀的内容,而作为农业文明家园的注脚“地方特色”,或许将成为未来人类的乡愁。费孝通先生在40年代曾提出“富民”理论,提出“有计划地把现代技术、组织、精神输入乡村”,让农村富裕起来,而不是让农民离开乡村,农民离开土地,乡村是中国的文化特色根源。”。费孝通认为:“文化需要在适合的新的条件下发展,才会让生命充满意义。”如果失去历史和传统,文化便无从发展与延续。文化需要自觉性,它是绿色乡土家园的灵魂载体。

二、乡村景观遗产传承的资源价值

乡村景观遗产有其特殊的资源价值,作为文化产业品牌,它具有促进产业创新和市场运作的作用。通过对古村落地域与空间的保护不断延展,包括从村落文物古迹、建筑延伸到综合文化产业,从物质“本体”延展到村落历史、民俗文化,以及从村落空间、形态、道路、走廊到村落外围综合自然山水环境的整体保护体系,从而完成对各村落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具体体现在:

1.对原有乡土景观资源的改造设计

与一般的遗产古迹不同,浙东“唐诗之路”沿线的景观资源体现了浓厚的乡土特性,资源经过转换,具有开发旅游的功能。浙东“唐诗之路”沿线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院落、街区等物质遗存仍有大量居民居住,为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历史,同时满足在社会经济快速現代过程中人的居住需求,对村中留存的古建筑如书院、祠堂、店铺,以及古桥、古井、古庙等历史遗迹进行修缮,并延续记录了岁月的痕迹、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的原有场所生活环境,并通过环境整治,完善场所内的旅游空间功能。如绍兴段兴昌县班竹村的改造设计,便充分利用唐诗文化,打造“唐诗庭院”,对古道两侧遗存的乡土建筑进行加固、整修,恢复古街道、商铺、民居原有的场所空间,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图1、图2)。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输入“唐诗”文化元素,村委会在每一户庭院墙壁上书有不同内容的唐诗,这样的表达稍显牵强,虽然更直观突显了唐诗文化的“家园”内容,然而却打破了文化原有的场所精神,割裂了过去的传统和秩序。

为了复原传统生态家园,政府除了对古村落外围墙体、街道等进行修缮、恢复,村委会还不断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并通过专家学者的研究,复原古村落传统的生活场景和手工制作技术,如兴昌县南山村两百余年历史的南山乱弹,以及豆腐皮制作、榨油、纺线、磨豆浆、捣麻糍、编草鞋等传统生活制作场景,同时利用当地的民间艺人组建文艺团队,组织戏曲、舞狮等各项文娱活动内容(图3、图4)。人类学家瓦伦·L·史密斯(Valene. L. Smith)称这种文化旅游的目的地为“地方色彩”,展示即将消失的工艺品、牛马等各式古老农具,以及民俗表演。在原生的生长环境中,通过改造与设计民俗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文旅项目,不仅是一场对家园文化的“怀古追思”,同时又在“次生文化”中将文化资源商品化。或者说“它不应该是‘遗产,而应该是一种还活着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

2.景观创意的设计

除了对原有传统资源进行改造,为了进一步转换景观文化资源,政府还对不同路段的“唐诗之路”古驿道进行景观创意设计,如位于绍兴段兴昌县的部分“唐诗之路”,地方政府规划修复小石佛段、桃源村口——赤土村口、赤土村口——燕窠村口、会墅岭段、天姥寺遗址——潽济桥、关岭铺段六段古驿道,利用当地著名旅游景区天姥山的资源优势,将名山、佛寺与古村落相联结,打造诗路古驿风情创意旅游项目。同时还利用“唐诗之路”的文化品牌,在该路段的最后一个部点天台县石梁镇设计打造一座海拔最高的“云端·唐诗小镇”,并根据游客的需求开发商业空间。政府将开发的文创街区与当地的特产茶叶、丝绸等工业商贸文化相联结,利用天台山佛教文化,开发复合型文化旅游度假区,如天姥山十里潜溪休闲旅游区,创造一个集自然田园风光和唐诗文化相结合的绿色乡土家园。

在古代,文人墨客都靠水路南下浙东,曹娥江、剡溪、甬江、奉化江、始丰溪、东阳江等都是古代重要的水道路线,现今这些水道都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历史悠久,部分古代水道消失,有些范围不断缩小,如沃洲湖,许多河道甚至还发生淤堵、污染现象,如始丰溪。政府通过河流排涝等措施,对天台的主要古道始丰溪流域进行改造,引水入村及绿道生态修复工程,重新恢复水的生态环境,并充分挖掘水文化,恢复始丰溪古道河道两岸的生态景观,提升河道的旅游资源价值,同时开发始丰溪流域内“佛道宗教文化”与地方“和合文化”为主线的生态景观文化旅游项目。再如作为“唐诗之路”主要水路的剡溪改造计划,集诗路、宗教圣地、戏剧和文旅达人创业为目地,规划构建以剡溪为线,将六朝溯源、盛唐大观、丽湖仙踪、越女天下、金庭朝圣、温泉养心和乐动山水七大区块相联结的空间旅游格局。

批评遗产研究的学者认为遗产商业化和产业化,使遗产沦为旅游的附庸,成为资本逐利的文化符号,失去其本真的意义。而也有学者认为遗产旅游也有其好的一面,如果适当干预,旅游目的地人民最终是有益的,而这也是资源的价值所在。

三、资源价值转换对地方经济的作用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生态就是资源,就是生产力,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生态乡村无异于拥有强大的资源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因此通过对浙东“唐诗之路”沿线景观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转化资源价值,对区域经济和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这是乡村价值提升的过程,城市对乡村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体现在生态环境和休闲养生与旅游的需求,这使乡村价值再现,甚至于超过城市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1.实现生态宜居,推动产业兴旺。

一方面,利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投入成本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建设,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与提升,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转化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乡村景观遗产旅游,使古村得以活化;另一方面,通过旅游,才能使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获得经济支持。

遗产拥有独特而崇高的文化价值,蕴含着巨大商业价值,因此发展遗产旅游不仅有利于改善遗产地居民的生活、经济、交通与环境,而且一定意义上有利于遗产传承与保护。通过打造文化遗产品牌,为当地发展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文化遗存如古驿道、古寺院、古街道、古建筑等物质形态得以修缮,还原乡村田园景观。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改善和提高社区生活环境,改造农村污水管道、公共厕所,实现道路硬化绿化,推行网格化自治队伍,提高公共服务功能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实现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是乡村生活富裕的重要特征,體现了三产融合和功能多样的产业兴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以生态宜居为前提。绿色乡土家园的村镇新空间,同时也是城市居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地方。正如方李莉提出的关于“从遗产到资源”的命题,她认为只有当文化遗产与现实生活和社会活动及社会的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后,才能被称之为资源。这也是乡村景观遗产资源得以顺利活化为旅游产品,并能够更长久、更现实的被保护与传承下来的根本原因。

2.复兴乡村文化

随着市场化与商品化的发展,传统手工业被低廉的工业制品代替,以及乡村空心化等等原因造成乡村文化的衰退。乡村景观遗产在开发、保护与传承中,原来被认为“落后”的传统民俗,被重新发现了价值,这些价值具有转换成商品的属性,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促进乡村文化的复兴。一直以来,中国的乡村浸润着诗性、知识和文化性,它能给人带来心灵的慰藉,被视为灵魂的归宿。因此,对乡村景观遗产的规划和改造也是以原汁原味的手法修复或新建,保留原有修缮的木构建筑,保持传统村落格局、风貌与尺度的老民居框架建筑,修复古驿道景观,保持原生态的村落场景面貌。每个村落还利用其特有的村史和文化,将老街、茧站、古树群等作为文化名片,建设并提升村落文化形象。在乡村振兴中,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是经济振兴的新动力,民众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动力,因此在村落里定期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利用民间艺人引导群众自发组建文艺团队,丰富村民文娱生活内容,提升村民的文化自觉性,重建乡村文化新秩序。

3.促进有效治理,农民生活富裕。

钱穆认为:“中国的官吏,几乎都由乡村学者出身。在成就了一番事业之后,往往退归山明水秀的乡村,卜宅终老。”在中国古代,无论政府官员、商人或学者最后荣归故里,都是乡村士绅的主要阶层,他们为乡村的教育、建设和发展做出重要黄页。现代,乡绅制度早已不复存在,但新乡贤文化依然是进行乡村治理的一股重要力量,新乡贤不仅属于知识精英和成功人士,他们还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被邀请回乡参与村委会事务管理,成为治理主体,改变了乡村自治水平低和乡民参与不足的情况。他们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筹集资金、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方面能够突破狭隘,并且自律、德化,成为政权和村民的代言人,在乡村开发与治理过程中,对加强村民法治观念,提升村民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增加农户收入、保证基本生活的条件下,使小农户愿意投资其它旅游生计,同时更多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返乡就业、创业,从而实现农民生活富裕,达到振兴乡村的目的。

结语

“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这也是乡村景观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最好哲学论证,古村落在发展乡村景观遗产旅游过程中,不仅使遗产资源的价值得以转化与传承,而且使古村落在次生文化中恢复了活力与生机,重塑了乡村新文化理念与生态宜居价值观,从而使古村落实现产业转型、生态宜居,重新树乡村新文明理念,农民生活富裕,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方向,也是共建绿色乡土家园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根友.龚自珍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想新论[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张颖.耕读传家:论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遗产保护活化的文化逻辑[J].贵州社会科学,2019(5).

[3]彭兆荣.遗产:反思与阐述[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

[4]方李莉.中国乡村振兴的方向:从乡土中国迈向生态中国——艺术人类学视角[J].民族艺术,2019(3).

[5]费孝通.乡土重建[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6]方李莉.费孝通晚年思想录[M].长沙:岳麓书社,2005.

[7]Smith,V. L ,1989 Introduction in Hosts and Guests,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8]方李莉.從“遗产到资源”的理论阐释——以费孝通人文资源思想研究为起点[J].江西社会科学,20lO(lO).

[9]候松,吴宗杰.话语分析与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与解读---以衢州方志中的“文昌民殿”为例[J].遗产保护理论,2012(4).

[10]黄祖辉.高质量、高效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9(3).

[11]黄祖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厘清四个关系[J].农民科技培训,2018(10).

[12]方李莉.从“遗产到资源”的理论阐释——以费孝通人文资源思想研究为起点[J].江西社会科学,20lO(lO).

[13]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注:本文系2020年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东“唐诗之路”乡村景观遗产研究》理论成果,课题编号Z20JC080。

猜你喜欢 传承 满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年3期)2019-08-06谈送戏下乡对戏曲文化在农村传承的意义戏剧之家(2019年18期)2019-07-25浅析中国现代插图中传统形式美的“传承”艺术科技(2019年5期)2019-07-23浅谈传统文化之传承活力(2019年8期)2019-07-19泉州南音引入小学课堂的实践研究新课程·上旬(2019年5期)2019-07-10黑龙江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戏剧之家(2019年16期)2019-07-01论博物馆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7期)2019-06-22浅析爆款电视文化产品《国家宝藏》中国广播(2019年5期)2019-06-18对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艺术评鉴(2019年6期)2019-06-14民间美术在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研究艺术科技(2018年2期)2018-07-23

推荐访问:浙东 之路 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