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李立浧:中国直流输电第一人

2022-01-04 10:52:41公文范文
何石 刘杰图片|广州市科协八旬高龄的李立浧,身材高大,嗓音洪亮,着灰黑色西裤、熨帖的白色衬衫,显得身

何石 刘杰

图片|广州市科协

八旬高龄的李立浧,身材高大,嗓音洪亮,着灰黑色西裤、熨帖的白色衬衫,显得身姿格外挺拔,浑身上下透露着一股子干练担当的劲儿。接受采访的前夜,他乘坐夜间航班,从南宁出差回来,接下来还要奔赴鞍山、许昌、南京、西安等地,考察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以下简称昆柳龙直流工程)主设备研发的最新进展。

这样的“魔鬼行程”,对他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若描绘出—幅李立浧的生活轨迹,就会看到他的脚步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跨越一河二江,与“西电东送”这一国家战略紧密相连,更是将中国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推向了世界之巅。正如他的人生格言:祖国的需要是我毕生的追求,也是我不变的初心!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1968年9月,“哐当哐当”的绿皮火车驶向甘肃。刚从清华大学毕业的李立浧,望向窗外,身体随着火车摇晃,脚边的行李箱鼓鼓囊囊,装满了书籍。这些书籍,正是他最初的“依托”。

一路上,他见到很多用黄土压成的“干打垒”墙,到处都是贫困的农村。李立浧选择这里,是因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刘家峡水电站,中国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都在这里如火如荼地建设着。

然而李立浧没有想到,自己初到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的第一个指令却是:“男的当送电工,女的留在变电所。”送电工是输电线路施工,到野外挖基础、爬电杆、架电线,“做的事和力学有些关系”,李立浧聊以自慰。

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倔强”:“肯定不会一辈子干这个,必须发挥所学,为祖国作更多贡献。”就这样,他白天和工友一起挥汗,晚上在煤油灯下看自己带来的书。书看完了,就到兰州新华书店买新书,看他抱着书进进出出的身影,工友们都觉得他是个“书呆子”。

在我国330千伏双分裂导线第一次施工中,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一个月都没能架成一档线,这可愁坏了大家。这时,李立浧利用材料力学柔索理论中的悬链线方程,反复计算验证,终于找到了最佳答案,在他的巧妙设计下,5天就架好一档线。工友这才知道,原来李立浧的书可没有白读,随着他的“依托”发挥作用,他也逐步开始负责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的技术工作,成为总工程师。

回顾甘肃这16年,李立浧感慨道:“在那里,我经历了电网建设的全部环节。输变电每一个细节都在我脑子里,需要时,随时可以在大脑里调阅这些信息。”16年的日积月累,为李立浧迎接未来挑战,攒下了“通行证”,也提供了新的“依托”。

让中国直流输电技术屹立世界之巅

这张“通行证”换来的是“一纸调令”,从黄河滨到长江畔。1984年,中国第一个成套引进设备的电网项目——±500千伏葛洲坝到上海直流输电工程(简称葛上直流工程)获得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建设。李立浧担任技术和工程负责人以及对外谈判总代表,主持项目的技术攻关,组织工程建设,负责引进技术谈判。

图片|四川大学官网

那个时候,大家对直流输电知之甚少。仅仅学习了有限的书本知识,完全没有工程实践。困难之多,超乎想象。但是,能够借助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直流输电技术,更是难得的学习建设直流的机遇。

李立浧非常清醒,不管如何困难,都必须通过这个工程,实现引进技术为我所用,消化吸收中创新。“何况外国专家也不是万能的,他们搞一个工程也会遇到很多问题。碰到这种情况,我就不停地和他们讨论。”这种问题导向的沟通方式让李立浧成为外国专家口中的“Mr.Question(问题先生)”。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结合葛上直流工程建设,李立浧组织了一系列的直流培训班,工程中的主管领导、基层员工,均参与了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到工程建设结束,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培养了一大批直流输电技术人才,葛上直流工程也成为中国直流输电领域的“黄埔军校”。

世界首个“云南—广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不仅建成,还一举创造37项世界第一,缔造了能源运输史上的奇迹,将输电技术从“高速公路”提速至“直飞航班”。

那已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在高速发展,广东被“电荒”困扰,很多工厂开三停四。呼应着国家的召唤,李立浧马不停蹄地从长江畔转战珠江岸。

随着±500千伏天生桥—广东直流输电工程、贵广直流输电工程的投运,西部清洁水电源源不断地送往广东。李立浧还大胆主持编制贵广直流工程设备技术规范,结束了巨资聘请外国咨询公司编制技术规范的历史。

李立浧跨越了一河二江,但他的特高压直流输电闯关之路才刚刚开始。本世纪初,西南水电开发需求强烈,一批大型水电站陆续开建,要将西部水电跨越大半个祖国,调往东部地区,就必须提高电压等级。中国提出建设±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但国际上既没有现成的设备,也没有任何工程和运行经验可以参考。

“不能因为国外没有,我们就不能搞、不敢搞!”李立浧说道。何况国内已经有建设多条±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的经验,中国人也可以站在世界之巅,引领未来技术发展。

最终,世界首个“云南—广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不仅建成,还一举创造37项世界第一,缔造了能源運输史上的奇迹,将输电技术从“高速公路”提速至“直飞航班”。

李立浧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如今,他的办公室里仍然挂着当时的大合照:习近平总书记端坐正中央,李立浧就在总书记右手边不远的位置,向中心倾坐着。

永不止步,引领下一个未来

作为第一完成人,李立浧的贡献很难用三言两语全部概括。当时有数十名专家,160多家单位的上万名科技人员,聚集到这个项目中。李立浧要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开会讨论,作重大技术决策,看似运筹帷幄,背后却是巨大压力,因为中国人向来不允许失败。

李立浧对此轻描淡写:“我们有很好的研究基础,这么多单位在一起研究分析判断,总能作出科学的决策。如果中间出了差错,那就找到问题,解决它。”

比如双12脉动换流器,最开始国内曾有“500千伏+300千伏”或“600千伏+200千伏”两个不同电压的串联组合方式的建议,李立浧认为不能根据已有的技术考虑问题,要看到对未来产生的影响。“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不是只做一两个,哪种形式对电网运行有利,就采用哪个。”最后±800千伏的直流输电工程均采用了两个±400千伏的12脉动换流器串联。这个结构成为现在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标准形式。

李立浧还投入到具体技术攻关中,如污秽环境下绝缘子的配置。传统陶瓷绝缘材料无法满足800千伏特高压对绝缘的要求。李立浧带领科研团队,搜集数据材料,反复研究论证,最终确定硅橡胶复合绝缘材料的技术路线。之后,他组织国内厂家成功研制出世界首个“全电压全尺寸”复合绝缘子。

“世界之巅”是别人口中的,李立浧认为一切才“刚刚开始”。近年来,在李立浧的主持之下,±160千伏南澳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350千伏鲁西背靠背柔性异步联网工程、昆柳龙直流工程等世界领先技术工程相继投入建设。

这其中也有一些“插曲”。2017年6月,鲁西背靠背一期工程投运后,工程出了一些问题。面对质疑,李立浧领衔的调研团队前往鲁西换流站,两天的时间里,技术团队、厂家、运维人员面对面逐个分析问题。

“发现问题,就解决掉它。不能因为‘孩子有点问题就直接放弃。”最终,李立浧把调研报告提交给南方电网公司领导,肯定了鲁西背靠背工程,更从科学的角度肯定了柔性直流技术在工程中的运用,论证了昆柳龙直流工程采用特高压柔性直流技术的可行性。

之后,李立浧又提出“透明电网”颠覆性发展理念,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电网相结合。“现在是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我们要在这个时代做世界第一,透明电网就是主战场。”李立浧从不停止对电力技术的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创新,我们电力工作者不能停下来,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必须在。”

李立浧:电网工程专家,直流输电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语录:

“祖国的需要是我毕生的追求,也是我不变的初心!“

“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创新。”

◎ 來源|南方电网报

猜你喜欢特高压直流工程水管哭了孩子·小学版(2020年6期)2020-02-24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维护现状综述中国电气工程学报(2019年22期)2019-10-21工程索赔中博弈模型的探究智富时代(2019年7期)2019-08-16工程索赔中博弈模型的探究智富时代(2019年7期)2019-08-16基于直流侧电压不均衡的CHB多电平逆变器SHEPWM控制技术电机与控制学报(2018年9期)2018-05-14直流屏直流正极接地故障分析山东工业技术(2017年16期)2017-09-05一起直流系统复杂接地故障的查找及分析科学与财富(2016年30期)2017-03-31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确立中国标准体系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21期)2016-06-03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确立中国标准体系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21期)2016-06-03泛滥的“工程”杂文选刊(2007年23期)2007-05-14

推荐访问:输电 第一人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