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莫言:我就是个讲故事的人

2022-07-18 14:56:02公文范文
沈黎明2021年12月30日,我國著名作家莫言针对2021年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抗击“新冠肺炎

沈黎明

2021年12月30日,我國著名作家莫言针对2021年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的心路历程特地发表跨年寄语——面对生活的真相,我的解答是用幽默去对抗,哪怕生死疲劳,我们依然会追求幸福,依然会坚持我们的信念,让我们一起更轻松的走进2022!莫言的新年寄语一出现在网络上,立即引起共鸣,很多人说他用简明的语言表达了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朴实而接地气。

说起莫言,在我国文学界可谓大名鼎鼎,他是“诺贝尔文学奖”创立100多年来第一位获此大奖的中国作家,为祖国赢得了崇高荣誉。他来自哪里,又是怎样走上写作之路的?让我们走近这位文学大家。

莫言1955年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一户普通农家,原名管谟业,后将名字中的谟字拆开,改名莫言。

莫言自幼聪明伶俐,活泼好动,而且非常调皮,经常能干些出人意料的事情。刚上学时,一次,莫言见一位同学买来一瓶蓝墨水,便说:“你这一小瓶墨水,我一口就能喝啦。”同学不信,回敬他:“胡扯!你敢?”结果同学的话音刚落,莫言拿过墨水瓶拧开瓶盖,一仰脖子全喝了。喝完还得意地砸吧砸吧嘴,墨水弄得嘴里嘴外都是蓝颜色,接着他又张开嘴做鬼脸,看起来特别恐怖,正巧这时老师来到教室,见了他这副模样,哭笑不得:“好啊!你肚子里装满了墨水,这下算得上咱们班的高级知识分子啦!”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莫言的一些恶作剧常常弄得同学一惊一乍的,他很快便成了班级和学校里出了名的调皮捣蛋学生,令很多老师头疼。

读小学期间,莫言唯一让老师另眼相看的是他的作文。上三年级时写作文,老师给了题目,同学们都面面俱到的写,语言干巴巴的,他则不同,总会抓住一个重点场面,把场景、人物刻画的既生动又细腻。一次学校开完运动会,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大家以观看运动会为题写一篇作文,绝大多数同学都像记流水账一样,从运动会什么时间开始,运动员什么时间入场,一直写到运动会结束。莫言没有这样,他把运动会的总体情况一笔带过,然后详细写了一场篮球赛,把比赛过程描绘的栩栩如生。谁知第二天放学,老师把莫言叫到办公室,指着他的作文问:“老实说,这篇作文你是从哪里抄来的?”看着老师不信任的眼神,莫言一脸委屈地回答:“不是抄的,是我自己写的!”“你自己写的?”“是!”老师依然不信:“那你以抗旱为题,马上写一篇作文,现在就在这里写!”说完递给他纸笔。莫言无奈,只得遵命,他略一沉思,提笔开写,刷刷刷,不一会儿,莫言收起笔,把写好的作文递给老师。老师看完,脸上顿时露出惊讶之色,然后说了一句:“没想到你这个皮小子作文写得还真不错!”打这以后,老师对莫言的作文赞赏有加,经常把他的文章当做范文在全班语文课上朗读,并嘱咐他一定要多读书:“只有多读书,你以后写出的文章才能有血有肉,精彩好看!”原本就喜欢看书的莫言,记住了老师的话,阅读兴趣越来越浓。那时莫言所在的村子没电,用的是煤油灯,莫言看书时间长了,母亲为了省油常催促他别看了,莫言每每是嘴上答应好好好!行动起来能多蹭一会儿是一会儿。很快他到了嗜书如命,没有书读就特别难受的程度。那时家里生活困难,连吃饱肚子都困难,根本没钱买书,莫言就想了个办法,用干活做交换,跟别人换书看。为此,他常常利用周末去给有书的人家推磨,很多时候忙碌大半天甚至一整天才能换回一本书,虽然累得浑身酸痛,脸色铁青,但只要拿到了书,莫言就满脸挂满笑容,高兴的合不拢嘴。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正是凭着这样一种如饥似渴的精神,短短几年时间,莫言读了《红日》、《保卫延安》、《三家巷》等很多文学作品,对语文课,尤其作文也越来越喜欢。然而没想到,就在这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这特殊时期,由于当时历史等原因所迫,正读5年级的莫言只得无奈地离开学校回家务农,生产队长看他年龄小,让他当起了放羊、放牛的羊倌、牛倌,有时也安排他干一些割草等轻体力活,从一个学生到一个每天和牛羊、田野打交道的农民,这其中体力上的辛劳、心灵上的孤独,只有莫言自己知道,尽管如此,他仍一有机会就找书读,阅读的兴趣丝毫不减。

时光荏苒,转眼莫言在与大地打交道的过程中渐渐长大了。1976年他听说部队征兵,立即报名,顺利应征走进了军营。当时农村孩子当兵,都有一个想法,一定要好好干,争取提干留在部队。莫言也不例外,当兵后很努力,不久便开始发挥自己写作好的特长,办板报,写广播稿,由于看书多,写作有些底子,因此他办的板报和写的广播稿特别受战士们欢迎,很快领导发现了他文字方面的才能,正巧当时部队正在办业余学校,于是将他调去当了语文教员,后来因为他课讲得好,又将他调到训练大队当了一名队里仅有的“战士教官”。当教员后,接触的书籍多了,时间也相对多了,莫言又开始发奋读书,并在丰富自己写作知识的同时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作、投稿,他心里有着自己的小算盘:“要通过写作在部队长期干下去”。

众所周知,要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像许多玩笔杆子的人一样,刚开始的时候,莫言绞尽脑汁写出的一篇篇稿子,投出后皆石沉大海,有去无回,但他并不气馁,仍一边发疯般阅读、搜集素材,一边不断研究各类报纸杂志的风格,继续写稿、投稿,他坚信一句话——只要努力,坚持就是胜利。俗话说天道酬勤,事实果真如此,经过几年的磨砺,1981年,莫言终于在部队所在地的河北保定文联办的《莲池》杂志第5期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接着又在《莲池》1982年第2期上发表了短篇小说《丑兵》。这两篇小说发表后,立即在部队引起轰动,一个战士写的小说登上了杂志的消息不胫而走,成了莫言所在部队爆炸性新闻,领导们既高兴又重视,觉得他个是难得的人才,于是经过严格的组织程序,于1982年7月28日,将莫言破格提拔为干部。

莫言推出新书《晚熟的人》

人生这一重大转折,大大激发了莫言的创作欲望,随后的两年间,他又先后发表了《为了孩子》、《售棉大道》等多部作品,逐渐在所在部队和驻地声名鹊起,成了小有名气的年轻作家。

1984年7月,“解放军艺术学院”成立文学系,面向全军招生。莫言得到消息时报名已结束,这让他懊恼不已,一连两天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思考再三他认为这是一次系统学习写作理论,全面丰富自己的好机会,绝不能轻易放过,一定得争取一下。想到此他立即开始行动,先征得领导同意,然后马不停蹄跑到“军艺”想办法。到“军艺”找到相关同志后,他先把自己因为忙于工作刚得到招生消息的情况说了一下,然后把自己如何费尽口舌说服领导同意,又如何辗转找到“军艺”的经过详细说了一遍。接待他的同志见莫言说的如此诚恳,问他:“你带发表过的作品了吗?”“带啦!”莫言一听,赶紧从包里拿出自己发表的全部作品,还拿出一篇著名作家孙犁在《河北日报》上点评他小说的文章。这位同志认真看完后,将莫言的作品和孙犁的点评文章转呈给文艺系主任徐怀中,徐主任看后颇为赞赏,当即特批莫言可以参加考试,同时叮嘱他:“一定要好好备考!”莫言深知这次机会来之不易,回去后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拼劲儿,刻苦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以文化课总分第二,专业课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军艺”文学系,与当时已经在全国获得过大奖的作家李存葆、钱刚、宋学武等成了同班同学。

进入“军艺”后,系统的文学理论和创作方面知识的学习,为莫言的创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的写作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创作也迅速进入了快车道,在校期间就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关注,《中国作家》杂志还专门组织在京知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对他这部小说进行了专题讨论。

而真正让莫言成名的是他1986年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上的中篇小说《红高粱》,以及1987由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

说起莫言的成名作《红高粱》,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1985年解放军总政治部召开军事题材小说创作座谈会,因这一年先后发表了《透明的红萝卜》、《球状闪电》等多篇小说而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莫言,作为青年作家应邀参加。座谈会上,一些老作家谈到军事题材创作现状时,忧心忡忡地说:“苏联的卫国战争只打了4年,可战后描写这场战争的作品层出不穷,优秀作品更是一部接一部。如今我们这些经历过战争的人一个个年事渐高,眼看就要写不动了,而年轻作家们都没经过战争,以后怎办啊!”话里话外充满对军事题材小说创作后继无人的担心。

莫言是个性情中人,听到这他坐不住了,开腔道:“我们怎么就写不出来战争题材小说呢?放心吧!我们年轻一代不是白吃干饭的!”当即把老作家们顶了回去。一位国内知名的老作家非常生气地站了起来,带有斥责的口吻对莫言说:“年轻人呀!说话要有分寸,别太狂妄啦!”其他老作家也都把目光投向莫言,眼神中流露出极大的不满。

莫言见老作家生气了,不再说什么,但在心中暗暗告诉自己:“光用嘴说是没有用的,观点不一致就要用实际行动说话,一定要写几部战争题材的小说给他们看看!”正是在这种思想和心态支配下,莫言很快创作出《红高粱》、《高粱殡》、《奇死》等一系列战争题材小说。莫言说:自己对老作家说的那番话并非一时冲动,《红高粱》等作品也不是简简单单为了兑现自己说的话写出来的,而是因为自己清楚自己的素材储备,因此突然遇到一个刺激,一下就把创作欲望和能力调动起来了。

小说《红高粱》发表并拍成同名电影,尤其电影获得世界级大奖后,莫言名声大振,一夜之间国内外很多人记住了他的名字,从此,鲜花和赞美声不断,但与此同时,批评声也相伴而至,五花八门不绝于耳。这些声音到1997年达到了一个高峰。那一年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获得“大家·红河文学奖”,奖金10万元人民币。一时间国内对他这部小说的品评声骤起,其中一些人发表的观点大大超出了正常文艺评论的范畴,有的甚至与政治挂上了钩,一封封告状信像雪片一样飞向公安部和部队保卫部门,要求对他进行处理。面对这种状况,莫言一面冷静面对,一面认真思考对策。最终为了不连累多年来一直关心自己的部队领导,他决定立即转业。

1997年莫言離开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火热军营,转业到北京一家报社。从部队到地方,工作岗位变了,职位身份变了,但他的创作激情没变,他对文学的热爱没有变,依然驰骋在文字天地里,将自己的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告诫自己:要一如既往地坚持直面人生,直面现实,关心社会,关心人的写作风格,脚踏实地地植根于现实生活中。坚持写作的根本目的不是对某一项政策进行批判,而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与自我救赎的创作原则,做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民喜爱的称职作家。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理念,莫言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脚踏实地搞创作,不断厚积薄发有佳作问世,转业后又先后创作发表了《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劳》、《四十一炮》等颇具影响力的作品,先后获得了“第1届鼎钧双年文学奖”、“第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第8届茅盾文学奖”等一系列大奖,并被香港公开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12年对于莫言来说,是他文学创作之路上有着重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以长篇小说《蛙》,一举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作家获此殊荣第一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他的评价是——莫言的作品是人与幻觉的现实主义融合的民间故事,他是当代第一流作家之一。

2020年7月3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经过8年精心创作,莫言推出新书《晚熟的人》,此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一推出,立即引起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关注,仅举办的线上发布会,观看人数就达150余万,发行30分钟销量便突破万册,很快成了全国热销书籍。此后不久莫言接受采访,当有记者问他今后有何打算时,莫言微笑着回答:8年前获诺贝尔文学奖发表获奖感言时,我曾说过,我就是个讲故事的人,今后我仍要深入生活、潜心创作,继续讲好中国故事。寥寥数语尽显大家风范。

猜你喜欢莫言作家小说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华声文萃(2021年10期)2021-10-18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文萃报·周五版(2021年31期)2021-09-05倾斜(小说)作品(2019年4期)2019-09-10我和我的“作家梦”阅读(低年级)(2018年7期)2018-05-14来吧,与大作家跨时空PK吧!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小学版(2018年12期)2018-03-01一点儿都不“丑”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6年9期)2016-11-05文学小说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古怪的作家之死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5年9期)2015-08-27莫言与鸟叔的关系知识窗(2015年6期)2015-05-14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英语学习(2015年12期)2015-02-01

推荐访问:的人 我就 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