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弘扬路径

2022-04-15 11:02:14公文范文
喻立平罗志刚摘要:伟大抗疫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实践观、集体观的生动体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

喻立平 罗志刚

摘要:伟大抗疫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实践观、集体观的生动体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伟大抗疫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升华。伟大抗疫精神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新征程上应加强伟大抗疫精神的理论阐释、舆论宣传和实践养成,将伟大抗疫精神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关键词:抗疫精神;生成;价值;弘扬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2)01-0029-06

精神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灵魂和核心,是人的气质、气节、灵魂、品格、境界等多种因素的集合体。① 从个人到家庭,到国家、民族,精神须臾不可或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② 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展现,是新时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③ 对伟大抗疫精神进行深入研究,厘清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理解伟大抗疫精神的价值意蕴,探寻伟大抗疫精神的弘扬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

伟大抗疫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样式,有其发生和发展的内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伟大抗疫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④ 马克思主義人本观、实践观和集体观,为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为“生命至上”抗疫精神的生成提供了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内核,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⑤ 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多年来一直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奥秘就在于它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价值立场和人文情怀。从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到江泽民提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到习近平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一直将“人民”二字书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是关于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科学认识,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提供了价值导向和理论支撑。在抗疫斗争中,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尽一切可能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救治和护佑;我们坚持依靠人民,打响抗疫“人民战争”,充分激发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的顽强意志,依靠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战胜病毒。这既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的直接体现,也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最好例证。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尊重科学”抗疫精神的生成提供了思想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化的过程,而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化的重要体现。从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到邓小平号召在全党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从而在全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到江泽民为党的思想路线增加“与时俱进”新内容,到胡锦涛明确指出“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到习近平强调“全党必须把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贯穿于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全过程”,党的思想路线始终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核心特质得以充分体现。面对前所未知的病毒,我们秉持科学精神,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于领导决策、病患救治、技术攻关、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可以说,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的引领下生成了“尊重科学”的抗疫精神,同时在“尊重科学”精神引领下抗疫斗争不断取得胜利,又进一步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集体观为“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命运与共”抗疫精神的生成提供了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集体观主张个人利益应当与集体、民族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其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写道:“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全部道德的原则,那就必须使人们的私人利益符合于人类的利益。”⑥ 马克思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个人利益,而是强调要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集体观不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把集体主义提到党性的高度,指出:“一致的行动,一致的意见,集体主义,就是党性”⑦。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坚持了集体主义,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习近平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和时代发展趋势,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集体观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提供了价值引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武汉和湖北是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主战场,我们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这是集体主义的彰显,也是“举国同心”伟大抗疫精神生成的源泉。面对险恶的疫情,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千千万万志愿者和普通人默默奉献,这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主义的彰显,也是“舍生忘死”伟大抗疫精神生成的源泉。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为全球抗疫贡献智慧和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集体观的生动写照,也是“命运与共”伟大抗疫精神生成的源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奠立了伟大抗疫精神的文化根基

传统与现代不是二元割裂的,时代精神的生成更是如此。伟大抗疫精神的形成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革命文化灵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

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向上向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人民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抗疫斗争的伟大实践证明,伟大抗疫精神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源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恻隐之心,仁也”的仁爱思想,以及“天地之大德曰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珍爱生命思想,是“生命至上”抗疫精神之源。從《诗经》的“夙夜在公”到墨家的“兼爱”,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为“举国同心”抗疫精神筑牢了根基。从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到孟子的“舍生而取义”,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邓世昌的“大丈夫为国而死,死得其所”,中华儿女为“大义”而不畏生死的“大我”精神成为“舍生忘死”抗疫精神之源。“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知行观,“清谈误国,实干兴邦”“贵在力行,重在履事”的实干精神,以及“苟日新,日日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创精神,为“尊重科学”抗疫精神提供了支撑。“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包容精神,“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合精神,以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精神,是“命运与共”抗疫精神的文化源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练,已经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当病毒袭来时转化为中华儿女携手抗疫的行动自觉,成为抗疫战场上的硬核力量。

伟大抗疫精神是革命文化的传承和赓续。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奋斗、浴血奋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精神内核,由革命精神、革命历史和革命遗存等共同构筑。其中,革命精神发挥着凝心铸魂的引领作用,是革命文化的“精神密码”,包括伟大建党精神以及由此产生并发展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革命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立足当代、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伟大抗疫精神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在国家面临危难之际,“共赴国难”“舍我其谁”依然是中国人民最令人动容的心声。从逆行而上的抗疫先锋到舍家为国的白衣天使,从不眠不休的领导干部到事无巨细的社区工作人员,从走街串巷的快递小哥到无私奉献的志愿者,在明知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依然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加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筑就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这种共赴国难的担当精神、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既是革命精神的丰富和延续,也是形塑伟大抗疫精神的文化基因。

伟大抗疫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淬炼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萃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精神支撑和价值灵魂,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和引领地位。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显示出来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和精神力量。在抗疫斗争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辉榜样,他们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关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誉。抗疫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是伟大抗疫精神生成的价值支撑。

(三)伟大抗疫精神直接产生于党领导人民的伟大抗疫实践

精神的生成离不开理论的指引和文化的传承,但作为思想意识的一种重要形态,精神更直接地源于实践。伟大抗疫精神是伟大抗疫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升华。

伟大抗疫精神源于党中央领导疫情防控斗争的伟大实践。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召开21次会议研究决策,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各方面闻令而动,全国迅速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共产党领导疫情防控斗争的实践,是党的领导力、向心力、号召力、战斗力的有力见证,是伟大抗疫精神生成的重要基础。

伟大抗疫精神源于广大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阻击疫情的伟大实践。直面凶险的疫情,广大医务工作者毫不退缩,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前线,很多人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踏上征程,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诠释了舍生忘死的崇高品格,展现了医者仁心的高尚境界。医务工作者秉持科学精神,积极参与科研攻关,确定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毒株,及时推进疫苗研发;采用老药新用、中西医结合等方式,先后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有效地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广大医务工作者大爱无疆、舍生忘死、尊重科学的鲜活实践,演绎了伟大抗疫精神的具体内涵。

伟大抗疫精神源于全社会、全民族合力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抗疫斗争是一场人民战争,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力。危难时刻,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的力量全部行动起来,全国最优秀的人员、最急需的物资、最先进的设备千里驰援湖北、武汉;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拼搏,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奋勇当先,广大科研人员协力攻关,数百万快递员冒疫奔忙,环卫工人起早贪黑,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千千万万志愿者奔赴前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武汉人民,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坚守在家隔断病毒传播渠道;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纷纷捐款捐物,以各种方式参与疫情防控。全社会、全民族合力抗击疫情的生动场景,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展现了伟大抗疫实践的精神力量。

二、伟大抗疫精神的价值意蕴

伟大抗疫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晶,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一)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全新诠释,丰富了精神家园的资源谱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⑧ 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是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在中国精神谱系发展史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中国精神在此次抗击疫情的实践中得以彰显与诠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抗疫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抗疫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培育与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植根于民族精神之中,全国人民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為一体,万众一心、同甘共苦,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展示了民族精神新的灵魂内核;抗疫精神厚植于时代精神之中,追根溯源病毒出处,健康码保证有效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演绎了时代精神别样的精彩。伟大抗疫精神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表现形式,它与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苏区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劳模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一起,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二)伟大抗疫精神是“四个自信”的现实确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中国夺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力量与中国形象,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四个自信”提供了现实确证。

伟大抗疫精神彰显了中国道路自信。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这也向全国人民证明了一个事实: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强国之路。防疫过程中,不论是指挥防控、医治病患,还是药物开发、物资生产,甚至是“火神山”“雷神山”与方舱医院建设所展现出的“中国速度”,都离不开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积累的雄厚财力、丰富物资以及强大团队。

伟大抗疫精神诠释了中国理论自信。人民性内涵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打赢抗疫阻击战的强大力量也来源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视察疫情防控时强调,要首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同时也要及时地关注武汉居家隔离人民的身心健康,这不仅表明了我们党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定决心,还彰显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使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是对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最好诠释,充分显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此次抗疫实践中的引领性和指导性作用。

伟大抗疫精神展现中国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只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我们就一定能够经受住一次次压力测试,不断化危为机、浴火重生。”⑨ 在抗疫斗争中,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纷纷支援湖北,党员干部奔赴一线迅速展开防疫,全国人民自觉居家隔离,高效调动了社会各界的人力与物力资源,以最快的速度防止疫情蔓延,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⑩ 在抗疫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伟大抗疫精神激发了中国文化自信。各条战线上的防疫人员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各行各业的科研技术人员体现了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全国人民体现出了高度的自律意识和动人的友爱情怀,充分凸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展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与积极践行,赋予了此次抗疫斗争持久而深沉的文化和精神力量。

(三)伟大抗疫精神有助于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地位

在与世界人民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抗疫实践中生成的“命运与共”抗疫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国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命运与共”伟大抗疫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人类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全球性危机,我们秉持“天下一家”的理念,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第一时间公开病毒的基因序列,将疫情防控与医护治疗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与世界各国分享,派出医疗专家组与多国开展联合工作,向多国提供医疗资源与资金援助,配合世界卫生组织开展病毒溯源调查,真正为世界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与一些西方国家企图推卸责任、不履行国际义务,搞政治操弄污蔑中国、抹黑中国的做法形成强烈反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面前,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联防联控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最正确方法。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全人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战而胜之。” 中国秉持“命运与共”精神,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有力地回击了一些国家的无端指责与故意抹黑,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

三、伟大抗疫精神的弘扬路径

精神产生于实践,同时又对实践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伟大抗疫精神不是存在于“空中楼阁”,而是支撑我们不畏艰险、战“疫”到底的行动指南,是引领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奋斗、锐意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必须切实推动伟大抗疫精神的践行,使其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一)加强研究阐述,深化对伟大抗疫精神的总结提炼

抗疫精神的弘扬离不开学术研究的创新,抗疫精神要想更接地气、更具生机和活力,必须进行全面、科学的研究、分析和阐释。

要科学阐释伟大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一方面,要在“深”字上下功夫,深入挖掘伟大抗疫精神五个维度的具体内涵,讲清楚什么是伟大抗疫精神,讲清楚伟大抗疫精神对于新时代的重要意义和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作用,讲清楚如何践行伟大抗疫精神。另一方面,要在“广”字上下功夫,要将高深的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容易理解的通俗道理,将严肃的理论内容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真正理解抗疫精神的深刻内涵。

要深入分析伟大抗疫精神产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要阐述伟大抗疫精神从何而来、因何而来,明确伟大抗疫精神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赓续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更是继承了广大人民群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伟大抗疫精神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抗疫实践的真实写照。我们绝不容许任何国家、任何组织抹黑中国人民的抗疫决心、抗疫实践和抗疫成果。

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伟大抗疫精神的价值认同。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最根本的是要增强全社会对伟大抗疫精神的价值认同。要实现价值认同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通过情感体验、心理引导、榜样示范等方式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进而通过价值评价、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强化价值认同。此外,还要将中西方的抗疫成果进行对比,使人民群众深刻体会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抗疫成果的心理认同和对伟大抗疫精神的价值认同。

(二)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舆论氛围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舆论逐渐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舆情跟踪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强化融合传播和交流互动,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 营造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社会环境,需要多管齐下、内外发力。

要加大抗疫典型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氛围。要抓住平凡人在疫情期间不平凡的举动,充分发挥抗疫英雄人物的模范带头作用。要推动英雄人物进企业、进单位、进社区、进学校,开展抗疫先进事迹报告活动,让抗疫英雄模范的故事为人民群众所知晓,从而自觉地把对英雄人物的感动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自觉践行伟大抗疫精神。

要运用新媒体平台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当前国内涌现出了诸多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极大地改变了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运用新媒体平台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有利于人民群众全面科学地了解和把握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更容易形成为抗疫英雄点赞的社会氛围,更容易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更有利于营造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舆论环境。新媒体平台要制作与伟大抗疫精神相关的内容,及时推送,定期更新。同时还要注重信息沟通的双向互动,针对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回应,并在评论区和网民进行互动,宣传和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要推动伟大抗疫精神的国际传播。中国抗疫成果举世瞩目,并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但是,当前仍有一些西方国家抹黑我国的抗疫做法,抹黑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而取得的抗疫成果,这是我们决不能接受的。因此,将真实发生在中国的抗疫斗争以及由此而生成的伟大抗疫精神传播出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对外宣传中,一方面要牢牢把握主动权,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另一方面也要尊重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同样的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传播形式,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三)加強实践养成,将伟大抗疫精神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践行伟大抗疫精神,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将抗疫精神转化为自觉行动,融入到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

要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作为一种精神,只有当其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相联系时,才更有意义。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就是要找到抗疫精神与现实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从个人角度来说,就是要尊重科学,从小事做起,做好防护,严守各地区疫情防控要求;从政府角度来说,可以举办以弘扬抗疫精神为主题的展览活动;从学校角度来说,可以举办以践行抗疫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从企业角度来说,可以组织抗疫先进典型座谈会,评选优秀抗疫先进分子,在实践中提升对抗疫精神的认同。

要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教育场景。针对青少年群体,要充分发挥好课堂的作用,将抗疫斗争融入到课堂内容之中,讲述可歌可泣的抗疫英雄故事,系好青少年的“第一颗扣子”,同时要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使其在学生人格培育上起到引领作用。针对大学生群体,要上好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这一堂大思政课,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伟大抗疫精神的认同。此外,专业课是大学生学习的重心,专业课教师要以专业课程为依托,以抗疫精神为价值引领,将抗疫精神在专业课教学中融会贯通。

要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文化建设。伟大抗疫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我们砥砺品格、升华精神的强大动力。一方面,要通过打造抗疫精神文化IP,增强文化认同感。电影《中国医生》《穿过寒冬拥抱你》等都是反映抗疫斗争的优秀作品,通过多产出此类文化产品,更能加深对疫情的亲历感,增强对伟大抗疫精神的认同。另一方面,要将抗疫精神融入城市文化建设,如武汉作为见证新冠肺炎疫情的英雄城市,可以打造诸如“抗疫精神展览馆”“抗疫广场”等城市标志性建筑。

注释:

① 王引兰:《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伦理支撑》,《伦理学研究》2021年第3期。

②③⑧⑨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9日。

④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5页。

⑦《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7页。

⑩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5页。

习近平:《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求是》2020年第8期。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4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65页。

作者简介:喻立平,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湖北武汉,430070;罗志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77。

(责任编辑  刘龙伏)

猜你喜欢弘扬价值从红色旅游视角论宿州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经济研究导刊(2021年3期)2021-04-12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新课程·上旬(2020年45期)2020-05-19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学生导报·中职周刊(2019年25期)2019-12-30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中国漫画(2017年9期)2018-01-25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人人健康(2017年8期)2017-05-02一粒米的价值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6年7期)2017-02-04“给”的价值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11期)2016-11-29保护历史遗产 弘扬传统文化寻根(2016年4期)2016-11-18小黑羊的价值学苑创造·A版(2009年6期)2009-12-07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高估50名投资与理财(2009年15期)2009-08-22

推荐访问:意蕴 路径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