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论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自然审美意识

2021-12-30 10:56:18公文范文
摘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山水是中国人骨子里一道独特的精神文化景

摘 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山水是中国人骨子里一道独特的精神文化景观。中国的山水画天然地蕴含着一种中国人特有的哲理认知和精神气质。生态审美意识体与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创作有着天然的联系,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审美意识为山水画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和影响着中国古代山水艺术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同时,山水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又为观者呈现出一种人与大自然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我们在领略山水画的绝妙意境之时,能够体会到心灵与自然的妙合无垠。

关键词:山水画 生态审美意识

中国山水画,顾名思义,就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作,简称为“山水”。从表面上来看,既然是以自然景物为描摹的对象,为什么中国人要以山水画来命名这种画作,而不像西方人那样,把描摹景物的画作称为风景画呢?中国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曾对山水二字做出如下解释:“凡山,其力无不下压,而气无不上宣,故《说文》曰,山,宣也。凡水,虽黄河从天而下,其流百曲,其势莫不准乎平,故《说文》曰,水,准也。”可以说,山与水在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意识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山与水可以说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为基础的物质,“水藏于山,则山活万物以生;
山含富水,则水养万物秀丽”,这种认知进而上升到中国人的文化哲理之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山水成为中国人骨子里一道独特的精神文化景观。所以,中国的山水画,其蕴含的文化含义,远远超过了西方风景画所包含的自然情绪和人文情思。

有情有景,可以说是中国山水画的最主要特征,不同于西方风景画重写实、重模仿的创作艺术,中国的山水画与中国古代的诗歌艺术一样,天然地蕴含着一种中国人特有的哲理认知和精神气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自然万物有其自然规律,人与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机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整个大自然的生命世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胞物与”,“人与万物一体”,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意识可以说贯穿着中国古代的哲学领域,这种根本性的审美意识决定了中国的诗画天然地蕴含着一种审美情趣:中国的艺术家们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景然后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再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这其中,人与自然的交融与交流最为关键,主导着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在中国的山水画艺术中,创作者移情于景,从情感到境界均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共生共荣的生态审美意识。

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生态审美意识是山水画的创作底色

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创作并不追求形式上的相似度,画家并不特别在意这幅画画得是否逼真,画家所追求的是一种整体上的意境以及神韵,画家所关注的重点是画作能否带给观者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正所谓“品其味,会其意,明其志”。黄宾虹说“江山本似画,内美静中参”,所谓内美就是一种内在的气质、气息、气势、气韵,也就是说是一种笔墨精神。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倡导一种本真的、原生的自然美。庄子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在面对大自然美丽的风景时,这种美并不是用语言就能够形容出来的,这种生态审美意识可以说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底色,在山水画的创作理论中,这种自然观也被反复强调。

南朝宗炳认为:“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含道映物”是说在反映自然的时候,创作者应该有自己主观境界;
所谓“澄怀味象”,就是审美主体要以清澄纯净、无物无欲的情怀,在非功利、超理智的审美心态中,品味、体验以及感悟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创作者首先要领悟到自然之道、自然之美,最终才能表达出自然之道、自然之美。“清初四僧”之一著名画家石涛的山水画创作突破前人,达到了新的境界。他认为山水画之法在于与自然之本质的统一:“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在山水画家看来,审美意识是山水画的精神与灵魂,画家必须在描摹自然物态的过程中表述自我的思想与认知。“天地运行的道理所在,山川之质也。”画家们心中领悟了自然之道,再通过物象的勾勒去表现自然的各种美。这种由内而发的自然生态审美意识可以说构成了中国山水画艺术创作的底色。

二、天人合一,自然生态审美意识在山水画创作实践中的表达

天人合一的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早由庄子提出,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核心和精神本质。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以天人合一为主体的自然生态审美意识是其基础的艺术特质。

首先,在天人合一观的审美意识形态的指导下,画家在准备描摹一個物态时,不能只是简单地观看,而是要远近取予和俯察仰观。比如画山,画家讲究“山行步步移动,山行面面观”“远取其势,近取其质”,要从多角度、动态地去观察山的构造,而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去静止地看山。这种艺术观照与西方的风景画有着本质的区别,画家将山水景物默记在心,创作时的重点不在于写形写实,而是注重表情达意,将自己的情感投诸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之中,或托物言志,或融情于景,追求一种主客相融的意境,天地万物形成一个丰富而有生命的世界。因此,山水画作品所要展现的是作者主观臆绪的表达,以及某种人生追求的表现。如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候所作的《辋川图》,亭台楼榭、群山绿水、云水流肆,舟楫来往;
画中人儒冠羽衣,弈棋饮酒,投壶流觞,意态萧然。《辋川图》呈现出了王维在山中隐居的生活画面,运用类似于叙事的手法去描绘景物和人事,创作了一种新的山水画形式,对古代的文人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人在评价中国的文人山水画时,常常以《辋川图》作为最高的境界或标准。

其次,在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山水画创作的表现手法有着浓厚的民族韵味。与西方风景画注重写实描摹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山水画创作的一个核心特点是写意,不论是造型、构图,还是用墨均服务于意境的构造,最终目的是完成创作者审美情感的抒发。中国的山水画创作十分讲究用笔的笔法和笔触,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营造意境是创作的关键之处,通过水分、墨色、线条的变化来实现创作的变化无穷,运用不同的笔触与皴擦来表现山石及流水的特性,这对于画家的功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有纯熟的技法与技巧,一方面要有丰富的体验与领悟。

王维在《画山水诀》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性。”因为水墨的颜色最是符合造化自然的本性,在黑与白、浓与淡的变化中表现出清高的气韵。这种人如其画,画如其人的格调,正暗合着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自然审美意识。元代画家倪瓒50岁时曾经居住在朋友的渔庄,作《渔庄秋霁图》描绘太湖的山光水色,这可以说是最能代表倪瓒简洁、空灵的山水风格作品。画作的构图简括至极,近处一个小土坡上面高高矮矮生着几棵小树,中景为一片湖光,远处是荒凉的几堆浅丘。整幅画面形成一种明净、疏朗、以虚空暗示无限的画面效果。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种,并不简单的是景物的再现,画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赋予自然以主体审美关照和文化内涵。自然审美意识体与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创作有着天然的联系,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审美意识为山水画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和影响着中国古代山水艺术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同时,山水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又为观者呈现出一种人与大自然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我们在领略山水画的绝妙意境之時,体会到心灵与自然的妙合无垠。

中国的山水画凝聚着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的情感与丰富的审美体验,更是一道独特的精神文化景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山水画形成了一整套有别于西方风景画的独特技法,运用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还原了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和审美情趣,使欣赏者在感受画面美感的同时,精神上也受到陶冶和启迪。观者通过欣赏山水画,能感受到画家对自然的眷恋和热情。我们当代的山水画家只有继承和发扬山水画创作的审美意识及价值,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山水画的技法,才能将山水画的崭新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参考文献:

[1]崔翁墅.绘画的意境[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 黄丹麾,刘晓陶.艺术中的自然[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

[3] 关山月美术馆.黄宾虹与笔墨问题文集[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4] 吕绍福.“诗性与幻觉”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J].国画家,2017(5).

[5] 张晓春.中国山水画中的民族审美意识[J].美术教育研究,2019(9).

[6] 王彩凤.浅析宋元山水画的三种意境[J].美术界,2017(8).

[7]韩尚义.对传统审美意识的思考[J].电影新作,1986(3).

[8] 马力.“神韵”与“空灵”——中国山水画审美意识的形成[J].文艺研究,2011(6).

作 者:
王夏琳,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 ,研究方向:国画。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山水画意境画家奇怪的小画家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9年40期)2019-11-22酷炫小画家小星星·阅读100分(高年级)(2019年8期)2019-09-12春色满园安邸AD(2019年4期)2019-06-11一朵花的意境椰城(2016年3期)2016-05-30程灿山水画作品书画艺术(2015年2期)2015-07-13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连环画报(2014年2期)2014-03-26张和平山水画欣赏当代人(2011年6期)2011-08-22明代山水画家蓝瑛文艺生活·上旬刊(2009年3期)2009-11-01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雕塑(1996年3期)1996-07-12

推荐访问:中国传统 审美 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