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浅析余华小说中的“苦难温情书写”

2022-05-30 19:28:02公文范文
苗雨杨余华前期的创作风格是对人性中的恶不动声色地冷静叙述以及干净锋利地展现暴力、血腥、死亡,并以此来

苗雨杨

余华前期的创作风格是对人性中的恶不动声色地冷静叙述以及干净锋利地展现暴力、血腥、死亡,并以此来表现人性的残酷和社会的荒谬,而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时光的打磨开始向传统的现实主义回归。在余华不断找寻自我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渐渐从狭窄的自我封闭融入更为广阔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本文将从《文城》的创作特色出发,关注作者对人性正面的温情歌颂,并探寻这部宏大的传奇浪漫史诗,及其在叙事中所隐藏的悲剧美学的内核。

一、《文城》中的创作特色

在追溯文本母题的呈示时,余华没有放弃对苦难主题的探寻。但由于余华与现实紧张的矛盾在时间的不断打磨下得到缓解,苦难宿命也在温情的包裹下变得无处遁逃,生命浩劫的苦难在救赎与亲情的补偿下被化解。林祥福与小美的爱情始于一场骗局,小美的不辞而别让林祥福不得不只身带女儿南下寻找,一生找寻无果便是林祥福苦难的宿命。被绑票时猪狗不如的生活让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原本宁静安详的水乡生活在时代不安分的躁动下失去了方向。余华对环境的细节描绘深刻地刻画了当时时代对民众生活的负面影响,对社会消极发展的无力干扰成为苦难生活的来源。除此之外,余华依旧没有放弃直指人世间的恶以及对血腥、暴力场面的描述,比如,众人在被土匪绑票时割耳的场面、林祥福惨遭张一斧杀害的命运等。这些场景在余华的捕捉下通过写实的风格,重现了生活在动荡时代下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如果说余华之前的作品中对浪漫色彩的表达是一种不自觉地、浅浅地流露,那么新作《文城》的问世则突破了以往一味对现实世界的诚恳表述,将内心压抑的浪漫主义温和、小心地融入作品中,与现实主义写实的写作手法并驾齐驱,用更多浪漫主義篇幅形成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现实主义内的主观浪漫“突围”局面。余华在情节的设计上曲折离奇,通过变幻莫测的故事走向将一个浪漫、传奇的爱情故事呈现出来,这种极富传奇色彩的情节符合浪漫主义大胆想象的特点。林祥福一生对小美的寻找在“正篇”中并没有收获一个大团圆结局,但在“补篇”中作者以林祥福带着女儿经过城隍阁,而小美此时正在城隍阁祭天的形式安排了他们一家三口在灵魂上的最终相遇。这种凌驾于现实情节之上的浪漫叙述是余华在以往的作品中鲜有的,而林祥福初到溪镇时便与小美弥留之际的灵魂有一次相遇,正与这段爱情的开始一样传奇。这种超越现实情节的叙述则更多是基于余华丰富的想象力和其对主观意愿的充分表达。余华设计的一系列绚丽多彩、充满大胆想象却又不脱离现实的戏剧性浪漫情节,正是《文城》中浪漫主义色彩的体现。而“情感”与“美”的细腻流露是余华借语言的外壳所呈现出的另一种浪漫主义色彩。生于江南的余华过分了解南方小镇烟雾蒙蒙的质感,在质朴的叙事中融入大量细腻的景色描写和抒情语言是他浪漫情结和美学理想的展露。在文本中众多细腻的浪漫语言中最引人入胜的便是“补篇”中小美死去时定格在画面中的银白色的哀歌,这种人物命运与自然风景的融合,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文本的浪漫主义色彩。在一些细节的语言处理上,余华酣畅淋漓的想象力赋予了文本除现实的真实以外更多的主观抒情之意,更为人物与命运放置在历史场合中的理性叙事增添了一股新鲜的浪漫血液。

余华在《文城》中不但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貌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叙述得淋漓尽致,还在尽量保持文本的客观叙事的同时将浪漫主义风格的表达大胆融入其中,在追求理性真实的同时也将作者内心对美好人性的歌颂和对温情生活的向往热烈地化作文字,在文本创作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故事的发展带动人物命运的塑造,在林祥福传奇的一生中,将《文城》讲述成一个带有传奇浪漫色彩的历史现实主义故事。

二、《文城》中的人性本善

在《文城》中作者对林祥福人性光辉的展现无疑是这篇小说隐藏的一大值得读者反复咀嚼阅读的宝藏。

故事的发生背景主要是在清末民初,作者将林祥福的一生放置在这宏大的几十年内,在经历了种种历史上的巨大浩劫之后,林祥福抱着一颗真、善、美的仁心接纳着“不速之客”小美的到来。可好景不长,小美在得知林祥福的家产殷实后偷拿了林祥福的金条,然后离开了这个当初真心接纳她的家。在经历爹娘离世的打击、心爱的女人也离他而去的遭遇,不管是面对什么样的苦难,林祥福始终都在用人性光辉的一面接纳着一切,都在用善意包容着这个世界。在同时经历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背叛之后,本以为林祥福会失去对生活的信任和希望,可当小美怀着身孕回到林祥福身边,在小美的忏悔下林祥福选择了原谅。“这时候林祥福听到了毛驴的铃铛声,才发现自己一直牵着毛驴,他伸手拍拍毛驴,有些伤感地说:‘只有你一直陪着我。’”是林祥福的人性本善使得他在历史的洪流中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本心,一颗真心终究没有随波逐流,被动荡的时代所淹没。在以为这种善良会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的时候,余华终究没有辜负读者对余华式悲情写作的期待,将苦难悲剧的基调提升到至高点,小美在生下孩子后又一次不辞而别,在这时看来,林祥福一切的温情和原谅都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就像《文城》封面中所表达的,时代的洪流推着每个人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是一个蛮荒的时代,结束的尚未结束,开始的尚未开始。在这样一个混乱动荡的年代,林祥福面对这种常人无法接受的背叛做出了属于他自己的选择。面对将孩子留下只身离开的小美,林祥福抛下了生死相依的田氏兄弟、抛下了从小长大的北方家园、抛下了他殷实安稳的家,带着女儿一路南下,穷尽一生去找寻那个只存在于小美口中的“文城”和那个曾带给他无限温情的女人。他踏上的不仅仅是一段坎坷的寻妻之路,更是一段颠沛流离的人生旅旅。在这过程中,除了将文笔放在旅途中许许多多的意难平上之外,作者更想要通过这个传奇的故事将林祥福塑造为一个极致善良的勇士:接纳一而再,再而三不辞而别的小美和小美的孩子,超越了阶级制度与田氏兄弟亲如家人,对“文城”几近痴迷的寻找只为成全一个他理想中的完整的幸福家庭,以及对小美守护好女儿林百家的温情承诺,与陈永良一家建立深厚情感等。乃至于林祥福来溪镇寻找小美都是悄无声息的,不想让人知道他是来找谁,这种默默保护小美的感情也是他人性中温暖善良的体现。余华用最朴实简单的语言叙说着那个特殊的年代,用最平稳的语调讲述了身处乱世、命如浮萍却始终心存善念的人们,二者在冲突矛盾中激起层层涟漪。这种根植于骨子里的善,超越人性;更是作者在一个血腥残暴、动荡的历史洪流中极力想要保留歌颂的一份人性中善意的曙光。在笔者看来,这部小说仍是一部具有浓厚的余华风格的写作,即便命运多舛、结局令人憾然,但贯穿在其中的人性的真、善、美始终闪耀在那个不安的年代,也始终在华夏大地上流传。

三、传奇浪漫史诗叙事的悲剧美学内核

鲁迅认为悲剧之于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将现实中看似完美到浑然一体的东西打碎给人们看。而人之所以在阅读一些以悲伤为主基调的文学作品时能感到痛苦和绝望,是因为他们将生活中被压抑的欲望在文本中找到了共鸣,与之共同伤春悲秋,感叹命運无常。人世间最美的不是相遇而是重逢,遇见和失去皆有定数,一生追寻但最终未能重逢的这种缺憾美便是悲剧美学最好的一种解释。

《文城》与余华以往的作品不同,并没有通篇运用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一个故事娓娓道来,而是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在他的笔下重新燃起了浪漫主义笔法是我国通俗小说创作中的烟火,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我国文坛中的叙事文学、抒情文学以及象征文学中被不断提及和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叙事模式似乎被人们边缘化了,看似没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恋歌在我国小说创作中不再是被运用的主角。而余华的新作《文城》中用浪漫主义包裹着现实主义的方式将传奇小说叙述给读者听,使读者在感受一个庞大史诗叙事的同时,与凄美的浪漫主义紧紧地、自然而然地捆绑在了一起。这种叙事方式成就的文学作品无疑是他在多年现实主义写作生涯中自我突破的一种体现。《文城》通过作者余华的艺术创造富有悲剧的现实美感,而这也是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深刻体现。这种生命尽头仍以悲伤做结尾的结局,巨大地触动着读者的心灵,终究没有给林祥福一生在异乡摇摇晃晃的结局创造一个完美的落幕,仅仅在“补篇”中透露林祥福抱着女儿落脚的庙宇正是小美和阿强祭天的地方,这种灵魂意义上的重逢实在不能满足传统意义上的圆满结局,也着实令人惋惜。而正是这种缺憾的留白,让作者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和艺术价值倾向。

在余华其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不乏看到作者对死亡、对伤痛、对美好事物消亡浓重笔墨的描写,这种对美的消亡和对死亡的不回避以及对人生苦难悲剧的极致展现,让我们在余华的文字中对“悲”和“苦”感受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笔触的深入,我们更能从中感受到深层次美学的意蕴。在《文城》中也不例外,作者也用了大量的笔墨对那个年代下人们的命运的归属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比如和陈耀武一起的船员们纷纷被土匪杀害的惨状,被土匪们割耳,在镇上被掠夺抢杀的画面,林祥福的死以及“补篇”中小美和阿强在城隍阁祭拜苍天而冻僵死去的描写等,余华这些极致的苦难描写使人感到绝望,甚至在阅读时还会因为描写得太过直白而感到心中阵阵难受。这种深入人心的痛苦在读时是不自知的,余华也在这种苦难的写作中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其中,再加上受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写作风格的影响,川端康成认为死亡的虚无能够洗清一切的污秽,余华也在对悲剧美的死亡的叙述中获得了对那段历史,乃至对人生新的感悟,在书写朴实生活的同时又直击心灵,无论是小美带给读者的痛还是林祥福带给读者的执念,都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当命运之轮开始转动时,即便你跨过山河,走遍岁月烟雨,也终不能幸免。

《文城》是余华给这个温暖世界的献礼,也是对家乡的回忆之作。虽然小说中并不缺少对极致苦难和死亡的叙述,但其中的苦难描写似乎只是余华艺术风格的不自觉流露,给人的感觉反而是一种温暖的爱情传奇,少了些以往读完从眼里难受到心里的迟迟脱离不出文本的绝望感,多的是对这世间温情的留恋。有人说这是余华写作巅峰的逝去,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作家风格变化的常态。随着社会趋于安稳,文本叙事也随之改动,这是很正常的。对作家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对读者来说也是一种新的阅读体验。

推荐访问:浅析 温情 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