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抗战时期《解放日报》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

2022-07-08 17:56:02公文范文
李琼凌富亚摘要:《解放日报》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大型日报,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贡献最大

李琼 凌富亚

摘要:《解放日报》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大型日报,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红色报刊之一。本文以抗战时期的《解放日报》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策略及历史意义。通过对新闻史料的梳理发现,《解放日报》在抗战期间刊发了大量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闻报道,这些新闻报道对于唤醒全民族抗战意识,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促进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抗日战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解放日报》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赢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各族同胞在抗击日本侵略的过程中,民族凝聚力空前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建构和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者和推动者。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是延安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抗战期间,《解放日报》因其强大的社会渗透度和宣传力成为中國共产党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一、《解放日报》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源泉。抗战时期,《解放日报》主要从普及“中华民族”观念、弘扬爱国主义、重塑民族自信等方面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普及“中华民族”观念,增进身份认同。正确的“中华民族”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萌生的基础。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词汇,但并未对其概念进行释义。此后,各界人士对中华民族的概念界定进行了长期争论。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族的巨大危机,唤醒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实现全民族团结抗战成为时代主题。因此,对“中华民族”的概念进行科学释义便成为各方人士争论的焦点。有鉴于此,《解放日报》多次发表文章,诠释中国共产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念,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中国之命运〉》一文中公开表示,“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所以要捏造单一民族论,其目的就在于提倡大汉族主义,欺压国内弱小民族”。这一表述揭露了国民党“中华民族一元论”的虚伪性和反动性,强调了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一个整体,无论是汉族或是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人们对“中华民族”的概念产生了基本的认知,增进了国人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

2.弘扬爱国主义,强化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保障。抗战爆发之前,中国一度深陷军阀混战的泥潭,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式微,各派军阀各自为政,导致国人国家意识淡薄。正如时人所言:吾人专重家族观念,对整个国家,似乎太是隔膜,太多缺乏民族生气。因此,弘扬爱国主义成为《解放日报》强化国家认同的首要路径。在抗战期间,《解放日报》多次发文诠释爱国的重要性,反复强调保卫国家抗击侵略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责任,“我们流血的目的,自始至终就是要保障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立生存和领土主权行政的完整……必须实现我们中国真正的独立,自由,平等”。

《解放日报》在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的同时,先后刊载了《悼左权同志》、《那素委员传略》、《威震南满的李红光同志》、《东北抗战历史与现势》、《中华民族英雄-马本斋同志》等文章,报道了左权(汉族)、那素滴勒盖(蒙古族)、李红光(朝鲜族)、陈翰章(满族)、马本斋(回族)等民族英雄的抗日事迹,以此激发读者的爱国热情。

3.重塑民族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灵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传承创造的无数辉煌文化和灿烂文明,成为凝聚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载体。然而,近代以来列强的侵略使中华民族深陷苦难屈辱的深渊,昔日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几乎消散殆尽,严重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为了制造侵华借口,竟肆意编造出中国人种和中国文化“东来说”(来自日本),更加损害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严重削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鉴于此,1943年4月17日,《解放日报》刊发了《中华民族人种的由来》一文,详细梳理了中华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形成过程,有力回击了侵略者的荒谬言论。与此同时,为了增强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解放日报》于1943年4月至12月期间,分期连载了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的文章,梳理了从原始社会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以及各少数民族在文学、数学、科技、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重拾中华民族尘封的历史记忆,重塑民族自信、增强文化认同。

二、《解放日报》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

抗战时期,在国民党当局实施军事包围、经济封锁和新闻管制的艰难环境下,《解放日报》采取形式多样的新闻报道,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民族人民的心中落地生根。

1.以丰富的新闻体裁实现组合传播。新闻体裁是指新闻媒体进行新闻报道时所采取的文本形式,任何一篇新闻作品的内容,或者说新闻所报道的任何内容,都要通过一定的体裁样式表现出来,合适的新闻体裁不仅能给读者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也有利于对其进行心理暗示和引导。在新闻报道中,围绕同一主题或事件,以不同的新闻体裁对其进行呈现,有利于加深读者对新闻主题的认知度和记忆度,从而提升传播效果。抗战期间,《解放日报》采取多种新闻体裁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后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人种的由来》、《东方各民族统一战线中的越南民族与中华民族》、《纪念中华民族不朽的革命伟人——李大钊同志》、《全面抵抗——中华民族不会亡》、《时事漫画:中华民族抗战的怒吼》等文章,这些文章既有篇幅较长的社论,亦有指向明确的特稿,还有简短精悍的消息或简讯,更有以图达意的漫画,虽然体裁各异,但都是围绕中华民族这一主题,塑造了国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值得一提的是,《解放日报》在发表相关文章的同时,还时常配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言论,以此增强传播效果。如1943年7月,《解放日报》发表题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社论,在宣传全民族团结抗战方针政策的同时,大量引用了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的表述,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应该“对国内各民族,给予平等权利,而在自愿的原则下互相团结,建立统一的政府”。通过诸多形式的宣传,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渴望了解党的政策的需求,也加深了人们对民族平等理念的理解。

2.以独特的栏目设置实现互动传播。互动传播是指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具有“反馈性质”的互动交流。互动传播不仅要求传播者把信息传播给受众,而且要求受众对其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反馈,以便了解他们的真实诉求,从而实现传播者和受众的双向沟通,提升传播效果。抗战时期,《解放日报》非常重视与读者的互动交流,通过设置“信箱”栏目,广泛收集读者的反馈信息,以加强编读之间的信息交流,提升传播效果。《解放日报》正是通过和读者交流互动的方式,及时发现了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从而实现了编读双方的信息沟通,保障了传播效果。

3.以悲壯的情感叙事实现共情传播。所谓共情,是一种能够理解、体会他人的情绪、遭遇和诉求的人格特质,是两个以上的人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达到理解与沟通,并在情感上和精神上产生共鸣的心理现象。抗战时期,《解放日报》以事实为依托,合理借鉴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叙事方式,在文本内容方面进行创新,通过对日军侵华暴行、中国人民苦难境遇和各族人民团结抗日等场景的呈现,激发受众悲愤而激昂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编读双方情感共鸣的效果。例如,1945年8月3日,《解放日报》报道了日军残杀冀中回民的恶行,“将清真寺内的可兰经撕毁,在四周踏道上涂上猪油猪毛,并挨户抢掠回胞的财产,将烂猪尾吊在门上,猪毛猪骨头仍在井里”。寥寥数语将回民的苦难遭遇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深刻体会到回族同胞乃至中华民族的悲惨遭遇。又如,1941年7月7日,《解放日报》发表抗战四周年的纪念文章,号召大家“应该警觉起来,特别团结,特别努力,坚持我们民族解放的旗帜,脚踏实地,向前奋斗”!慷慨激昂的文字,充满正气的言语,极大地唤醒了读者的民族使命感,实现了传受双方的情感共鸣。

三、《解放日报》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意义

抗战时期,《解放日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满足了战时舆论动员的内在需要,对抗日救国事业、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为全民族团结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动力。《解放日报》中有关中华民族的新闻报道是凝聚民族抗战意志的精神动力。无论是传播中华民族观念,还是宣传抗战爱国思想,或是重塑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民族精神的振奋、民族认同的塑造提供了话语土壤。在《解放日报》的宣传动员下,广大民众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荣誉感和民族责任感都得到了空前提升,形成了更为清晰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为全民族团结抗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2.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时期的《解放日报》始终坚持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办刊理念,通过一系列的新闻报道,不断增强人民大众的中华民族意识。对于国民党当局轻视少数民族,压迫少数民族的行径,《解放日报》发表相关报道,反复强调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一个整体,无论是汉族或是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增强了人民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誉。抗战时期,《解放日报》在国民党当局政治与经济双重封锁中坚持出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广泛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解放日报》不仅引导战时的中国人民树立了平等的民族观、国家的责任观、自信的文化观,同时也向国人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和决心,加深了国内各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共共产党的认识与了解,塑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光辉形象,从而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增强了人民大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感。

作者李琼系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凌富亚系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贵州医科大学党史党建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抗战时期红色报刊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1CDJ03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解放日报.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N]. 解放日报,1941-06-22.

[2]陈伯达.评《中国之命运》[N].解放日报,1943-07-21.

[3]绮芬.家与国[J].现代家庭,1939(02).

[4]解放日报.抗战到底自力更生[N].解放日报,1941-09-20.

[5]解放日报.中华民族英雄马本斋同志[N].解放日报,1944-03-13.

[6]解放日报.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N].解放日报,1943-07-01.

[7]韩璋.尊重少数民族[N].解放日报,1942-06-10.

[8]解放日报.敌在冀中辱我回胞[N].解放日报,1945-08-03.

[9]解放日报. 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N].解放日报,1941-07-07.

【编辑:孙莹】

猜你喜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放日报抗日战争延安文艺歌词创作的历史与审美特征当代文坛(2021年5期)2021-08-30百年来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逻辑与铸牢路径研究民族学刊(2021年2期)2021-03-25铸牢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策略探析时代人物(2020年26期)2020-12-079月历史大事记红领巾·萌芽(2020年9期)2020-10-2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人民论坛(2020年7期)2020-04-24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演进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1期)2020-02-1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属性探析新西部下半月(2019年7期)2019-09-27试论抗战期间我军心战的应用及其启示党史文苑(2016年2期)2016-02-25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对外交往活动及其历史意义理论导刊(2015年6期)2015-09-10延安时期博古党报思想探究党史博采·理论版(2014年7期)2014-09-01

推荐访问:抗战时期 解放日报 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