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分析藏族唐卡的群体意识表象

2022-02-13 20:20:45公文范文
摘要:唐卡是我国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意识”是相对于“集体无意

摘要:唐卡是我国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意识”是相对于“集体无意识”的一种理论概念,集体无意识是探索人类种系或民族心理的隐形线索,而群体意识则将集体无意识表象化、实践化。文章针对藏族唐卡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色彩的运用、精神性和故事性等多个方面作出分析,阐述唐卡的群体意识表象,以更好地理解藏民族深层次的心理状态,加深对藏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关键词:藏族唐卡;
民族文化;
群体意识表象

藏族的唐卡艺术具备着极为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我国藏族人民独有的一种雪域高原的艺术形式,不仅包含当地文化、政治、经济和丰富的宗教元素,还能充分展现藏族人民特有的创美手段和审美心态。其形式较为丰富,能让人们在观看作品的过程中,了解其蕴含的艺术价值。藏族唐卡有详细的分类,如圣象类、故事类、教规教理类等,涉及藏族发展过程的多个方面,有着极为鲜明的民族特性。对其群体意识表象做出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藏族文化。

一、相关概念分析

(一)藏族唐卡

藏族唐卡又称“唐嘎”,是藏文的音译,主要指将彩缎织物等通过艺术加工装裱而成的一种卷轴画。藏族唐卡是极具藏族文化特色的画种。在创作唐卡作品时,画芯、装裱等都需要借助棉、麻、丝、帛等材料。藏族唐卡起源于寺院,有着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宗教色彩,艺术风格也极为独特。研究唐卡,有助于更好地研究藏民族民间宗教艺术,发挥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供世人观赏和收藏[1]。

(二)群体意识和表象

群体意识主要指的是由群体内部一系列共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等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群体成员所共有的较为独特的心理特征,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群体兴趣、群体需要、群体规范、群体价值观、群体舆论、群体目标指向。一个群体成员想要认识到自身在整个群体中的从属关系,必须先意识到自身与这个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拥有某种心理共性这一事实。除此之外,不同性质的群体往往在群体意识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别。

表象指基于知觉的在一个人头脑中形成的感知形象,可以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记忆表象主要指一个人已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中再现的形象;
想象表象指对知觉形象或者是记忆表象作一定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一种新形象。表象具备直观性和概括性,是从感知过渡到思维的中间环节。结合表象形成过程中感觉通道的差异性,可将其划分为视觉表象、嗅觉表象和听觉表象等多种类型[2]。

二、探寻藏族唐卡群体意识表象

(一)色彩方面

唐卡的色彩要远比普通绘画更加浓重和鲜艳,用色相对稳定,藏族人民对唐卡的色彩极为重视,将其作为唐卡艺术的一种最为显著的视觉语言。在实际制作唐卡的过程中,上色是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一般会采用色泽较为鲜艳的矿植物颜料作为核心颜料,追求原色的显现,这也是群体意识的一种体现,表现出藏地浓烈又协调的地域色彩。除此之外,为了表达对藏传佛教的尊崇,在制作唐卡的过程中,藏族人民还非常重视对一系列贵重颜料的应用,例如将孔雀石、松耳石、金银、珍珠、玛瑙等一系列珍贵矿物宝石作为颜料。如藏族唐卡《大日如来》便是借助棉布、骨胶和天然矿物质原料制作而成。画师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严格依照绘制技巧、工序进行颜色调配,精益求精,还会为了调出最理想的色彩而大量实验,不但体现了画师的审美追求、宗教信仰和艺术修养,同时也是色彩在藏族唐卡艺术中的群体意识体现[3]。

另外,唐卡艺术中一般有白、蓝、红、黄、绿五种主要色彩,底色一般为红、黑、蓝、金、银。这些色彩充分体现了藏族对宗教的定义,源于藏族人民对自然事物的固有认知,取自具体事物。如云朵(或者风)、空、土地、水(或者是树木)、火(或者是太阳)等,也就是说这五种颜色是藏族人民对一系列自然事物的一種主要色彩认知,通常皆为白云、绿水、黄土和蓝天还有红火。在这种群体认知之下,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藏族人民对自然色彩的认知及其形成的原始经验始终保持不变,并流传下来。

藏族唐卡的色彩不但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崇,也充分展现了藏传佛教大乘教的宗教精神,五色象征五种功德,白色代表“辟邪消灾”,蓝色代表“威德降服及调伏”,红色代表着“怜悯怀爱”,黄色代表着“福德增益”,绿色代表着“慈悲救苦”。如唐卡《绿度母》便是绿色和黄色结合的典型(图一),借助绿色和黄色的搭配,赋予《绿度母》增福、延寿、财富、慈悲、绝美和救度众生等诸多含义[4]。

藏族唐卡的色彩源于自然,然而实质上其已经逐渐脱离自然的具体形式和形象,发展为藏族人民的一种思维模式,形成了一种内在意象,这种内在意象可以看作一种“色彩原型”。“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核心内容,被看作是永恒存在的原型则更是如此,这种恒常和稳定的存在方式一般不会受个体意识的影响和控制,因为其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意识,原始的意象,更像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驱动人类完成内在目标的一种基本动力,更是人类的一种心理倾向,可以看作是原始的、普遍的思维形式。因此,藏族唐卡的“色彩原型”就是藏族人民关于色彩的一种原始的、带有非常强的动力性的、明显的群体内在意象。

(二)藏族唐卡故事中的人格面具分析

人格面具是个体的精神外部形象,仿佛面具一般可展示出内在的属性和特质,本文借助“人格面具”代指同类群体公开展示出的一系列属性,分析藏族唐卡的群体意识表象[5]。通常情况下,唐卡艺术平面中的视觉叙述往往无法准确有效地传达所要表现对象的具体精神形象,但是一系列故事性唐卡的存在则弥补了这一缺点。故事拥有较广泛的传播能力,充分的叙事也使藏族唐卡的图像形式更加鲜活、生动,更好地呈现人物的精神形象。

以《藏民族起源图》为例(图二),该唐卡是一件故事类唐卡,创作于清代,整个唐卡主要绘制了以下内容:佛、菩萨和魔56位,人像80位,猴子27只,象、鹿、马、羊和牦牛共34只(头),琼亭阁楼17处,雪山青峰70座。该唐卡主要讲述的是罗刹女和猕猴两者结合成为藏族祖先,同时也讲述了后代藏族人的生存历程。这幅唐卡涉及一系列“人格面具”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善”。该唐卡讲述猕猴(父)主要是由菩萨变化而来的,所以具备宽容、虔诚和善良等一系列美好的特质。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也广泛流传着有神性的猴王故事,比如“猴王本生”,主要讲述佛陀前生是一只英勇的猴王,其不顾自身安危营救子民的故事。在《藏人起源图》中出现的“父猴”与“猴王本生”中的“猴王”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都有“善”和“慈悲”的人格面具。“猴神”的母题,充分证明了集体无意识中的一系列原型主要表现于神话母题中,这些神话母题以相同或者是类似的方式出现于各时代、各民族,在一种近乎自发的状态下,走进现代人的意识[6]。

其次是“恶”。画中的“母”是由岩魔(罗刹女)变化而来的,具备纵欲、嗔恚、贪欲和仇心极盛等恶性特质,这些属性全部隐含于人的天性之中。作为猕猴与罗刹女两者结合的后裔,藏地人民似乎也“继承”了“善”与“恶”的对立人性,这也直接表达为藏族艺术中个体属性的复杂,藏族艺术并不否认一个人的人格中存在的“恶”,而是强调人天生便是善恶并存的,藏族艺术的群体性所展现出的人格面具,也是藏族群体意识表象之一。

(三)藏族唐卡中精神对欲望的引导研究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强调宇宙是由无数个世界组成的,每个世界又是由无数个“小世界”构成的,这些“小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整个须弥山分为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分别代表追求物质欲望、享受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快乐和纯精神的追求。唐卡《须弥山》(图三),就是根据三界将整个画面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

从表面上看,画面只是对佛教世界作出三界划分,但实际上暗指构建于群体意识中的个体精神的三个层次:一是最低层次,追求本能和欲望;
二是中间层次,满足现实需求;
三是最高层次,即满足精神追求,崇尚道德。藏族唐卡中的须弥山所呈现的“世界”,不仅是物质的“世界”,还是精神的“世界”,隐喻了个体的层级,两者之间实际上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佛教的“三界”强调放弃物质欲望,积极追求精神满足,逐步地从最低层次的欲界走向色界,再邁入最高层次的无色界。个体精神中的“三界”则高度重视个体精神世界中的层级构建,虽然追求本能欲望个体精神中处于最低层次,但也是个体精神的原始组成部分,是个体精神发展的基础,是迈向高层次追求的动力,更是个体精神中最关键的部分和群体意识的核心组成内容。藏族唐卡的强烈精神性,正是宗教对本能和欲望作出的引导。

如藏族唐卡中的圣象唐卡,便是一种典型的精神性引导媒介,此类唐卡的佛和菩萨等,或是慈祥、安宁、宽厚,或是愤怒、狰狞、恐怖和獠牙血口,这也是唐卡对个体精神作出的引导,如借助“善”的形象来对个体进行感化,借助“忿”的形象来震慑人心,其最终目标都是驱动个体不断迈向更高的层级。藏族唐卡艺术中的精神性引导,也是群体意识的一种表象[7]。

三、结语

研究藏族唐卡的群体意识表象,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藏族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挥唐卡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文章对藏族唐卡的群体意识和表象的概念作了简要分析,并针对各类表象的群体意识作出探讨,希望以此揭示藏族人民的精神内涵,推动相关研究的开展。

作者简介

崔世荣,1962年1月生,男,汉族,江苏南通人,高级经济师,本科,研究方向为艺术鉴赏。

参考文献

[1]辛琳琳.藏族唐卡艺术的创新与嬗变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11):99-102.

[2]王得芳.基于小波变换的藏族唐卡图像压缩技术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9):198-199.

[3]薛德军,夏世贵,华青多杰.黄金比例在藏族唐卡绘画构图中的应用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26-34.

[4]王毓婵.藏族唐卡神话故事在视觉设计中的创新表达[J].艺术科技,2018(10):192.

[5]马璿.西藏唐卡文化符号元素在纺织文创产品中的应用[J].纺织报告,2021(7):44-45.

[6]周爱明.《格萨尔》唐卡的当代传承及其文化意义[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136-142.

[7]卓玛杰.唐卡艺术数字化技术研究[J].IT经理世界,2020(6):180.

猜你喜欢民族文化幼儿园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学周刊(2017年12期)2017-04-18民族文化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国市场(2017年5期)2017-03-15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甘南藏区民族文化因素分析考试周刊(2017年8期)2017-02-17民族文化对网络游戏角色设计的影响中文信息(2016年9期)2017-02-04电子商务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影响网络调研商场现代化(2016年16期)2016-07-02阿勒泰地区青河县民族文化产业及发展趋势科技视界(2016年15期)2016-06-30回族花儿剧《曼苏尔》刍议戏剧之家(2016年7期)2016-05-10民间美术融入初中教育中的意义、定位与路径学周刊·下旬刊(2014年12期)2015-06-02近代化过程中的民族文化建构黑龙江史志(2014年14期)2014-11-24全球化视阈下的文化博弈、认同危机与文化创新中州学刊(2014年5期)2014-07-11

推荐访问:藏族 表象 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