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大学生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策略

2021-12-26 22:56:49公文范文
魏昌武 马燕 农丽颖摘 要: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大学生的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

魏昌武 马 燕 农丽颖

摘  要: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大学生的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解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涵,并探讨了具体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需要层次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5-0088-04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the connotation of "patriotism, dedication, integrity and friendliness" is analyzed based on college students" safety needs, love and belonging needs, respect needs and self-actualization needs, and the specific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Keyword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Core Socialist Values; teaching strategy

“课程思政”是要实现思政教育与课程的有机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的“契合点”。一方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需要“课程思政”为载体;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课程思政”内容的首要选择[1]。其中与学生切身感受相关的部分就是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把这部分主题讲深讲透,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意义重大。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3]。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进行解读,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爱国主义教学策略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 政治原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对于大学生而言,要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一)深植国家稳定的安全需要

学生的困惑:“爱国与我太遥远,与我何干?”具体表现为一部分大学生心中只有个人利益,不关心国家大事。

在开展爱国的价值观教育时,要紧紧结合个体的安全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激活学生的爱国安全需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国家的安全稳定,就没有家庭、社会的安全稳定,就没有个人的安全稳定。今天,我们要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件、现实问题来丰富学生的感性世界,通过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好好珍惜今天和平稳定的大好局面,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我们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细处和小处。

(二)强化中国人的归属需要

学生的困惑:少数人移民国外,使一小部分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青年人感觉很迷茫。

这个问题实质是爱国同自我归属与爱的需要的关系。少数人的选择不能代表主流,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不断努力,祖国越来越富强,青年人将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大显身手。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有大量的素材和证据表明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要充分地发掘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关于归属与爱的需要的材料,以解决他们的爱国困惑。让学生切实感受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优越性的认识;同时通过党和政府应对此次疫情所取得的成绩,让学生感受中国富强起来对于保障中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作用,让其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激发自豪感的自尊需要

一小部分学生的困惑:“中国人在世界上是一种怎样的地位?”。通常一个国家在世界的地位,往往与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有关,国家强大,则人民在世界上就有较高的地位,会受到更多的尊重。

这个困惑说明,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学生的个人自尊、民族自尊、国家自尊这几个层面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向学生讲透彻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程。把这些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要把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话语权等内容分享给学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自豪感。

(四)追求中国梦的自我实现需要

小部分学生的困惑:“中国梦究竟是什么?何时才能实现中国梦?”这个困惑具体表现为学生对中国梦具体内涵还不了解,总觉得很抽象,但他们对于实现中国梦的心情又是比较急迫的。

爱国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的关系,是用宏大的理想引领爱国,实现宏大理想就是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这个宏大的理想就是中国梦。中国梦就是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是很具体的梦,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准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这个梦实现的目的是人民幸福。要让学生清楚中国梦不是虚无缥缈的梦,而是实实在在的理想,通过大家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二、敬业精神的教学策略

敬业,指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广义来说,敬业即对自己所从事的能够对社会提供有益价值的事情的热爱、专注和满足。敬业精神往往与人的各层次需要关系密切,在教学中很容易联系学生的切身体验。

(一)紧扣生理与安全需要

学生的困惑:“父母给的钱不够花,怎么办?”“打工赚钱与学业哪个更重要?”“我毕业后能不能养活自己?”“离开父母的支持,我能够活下来吗?”等。

敬业,直接涉及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要满足生理需要、解决安全需要,是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而这个经济基础是需要付出劳动的。学生的敬业主要体现在增长知识、努力锻炼和提升素质,做好学生的本分就是敬业。我们要切实契合学生的关注点和体验,对于经济条件困难的同学,要让其明白学生时代,学业为重,适当打工,不要把大量时间都花在打工上面;对于经济状况良好的同学,要创造情境,增加其体验,珍惜和节约父母给的钱,好好学习,学有所成,回报家庭和社会。不论是什么经济状况的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把最多的时间用于增长知识、努力锻炼和提升素质上,这才是大学生应有的敬业精神。

(二)抓住爱与归属的需要

学生的困惑:“如何克服孤独?”通常有此困惑的学生缺乏敬业价值观,具体表现为不好好学习,不为未来做准备、虚度光阴、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等。这类学生既没有掌握专业知识,又没有锻炼出专业能力,也没有培养专业情感,未来在职场当中很容易四处碰壁。

究其根源,是这类学生不了解敬业和爱与归属的需要关系。客观认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抛开其思想糟粕,好好学习,增强具有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成家立业是人生的归属和爱的需要之一,如果在大学学习期间不敬业(不学习),将导致就业、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准备不足甚至完全缺乏,很难进入一个单位或组织,很难融入一定的圈子,很难与人建立一种长期的稳定关系,很难经营家庭生活,容易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孤独感。因此在讲授敬业的时候,结合归属与爱的需要来进行讲授,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敬业的重要性,也让学生很好地了解大学生如何认识和培养敬业精神。

(三)把握实现个人地位的自尊需要

学生的困惑:“为什么大家都不重视我?”这可能是多次求职不成功的学生最容易产生的困惑。表现为因为自身能力、素质不高,又可能因为是大学生的身份,放不下面子,“高不成、低不就”。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职业与自尊的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谋得一席职位,不论是何种岗位,还是自主创业,只要能够从事对社会有贡献的工作,就能够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不论职业、行业,只要这个人是敬业的,就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在讲授敬业的时候,充分挖掘敬业的自尊需要元素,把自尊和他尊结合起来讲授,解决学生的内心困惑,要想受到别人的重视,你是否尽心尽责做好自己的工作是关键。因多数学生缺乏职场经历,需要结合现实中的案例,让学生有体验、有感悟,思考讨论“职业不分贵贱,重点在是否敬业”,引导学生明白自尊与敬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康务实的职业观。

(四)突显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生的困惑:“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表明学生在追问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工作(职业)对自己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要解答学生的这些困惑,需要探讨敬业与自我实现需要的关系。一个人,能够通过工作(职业)实现其潜能的充分发挥,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完美展示,这是一种内在奖励,是敬业精神中最高层次的奖励。因此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是建立在敬业基础上的。高度敬业将产生高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产生高度自我实现体验。教师在讲授敬业精神的时候,把这种美好充分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理解和接受工作的真正意义,在为人们服务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敬业的高境界目的。

三、诚信品格的教学策略

诚信,是做人的一个基本道德要求,指为了维护公平正义,维护法律与道德的尊严而自觉遵守承诺、践行约定的价值观。

(一)关注生存的安全需要

学生的困惑:“为什么受伤害的总是我?”对于他人缺乏诚信的不安和不满,对于自己缺失诚信的惶恐与焦虑,冲击着大学生的诚信安全感。道德往往是通过隐性的、无处不在的他人评价来约束人的行为。

诚信是一种美德。在讲授的时候,如何解决学生的困惑呢?紧紧结合学生的安全需要来展开,可以采用体验法来开展这方面的教育。体验法被认为是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比如创设别人不诚信的情境,让学生成为受害方,充分感受和体验受害方的想法、感受、心情等,再如创设学生自己考试作弊的情境,让其站在自己的角度,感受作弊被发现的想法、感受等。

(二)把握情感实现的归属需要

学生的困惑:“为什么别人总是不信任我?”因为上课不守時、提交作业不按时、参加活动不按要求、约会无故失约,或者为自己的失信行为找借口、借了同学的东西不还等等,都会导致一个学生失去别人的信任。因此,诚信的建立是在日常言行中实现的,别人通常不听你说什么,而是看你做什么。从这个角度讲,诚信跟自己的名誉密切相关。

诚信作为一种价值观,作为一种品德,一旦内化于心,往往会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进而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失信的行为经常发生,由于缺乏别人的信任,很难建立一段稳定的关系,很难与同学、室友、恋人和谐相处,别人不愿意与之合作,特别是大学生常常都要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学业成绩受到影响,很难找到恰当的工作,这就影响到他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因此我们在讲授诚信的时候,结合学生身边的案例,列举他们日常可能经常发生的失信行为,分析失信可能导致归属与爱的需要的缺失。当然,杜绝上述行为,则容易满足健康和谐的归属和爱的需要。

(三)强调社会认可的自尊需要

学生的困惑:“为什么我会很苦恼?”部分大学生苦恼的是别人不尊重自己。自己又很在意别人的尊重。这类学生常常有着对人对己的双重标准“宽以待己,严以待人”。在诚信价值观问题上表现为自己可以随意透支别人的信任,而不允许别人不信任自己。

诚信的同学,往往能够赢得别人的尊敬,这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从而使其内心对自己更满意,增强自尊;失信的同学则往往很难赢得别人的尊敬,从而产生不好的情绪体验,往往对自己不自觉地产生怀疑,削弱自尊。在讲解诚信的时候,结合学生当时的困惑,及时阐述如果遇到自尊问题,要检查自己是否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都是讲诚信的,要讲诚信之美、之好、之功能,讲失信之丑、之危害。

(四)突显成长价值的自我实现需要

学生的困惑:“为什么别人没有诚信的烦恼?”这类同学是在追问自我实现的问题。他们往往表现为对自身有要求,希望像诚信楷模那样拥有“君子坦荡荡”的胸怀,可又在实际生活中做不到真正的诚信,这类学生中的大多数都是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了想要通过失信的方式获得好成绩。

“君子坦荡荡”表达了在诚信方面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的学生的表现,内心因诚信而坦然,无杂念,一切获得都靠自己的劳动付出,不奢望“天下掉馅饼”,这是一种内心踏实的状态。青年大学生要明白奋斗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老师要把诚信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跟学生分析清楚,要追求真正的“君子坦荡荡”,不做“小人常戚戚”。

四、友善特质的教学策略

友善,其实也是从人际关系方面出发来阐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己、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自爱、爱人、爱社会、爱自然。

(一)抓住人际交往的安全需要

学生的困惑:“大学里我没有知心朋友,好朋友都在高中、初中,感觉孤独。”“离开父母,自己无法照顾自己。”

这类问题实际上是缺乏安全感的问题,核心是缺乏新的人际交往能力。友善这个价值观,正好教会学生掌握人际关系技巧,培养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在观念上,告诉学生“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之慎施于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友善价值观的内涵,其间蕴含着丰富的人际交往智慧,体现了中国古人“先人后己”的人际策略,即与人交往,要先了解自己,推己及人,同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对方的感受,然后再选择适当的交往方式。友善可以从解决学生缺乏处理新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入手,解决学生的安全需要,即安全是需要自己创造和争取的。

(二)把握友善自我的归属需要

学生的困惑:“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与舍友和谐相处?”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中,让人特别困惑的是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由于太过近距离的接触,使得处理不好宿舍人际关系的学生觉得呆在宿舍实在难受、痛苦,影响了睡眠,影响了学业,严重者还产生了心理问题。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个体是否能够友好地对待自己”。友善能够首先解决自己内心冲突不和谐的一面,因自身的和谐赢得室友、朋友、亲人、爱人的友好对待,进而对他人产生美好的感受,从而对社会充满好感。少数人格障碍者除了生理方面的原因外,很多都是因为缺乏共情能力,不能体会别人的感受,但实际上是不能体验自己的感受。当然,如果一个人常常都没有形成稳定的、融洽的人际关系,自尊的需要就得不到满足,久了就会形成强烈的需要,急于满足自尊的个体往往会表现出极度的自负,夸大生活中的不如意,进而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因此,要在讲授友善这个价值观的时候充分结合学生最关心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从理论高度进行阐释,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还解决了他们的困惑。

(三)掌握自尊艺术的自尊需要

学生的困惑:“我是一个自卑的人,怎么样才能充满自信?”“我要怎么样做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这类困惑涉及的核心问题是自尊和赢得别人的尊重。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是自尊,而自尊需要的满足要求学生对自己友好,喜欢自己,接纳自己的全部(优点与不足),多与自己比较,而不要盲目与他人比较。这是培养高自尊的核心方法,在探讨友善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案例,重点分享自尊需要满足的条件是自我和谐,即对自己友好。友情也好、爱情也好,都离不开自尊自爱,主要靠吸引而不是强求,尊重同学,才能够赢得尊重。引导大学生健康恋爱,对自己尊重的前提下才进入一段恋情,要尊重对象,包容与接纳,这些才是友善的具体表现,引导大学生学会认真地对待友情和爱情,不做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

(四)突显充实生活的自我实现需要

學生的困惑:“空虚、无聊,大学读得真是没有意思。”一小部分虚度光阴的大学生,一天除了吃饭睡觉,绝大多数时间都贡献给了手机,很难静心听一节课、看一本书,虽然也用游戏、肥皂剧、购物、刷抖音等消磨时光的利器来打发了绝大多数自己可支配的时间,但在筋疲力尽不得不放下这些东西的时候,脑袋里留下的还是空虚和无聊。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用自我实现需要的理论来指导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可以从友善的自我实现需要层面来开展工作。一个具有友善价值观的人,由于对自己、他人是充满敬意和感恩的,因此对自己是负责任的、满意的。友善的最高层次的表现是自我实现的,表现为悦纳自我、自我满足的状态。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自我分析,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努力发挥自己的优点,减少缺点的负面影响。这样对自己的满意感,会转化为一种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学生大学生活有成就感、获得感,进而不再感到空虚和无聊。

五、结束语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提高教学效果,真正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入耳入脑入心,让受过教育的大学生真正内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爱国情怀等,最终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显著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本文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指导,具体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我们认为用心理学知识或理论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较好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他心理学知识、理论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应用与尝试可以不断地开展,为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做出心理学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钟利红.从“课程思政”视角探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高教学刊,2019(12):171-173.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26.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336.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高校师范类必修课《心理学》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编号:2020JGA32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魏昌武(1975-),男,汉族,四川南溪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学教学与课程思政。

猜你喜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策略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ど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天下(2018年23期)2018-11-02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实际落实十九大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26期)2018-10-31浅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30期)2018-10-26如何提高初中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中学(2018年5期)2018-10-23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维度视角研究学理论·下(2018年5期)2018-10-23

推荐访问:层面 教学策略 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