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知行合一”在初中德育中的落实策略

2022-01-09 12:14:25公文范文
罗蕾李健【内容摘要】明确德育目标、实现全方位全程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环节,而将“知行合一

罗蕾 李健

【内容摘要】明确德育目标、实现全方位全程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环节,而将“知行合一”作为核心内容的德育框架则为初中德育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据此,本文详细阐述了知行合一与初中德育教育的关系,分析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知行不一”所折射出的德育困境,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多样化的知行合一德育实践教学策略。

【关键词】知行合一初中德育教育实践策略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能够有效贯彻党的精神,提升国民素质,更能全面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高质量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初中教师应以学生年龄特点为依据,探究实践教学新策略,进一步丰富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模式,不断探索“知行合一”落实策略,助力初中德育开展。

一、“知行合一”与初中德育教育的关系讨论

伴随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速,社会环境的改善与文明的进步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社会发展对个人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的要求也就成为开展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说,现代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出富有创新意识、思维敏锐的人才,更要助力青少年思想品德和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而只有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力度,才能助力青少年成为未来生产力的开发者以及掌握者,不断满足社发展的现实需求。

德育教育作为初中教学的主要课程,课程核心便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参与社会,作为提高教育效果的关键环节——知行合一理应被初中德育教师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改革创新自身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统一知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为基础,为其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通过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感知善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从而为自身良好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奠定基础[1]。

二、“知行不一”折射出的教育困境

当前我国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重质轻德”的现象,尤其是在中小学教学工作过程中,学校、教师、家长乃至学生将精力放在了考试成绩上,“唯分数论”也就直接导致了教育异化,使得德育教育工作走向形式化。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作为看不见、摸不着的道德品质,其不能量化的特性使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难以开展有效考核,故而大部分教师只能将考试成绩作为共同教育目标。与此同时,我国德育工作的开展一直存在着将德育教育等同于智育教育的倾向,而这一错误认知使得德育教师普遍将德育规范作为知识体系来向学生传授讲解,并通过说教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

在偏颇的教育目标指导之下,教育内容的落伍与教育方式的单调使得德育教育逐渐走向误区,不仅难以获得学生的喜爱,更使得德育教师陷入自我怀疑与教学迷茫之中,德育课程也就演变为考试背笔记、下课抄笔记的课程,德育教育逐渐悬空化。值得注意的是,德育课程的悬空化会直接阻断学生道德知识学习与道德实践的知行合一之路,而知行不一会导致双重人格的出现。有关调查显示,有92%的学生表示会在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等需要座位的人让座,但实际上,仅有50%的学生能够主动做到这一点。案例虽小,但是却反映出现阶段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现状[2]。

三、“知行合一”在初中德育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和发展,部分教师与时俱进,开展了特色鲜明且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通过德育教育实现知行合一,助力学生构建德育基本逻辑——从“以知促行”到“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共同发展。所谓“以知促行”指的是通过文化浸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思想来指导行为,使学生将知行合一作为路径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所谓“以行促知”指的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活动中树立道德意识,在行为养成中树立道德意识,使其道德水平将知行合一作为路径得到提升。伴随德育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和有效落实,教师应不断创新自身教育思想和方案,使德育教育工作与时俱进,满足现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需求。

1.创建趣味性德育课程

德育趣味性课程指的是将拓展课、实践课等作为依托进行德育教育,重点助力学生形成正确认知,通过知识学习形成道德意识,以认知来驱动行为,即以知促行。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息息相关,更应结合校本课程,将德育内容与美育、体育、智育有效结合,创建趣味性课程,通过拉近德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提高德育效果。

如学校可将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节日相结合,引导师生共同探索学习,以语文课程为基础,整理出有关传统节日的内容,在基础德育教育课程之中,带领学生以组作为单位,了解不同节日的由来、饮食文化以及有關习俗等[3]。而教师在校本拓展型课程之中,应该对社团课程进行自由灵活的运用,结合不同节日文化习俗,创设多样性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兴趣。

在此基础之上,还可创建家校联动机制,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使其在实践之中树立正确的德育认知。此外,教师还可以有效结合德育和劳技、美术等课程,利用“中华老字号”资源,开展“走进老字号”的项目,通过中华老字号项目开展美术课程,引导学生制作印章、剪纸、地图、邮票、明信片等,感受老字号的风采和精神,对其文化价值进行探索[4]。可以说,通过实践活动以及拓展课程的开展,真正达到了知行合一的德育教育目标。

2.开展主题性班会教育

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始终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从某种角度来说,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不仅深刻影响其个体发展,更直接影响家庭和谐与社会发展。但调查发现,繁重的课业压力之下的部分初中学生存在着严重的人际困扰,而这些受到人际困扰的学生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而,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有效解决中学生人际困扰,立足共情展开教育,对促进个体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谓共情,指的是个体在理解他人情绪体验的过程中,能够从他人的角度出发,作出相应反应的能力,而能否掌握这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初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建构。

由此,班级教师应根据当前家校沟通的现状,展开以“如何进行情感沟通”为主题的共情班会。在班会上,教师可向学生、家长讲述班次共情班会的目的,并在班会具体活动流程上,由教师指导、学生主持导入情景剧《风波》,围绕生生、师生、家校中出现的人际关系与矛盾展开生动表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共情班会中。在情景剧表演完毕后,教师可通过分组方式,引导学生对情景剧中的各种人物关系进行沟通、交流和探讨,而这一阶段的思考与交流,则可使学生立足情景剧内容,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角度上思考问题,理解共情的魅力。同时,教师可在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后,播放家长事先录制好的视频,帮助学生了解家長的辛苦与付出,助力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困难,在加强双向沟通与交流中,使学生体验父母的不易,由此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最后,可由班主任做总结,升华情感。

在德育过程中,通过开展主题性班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会,学会交往、合作、生活、感恩,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的树立以及正确价值观念的认知奠定基础。同时,能够对学生创新意识、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进行培养[6]。总之,一次成功的主题班会将会直击内心,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效果。

3.搭建研究性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即立足传统德育教育方式,以学生实际情况为依据,深入挖掘社会实践内涵价值,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设计自主探索方案,分析研究社会发展、个人修养等问题的现代化教育方式。社会调研作为初中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且此类活动旨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深入思考公民人格、国家意识、政治认同以及文化自信等深层次内涵,其中包括学科教育、暑期社会实践等有关调研[7]。通过搭建研究性实践活动,贯通“知”“行”,使学生在走进社会现实、走进发展现状中,真切感知知识学习与实践践行之间的有效联系,真正“以知促行”,“以行促知”。

如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教师便可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基础,带领学生开展“走进红色经典”的社会考察活动,使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历史,从理论感知到实践体悟,真正传承和弘扬革命传统。在搭建研究性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可以带领学生研究考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公民写史的实践项目,运用所学知识,深入走进社区,在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历史过程中,使学生通过现实的走访,树立文化传承以及保护意识,使文化自信得到提升并形成文化认同感[8]。

总之,研究性实践活动是以德育教育为基础,通过开展调研考察、出游等文化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良好学习体验,反思德育内涵,实现德育目标。

结语

“知行合一”在初中德育教育过程中的落实,需要创建完善的德育框架,为德育实践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指导。本文将“知行合一”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框架体系则是对初中德育工作的初步探索。在这一核心框架体系搭建过程中,“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则是其实践的关键。一方面,教师可将传统文化作为基础进行宣传,使学生树立道德认知,使其道德水平沿着知行合一的路径得到提高,这也是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由内而外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道德水平沿着知行合一的路径发生转变,这便是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由内向外的发展过程。故教师在开展实际工作期间,应该以学生实际情况为依据,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教育,选择性的讲解德育知识,鼓励其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确保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杨洁,李新威.“三全育人”视域下学校体育的德育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1):121-126.

[2]崔庆军.以德育人 和谐共生[N].语言文字报,2021-03-24.

[3]刘丹丽.知行合一:“新课改”与思政课高效德育教育的实现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6):185-186.

[4]邬红波.“知行合一”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探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1):47-50.

[5]姚正燕.文化育德:基于知行合一的德育课程[J].生活教育,2021(3):107-111.

[6]韩海兵.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生活德育”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1(2):4-6.

[7]费芩芳,王寿铭,王歆玫.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0,20(6):104-109.

[8]李勤.德育“知行合一”根本目标实现路径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32):95-96.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

猜你喜欢知行合一班会德育妈妈画上老年妆出席班会孩子落泪科教新报(2021年18期)2021-06-11浅谈如何发挥主题班会作用提高高中德育教育时效性青年生活(2020年10期)2020-05-26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培育实践人格:从王阳明“知行合一”看当代教育目的的实践取向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年3期)2017-06-29民族院校历史学专业“三习”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把握“知行合一” 落实“两学一做”企业文化·下旬刊(2016年7期)2016-08-01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中国德育(2015年11期)2015-06-18“知行合一”的践行者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36期)2015-02-03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中小学德育(2014年4期)2014-04-22

推荐访问:德育 落实 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