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辩证分析的写作赋形与说理路径例说

2022-03-22 11:33:02公文范文
郭传斌摘要辩证思维要转化为议论说理行文的辩证分析之法,就需要抓住辩证思维的核心方法加以写作赋形,确立

郭传斌

摘 要 辩证思维要转化为议论说理行文的辩证分析之法,就需要抓住辩证思维的核心方法加以写作赋形,确立富有实践价值的议论思维结构,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一分为二正反合”分析思维模型。根据“正反合”方式的不同,尤其是“合”也就是对立之统一的结合点的差异,则可以细分之为“兼容互补合其正”“平衡两端守其中”“辨析分殊归一理”“相反相成循其变”等类,形成类型不同又紧密关联的具体说理路径,以便灵活运用于審题立意、构思行文的写作实践中。

关键词 一分为二;合正互补;平衡执中;分殊一理;反成循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第二部分“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第四部分“课程内容”第六小节又强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辩证思维的发展成为新时代语文课标及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的关键内容,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一维。但在具体的教学落实中还需做更为深入的研究探讨、细化实化。

辩证思维内涵丰富,其中最为重要的思维方法论就是一分为二。唯物辩证法所说的“一分为二”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可分为两个互相对立和互相统一的部分,这其中既有矛盾双方的对立和排斥,也存在双方的联系和统一,以及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在辩证思维视野中,一切发展过程都可分为三个有机联系着的阶段:第一,发展的起点,原始的同一(潜藏着它的对立面),即“正题”;第二,对立面的显现或分化,即“反题”;第三,“正反”二者的统一,即“合题”。正题为反题所否定,反题又为合题所否定。但合题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或扬弃。合题把正反两个阶段的某些特点或积极因素在新的或更高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正反合”是辩证思维在方法论层面上的高度概括,简洁明了又内蕴丰富。

“一分为二正反合”对于议论说理写作中的辩证分析富有极强的启示意义,为辩证思维落实到实际议论文写作中提供了重要而切实可操作的实践思路,试举例分析之。

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怀

——辩证看待社会发展与问题之五

“如今的青年怎么了”,近来,关于青春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有声音批评,本是最富朝气锐气、最有权利做梦的年轻一代,不少人却陷入利益的羁绊,精致利己而老于世故,热衷实惠而耻谈理想。

实际上,时常陷入利益羁绊的又何止青年?一事当先,做还是不做,往往悉心思忖;分内工作,竭尽全力还是敷衍塞责,尚得仔细权衡。得与失,取与予,风险与收益,付出与回报——在利益的坐标系上,很多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演绎着价值排序,精准计算着投入产出。一切似乎都进行得准确顺畅。只是,当物质的欲望填满生活,利益的喧嚣遮蔽生命的星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也会惘然惆怅: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

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除魅”。对利益名正言顺的主张,让人人得享发展成果,“利益觉醒”可说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马克思早有断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刻意回避利益,岂止是陈腐迂阔,离开利益的齿轮,世界将空挡滑行。对个人也好,对社会也好,都如小平同志所言,“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但是,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只在意自己的人不会在意公共问题,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不会关心社会福祉。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便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拥趸,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不是吗?毒奶粉泛滥,地沟油盛行,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

志愿服务,主动回报社会,却被猜测其中掩藏着利益动机;应对灾难,企业献出爱心,却被揣度背后有着利益交换。杨善洲图什么,用利益的逻辑说不通,就斥为“傻瓜”;郭明义为什么,用功利的尺子量不了,就断言“神经病”。利益的风暴撕碎了悬在一些人头顶的崇高云层,人不过是欲念死海中一个小小的漩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与实利挂钩的理想不是“做作”、便是“矫情”,利益于是成为时代价值的“粉碎机”,让我们的社会只剩诛心之论,难言感动信任。

这是现代版的义利困惑,也是堕落版的利益考量。走出了“耻于言利”的时代,难道就一定要抛弃“时刻准备着”的理想?经历着“利益解放”的大潮,难道就一定要放弃“为了全人类”的信念?拒绝利益主义独步天下,理想情怀又该何处安放?

就像文学家所说的那样,“理想有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却可以借着星光在人生海洋中远航”。确实,理想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能帮我们找一个优厚的工作,领一份体面的薪水。甚至一个有理想的人,活在当下,会比别人更觉生存的困难与尴尬。但是人若没有了理想,生命将走向何方?我们赞颂希望“让人类远离饥饿”的袁隆平,我们钦佩把汗水洒落山间邮路的王顺友,实际上是赞颂一种更饱满的意义、钦佩一种更丰盈的人生。循着理想的星光,我们才能跳脱一己得失,眼界更远、胸怀更大,找到一个更持久、更深刻的生命出口。

“唯意志论”者固然举步维艰,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样苍白无力,“喻于利”不是开启幸福的万能之钥,“喻于义”才能推开梦想的必然之门。构筑精神的高地、留存理想的底色,才有灵魂的原野郁郁葱葱,文明的河流碧波荡漾。这就是为什么写出《国富论》的亚当·斯密,更看重《道德情操论》,也是为什么社会的改革者,既需要现实主义的利益考量,更需要理想主义的勇气担当。

翻开历史,越是大发展、大变动的时代,越需要有超越个人、超越利益的理想。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执着信念,法国大革命中民主自由的热烈追求,20世纪初叶席卷世界的红色狂飙,都曾是导引时代前进的旗帜。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尤需在物质利益之外,多一份理想情怀。借用叔本华的一句话,它是对每个时代伟大事物的同一性和连续性的信心,是对一代代人的变化和衰退的抗议。

(选自2013年05月24日《人民日报》)

这篇有着显著辩证色彩的典范时评文,充分体现了“一分为二正反合”分析思维模式的运用。文章起始段首先摆出引发热议的社会现象,紧跟着第二段通过列举式描述强调其存在的普遍性,同时于矛盾中发现问题:利欲满溢的时代,为何还会惘然于“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

在确立论题之后,文章首先对“利益考量”一分为二,先从正面说求利的正当性,然后重点对其反面——“利益的追求绝对化”展开分析,强调绝对化利益追求所带来的一系列恶果——良知丧失、底线崩塌,从后果危害角度突出求利绝对化之弊、之不可行,紧接着又另起一段以列举形式展示其对时代价值极富破坏力的“解构”,作为补充强调。

第一层“正反”针对“利益考量”一端展开:正面,求利正当;反面,“唯利”有害。然后两两对举,以反问加设问形式把问题引向另一端,过渡到下文对“理想情怀”的辯证分析。

针对“理想情怀”先引名言正面肯定,接着退一步,指出“理想无用”,缺乏实用价值,这是从反面论证。转折引向正面,强调理想对于生命对于人生的意义价值。理想无用,理想有益,构成第二层次的“反正”。

“合”则要待下一段综合“利益考量”“理想情怀”两端完成,行文两两对举辨析,最终把其中的积极因素在更高的层面上“合”起来,推出“既需要现实主义的利益考量,更需要理想主义的勇气担当”这一结论,开始提出的问题、中间引出的困惑就此顺利得解。最后一段又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加以强调,更突出当下“多一份理想情怀”的重要性。

简化一下,文章的基本思路结构可以用三句话加以概括:利益考量有其正当性(正),但利益追求绝对化,利益主义独步天下必将把社会带入底线崩塌的境地(反);空谈理想情怀当然是了无一用(反),但也正是理想,让人生意义充盈饱满(正)。当今时代,既需要现实主义的利益考量,更需要理想主义的勇气担当(合)。

“正反合”的辩证分析思维,微观可以形成小的议论单元、议论层次,宏观则可以用于建构议论说理篇章结构。其思维结构就是:首先把分析对象做一分为二的切分,寻找矛盾对立,确立论题;执其两端展开有侧重的正反辩驳分析,分析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具体条件的限定,从中寻找对立两面的恰当结合点;最后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辩证统一,以求有效解决问题。一重对立关系,分析自然是单一层次“正反合”往往就可以解决问题;若是双重或多重矛盾对立,则需要进行复合式“正反合”辩证分析,也就是需要各自一分为二,取其合理点,再行辩证统一,如此分析对于解决问题才能切实奏效。《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怀》正是用了复合式辩证分析。

“一分为二正反合”作为辩证分析说理的基本模型,依据其“合”的不同,也就是对立统一的结合点选择的不同,可以再行进一步辨别,细分其类。

一、兼容互补合其正

《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怀》一文在“合”的部分针对上文的分析作了一个总结,先说空谈理想举步维艰,唯利是求也苍白无力,排除掉“利益”“理想”两端各自的反面、负面因素,再突出它们各自蕴含的积极因素,从而把其中的“正”的一面在更高层次上“合”起来,这才得以推出“既需要现实主义的利益考量,更需要理想主义的勇气担当”这一结论。

矛盾两端存在既对立又互补的特点,分析过程中可以就其正反两面进行辩驳辨正,驳斥其反,确立其正,最终使之各自正面相叠加,兼容互补合于其正,得出正确结论。需要注意的是,针对现实现状某些条件,行文往往必然有所侧重,而非平均用力。举例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丰衣足食,生活无忧;昔日,粗茶淡饭,其乐融融。现在,电动玩具,精致有趣;昔日,自制沙包,练手练脑。现在,医疗器械,准确诊断,科学治疗:昔日,乡村医生,望闻问切,治病疗心。现在,微信问候,电话关怀,快捷便利;昔日,书信往来,焦急等待,情深意切。

40年改革开放,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舒适与满足,也感受到一些东西的远去与消逝。社会的变迁,给你带来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辩证分析:

这则作文题的“题料”主体部分由多则现象描述类材料组成,“现在”“昔日”对举出现,略显驳杂。但稍作梳理不难发现,虽然两类现象描述都在突出各自的“好”,但引导语中“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舒适与满足,也感受到一些东西的远去与消逝”明显是在检讨反省物质丰富、技术进步的现代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缺憾,这缺憾的纠正恰恰又指向“远去与消逝”的“昔日”,这就形成一组富有张力的对立关系。“一些东西”指向“昔日”生活所彰显的精神、情怀、人情味等。据此就可以做出此题立意的辩证分析了。

现时代,物质丰富、技术进步,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舒适(正),但也让我们倍感精神失落、情怀空寂(反);往昔时日,物质匮乏、贫穷落后、生活艰难(反),但往往人际交往绵密和谐,真诚快乐、情味浓厚(正);新时代,我们既要乐享改革发展带来的便利舒适新生活,也要承继往日美好,牢牢守住情怀,诗意栖居于精神的“桃花源”(合)。

需要提醒的是,行文还需紧紧围绕“40年改革开放”这个点来展开分析,体现出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现实主题的思考。

二、平衡两端守其中

中国传统讲中庸之道,讲过犹不及;辩证哲学也主张平衡适度,强调物极必反。这里边的思想精髓就是平衡适中,恰到好处。这个分寸的把握,在说理分析中恰如中庸之道所强调的处事原则那样,需要:坚持“中”,戒其“过”,勉其“不及”。

《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怀》文中分析“利益考量”和“理想情怀”都有“守中”思维的运用。“但是,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是讲利益考量要适度,不过分;“理想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但是人若没有了理想,生命将走向何方?”在说理想情怀也功用有限,不能过执,但也不可不讲。这都是 “平衡守中”辩证思维的具体体现。

辩证分析“平衡两端守其中”的思维路径,首先要确立矛盾对立的两端,然后对两端各自一分为二,由此出发寻其各自的极端过分情形,得二概念形成另外两端,这样就构成了四个端点,圈出本论题之下的议论说理空间,就可以据此展开分析了:既反对其过分一端,也反对其不及一端,而要坚守其中,寻找恰到好处、平衡适度的“中”点。四端结合,辩驳辩证,最后分析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精致华美的睡袍,他感到非常开心。回家后他迫不及待地穿上睡袍,在书房里走来走去,想要体验穿新衣的快乐。可是,很快他就快乐不起来了,家里的旧式家具、污糟地板以及各种陈设在新袍子的衬托下显得十分不和谐。他再没有心思去感受袍子的舒适和华贵,而是赶紧把家里的陈设都换成新的,以求跟新袍子相匹配。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思路例析:

上述材料的两个核心关键词可以概括为“得新袍之乐” 和“求匹配之苦”,这也构成了题料所涉及的具体对立。题料叙述客观无倾向,无明显对错之分。可以考虑进一步往上位找到其具有普遍意义的抽象概念,例如“积极追求”和“知足常乐”,由此确定矛盾对立的两端。再分别将此两端一分为二:积极追求过度(知足常乐不及)即“贪得无厌,欲望膨胀”;积极追求不及(知足常乐过度)即“不思进取,裹足不前”。由此得出另外两个端点。平衡两端执守其中,可就此立意:积极追求但不能贪得无厌、无限膨胀,知足常乐但不可不思进取、裹足不前。如此辩证分析,寻求对立统一,则可解决题料中蕴含的问题,得出正确结论:知足而常乐,看淡人生得失;知不足而常进,用奋斗成就美好未来。

三、辨析分殊归一理

“理一分殊”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命题,引用到辩证分析写作中,则指向在辨别区分矛盾对立双方的“分殊”过程中寻找超越于矛盾对立之上的、更高的“一理”,从而成为“一分为二正反合”辩证统一的一个思维向度。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

②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文天祥《念奴娇》)

③四十年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从跟随世界走向引领世界。

④某居委会主任由 “致富带头人”蜕变为贪污腐败分子;某演员由知名明星变成了偷税漏税“名人”。

⑤“退休干部楷模”杨善洲,用二十年时间改变荒山,但不变的是他一生为民的执着和信念。

⑥十九大报告中主题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面对如此题料,可以先把六则材料做一下分类梳理,材料①③④从“变”的角度说,两正一反;材料②⑤⑥则主要是从“不变”的角度讲,但②⑤同时又含有“变”的一面。显然其中蕴含的论题就是变与不变,再对材料做一下综合分析,则很容易得出类似“该变的要变,不该变的要守”这样的结论,但这样的结论明显失之于简单化,既不能解决问题,也缺乏说理分析展开的空间。要想展开议论、深入分析,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该变的,哪些又是不该变的,界定其内涵与外延。落后面、弊端、阻碍世界发展的自然要改要变,积极正面的、促进发展的当然无需变。然后在对变与不变的分析过程中追寻二者矛盾背后更高维度的,起一统“分殊”作用的关键因素、核心标准,水到渠成推出“一理”——“关键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能否促进民生改善”,如此问题自然解决。

四、相反相成循其变

老子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意为一切矛盾都会相互转化,相反而相成。“‘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相互排斥,或互相斗争。‘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同一性。” 矛盾的对立转化必然是有条件的,要解决问题,要做出合理的判断,就需要展开具体分析,所谓具体分析,就往往指向在具体情境中针对矛盾对立的斗争转化展开具体、全面、深入的多方面条件归因分析。

《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怀》对“利益考量”的重点分析就贯穿着相反相成思维的运用,“考量利益”走到“精致的利益计较”“唯利是图”,其间关键一点恰恰就是“理想情怀”的缺失。物有正反,相反相成,其变可循,同时也可资利用以展开辩证说理。例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的青山绿水在哪儿?有人说,在有禁忌的地方。那里的人奉树为先,敬林若祖,生怕违逆神灵,冒犯风水。

中国的发展靠什么?靠改革开放。有人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其实就是不断打破一些传统禁忌的过程。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这个题目要解决其中如何选择的问题,要展开深入的辩证分析说理,需要从多个角度考虑。

首先要充分运用“一分为二”思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有积极的一面,也必然会有消极的一面,物极必反,过犹不及。针对其中矛盾的两面,再进行“二分”:守禁忌,固然可以留下青山绿水,但固守禁忌,则会束缚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破禁忌,勇于改革,自然会促进社会进步,但盲目突破,不知节制,最终要面对的必然是灭顶之灾。

从兼容互补的角度看,社会发展既要打破传统、改革开放,也要懂得敬畏、有所禁忌;不仅要守住禁忌,还要有所突破、向前发展。

平衡两端,执守其中,则需:既要守禁忌,但又不要太过固守、故步自封;既要破禁忌,改革开放,但也不要盲目冒进、非理性发展。

至此,矛盾辩证、问题分析都有了,但到底怎么选择?如何解决?好像还没有明确到位的回答。这就需要考虑“相反相成”,进一步展开矛盾对立转化的条件归因分析:在一定条件下,矛盾一方会向其对立面转化,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对转化的可能性与所需条件的具体分析中权衡把握,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守禁忌”如何轉化成促发展的因素?“突破传统”怎样才能走向接续传承之路?在追问与探寻中不难找到问题解决之道:心怀敬畏,择守禁忌;理性突破,适势改革;深刻转变发展方式,让整个社会走上可持续、绿色发展的正确轨道。

由上可见,辩证分析说理首先要一分为二以立定矛盾两端,确准问题症结所在,然后在辩证求“合”中寻求问题解决之道。辩证思维的细分只是为具体区别其中所蕴含的思维结构的差异性,分类是为了便于把握,在审题立意、构思行文等具体写作实践中,合正互补、平衡执中、分殊一理、反成循变四种辩证分析会分别涉及,或依次推进或综合运用或有所侧重,要旨在于最终解决问题,实际怎么用还要视具体论题的方向、特点而定。

〔本文为山东省淄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高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读写共生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ZJZ002)的成果之一〕

[作者通联:山东淄博第四中学]

推荐访问:赋形 说理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