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汉画像石中的道德劝诫

2022-02-13 20:24:58公文范文
李兰内容提要:中国的叙事性图画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就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很多古代器皿中的装饰性纹样上就有

李兰

内容提要:中国的叙事性图画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就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很多古代器皿中的装饰性纹样上就有了与表现故事情节相关的内容,此时的人们认为图像是感知神灵以及天界的重要媒介,是不可言喻的一种传达。长沙楚墓曾出土的两幅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就表现了神兽龙、凤“引魂升天”的景象。这种认为图画可以连接上天、感知神灵的观点在后世也有延续。

关键词:
汉画像石;儒家;道德劝诫

从汉代开始出现表现美德的图像,至唐代发展到顶峰。到了宋代,山水画和花鸟画迅速发展,对绘画的品评标准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文人画和文人理论兴起,都使得人物画和叙事性图画越来越不受重视。尽管叙事性图画的地位一落千丈,但它的创作并未中断,这与其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很大的关系。儒家道德价值体系在汉代被确立为正统思想体系,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并大力推行儒学。儒学的思想基础是孝道,提倡对官员和百姓实行“孝悌”制度,当时的文化思潮催生了厚葬之风。到东汉末期,生养死葬已是子孙们“孝行”的具体体现。而画像石正是墓葬装饰的产物。汉代,人们常用叙事性的图像来表现故事并在故事中融入道德观念,这是因为他们普遍相信表现古人故事的图像可以帮助今人提升道德品质。

一、汉画像石概述

(一)汉画像石的产生和发展

汉代结束了秦末战乱局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西汉初期,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的破坏,经济凋敝,国破民穷,社会秩序混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汉高祖刘邦选择了黄老思想以巩固统治,即“休养生息”的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经济富庶,国富民强,开创了西汉最繁荣的时代。《汉书·食货志》记载:“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有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伴随着生产力发展的还有许多社会问题,王公大臣、地主豪强疯狂进行土地兼并,王侯将相的权力较大,诸侯国的势力较强。这些问题都严重威胁着中央的统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并全面推行儒术,儒家思想作为国家正统思想维护了社会秩序和中央统治。其中“孝悌”为儒学的基础,从上至下广为传播,这就为厚葬之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除此之外,人們还普遍相信灵魂不死,认为死后世界和现实世界有相通之处,活着的子孙尽可能把墓室装饰得和现实世界一样,以此告慰亡灵并以示孝道。画像石作为一种雕刻在墓室四壁的绘画,用来装饰墓葬,得以产生和发展,画像石艺术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手法之精妙、意匠之丰富,大有空前绝后之势。其艺术上承战国以来的质朴之风,下开魏晋艺术之先河,以线绘形。

汉代画像石是随着汉代的儒学文化以及厚葬风气的发展而发展,衰落而衰落的。画像石上的图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以及生死和道德观念,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用石材建造墓室是很好的选择,石壁的坚固性、画面保持的耐久性颇能满足汉人厚葬的愿望。汉画像石是两汉时期重要的艺术形式和文化载体,有时代特色。墓室画像石始于西汉,此时的画像石技法简单,题材单调,国民的力量主要放在恢复生产力水平上。东汉时期,经济发达,国强民富,物质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信仰和文化,开始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并不惜为此耗费巨大代价。而国家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在文化上推行儒学,厚葬风气盛行。汉人相信灵魂不灭,认为画像可以让墓主人的灵魂升天永生。上自皇族贵戚,下至平民百姓,竞相攀比,此时画像石的雕刻技法有所创新,题材多样。到了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人口大规模迁徙,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心理变化直接导致画像石的衰落。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像石就很少见了。秦代至西汉初期,画像砖多用于装饰宫殿府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画像石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产品数量、制作水平都特别突出。这个时期的画像砖艺术盛行于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广大地区,尤以河南和四川两省出土最多。

(二)汉画像石的劝诫题材和分布状况

汉画像石的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多样,奇异瑰丽的天庭神话,垂教后世的历史人物故事,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都在画像石的描绘范围内。本文主要讨论汉画像石当中有道德劝诫作用的题材。首先是画像石中的历史题材。画像石中用单幅或者多幅图像叙事,叙述的历史故事大多数是周代或者更早的尧舜等贤君忠臣、文武大臣等传说故事,有的还见于传世的历史文献。常见的有二桃杀三士、晏子谏齐景公、荆轲刺秦王、完璧归赵等历史故事。这些图像刻在祠堂里,往往可以对家族后人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也体现了社会主流思想在人民大众中的接受程度。其次是一些德行优良的崇拜对象的题材。比如古代帝王、君子、高士、孝子、烈女等。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和古今圣贤的代表,他的画像经常见于各地的画像石中。人们将符合儒家道德标准和伦理秩序的人物、故事刻于画像石上,安放在祠堂或地下墓室。

我国画像石分布的区域广泛,面积覆盖大半个中国,集中分布于五个区域:(1)山东省全境、江苏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河南省东部和河北省东南部;(2)以南阳市为中心的河南省西南部和湖北省北部地区;(3)陕西省北部和山西省西部地区;(4)四川省和云南省北部;(5)河南省洛阳市周围地区。从分布情况来看,无论当时的经济发达之地还是文明礼仪之乡的画像石都有所发展。

二、汉画像石蕴含的道德内容

(一)叙事性画像石

叙事性画像石主要是指那些描绘历史故事,有叙事功能的画像石。儒家学者推崇用历史事件传达道德训诫,并且展示含有道德教化内容的图像来巩固儒学。他们相信,适当描述和解释过去发生的事情,可以对今人产生循循善诱的作用,从而解决当下产生的问题。孔子访周代太庙看到墙上绘有代表古代有德人物画像,从而引起自省。两汉的帝都和地方官府的墙壁上也画有表现高尚品质的人物画像,多表现一些功臣。这使得当时的官员在看到这些人物的时候可以以史为鉴并且见贤思齐。到了西汉晚期,屏风上也出现了模范人物的图像,主要用于训诫人们,以及鼓励人们学习古代贤明的优秀品质。虽然这种作用有限或者可能因为观者的误读而起到不好的结果,但总的来说叙事性图像在汉代画像石盛行时期就已经基本发展完善。

叙事性画像石似乎成了一种儒家道德文化的载体,被视为巩固中央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工具和文化样式,在特定的情景下表现人物戏剧性的姿态或者激烈的动作,并在故事中贯穿儒家道德思想。如图1表现的是荆轲刺秦王,这场激动人心的场面犹如在眼前,让人身临其境,心惊胆战。图中嵌入柱子中的匕首,是故事发展的一个关键细节。虽然最终刺杀失败,但是表现了荆轲对太子丹的“忠”“义”精神,这种精神被汉代儒家看成是士人阶层最高的道德而备受推崇。

汉代画像石上有很多不同的图像,它们传达的思想都是当时儒家所推崇的,尤其是忠诚、孝顺、正义、勇敢等。汉画像石中出现的二桃杀三士图(图2),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除掉三人,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子。公孙接与田开疆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颗桃子。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这时,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别人为自己而死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晏子只凭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二桃杀三士也是各地画像石经常表现的主题材。大智大勇的晏子用二桃杀死了三位大仁大义的勇士,这种大智大勇和大仁大义,正是儒家所追求的。

历史故事主要有曾母投杼、齐义继母、闵子骞失棰、二桃杀三士、鸿门宴、荆轲刺秦王及完璧归赵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象征著人世间的伦理道德,蕴含着儒家忠孝节义等思想,反映了儒家所要表达的政治愿望,即人人都应该遵守秩序,遵守三纲五常,而统治者也应该实施仁政以实现政通人和、天下有序。把这些画像搬到地下墓室,表明人们希望在地下世界也能像人间一样,有一个可以遵循的道德标准。汉代画像石上的这些故事,充分说明了儒家思想已深入汉代人的内心,有其时代的烙印。

(二)偶像人物画像石

偶像人物画像石主要有伏羲女娲(图3)、周文王、周武王、老子和孔子等。这些人物或者是天神,或者是古代圣人和明君。人们希望能够时时受到画像中人物的提点,遵守社会秩序,遵守人伦纲常。图3中的伏羲女娲像,凸面线刻。画面共分三层:一层为升仙图,二层为起居图,三层为狩猎图。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同时也是我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创世神。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伏羲女娲画像石出现在汉代,表明汉人祈求天神保佑汉朝昌盛,国强民富。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汉代画像石中有很多图像都起到了道德劝诫的作用,尤其是叙事性图像和一些偶像人物图像。图像的“成教化,助人伦”功能从汉代画像石就出现了。此时的画像石图像对后世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并不断发展。总的来说,汉代画像石的叙事性和劝诫性基本发展完善。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猜你喜欢儒家知命意林(2020年10期)2020-06-01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路径启示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年4期)2017-05-09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江淮论坛(2017年2期)2017-03-30浅析古代朝鲜文人对苏轼史论散文的评论北极光(2016年4期)2016-06-06试探元杂剧中“智仁勇”的英雄形象戏剧之家(2016年7期)2016-05-10茶道国学(2016年4期)2016-05-06贝淡宁:儒家重视对社会的责任中国慈善家(2015年3期)2015-04-03《源氏物语》创作的伦理旨向东疆学刊(2014年3期)2014-09-26儒家角色伦理学:克服文化比较中的不对称性求是学刊(2014年4期)2014-08-27中国人能否再次成为儒家成才之路(2009年2期)2009-04-14

推荐访问:劝诫 道德 汉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