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美国文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路径分析

2022-01-09 12:18:02公文范文
舒玲娥内容摘要:在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美国文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就是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和知识

舒玲娥

内容摘要:在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美国文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就是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教书育人,思想服人,情感动人,文学感人的目的。本文将选取美国文学教学中的三个典型作家及其作品,旨在探讨在充分尊重课程和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如何高效地将课程思政融入到美国文学的教学中。

关键词:美国文学教学 课程思政 路径

课程思政是在传统思政课程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新理念,进而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实现“1+1> 2”的教育目标。确切的说,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教育人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开展、有序结合,既创新教学载体又拓展教学内容,使两者之间形成协同效应,通过发掘并有机融合其他课程中隐藏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综合型教育目标。但是,课程思政并不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各专业课机械式的融合,而是要有选择性,采取合理的方式将教学过程进行融合,最终保证在教授其他科目的过程中伴随有思想政治理论的影子。[1]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需要我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入到各门课程之中。

中国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指出:“文学应有道义担当,道义于社会,不可有须臾缺失。而文学具有培养人之道义的得天独厚的功能。文学之所以被人类选择,就是因为它对人性的改造和净化,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门针对综合型院校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的英语后续课程,《美国文学》的课程思政目标就是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教书育人,思想服人,情感动人,文学感人的目的。

要在美国文学课堂上导入思政元素,首先,对于文学文本的选用要做到细致的归类和划分,以便导入针对性的思政教学元素。其次,要做到对课程教学内容了如指掌,能在有限的教学时内适时、恰当地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体验文学课中的思政“大餐”。思政导入不能成为文学教学的主体,否则有喧宾夺主之嫌。如何在专业课程中导入思政教学元素是尤其要注意的,若勉强加入或强行加入,都会导致本门课程教学主体的偏移和施教目标的错位。因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在充分尊重课程和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如何高效地将课程思政融入到美国文学的教学中。

一.文化批判: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

20世紀美国著名小说家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1940)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对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形象刻画,揭示出美国梦的根源及意义,讲述了一战后纸醉金迷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变质的美国梦注定破灭的悲剧,对美国文学史影响深远。

主人公盖茨比是美国梦的忠实追随者,也是菲茨杰拉德对美国梦最完整而真实的阐释。盖茨比的“美国梦”由两个部分构成:“财富梦”和“爱情梦”。战争期间出身贫寒的年轻军人盖茨比爱上了戴西,对她一往情深但却没有钱娶她。战后盖茨比得知戴西已经嫁给了富豪子弟汤姆。为了重新赢回戴西的爱情,他把从丹·科迪那里继承的一大笔遗产作为发家的本钱,为了达到目的背离了道德与法律,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不断丢失做人的基本原则,否定自己的出身,捏造身世,加入黑社会贩卖私酒,聚敛了大笔财富,一跃成为腰缠万贯的暴发户。此时的盖茨比已经实现了他的“财富梦”,并为他的另一个梦想“爱情梦”作了铺垫。他选择在黛西住所对岸买别墅,用每晚举办宴会来吸引戴西,并通过朋友尼克见到了昔日的情人,渴望能重温旧梦。但是,结局并未如他所愿,他的死亡宣告了他所追寻的美国梦不过是一场幻梦,原因之一就是“爵士时代”特定社会背景下人格的丧失及金钱至上的价值观。道德感的缺失,梦想与现实的落差,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扭曲了早期清教徒们创造的美国梦的原始精神。

而“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不同是必然的,这是由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各种因素决定的。2012年11月,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当代解读就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2]“美国梦”和“中国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主流价值取向的不同。美国梦以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强调个人通过自我奋斗就能实现梦想,突出个人与金钱要素,这就使得极端的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加剧了美国梦的变质和扭曲,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为得到财富与地位而背离法律与道德,最终梦想破灭。中国梦则以集体主义为哲学基础,更注重追求集体的最大整体利益,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理想。在实现途径上,美国梦倾向于主动性、攻击性强的方式,往往易使人走上急功近利的弯路;中国梦强调和平崛起,向真求善是实现梦想的理想途径。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大量涌入,青年一代越来越认同资本主义的文化,中国社会出现了意识形态的渗透危机。因此,在美国文学的课堂上融入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对比研究,学生在了解文学知识的同时,抵制西方不良思潮的冲击,以爱国主义情怀去辨别、吸收和学习新的历史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文化自觉。

二.文化自信:庞德的儒家文化情结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 1885-1972)是二十世纪英美诗歌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诗人,对中国儒家文化情有独钟。埃兹拉·庞德与中国文化的邂逅可以追溯到1905年,劳伦斯·比尼翁的一系列以“东方与欧洲艺术之化较”为主题的讲座激起了庞德对东方的强烈兴趣,庞德从此开始接触中国文化。1913年9月,庞德在伦敦遇见了美国东方学家费诺罗萨的遗孀玛丽·麦克尼尔·费诺罗莎,玛丽将她丈夫研究中国文化的遗稿交给庞德整理,庞德从此踏上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之旅,亲身体会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中国文化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庞德提出的“意象派诗人三原则”的第一条是“直接描绘主客观事物”,即中国古典诗歌常说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认为“意象”就是一刹那间理智和情感的综合体。《在地铁站》这首诗,庞德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将原本30多行的诗,改成这样简短的两行诗。庞德深信“自然物体都饱含足够的象征意蕴”,第一行面庞的涌现到第二行黑枝上的花瓣的转变,正是诗人面对繁忙拥挤的地铁站,突然发现一张美丽的脸庞时内心的主观感受,花瓣这一意象正是诗人在那一瞬间的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庞德倡导诗歌要直接描绘不评论,这首诗仅通过“脸庞”和“花瓣”这两个简单的意象,向我们传达在压抑的地铁站内见到一张美丽的脸庞时一扫阴霾的喜悦。这就是“意象”的独特功能与魅力。

艾略特曾问庞德:“你信仰什么?”庞德在经过多年的思考和论证后回答:“我信仰《大学》。”庞德的回答足以证明中国儒家文化对其有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同样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与翻译之中。庞德的鸿篇巨著《诗章》是一部关于人类文化的史诗,通过从中国古典诗歌营造诗歌意象的审美艺术、中国语言意象表意的汉字中汲取的跨文化跨语言诗歌表现手段与技巧,结合自身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与阐释,将中国儒家文化视觉化地呈现了出来,充分体现了其希冀以中国儒家文化医治西方社会弊端的社会理想。从《诗章》的第85章一直到结束,庞德从不同的角度赞扬孔子的仁义思想和对礼的推崇。据统计,庞德在《诗章》中,引用了《大学》两次、《中庸》四次、《论语》一次、《孟子》九次,汉字九十三个,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对庞德的影响之深远。

庞德一生都在进行着儒家文化和中国诗学锲而不舍的理解与全力推介,努力将中国古代文化之花原汁原味地带到西方,让儒家文化得以在西方传统语境中找到了根基,开成“杏花”。“庞德在风声中找到了天堂,这风从东方吹到西方,吹来了儒家思想的杏花。”[3]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中国古代仁政和德治的理想社会,成为庞德视觉化呈现出的人间乐园与天堂,成为他心中建造的飘满杏花、诗情画意的乌托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美国文学教学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世界地位,教导学生只有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挖掘适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因素,才能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展开宣传,营造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文化氛围,最终提升文化自信。

三.文化融合:赛珍珠的中西文化桥梁

赛珍珠(Pearl S. Buck, 1892-1973)是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父母都是住在中国的传教士,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念,对赛珍珠的思想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她一生写了70多部作品,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她的中国题材的小说,包括《东风·西风》、《大地》、《龙子》、《群芳亭》等。赛珍珠生活在跨文化的双重世界里,她受过西方文化的教育,却又从小生长在中国,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并在她的诸多小说里展现了中国农民的淳朴敦厚、坚忍不拔等优良品质。作为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赛珍珠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态度和看法。诚如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评语所言:“为西方世界打开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個陌生而遥远的世界。”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3年赛珍珠去世后的悼词里也赞誉她为“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

1.中国“原型”的重塑。1931年,赛珍珠推出了她的第一部描写中国农民的小说《大地》,作为一部家世小说,描绘了出身贫贱的王龙与其结发妻子阿兰倾其充沛的精力和韧性视土地为生命,辛勤劳作,终于从农民变为地主的过程,把中国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真实生活展现给了世界,揭示了悠久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各种人物形形色色的心态历程,为我们编织了一幅中国农村社会的长卷。她向西方人展示了中国人并非天生有着种种陋习,倒是在他们受尽煎熬的麻木的面孔后面,蕴藏着不可预知的惊人的生存力量,使他们能用一种尊重、同情、理解的心态看待这个遥远的东方文明古国,从而体会到这个有着5000年文明积淀的民族博大雄浑、深邃醇厚的民族特质。1933年1月16日《纽约时报》在评论里指出:“布克夫人使我们看到并赞赏一个还在遭受磨难的人民的耐心、简朴、勤劳和坚韧不屈……”

2.民俗文化的展示。文化多元主义认为人们“能学会理解他人的意向宝库,能够而且理应摆脱偏见,拨开假象,超越种族、文字、性别、年龄等障碍”。[4]赛珍珠恰如其分地利用民俗这一“意向宝库”,生动展示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精神和魅力,这种展示本身就体现出多元文化相互容纳和理解的思想。像女人裹小脚这种封建时代的审美陋习,随着封建制度的被推翻,也因其残害女性身体健康而被废止了。但是,某些西方人却仍以为中国女人裹小脚,赛珍珠借《大地》中王龙的孙子王源之口说:“那是陈年八代的风俗习惯了,就像你们也有过女人束腰的习俗一样。现在这早已成了过时的事了,随便什么地方都看不到这种现象了。”[5]长期生活在中国又深谙汉语的赛珍珠摈弃了西方偏见,能够以客观、辩证的视角来看待和描写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通过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播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3.中西文化的联姻。赛珍珠的双重文化背景使她了解了两个世界——传教士双亲的美国世界和令人心醉神迷的东方世界。赛珍珠对中美两种文化有着同样的挚爱,她提倡超越种族的结合,而两者之间亲密无间的融会,在通常意义上来讲,莫过于联姻。婚姻与家庭在一个社会、一种文化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婚姻家庭观代表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观。在赛珍珠的创作中,她以异族通婚来作为跨文化交流方面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东风·西风》中桂兰和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丈夫,《龙子》里老三离开游击队根据地追随从美国归来的中国驻美大使馆一等秘书的千金小姐梅丽,无不间接地反映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赛珍珠受中国儒家“天下一家”思想和西方博爱思想的影响,以天下为己任,她一生都在忙于中美文化交流和各民族的情感交流。她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没有种族偏见、信仰偏见、国籍偏见”,应该“尽我们所能,去创造一个合理欢乐的世界”。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赛珍珠为中国摇旗呐喊,呼吁世界和平,始终站在正义的立场上,以世界公民的姿态谋求人类的共同发展。她的中西文化融合思想不但可以维护并推进世界范围内的多元文化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精神生态环境的建设,共谋和谐发展,共创人类更美好的未来。通过赛珍珠的中西文化融合理念,教师在美国文学课堂上引导学生以跨文化的思维,在充分了解两国文化异同的基础上,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实现两国文化的交互与融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美国文学》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不仅要进行文学知识的传递,将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和写作能力与精神提升结合,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完善学生的价值观体系,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进而实现美国文学课程教学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彭静:《课程思政视角下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初探》,《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9期,第108页.

[2]陈锡喜主编,张曦主审,丁晓萍、汪雨申、黄庆桥编著.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3]伊兹拉·庞德著.黄运特译.庞德诗选:比萨诗章[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319.

[4]罗伯特·休斯.抱怨文化:美国的纷争[M].美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148.

[5]赛珍珠:大地三部曲[M].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774.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逻辑与向度教育文化论坛(2021年1期)2021-04-22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机电设备维修》教学改革研究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1年4期)2021-04-13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医学免疫学教学探索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6期)2021-04-12基于课程思政的主题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2021年1期)2021-04-09高职《特殊儿童生活技能指导》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探索青年时代(2020年10期)2020-07-14“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20年41期)2020-04-27融媒体视域下的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实践探索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65期)2020-04-25大学语文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合文教资料(2020年33期)2020-04-12“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专业课教学改革路径探究科学与财富(2020年33期)2020-03-10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科学与财富(2019年29期)2019-10-21

推荐访问:美国 路径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