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论人与自然关系角度下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

2022-03-18 10:33:06公文范文
陈钱炜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经济;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经济循环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

陈钱炜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经济;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经济循环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054 — 04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尤为突出。无论是人类社会的生存还是发展,永远绕不过经济增长这一直接影响因素。人类在地球上栖息繁衍所依靠的是经济持续增长,但经济增长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其帶来的收益与代价始终并存。

从传统的经济主义视角上来看,经济增长几乎等同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类观点认为经济可以决定一切,常用经济成就作为评判人类活动的标准。此处所提到的经济成就,一般指的是经济水平的提升,衡量经济水平提升的尺度,或者说对于经济指标的增长,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来判断。“从经济主义的发展眼光来看,只管毫无区别地使用GNP一类的累积指标来衡量所有市场交易过程的好坏,而不管它们是生产性的还是非生产性的或是破坏性的。不分青红皂白地开掘自然资源来增加GNP,这就好像一群病人拼命滥用药物和医疗设施一样,药量和费用不断在增加,但病人健康状况改善如何就不得而知了。”〔1〕经济增长使当代人与后继者均可受惠,最基本的体现便是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其所需的代价又是多样且沉重的,基本表现为众多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不可逆的污染,这对当代以及未来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有着广泛且严重的影响。

上述所提到的这种经济模式明显缺少了社会与自然环境两大要素,导致其后续发展中出现了“自然——经济——社会”这一体系不可持续发展的严重扭曲的状态。众所周知,整个自然界是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人类生活在其中的整个客观世界,它由两个部分所构成,分别为:人类还未涉及到的、人类仍未在内活动的自在自然,以及人类已有所活动的、并留下人类活动痕迹的人化自然。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由“人——社会——自然”构成,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此时,经济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且基础活动,是该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并无法排除。因此生态经济应运而生。生态经济顾名思义,是指生态与经济相结合,或者表述为经济学原则与生态原则相结合,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代表人类的经济活动除去经济增长外,还包括社会公平正、改善环境质量等,以此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人——社会——自然”的系统中,由于社会是因人而存在,因此,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则是该系统中的核心与实质。

一、生态经济的本质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由人类生产、劳动实践活动引起和完成的,而人与自然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所体现出的关系。同时,人类的生产与劳动实践,实质上包含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经济活动。从此等角度上可以看出,一般生产过程可视为劳动过程来进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从这一角度思考,认为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两者相互交织、统一的状态,以及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两者相互交织、统一的状态,均可将其视为社会生产与再生产。随后,马克思恩格斯在此基础上,认真探讨了在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运动中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被破坏的物质循环。该观点由物质循环角度切入,以此提出物质循环的生态利用原则,为当今世界发展循环经济这一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一)社会生产与再生产下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

在研究人类劳动过程时,马克思曾提出人类的劳动过程就是一般生产过程,并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提出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经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均是在生态系统中进行的。

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来看,这种物质交换的过程实则为人类生产与劳动的某一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的某一部分。鉴于部分可作为整体反映的部分特性,在该意义上可抽象地将其视为等同于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也就是世人常说的自然生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常所言的社会经济过程,即一定的生产关系实现的社会物质交换过程,通过生产关系,将该过程得以实现。综上可知,社会生产在现实中,可由自然生态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两者之间的渗透结合、以及继发作用来表现。通过社会生产两种形式的同时发生与相互作用,即自然形式与社会形式的同时发生与相互作用,马克思提出了生产过程中,有关于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观点:自然形式的社会生产归其本质可看出其自身的自然属性;社会形式的社会生产则可以体现其自身的社会属性。马克思的这些观点,无一不体现社会生产过程的特质,实则可表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本质表现为经济生产与再生产、自然生产与再生产,从而从生态经济的根源上对其本质进行了剖析。

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机器大生产时代,在劳动辩证法的基础上,马克思曾经明确地提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2〕的科学论断。作为农业生产的本质,农业生态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与农业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将其农业生产内在的运行机制、实质得以展示。马克思认为当一定的农业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之间产生某种交换的过程时,便可将此过程理解为农业的生产过程。这是鉴于马克思对于农业经济系统与经济再生产、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关联所得出的。当然,无论期间的发展状况如何,人类社会的生产都无法摒弃自然界,必须以自然界为基础,其物质保障就是自然再生产。随着经济再生产的发展,自然再生产也开始逐渐形成、发展。马克思的社会生产力理论不仅提出了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关系,即整个经济再生产过程和自然再生产过程的统一,还规定了自然界的自然再生产过程是人类社会生产中应当所包括的。马克思提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3〕可见,人类社会生产需要按照自然界的其他自然存在物的需要进行,不可以仅按人的需要和目的进行,需要做到社会生产的全面化。改变自然物质形态的经济生产与再生产是需要人类去从事的,同时也要保护自然生态的生产和再生产,尽可能地再生产自然界的可再生资源,“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4〕。由此可见,现代社会生产引发生态危机的重要经济根源就是没有正确认识自然,没有认识这社会生产的生态经济本质。

(二)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协调统一下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

马克思将社会生产与再生产划分为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同时,还将劳动生产力划分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其认为劳动生产力就是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的协调统一。这也是后人对于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总结出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点。马克思曾明确提出过“自然力”或“自然生产力”概念:“劳动的自然生產力,即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一样,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5〕。可见,马克思在提出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把无机界没有劳动者直接介入的生产力归结为自然生产力,在马克思看来也可以统称为“单纯的自然力”或“无机界生产力”。

根据马克思对于自然力的表述,他进一步论述了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在分析劳动过程的自然基础和自然条件时,马克思把它们“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6〕。“人本身的自然”与“人的周围的自然”为形成劳动自然生产力,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同时作用,从而形成了劳动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整个过程需要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只有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纳入巨大的自然力,才能解放出越大的自然生产力,只有促进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才能提高整个劳动生产力。因此,马克思认为在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7〕。

鉴于上述所提的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所具有的制约及决定作用,便不得不提到自然生产率与社会生产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绝对地租时曾提到“自然生产率”的概念。马克思指出:“而在农业中(采矿业也一样),问题不仅涉及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社会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可能有这种情况:在农业中,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仅仅补偿或补偿不了自然力的减低,——这种补偿总是只能起暂时的作用,——所以,尽管技术发展,产品还是不会便宜,只是产品的价格不致上涨得更高而已。”〔8〕马克思在此处将“自然生产率”与“社会生产率”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进一步论证。在马克思来看,单位时间内无机界自然生产投入与产出的比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可以构成社会经济生产率。因此,“自然生产率”比“社会生产率”更为基础、更为根本。一旦社会生产力种缺少或没有自然生产力时,无论如何提高“社会生产率”,总体生产率也无法提高。

(三)社会经济循环与自然生态循环相统一下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

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中,物质循环及废物循环利用的思想是由马克恩格斯开拓性地提出的,他们的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理论得以进一步地深化,与此同时,也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论述可以看出,人类和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实际上便是马克思所认为的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运动过程,这也就意味着人类经济活动会需要先向自然界索取物质,待人类满足自身的需要后,剩余的、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非自然原有的、已经改变了形态的物质,便不再有用。然而,这些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在排出后并未进行有效地处理,也无处可去,只能将其返回于自然界。汇聚在自然生态系统这一有机体中的排泄物,再为经济系统的经济循环提供自然物质,不断地进行社会再生产运动。就这样,人类不断往复循环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形成了这种物质循环关系。从现实角度来看,这种物质循环需经过自然过程与社会过程,与此相对应的是物质循环需要采取生态循环形态与经济循环形态。但仅仅经过这两个过程、经历这两种形态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物质循环需要同时出现在自然过程与社会过程之中,这也意味着物质循环需要以生态循环形态及经济循环形态两种不同形态同时处于上述两个过程之中。换言之,物质循环体系中需包含经济循环和生态循环这两个循环阶段,两者并存的同时,又可以相互继起,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运动便以此形成。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生态循环和经济系统的经济循环之间的相互转换、循环运动,可视为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运动的物质循环的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城市工业污染是因为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主要集中于城市,从而使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出现断裂,物质循环与转化定律被违背,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运动的物质循环被破坏。因此,在生态经济系统中想要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在各自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经济“双循环”的有机统一与良性循环互动,就必须化废弃物为原料,并有效地消除物质循环过程中的污染物质。在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上,马克思、恩格斯的物质循环生态利用思想,为消除物质循环与转化过程中的污染物质,实现废物资源化,解决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断裂,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开创了理论先河。

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的有效途径

经生态经济本质的思考研究可以探知,生态经济实质上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经济模式转变。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在原有经济模式促使财富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促进在财富、经济方面的平等分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良性转变,促进人类生活方式的优化,同时又能维护生态潜力,保证后代发展可以拥有较好的环境,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绿色发展水平。在我国国情下发展生态经济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遵从生态经济规律

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采取与当下、当地相适应的、科学的生态学思维,在原有经济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以遵循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为底线,因地制宜,根据国情与地区的生态资源特点进行整合,调整生产力结构,不断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在生产关系适应当下的情况下,遵从物质循环、转化和再生规律,顺应自然法则,从而达到生态平衡、经济与生态平衡的经济再生产。

(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生态经济作为经济模式的一种转变,效益仍旧是其主要的概念,但在生态经济的大前提下,需要对效益进行重新限定。生态经济的效益实际上指的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展生态经济的目标是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但现在的世界经济在计算效率时,并未考虑地球的生态价值,因此,可以说现行经济的效率以除去资源和环境质量的价格计算,是扭曲的效率。这种不能持久的做法是在挥霍我们的未来,是在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埋雷,而非给予后代“绿色银行”。

(三)经济转变与人的转变

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转向生态经济,其实质是人的转变,是以人的价值观为先导的转变。想要进行这样的转变,需要将经济的发展问题置于价值观的高度进行考量,从道德、哲学的角度,从意识形态方面进行潜移默化地渗入,配合一定的政策规定,才有可能真正完成这样的转变。对于该问题的认识,无论以前如何滞后,在当下、在新时代,我国乃至整个世界都需要从过往中汲取经验、教训,痛定思痛才能向前迈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引领群众有了正确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应用体现了生态观与经济增长的结合,也促使全社会进一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三、结语

在以往观念中,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实则为生存与发展。不过,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绝不能只是简单的生存与发展,而是要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下,利用好生态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栖息繁衍、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探寻出一条永续发展的道路。早在习近平总书记海南考察时就提到:“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全国生态文明当个表率,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好的民生福祉。”〔9〕可见,生态文明不单单只是生态、也不仅仅只是文明,更是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10〕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价值取向,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在各个领域的运用,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发展美丽中国的目标进一步地提供前进的绿色引擎。

〔参 考 文 献〕

〔1〕弗·卡普拉.转折点:科学、社会、兴起中的新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29,14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8-399.

〔3〕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9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2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0.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62.

〔8〕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67.

〔9〕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时的讲话〔C〕.2014.

〔10〕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时的讲话〔C〕.2014.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生态经济人与自然 荀子“人与天地相参”的生态审美观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3期)2018-07-09河北省生态承载力与产业转移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年6期)2018-03-03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蕴人民论坛(2017年36期)2018-01-15贵州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分析科学与财富(2017年33期)2017-12-19浅析设计存在的现实意义丝绸之路(2017年18期)2017-09-22浅析《浅滩》中不同角色对于自然的态度文学教育(2017年7期)2017-07-08土地经济持续利用机制的研究新农村(2017年5期)2017-05-22论《呼啸山庄》中的两性关系及人与自然之关系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12期)2017-03-20浅析毛泽东生态经济思想对社会生态文明的影响世纪桥(2016年9期)2016-10-12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对我国绿色发展的启示理论观察(2016年5期)2016-06-02

推荐访问:人与自然 马克思主义 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