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词如画

2022-04-09 12:11:46公文范文
王万发申敏摘 要:文学与图像的结合历来有之,它们之间相互借鉴、彼此融通构成了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奇妙景

王万发 申敏

摘  要:文学与图像的结合历来有之,它们之间相互借鉴、彼此融通构成了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奇妙景观。至宋代,画与词结合紧密,宋代题画词是两者结合的重要产物。词人将自己对原画产生的视觉感受,通过词句还原画作,或者构建词人心中之画境,读题画词便会在脑海中浮现出画之境。题画词作者在构建画中之境时,通过运用透视与设色等方式,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将画作的视觉效果呈现在脑海之中。

关键词:词画结合;宋代;题画词;透视;色彩

一、引言

题画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题画词是指题写在画作之上的词,广义的题画词则包括画内与画外的题词、吟咏画作词、与题画相关的唱和词。最早出现的题画词应是南唐后主李煜为卫贤《春江钓叟图》所题写的《渔父》词两首。《图画见闻志》记载:“张文懿家有《春江钓叟图》,上有李后主书《渔父》词二首。”[1]题画词发展到宋代,包括苏轼、秦观、陆游、辛弃疾、吴文英等人在内的60多名作者创作出了140多首题画词与题画组词。

“词是视觉性非常高的文学形式”[2],每一句都有很高的独立性,一句可以构成一个画面,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282,这三句让读者眼前浮现出江水激流、浪花奔腾的动荡开阔的如画之景。即使将它们拆开,读者也能根据每一句联想到一个独特的意象或者画面,视觉性非常高。题画词是词画结合的产物,它的表达更受到画的影响。宋代题画词借鉴了绘画的创作形式,吸收了绘画创作的艺术手法,如透视和设色,提高了题画词构建画境、再现画作的表现力。词人观画到创作题画词,把图像转换成语象,以词句引发读者的联想,传达词人的“言外意”,使得读者在情感上获得共鸣。词人从视觉出发,力求打造具有绘画美感的题画词,加深读者的审美感受,使读者阅读时面前如观真画,眼见真画中真境,在精神上获得满足、愉悦,并通过对“言外意”的解读,在情感上与词人产生共鸣。词人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描摹画作、再现画境,并表达观画之感。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势必会在脑海中唤醒视觉感官,对词中之画境的透视与色彩的构建,增添了更鲜明的视觉效果,使得文字间充满生气,自成一个场景,吸引读者走入其中。

二、透視

题画词为提升视觉上的空间感,借鉴绘画的表现方法,时常以由远及近的方式写景,如刘过(一说作者为张翥)《行香子(山水扇面)》,词云:

佛寺云边。茅舍山前。树阴中、酒旆低悬。峰峦空翠,溪水青涟。只欠梅花,欠沙鸟,欠渔船。

无限风烟。景趣天然。最宜他、隐者盘旋。何人村墅,若个林泉。恰似欹湖,似枋口,似斜川。[3]2158

此题画词上片由远及近写画中风景,下片词人表达对画的见解并抒发自己对隐居的向往之情。开篇描写远景云天掩映佛寺,近景山前有茅屋酒家,透过树荫瞧见低垂的酒旗。再望向远处山峦连绵青翠,又环顾四周溪水潺湲。后又道出此景少梅花、沙鸟与渔船,但天下无完美无缺之境,“只”一字又透出画面构图的巧妙,只因“欠”缺这些景致,才使得画面疏密有致。不加修饰、景致天然恰似“欹湖”“枋口”“斜川”。词人用典故来联系画中之景,给读者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更是表达了词人对此“无限风烟。景趣天然”之境的无限向往。

题画词除对绘画由远及近透视方法的借鉴外,还借鉴了散点透视法,将移动的视点描绘在同一画面之中,并将景物有机地组合。如陈德武《水调歌头(题杨妃夜宴醉归图。上写秦虢二夫人、贵妃抱婴于马上)》,如同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词人在游移的视点中,刻画了盛大的宴会场面,词云:

日色隐花萼,清夜宴华清。梁州新曲初就,锦瑟按银筝。中坐太真妃子,列坐亲封秦虢,歌笑尽倾城。百斛金尊倒,一醉玉山倾。

扶上马,东小玉,右双成。绛纱笼烛高照,宫漏已三更。抱得禄儿归去,酒醒三郎何处,忽听鼓鼙惊。可惜马嵬恨,不得寄丹青。[3]3456

由词序可知,词人观《杨妃夜宴图》,词意勃发,写下这首题画词。词的上片写画中夜宴场景盛况,下片写画中人物宴后醉归之态,并以一种批判态度审视图画,意在告诫需铭记历史教训。在这首题画词里,词人借鉴绘画的散点透视法,将一个个游移的视点连成动态的画面,更好地表现了夜宴场景的盛大及热闹。题画词开篇两句介绍夜宴时间及地点,画面感极强,场外日色西沉,花萼楼隐没在暮霭之中,视点一转华清宫内正举办一场夜宴。此时宴会上正弹奏着教坊新曲“梁州令”。再看席间主要人物,正坐着杨贵妃,列坐杨贵妃的两位姐姐,秦国夫人与虢国夫人,整个宴会上一片欢声笑语、歌舞升平的景象。随着时间流转,宴会上金樽百斛都被饮尽,众人皆酒醉。接下来镜头转换到醉归场景,贵妃由仕女扶上马,随行时灯火高照,此时已是三更天。“抱得禄儿归去”,带有明显的批判意味,“禄儿”安禄山是据画中杨贵妃抱婴所转换,杨贵妃酒醒后不知唐玄宗身在何处,突然被战鼓声惊起,这里暗指安禄山在渔阳起兵作乱。最后词人表达出可惜马嵬之恨,在此丹青之上不能表现。全词对画作的描述如行云流水,以一个个游移的视点,如切换的镜头,写出时间的流逝、场面的宏大,词人带领着读者经历这场宴会,并回顾历史,谨记教训。

除散点透视外,题画词作者往往还借鉴“三远法”,多角度、多层次描述画境。“三远法”是郭熙总结前人创作经验以及自身创作实践之后所提出的,“高远”“深远”与“平远”让画家与观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山水有着更全面的认识,画家通过不同的方位观察获得的不同视觉效果,将其付诸于笔墨,从而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词人在描摹还原画作时,为将图像转化为语象,需要尽量保持画面的空间感与层次,所以词人在创作题画词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汲取这种构图技巧。“三远”之中,词人尤爱“平远”,如蔡伸《踏莎行(题团扇)》中的“落日归云,寒空断雁。吴波浅淡山平远”[3]1019、张炎《清平乐(题平沙落雁图)》中的“平沙流水。叶老芦花未。落雁无声还有字”[3]3519等。“平远”有着空阔的境界,在阅读题画词中时,读者能够跟随语境,远望向长空,渺茫的远方寄托着无限的神思。

三、色彩

词人为再现画境,将对原画作色彩进行还原,或是还原物象之本色,题画词创作常借鉴绘画对于色彩的运用。南齐谢赫提出了绘画法则“六法”,其中“随类赋彩”就是关于设色用彩的问题,即色彩的运用要根据图绘对象的具体性状加以表现。题画词中对色彩的描述虽不能以肉眼直接观察,但是根据以往人们的视觉观察经验,题画词中对物象色彩的描摹,读者可展开联想,在脑海中展开特有的图画。如杨无咎的《柳梢青》,其所题原画作《四梅图》为墨色纸本长卷,画上只有墨色,杨无咎却通过补题的题画词为读者在脑海中填补了梅花的彩色。

杨无咎善画松石梅竹,尤精于墨梅,其文学造诣也很高,著有《逃禅词》一卷。杨无咎的《四梅图》是应范伯端之请画四枝梅,“一未开,一欲开,一盛开,一将残”[3]1206,并在画完之后补题词《柳梢青》四首。在这里选取《四梅图》的第二段“欲开梅”(如图1)所题写的《柳梢青》第二首“欲开”来看杨无咎如何将画上墨梅写出真颜色,词云:

嫩蕊商量。无穷幽思,如对新妆。粉面微红,檀唇羞启,忍笑含香。

休将春色包藏。抵死地、教人断肠。莫待开残,却随明月,走上回廊。[3]1206

画上“欲开梅”的花朵用圈花法以墨线勾出花瓣,画树干用飞白法加皴法,画新枝则以挺秀的直线条一笔写出,干净利落。杨无咎的画上墨梅本为墨色,墨色变化丰富,而他题词中欲开梅花则用一系列的类似色描写出来。并且他将嫩蕊欲开的梅花比作如面新妆的少女,给读者带来更新奇的感受。少女粉色脸颊上微微泛着红晕,浅红色的嘴唇欲张羞启,忍着笑容,独自含香。画上墨梅纯用墨色,而题画词里梅花颜色的描写就有“粉”“红”和“檀”,那含苞欲放、微微漏出花蕊的梅花就犹如蕴含无限幽思情态的少女,写出了欲开梅的神韵,让人在脑海中不禁涌现出含春少女的形象与枝头含苞欲放梅花的画面。下片转而写“我”,对着梅花说:不要将自己的春色给藏起来,要“抵死地”教人销魂断肠,应趁着这春色正好,切不能失去这赏梅的好时光,此刻就应随着月光,在回廊上好好欣赏这梅花。

赵师侠《柳梢青(荼屏)》,用近似色写出荼蘼盛开的时节,并用对比色描写荼蘼的性状。其上阕云:“红紫凋零。化工特地,剪玉裁琼。碧叶丛芳,檀心点素,香雪团英。”[3]2082“荼”即为荼蘼,开篇交待荼蘼花开的时间,即“红紫凋零”时,红、紫同为暖色调,颜色相近,先由这两色联想百花盛开的春景,突转到“凋零”,任拙斋《酴醾》诗言“一年春事到荼蘼”[4],春日百花开尽之时,荼蘼登场。题畫词再以绿色与白色的对比写一丛丛的绿叶衬托雪白的荼蘼花,淡雅素净的荼蘼以黄色花蕊点缀,并散发阵阵清香。上片不仅写出荼蘼的颜色,更写出了画中层次感,背景为“红紫凋零”,再以大片碧色托衬白色,白色上点黄色,层层推进,层次感非常强,而且色彩分布得当,题画词将画屏上荼蘼花开场景完美诠释。

四、结语

词人在进行题画词创作时,调动视觉感官,是为再现画境时能丰富语言表现力,取得更好的视觉效果,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感受。宋词和宋画在表现内容与形式上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题画词,能够在传达“画外之意”时作补充,传达“言外之意”,并且将之题于画上,对宋词、宋画与书法的结合产生一定的影响,并能加深读者与观者对宋画与宋词的理解。同时,文学艺术创作之前需对外界进行充分的体验,只有步入其中,才能产生对世界的反映。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通过对外界的参与,才能更好地把握世界。宋代郭熙曾说过,“身即山川而取之”“山行步步移”“山行面面看”[5],从多角度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不仅创作者需要,欣赏者也需要,欣赏者只有经历与体验之后,获得审美经验,才能在脑海中体验作品中的境与情。

参考文献:

[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6:148.

[2]蒋勋.蒋勋说宋词[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35.

[3]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万鹗.宋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752.

[5]郭熙.林泉高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26.

作者简介:

王万发,博士,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文化史,比较艺术学。

申敏,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透视宋代色彩中西绘画的表现意识探究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8年7期)2018-11-10缤纷夏日小资CHIC!ELEGANCE(2018年24期)2018-08-13解读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东方教育(2018年2期)2018-03-29人物速写训练方法浅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7年11期)2017-12-11“透视”香港画廊艺术汇(2016年2期)2016-07-20佛教史籍研究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4期)2016-05-19春天的色彩环球人物(2016年9期)2016-04-20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宋代楚辞研究思想初探西部学刊(2015年2期)2015-03-11对宋代妇女再嫁的社会态度由宽到严转变的认识黑龙江史志(2014年19期)2014-11-10

推荐访问: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