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中国之美世界表达

2022-03-14 12:44:07公文范文
Cherry艺术是人类最具有相似性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具有对话性的艺术,是一种媒介,通过各种艺术

Cherry

艺术是人类最具有相似性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具有对话性的艺术,是一种媒介,通过各种艺术交流和展览,可以对不同国家民众的沟通、彼此了解以及国际间交往发挥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艺术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其国际传播对于国家形象的建构具有战略性价值。7 月27 日下午,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在楚和听香服装设计工作室举办了“中华文化艺术与国际传播”专题研讨会暨“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系列沙龙第6 期活动,活动与会专家围绕中华文化艺术的国际传播现状、问题以及对策展开了探讨。

马泉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核心教授

中国当前文化艺术的国际传播要注意两个关键点:一要在传播的过程中要研究受众的生活方式,重视传播对象的属性,要把自己的内容嵌入进去,通过传播形式的代入感来完成价值的不断累加。二要懂得国际间通用的交流方式和习惯,用他们可以解读的方式来融入我们的故事和内容,由于艺术形式和其所关注的人性,本身就具有普遍的社会性和国际性,经过编码转译成国际化语言,可以取得良好的交流和传播效果。“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实在国内存在误读,民族艺术也好,地域文化也好,如果要走向世界,必须经过形式的转译才能让世界读懂并理解,好在大多数艺术都具有视觉性,而视觉认知是人类感知最重要的方式,视觉具有天然的跨文化差异、跨语言障碍的属性,它是世界语,因此,视觉艺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应该对其进行充分挖掘和推广,使之成为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宋庆龄基金会副会长、原外交部驻澳门特派员公署特派员 胡正跃

中国文化艺术的国际传播活动要特别注意策划、展陈、导览以及传播空间的设计,用心做事、精心策展尤其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感动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根据我的亲身体验,我认为文化设施空间应重视跨文化元素的植入,用心设计每一个细节,结合服务人员的导览讲解,让所有参观者能够体验和感受到所在地独特的文化魅力以及对文化和艺术的尊重。同时,建议在各个国家建立中国艺术中心,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定期举办艺术活动。注重本土化运营,降低沟通壁垒。传播内容突出双边平等的文化艺术交流,催生当地民众友好的情感,增强对我国文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把很“高”的话题落到具体的生活文化层面,通过突出无形的善意,让输出更加精准,更加有效。

陈昌凤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当前影响中华文化艺术的国际传播有三个重要因素。首先,当前中国文化艺术的国际传播要充分重视媒介化时代的泛媒介特征,泛媒介时代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传播机会、更大的展示空间,要重视文化语境,精准定位传播主体、内容和目标受众,灵活运用可视化、生活化的展示手段。其次,文化艺术,价值观第一。中华文化艺术走出去要思考如何将中国文化的价值意蕴、优秀精神品质内化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产品之中,如何用创意化的表现手段创造包容多元的文化共同空间,如何在生活化空间中创意性地去表现,展示人类对真善美的共通追求,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向更大的国际舞台。文化自信中包含的价值观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全人类共通的。第三,文化艺术的对外传播不能独善其身,而要内外兼修,内外贯通,文化艺术产品的价值观和气质无论对内对外传播都要做好,要重新审视内外有别的做法。

王洪波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新闻总监

所谓“国际化”,就是作为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无论走出去或者引进来,都需要拥有国际化的视野,遵循国际化的操作流程。很多时候甚至可以借助商业规则来化解政治风险和其他风险。“专业化”,就是在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运营中聘请专业团队来操作,专业化既包括文化艺术本身的专业化,也包括策划运营实施方面的专业化,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地化”就是在项目具体实施中与当地合作伙伴深度合作一起做事,更多委托当地机构或当地专业人士来参与具体执行,积累和发展广泛的人脉,这种做法可以化解很多不同文化背景导致的冲突,解决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诸多问题,大大降低沟通成本,让别人帮你讲故事,常常比扯着嗓子自己硬讲,效果要好得多,从而起到更好的传播作用。“个性化”源自文化艺术本身的特点和要求,没有个性化,就没有文化艺术和文化艺术的传播,同时,这种做法也是尊重当地民众和市场的习惯,充分发挥艺术家個人在文化艺术传播中的独特作用,把艺术家放到对外传播和市场营销的重要位置上,产生更大更好的效果。

胡钰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文创院执行院长

借此机会,我想通过清华大学文创院与巴西驻华大使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联合举办的“趣巴西”活动,来谈一下对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三点体会:一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形势下,传播学者积极推动与世界不同文明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具有自己的专业优势,要借助各种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推动不同文化间平等对话,促进人文互通;二是要重视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青年的力量,面向国外青年受众,依靠国内青年传播,发挥青年人充满热情、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特点,创作更多能够传达中国国家形象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讲好中国青年故事,不断探索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的新可能;三是注重中国文化艺术作品中的独特美学内涵,充分展现中国之美的感召力,认真研究中国美学、东方美学的基本理论与当代实践,遵循跨文化传播的基本原则,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进行差异化传播,弘扬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精神,让中国之美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充分绽放。

慕玲

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副主任、研究员

中华文化艺术国际传播可从三个方面尝试突围:第一,打造文化符号——展品——产品——产业链的闭环。中国文化艺术资源丰富,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这些沉睡着的文化符号“叫醒”、激活,提炼出现代化的意蕴与价值,并将其进行艺术的创作与加工转换。同时,以产品运营的思维,赋予艺术作品年轻化的解读与表达,把艺术展品从陈列架上“请下来”、从艺术神坛“走下来”,走进寻常百姓家,变成日用而不觉的生活陪伴品。第二,开掘影像传播潜能,助力民族艺术传统的世界表达。影像尤其是电影作为兼具艺术性、思想性以及“软传播”特征的视听媒介,在中华文化艺术国际传播中具有先行优势,是“中国元素,世界表达”的有效载体。应向中国民族艺术传统寻找创作灵感,基于艺术传统中的诗书画等美学特征寻找东方美学、东方意境的元素,创造出体现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影像作品。第三,发挥短视频媒介裂变传播势能,建立沉浸式美学空间。目前短视频中的艺术传播已经为大众构建起了一个比日常生活更为集中、丰富的艺术世界和审美空间,基于短视频媒介在全球流行文化传播体系的受众基础,更好地发挥短视频对于中华文化艺术表达与传播的价值。

杨晓清

央视纪录片导演、《舌尖上的中国》分集导演

很多纪录片的主题都与中华文化有关,比如从《农业遗产的启示》中可以看到“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在古老农耕的智慧体现,而在《舌尖上的中国》里,美食背后是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这些纪录片把中国文化带到全世界,也产生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讲好中国故事”是国际传播的基础。第一,希望创作者的心态要有文化表达的自信和气度,要以国外受众能够感受和体会到的方式去引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其次,语言和语态方面。解说词最好简洁,以减少不同语言体系表达带来的理解障碍,多一些留白、给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更多感受的空间。语态上,摒弃高高在上的宣教,而是跟观众进行平等交流,避免过度煽情。第三,深入挖掘,找到共情点。如《舌尖上的中国》流动着一种乡愁,这是能引发强烈共鸣的情感。第四,用当下视角去解读古老文化。《我在故宫修文物》刚好勾连起了古与今两个时空,传递着古人和今人的对话。第五,尝试国际化的视角表达文化。《敦煌:生而传奇》是用敦煌本地的历史故事,讲述这里的“国际化”历程。这些尝试都为中华文化艺术的国际传播,开辟了新的征程。

葛磊

中青旅联科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文化和旅游部智库专家

对中美长期博弈的国际新格局,中华文化的国际推广(包括以旅游为载体的文化推广)未来将上升为国家战略。任何区域的旅游推广都离不开文化的赋能,例如京剧之于北京,草原音乐之于内蒙古,冰雕之于黑龙江,都具有国际性的吸引力,可邀请众多艺术家用艺术的语言对文物和文化进行全球性表达。在实践层面实现中华文化艺术的国际传播,一是必须对文化进行选择,不是所有文化都适合进行国际推广;真正成功的国际传播并不是要讲述完整的故事,而是在于激发受众的兴趣。二是必须对文化进行“转译”,即通过如音乐、服饰、饮食等能引发全人类共情的艺术符号进行全球表达。三是必须对文化进行体验化开发,真正高效率的传播是让每一个来中国的外国友人成为主动的中国文化传播者,不要让人成为文化的旁观者,而要成为故事的主角。四是必須对文化的国际传播有足够的包容和自信,才能释放真正的文化自信风采。

楚艳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楚和听香品牌创始人、艺术总监

中华服饰是重建文化自信彰显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但目前尚未充分有效地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国内许多外交人员对在外事活动中如何在服饰中体现中国文化形象颇感困惑;另一方面,外国公众对中国服饰具有极大兴趣,但也存在许多刻板印象和认知误区。中华服饰文化的国际传播应以中国美为媒介,对海外观众更具亲和力和体验参与感,充分展现中国自古以来衣冠王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同时服装秀所具有的一种被西方社会重视的文化社交属性,也有助于中国外交驻地丰富文化活动,创建更为密切的人际交往空间。针对中华服饰文化传播,首先要研究并重新定义属于新时代中国的美学精神,重建文化自信的根源,这是当代艺术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与研究课题。二是中华文化艺术的国际传播要浸入日常生活美学,可以创建集艺术展览、沙龙、零售空间、甚至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中华文化生活美学空间,为外国公众提供独特的文化全景沉浸式体验,并为本国艺术家与当地民众、艺术家创建直接互动的场所,在体验互动中展现中华美学、塑造国家形象。

范红

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做好国际人文交流与有实效的对外传播工作应有三个重点:首先,以文化身份为内核,对中华文化艺术谱系、价值内涵以及艺术形象进行梳理,提炼并建构清晰的文化艺术形象定位与文化身份,避免中华文化艺术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的形象模糊。其次,建立中华文化艺术的内容支撑体系。培育与挑选容易被国际受众接纳和喜爱的内容,不仅要包含传统的文化艺术项目,更要有体现当代中国人精神追求与审美价值的优秀内容,要精心挑选最能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艺术作品,明确我们自己到底想向国际受众表达什么,尽快改变他们对中华文化艺术的刻板印象。其三,加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性转换与传播。重视将艺术性与当代生活相结合,提升艺术工作的专业性,重视发挥艺术家个体进行国际交流的桥梁作用,同时运用国际通用的艺术话语,整合虚拟传播与空间传播等传播手段,通过优美精湛的艺术形式以及多元而通畅的传播矩阵、向国际受众展现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艺术文化 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纸的艺术读者·校园版(2018年13期)2018-06-19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中国德育(2016年24期)2017-05-27因艺术而生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艺术之手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什么是文化公务员文萃(2016年2期)2016-02-26融入文化教“犹豫”等黑龙江教育·中学(2009年3期)2009-04-16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雕塑(2000年4期)2000-06-24文化之间的摇摆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推荐访问:之美 中国 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