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高校立德树人的“微”建构

2021-12-31 10:45:58公文范文
卢惠璋立德树人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本文阐释微媒体的内涵与表征,厘析

卢惠璋

立德树人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本文阐释微媒体的内涵与表征,厘析微媒体在高校立德树人的独特价值与离散性危机,充分发挥微媒体优势探寻高校立德树人培育的“微”路径,探索新时代高校教师淬炼师德师能,践行育人使命的新课题。

一、 微媒体是高校立德树人培育的新场域

1. 微媒体重构了大学生的生活与交往空间

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同时,媒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微媒体的迅猛发展,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指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態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微媒体改变了以往的宏大叙事风格,实现由单一到多元、从整体性到碎片化的重要嬗变,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形式和价值观念,重构了大学生的生活与交往空间。对微媒体的阐析,旨在确认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新时空场域,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微”路径探索奠定基础。

2. 微媒体开辟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新场域

微媒体凭借其“短小精悍”“无微不至”等特质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参与媒介互动、彰显主体个性的主要选择,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媒体更是主要的场域。如微信是我国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微媒体之一,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交友、传播互享的重要工具。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微介质”,借助微信的“微平台”进行“微传播”,勾勒出大学生媒介应用的新样态。微媒体强化了青年的主体意识和身份观念,给予青年对社会热点、政治热点公开讨论的机会,激发青年公共表达的热情,有助于立德树人的建构。高校思政教师应尊重青年大学生的独特个性,正确认识微媒体对加强高校立德树人的独特价值,为“微”路径的实践展开提供理论支撑。

二、微媒体在高校立德树人培育上的独特优势

1. 突破时空,多维渗透

在客体维度,微媒体为全球用户提供内容多元、快捷及时的资讯,内容覆盖面广。德育亦可抢占一席之地,如开辟大国勋章颁奖典礼、道德模范故事、大学生志愿活动等栏目宣扬先进事迹,激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微新闻到微故事、从微小说到微电影、从微MV到微公益,实现“总有一款打动你”的教育效果,多样化刺激大学生的视觉感官。在主体维度,大学生参与微媒体平台的运作和传播,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拍照、录像、上传等技能,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大学生的新媒体技能,更有利于媒介素养的提升。

2. 交互传播,情绪共振

“微时代”是一个打破地域、年龄、阶层界限的全互动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解放于现实的身份标签,脱胎于舆论领袖的话语权威和单向接收传统,不仅可以充当信息的接受者,还可以充当信息的交流者、传播者,成为信息、事件的主体参与者和推动者,开创“时时发声,处处留言”的新局面。因此,利用微媒体的新平台开展立德树人工作,也能深谙此“道”。

3. 激发参与,创新践行

微时代是大学生所处的新时代,微媒体促发了大学生的微参与。在培育高校立德树人的问题上,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大学生参与其中。新冠肺炎疫情下,传统的教育空间全线关闭,相反,微媒体占据天时地利,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APP开展线上自学、实现线上互动。不过,微媒体给大学生提供了超越时空、契合个性的新型平台,在获取海量信息、创新教育形式、提升教育效果方面带来不可替代优势的同时,微媒体在微娱乐消解价值理性、微时间解构整体性、个性化自困于“信息茧房”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离散张力。对于思维活跃高、互联网意识强的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理性思维看待。因此,发掘微媒体的时代表征与独特价值的同时,高校思政教师应引导大学生避免其离散性危机,探寻高校立德树人培育的“微”路径。

三、微媒体下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

1. 抢占微阵地,重塑价值理性

抢占微阵地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通过打造优质微平台,抢占微阵地,提高媒介素养,增强微能力,加强微监管,净化微空间,重塑价值理性。

主流微媒体如何有效激发大学生的体验自我,强化价值认同,首要在于打造优质微平台,抢占微阵地。以“学习强国”为例,该平台设置180多个栏目,聚合了大量可免费阅读的新闻、期刊、古籍等,涵括公开课、音乐、电影、短视频、有声图书等,满足大学生便捷免费、个性互动的学习需求,打造出一个可以自主学习、参与互动的理论宝库和精神家园。大学生通过互动微媒体走进“微人物”“微故事”中,积极参与“这才是新时代的偶像”“这才是民族的脊梁”“最美逆行者”等互动。思政教师可以引导、协同大学生在点评区寻找体验自我,激发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凝铸价值认同。

2. 提高微素养,增强微能力

鉴于微媒体交互传播的特点,大学生的丰富情绪个性,应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就是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力,涵括人们面对媒体信息时的选择、理解、思辨、创造等能力。在“微媒体”舆论场域中,国内某些虚假、非法的信息与当代大学生特征耦合,造成信息裹挟、情感犹疑、判断力式微等困境。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战“疫情”的关键时期,少数罔顾法律的人通过各种微媒体传播不实信息,对疫情防控工作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因此,微媒体环境下,除了注重媒体监管和信息筛选外,还应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和内在自觉,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3. 加强微监管,净化微空间

在大学生广泛应用微媒体的新时代背景下,网络监管要把大数据技术和云端计算技术结合,对数据进行分类甄别、过滤,营造风清气正的“微空间”舆论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微媒体”舆情监测及分析研判机制,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大对大学生良性上网的引导力度,探索大学生用户模式。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加强对各类传播平台、传播渠道的监管,建立以学校、班级为核心的官方微媒体平台,如校园公众号、班级微群、社团微群等“微媒介”互动平台,增强培育“微文化”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积极开展一系列兼具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以及广泛参与性的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微公益、微慈善等充满正能量的“微活动”,重塑价值理性,营造正能量的微空间。

4. 凝铸微话语,传播正能量

“微语言”已成为新时代大学生乐于使用的高频词汇,离散大学生的整体认知。因此,亟待构筑和创新具有中国特色、彰显时代品味、完整多元的话语系统。事实上,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积累了丰富的话语传播经验,如革命时期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依靠自己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特色话语表达。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深刻指出“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强调“撸起袖子加油干”,勉励“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导向“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微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教师,应善于使用微话语,激发微共鸣,营造正能量。

5. 讲好微故事,强化价值认同

讲好中国故事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既是重任也是机遇,通过讲好微故事以全新视角开启立德树人新思路,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强化价值认同。习近平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一项根本性任务。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者。高校教师更应尊重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善于运用微媒体的独特优势,规避离散性危机中淬炼师德师能,在立德树人的“微”建构中践行立德树人的新使命。

猜你喜欢树人立德媒介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基于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凝练——以“启思明德,悟理达行”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自勉东坡赤壁诗词(2018年5期)2018-12-17教师如何以德树人、以德促教新课程·中学(2018年12期)2018-03-11Gwendolyn Brook中学生英语·阅读与写作(2017年5期)2017-06-07论媒介批评的层面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4期)2017-05-27孟加拉“树人”手术成功 切除右手“树根”展笑颜知音海外版(上半月)(2016年4期)2016-04-20

推荐访问:树人 建构 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