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从物质生态批评视角解读科马克·麦卡锡的《路》

2022-01-09 12:32:55公文范文
杨花儿內容摘要:小说《路》是科马克·麦卡锡的第十部作品,被认为是一部“残酷的诗学”。小说于2006年

杨花儿

內容摘要:小说《路》是科马克·麦卡锡的第十部作品,被认为是一部“残酷的诗学”。小说于2006年9月出版,迅速占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赢得一系列大奖。本文从物质生态批评视角出发,试图从物质及其施事能力、物质与意义、物质与叙事三个方面谈《路》中体现的生态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物质在生态主义下的力量。

关键词:物质生态批评 施事能力 意义 叙事

科马克·麦卡锡是一位多产的美国小说家和剧作家,被誉为海明威和福克纳唯一的后继者。麦卡锡是一位对人类生存环境特别关注的作家,生态思想一直在他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路》讲述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灾难让整个国家毁于一旦,整个社会秩序不复存在。自然末日来临,世界一片荒芜,无法滋养任何植物。在这场浩劫中,有一家三口侥幸活了下来。然而,孩子的母亲却不堪忍受生命的残酷而拔枪自杀,只剩下父子俩人孤零零地往美国的南方海岸走去。这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他们面对着未知的恐惧与人性的邪恶,惟一拥有的是彼此的关怀和对生存的一丝渴望。本文将基于生态批评的第四波浪——物质生态批评,对科马克·麦卡锡的《路》进行解读。

一.有关“物质生态批评”

自1978年威廉·鲁克尔特提出“生态批评”这一术语以来,该理论不仅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也推动了力求缓解世界生态危机的绿色思潮。整体而言,生态批评发展至今,经历了四大浪潮。2012年,斯洛维克首次将生态批评的物质转向称为第四波浪潮,认为这种更贴近人类行为与生活方式的物质实证研究“可能”代表了生态批评的另一阶段。在这些学者中,意大利都灵大学的塞瑞纳拉·伊奥凡诺教授和土耳其哈希坦普大学的瑟皮尔·奥伯曼教授做出了较大贡献,两人合作发表的若干文章和主编的论文集《物质生态批评》,推动了生态批评第四波浪潮的研究(唐建南2-4)。物质生态批评的核心概念包括物质、能动性、现实、意义、文本、叙事能力等等,其主要观点是:包括人类和非人类自然万物在内的所有物质都具有能动性;所有语言都有物质现实基础,物质现实是物质和意义不断生成的过程;所有物质都具有叙事能力,物质即是文本,文本即是物质(张建国68)。也就是说,不管是人类还是非人类,他们都属于物质的范畴,他们都具有物质所具有的一切特性。

二.《路》中物质生态的体现

从物质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文中出现的物质,本文将探讨物质及其施事能力、物质及意义、物质及叙事在作品中的体现。

1.文中的物质具有施事能力

世界是物质组成的,人类和非人类自然都是物质,任何物质都具有施事能力,所以,意志或理性并不是决定施事能力的必要因素,人类具有意志和理性也不能成为其优越于其他物种的理由(唐建南116)。这个观点强调了非人类的事物也是物质,具有施事能力,可以和人类一样参与到世界的改变当中。《路》中,我们可以看到,非人类和人类都通过内在互动展示其能动性。“尘埃落在雪地里,将其染成黑色”(杨27),尘埃中充满了黑色的污染物,当它降临在雪地时,雪无形中吸收了尘埃中的污染物,并渗入到地面。作为水的变体,雪不断地转换自己的形式,从水蒸气蒸发成雪,又从雪融化成渗入地面的水,带动着物质的移动和交换。除此之外,这种能动性体现在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当中。“三个夜晚之后,在东部山脉脚下的小丘里,他于黑暗中惊醒,似是听到了什么东西正在迫近。他把两只手各放于身体两侧平躺。地在震颤。是朝他俩来的”(杨博22),在黑暗的夜晚,文中的父亲和儿子被惊醒,感受到了地面的震动,这震动就是地震。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地球表面的地壳也不断的运动变化,所以,一切物质都在变化中。不仅仅是地震,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也带来了海水、海岸线的变化。“灰色的海滩,岸边波浪缓慢、沉闷地翻滚过来,黯淡如铅,发出了仿佛从远方传来的声音。就如某个荒芜凄凉的海拍打着未知世界的海岸。潮汐冲刷的平坦地段,半陷着辆油轮。更远处是广阔而冰冷的海,波涛翻滚,就似口炼钢的大熔炉,里面缓缓荡着钢水”(杨博198)。大海威力无比,其拍打着海岸,侵蚀着海岸,而大海的力量也是来自其他物质的作用。潮汐主要是因风、地球自转、月球吸引而产生的,而风起源于冷暖气流的运动,地球自转源于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相互引力,月球的引力源于月球与地球之间的相互吸引(张建国69)。因此,我们看到整个生物圈内的物质都在展示着自己的能动性。然而,物质的能动性在该小说中更多的体现在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一面,我们可以看到雪水是黑色的、海水是黯淡的。因此,我们人类应该反思,我们要在发挥自己能动性的同时,重视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否则作为整个物质世界的一份子,我们将无法在地球上健康、持久地生存下去。

2.文中的物质具有意义

巴拉德教授认为,物质现象是物质与话语实践之间的内部互动而形成的,物质与意义“融合不分离”(Barad335)。爱布拉姆认为,自然生命是生物与想象过程的结合,心智存在于万物之中,人们用感官触及世界、感知嵌入世界的自身存在,“生物圈与意义圈互为渗透,身体的毒物与话语互为交融”,形成了物质与意义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Iovino and Oppermann5)。通过文本的阅读,我们发现《路》中,这种物质传达意义的例子也是非常多的。

“厨房地板上有一些罐头,怎么看都不像还能吃进嘴里。柜子里也有一些,罐身锈得很厉害,有一些都鼓涨了,看来并不安全。这些罐头上的标签都被撕了,金属盒子上用黑色记号笔写了些西班牙文,他就认得几个词”(杨211),罐头,作为食品,可以缓解父子俩人的饥饿,然而文中的父亲通过观察罐头的形状,判断这些食物已经过期,因此,他放弃了这些食品。“黑了他们还是向前走着。二人要去的是一片雪松林,树都死了,但那些松针仍茂密得能挡住雪。每棵树下有一圈珍稀的黑土地和松针屑”(杨博84),虽然树木遭到了破坏,甚至都已经死了,但松针依然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可以为父子俩人阻挡一部分雪,除此之外,他们还发现了一些珍稀的黑土地和松针屑,这说明自然万物的力量非常的强大,他们在无声无息中传达着各种意义。

為了寻找可能的出路,父亲带着儿子朝南海岸走去,在整个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父亲身体一点点的垮掉,刚开始的时候,他偶尔的咳嗽一下,到后来他咳嗽的不能控制,接着他的咳嗽中带血,到最后他终于无法支撑下去,离开了儿子的世界。我们知道,身体也是物质的,作为物质的身体,在核大战之后,受到了创伤,父亲很有可能是受到了有毒的化学物品的危害,从而得了癌症。物质与意义的关系不可分割,身体是物质的一部分,所以,父亲不断地咳嗽传达的就是自己越来越糟糕的身体状况。

3.文中的物质能够叙事

基于物质生成意义的观点,物质生态批评认为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不仅是文本的描述对象,而且本身就是文本,就是叙事,而这种叙事能力就是一种生成故事的能力。物质生态批评主要考察叙事能力的两个方面:一是非人类自然的施事能力在叙事文本中的描述与再现;二是物质作为文本在互动中生成意义的叙事能力(Iovino and Oppermann79-80)。从物质生态批评的层面来看,在描述物质叙事能力时,物质生态批评支持赋予事物、地点、动植物等人类特征的拟人描写。因此,物质能够叙事主要通过作者对拟人手法的应用来体现。

“河谷那头,只见道路穿过一条漆墨般的小溪。光秃秃并烧焦了的树干,在道路两侧延伸。灰烬在路面上翻滚,熏黑了的灯柱上聋拉下一截截废电线头,在风中啜泣”(杨博5),通过“耷拉”、“啜泣”等动词,我们看到了死气沉沉的,被人类残忍破坏的生态环境。非人类的物质在无声的控诉着人类的恶行,在告诫人们要注重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性,意识到其它非人类物质在大自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长满乱草的山腰荒凉无比,被火熏黑了的巨砾就如一只只野熊。他站在一座石桥上,底下的河水倾流下池塘,缓缓泛起灰色泡沫。此处曾是他观看蹲鱼摆尾而过的地方,并在石下寻它们艳丽的身影”(杨博24)。曾经,河里有鱼儿们快乐的身影,而现在的一切,是那么的刺眼,山变得荒凉,巨石被火熏黑,河水泛起灰色的泡沫,整个环境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值得强调的是,面对世界末日景象,父亲始终带着生希望,虽然自己最终离开了人世,但是他将生命延续的希望放在了儿子的身上,他认为人类的灾难还是有希望挽救。“当斑点蛙出现在山间小溪里的时候,你能看到它们在唬拍色的水流中用白色的鳍悠闲地游动。把它们放在手上,你能闻到一股苔鲜的味道,光滑,强健,有力。它们背上有一些迁回的图案,那里记录了世界即将变成的样子”(杨博264)。因此,在还没有完全耗尽大自然的生命时,我们人类应该及时悬崖勒马,让自然环境恢复往日的生机,让地球不再被黑暗笼罩。作为后启示录作品,麦卡锡在《路》中构造了一幅末日来临时期的画卷,告诫人们,不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一切都将毁灭。

从物质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解读麦卡锡的《路》,我们认识到:树木、河流乃至所有非人类物质都具有能动性,能产生效果和生成意义,再不断释放种种信息。人类作为生态共同体的一员,应高度重视其他物质的能动性,尊重非人类物质,谦逊地阅读它们创生的种种文本,认真辨识其中包含的意义或传递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限制自己的能动性,以确保生态共同体和人类的持续、健康存在。

参考文献

[1]Alaimo,Stacy. Bodily Natures:Science,Environment,and the Material Self.Bloomington:Indiana,2010.

[2]Barad, Karen.Meeting the Universe Halfway:Quantum Physics and the Entanglement of Matter and Meaning.Durham:Duke, 2007.

[3]Iovino,Serenella, and Serpil Oppermann. Material Ecocriticism. Bloomington:Indiana,2014.

[4]科马克·麦卡锡.路[M].杨博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5]唐建南.生态批评的多维度实践[M].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责任公司:
广州.2017.

[6]唐建南.物质生态批评——生态批评的物质转向[J].当代外国文学,2016(02):114-121.

[7]张建国.从物质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卡森《海风下》[J].鄱阳湖学刊,2019(03):67-72+127.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叙事意义有意义的一天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6期)2020-12-16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智富时代(2018年11期)2018-01-15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智富时代(2018年11期)2018-01-15留学的意义神州学人(2017年7期)2017-07-13“豆瓣”品牌电影之叙事分析今传媒(2016年12期)2017-01-09理性协商的批评与回应理论与现代化(2015年6期)2015-12-16诗性的追溯西部学刊(2015年3期)2015-06-16诗里有你北极光(2014年8期)2015-03-30HOW TO SPEND SUMMER VACATION 如何欢度暑假中学生英语·阅读与写作(2008年7期)2008-12-19

推荐访问:马克 视角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