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两山”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22-07-30 09:28:02公文范文
杨琴 卜文虎文章编号:1673-9973(2022)01-0108-04摘要:“两山”理论一方面,它

杨琴 卜文虎

文章编号:1673-9973(2022)01-0108-04

摘要:“两山”理论一方面,它破解了经济和生态互斥的局面,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平衡点;另一方面,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所探寻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目前,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公共卫生事件等接踵而来,“两山”理论蕴含的方法论,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构建,有助于人类进一步理解“两山”理论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两山”理论;保护与发展;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DOI:10.13411/j.cnki.sxsx.2022.01.020

The Theory of “Two Mountains”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YANG Qin1, BU Wen-hu2

(1.School of Marxism, Dali University, Dali 671003, 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Kunming 650000, China)

Abstract:On the one hand, the theory breaks the situation of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exclusion and provides a balance betwee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it shows the worl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At present, human beings are facing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public health events in an endless stream. The methodology contained in the “Two Mountains” theory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 and nature, and helpful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Two Mountains” theory.

Key words:the theory of “two mountain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两山”理论包含的对象具有一体两面性,一体即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两面即人类发展和自然保护两个方面。人类不仅创造了人类社会历史,同时也创造了自然界的历史,对于这一事实,只要稍微了解一点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人都会坚信不疑。自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巨大的生产力带来的,不仅仅是以往一切时代都不能相媲美的物质财富,也对自然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可预见的破坏。前资本主义社会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被打破,资本主义社会人对人的依赖,通过人对物的依赖表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异化”,这种“异化”状态通过生态环境问题、公共卫生事件等表现出来。为了缓解人与自然的“异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两山”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了理论指南,并且使中国找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正确道路。

一、“两山”理论的意蕴

“两山”理论蕴含着深邃的意蕴。从微观层面讲,阐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从宏观层面讲,闡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

(一)深层意蕴:人类与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

“两山”理论中“既要也要”“宁要不要”“就是”的表达,表明了人类对自然界关系的认识,从以往的二元对立观向辩证法观点的转变。二元对立观认为生态保护和经济关系、人类与自然界这两个方面处于对立状态,是你存我忘、此消彼长的关系。“两山”理论中两座山的对子,揭示了人类对于自然界认识的思想转变。“两山”理论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出发,从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对立统一中,把握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根据目前人与自然关系的状态,抓住绿水青山这个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纠正以往我们所犯的错误,看到二者的同一性,通过寓于二者个性之中的共性,促进二者相互贯通。遵循生态圈和有机界中动植物的生存繁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改正以往的错误观点。即一方面认为自然界的空气、环境、资源等要素,对人类的供给具有无限性。一方面,忽视生态环境的好坏与人类生活质量、寿命长短存在必然性联系。

关于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向人类展示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人本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首先必须有自然,然后才有与自然不同的东西把自然摆在面前”[1],主张自然界的先在性,自然是一切存在事物存在的前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从原始星云到有生命物质的产生,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分化的过程,人类作为蛋白体的存在方式,其最初由分化产生。”[2]简言之,没有自然界为人类社会提供原料产地,人类即便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不能创造任何事物。2022年2月第36卷第1期杨琴,卜文虎:“两山”理论及其当代价值Feb., 2022Vol.36 , No.1

生态研究2022年2月第36卷第1期杨琴,卜文虎:“两山”理论及其当代价值Feb., 2022Vol.36 , No.1

生态研究

“两山”理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异化”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资本家利用现代化大工厂和廉价的劳动力创造的资本越多,留给人类的垃圾、污水、二氧化碳就越多,资本家堆积的“货币金字塔”有多宏伟,累积的“垃圾金字塔”就有多壮观,这就造成人与自然的“异化”。恩格斯指出“人类创造自身社会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自然界的历史”[3],随着人工自然界的不断增多,天然自然界便逐渐减少,久之,人类社会活动范围的场所不断扩大,动物植物的数量和物种活动的范围不断缩减和灭绝。当然,这些问题的呈现方式各不相同,或显或隐、或大或少、或急或缓,但都有一个共性,都存在于地球村,影响地球村每一个主体。

(二)表层意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辩证统一

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究其原因在于生态平衡被破坏。人类利用自然界发展经济,不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致使生态破坏(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三废”污染,噪声、农药、酸雨污染,温室气体,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资源短缺(水、土地)等问题。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末,直接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害事件有烟雾公害事件,涉及的国家有比利时(马斯河谷)、美国(多诺拉镇、洛杉矶)、英国(伦敦);“疾病”公害事件,日本(熊本的水俣病、富士山的骨痛病、四日市的气喘病)和米糠油事件,印度的博帕尔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瑞士巴塞尔剧毒污染莱茵河事件。21世纪接二连三的疫情,甲型H1N1、埃博拉疫情、“塞卡”疫情、新冠疫情。污染、病毒、疫情的根本原因,在于物质生产对自然界产生的负面影响,人类对于这些影响没有采取正视的态度,缺乏一个正确的认知。

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思潮当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这一思想无限夸张人的作用,将人视做至高的存在,统治一切、占领一切、创造一切。古希腊普罗塔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4],将判别万物是否存在的依据定为“人”。大自然不会毫无目的的创造任何事物,而它创造事物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人,譬如动物的存在,亚里士多德指出“所有的动物,肯定都是大自然为了人类而创造的”[5]。人是最高的主宰,不仅为人类立法,也会为自然界立法,康德主张“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6]。这一思潮衍生出许多人类对自然界的观点(人类至上、经济至上)和行为(乱滥建)。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辩证统一的,践踏自然谈人类社会发展行不通,停止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回归原始社会更是不可行。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在于进行物质生产的劳动,劳动使其分离,同时也使其统一。绿水青山保护好了就会转化为金山银山,带来长远的经济产值和人类利益;但如果没有保护好,那么绿水青山便转化为“污水荒山”。

二、“两山”理论蕴含的方法论

“两山”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发端中国面向世界。它是关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它为人们认识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改造人与自然“异化”问题提供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整体观

人与自然界具有物质统一性,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的自然属性占据主要地位,人依赖自然界获取生活来源、适应自然界、按照自然规律行事,易于与自然界做到统一。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社会属性跃居主位,人逐渐独立于自然,并且按照社会规律行事,甚至忽视自然界的规律,易于导致与自然的对立。

人在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创造人。忽视人与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搞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造成了污水、荒山、灰天等问题。针对以往的发展模式及其弊病,须抓其根本,方能标本兼治,以往的破坏式、侧重式发展方式,给人类和自然界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治疗后遗症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把握住这个前提,关乎是否可以拥有蓝天、青山、绿水。

目前,国内生态环境治理形势向好发展,但国际国内却还存在许多不足,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出现一些令人惊奇的数字,无论按目前上升速度预估出来的全球性的气温上升,还是关于自然界780万个物种,有100万个面临灭绝的物种警示,再就是人类每年至少5000万吨电子垃圾的“排放量”,河流污染,世界上1/4与环境污染有关的人类疾病……都警示人类,生态环境问题是全人类的问题,不是发达国家的问题,也不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全球环保事业发展,中国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两山”理论是中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理论成果,同时也是生态建设的理论指南。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以往的粗放式发展早已被时代所淘汰,当前我们追求的是在绿色青山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品格,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的利益”[7]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再无任何别的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关于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我国古已有之,战国孟轲主张“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西晋陈寿主张“民者,万世之本也。”唐代吴兢主张“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改革开放为人民美好物质生活的向往创造了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为人民长远发展提供方向指引,“两山”理论则为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提供了理论指南。随着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群众的需求由吃饱穿暖有住向吃得安全、穿得放心、住得舒适转变。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生理和安全需要是最最基础的需要,人类社会經济发展直接或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威胁人的生活质量、甚至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工业破坏、废气污染等问题,对人类生活如影随形,就中国而言,随着鸦片战争打开的国门,打破了中国封建制度下一切现存事物,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一个新中国,为了追赶世界发展的速度,我国在1949年至1978年的一段时间,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发展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虽然使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也随之引来严重的环境问题。马克思说“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进行的第一个生产”。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物质需要得到极大满足,但却欠下了生态账,关于这笔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长远账、算综合账。”[8]人类牺牲生态换取发展获得当前利益,忽视了生态的长远利益和价值。要转变以往的思维模式,对生态环境要保护性利用,而不是破坏式获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9]绿水青山就是生产力,保护好了利用好了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生产力。人类在进行改造自然界的社会活动时,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然界,并且始终坚持适度原则,把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防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分离,杜绝绿水青山向“污水荒山”转变的可能。

三、“两山”理论的当代价值

“两山”理论源于实践,“两山”理论又回到实践,指导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经受实践检验。“两山”理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农”问题解决,“两山”理论不可或缺。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9]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关乎经济高质量发展,关乎当代人类幸福生活水平,关乎人类代际传播的能力和质量,关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依靠良好的生态系统,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要统一考虑自然生态的各要素,协调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森林可固土壤、土壤能保田地、田地养活人家,关于生态系统的环环相扣,我国历朝历代无比重视,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观,强调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自然界万物要以仁德对之,不能将自然界视作异己。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观,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与自然本是一体,人要从道出发去研究和对待世界万物。生态系统平衡举措方面,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秦汉则为保护山林川泽,设立专门相对应的官职,保护山林的林官,保护川泽的湖官等。新时代,我国为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保持生态系统平衡,实施可持续发展计划,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出台相应的措施和方案。如: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绿色的发展理念;《水污染防治计划》《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外贸易法》《港口法》等等。制定明确的碳计划,预计2030年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积极开展同其他国家有关环保的合作,主动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主动加入环保事业。

“两山”理论的宣传和推广,需要依靠多方力量。党员同志要充分发挥带头学习作用,从党内抓起,抓好。依靠党员的带头作用和宣传作用,在意识领域为生态保护理念占领一块坚实的领域。当然,单靠党员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首先,借助融媒体的力量宣传“两山”理论,在高校开展“两山”理论学习专题活动,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从青少年入手,树立他们的生态意识,将生态意识代际相传。其次,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排污指标体系,对违反指标体的公司和企业采取法律强制手段;强化环境监管执法、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加快产业绿色化发展,加速传统产业改造。

(二)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底线思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近和远的问题,不能因为生态保护过程中遇见的困难和挫折,就动摇思想。

我国为了正确地处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过程,在提出了人类认识自然的三阶段论,并在总结三阶段论的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式是辩证的。第一个阶段是探索阶段,用绿水青山去换取金山银山的阶段。这一阶段对应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时期,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科学技术落后,为了谋取出路,只能大力发展第一、二产业,着重发展第一产业,重工业、煤炭产业等,高污染、高消费产业的迅速兴起,生态资源迅速地被转变为社会经济。第二阶段是萌芽阶段,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阶段。这一阶段,对应的是我国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期,在上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多,相应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频频发生,我国开始意识到要保护绿水青山。第三阶段是发展阶段,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到来的金山银山阶段,即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以及将来要达到的阶段,我们总结以往的经驗和教训,成功的经验方面,我国各地依托生态优势,发挥内生动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农业等助力脱贫攻坚,助推我国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无论是山西临汾打造的“一村一品”乡村旅游,还是江西瑞金市黄沙村依托“红色旅游+乡村旅游”,都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铁证。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继续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依托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借助乡村载体,建设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面貌。

(三)助推“三农”问题的解决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经济和生态两方面。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快,但生态环境差;乡村的经济发展落后,但生态环境优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缓解生态问题,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意即从乡村生态出发,促进乡村生态资源的转变,力图构建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新时代乡村。乡村振兴战略将生态宜居作为关键,产业兴旺作为重点,通过发展生态第一产业和生态第三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两山”理论的发源地浙江余村,面对漫天的灰尘、污浊的水池,毅然决然关矿山停煤厂,转变产业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一边修复和保护环境,一边发展经济,最终实现绿色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时隔16年,余村完成了大变革,经济实现大发展,2019年,余村人均村民纯收入49598元。“两山”理论由余村的“星星之火”现已发展为全国性的“燎原之势”。

我国今天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全国各地都具有当时余村所不具备的条件,政府的支撑、理论的指南等,都是当时的余村所不具备的,余村的成功案例被全国各地相似的地区学习,模仿并超越。虽然绿水青山的修复和保护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解决城乡不平衡问题,更重要的是助力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解决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问题,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转变以往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态观念。保护乡村所具有的生态优势,促进生态资源优势向生态经济优势转变。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题中之义,乡村振兴是绿色发展的必然结果。张孝德认为:“乡村逢生态文明兴。”[10]工业文明的道路,是一条高能耗、高风险且高成本的道路,而生态文明道路则是一条低能耗、低风险、低成本且有高回报的道路。要走这条道路,中国需要克服很多困难,首先就是对工业文明病的对抗,对物质主义、病态消费主义、GDP主义等作断舍离。其次进行乡村文明建设,以乡村文明建设推动中华文明复兴,将中国的传统农业模式与新能源技术、智能化技术结合,坚持走生态富农、强村的发展道路。再次,依托乡村自然优势,发展乡村绿色产业。(生态有机业、旅游业、手工业、新能源产业、乡村绿色副食加工业)

乡村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新天地,这块领域是否绿色,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山”理论作为中国生态建设经验的实践结晶,其蕴含的生态观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国生态建设过程中必备的理论武器。

参考文献:

[1]〔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47.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9.

[3]本书编写组.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1-42.

[4]本书编写组.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1.

[8]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

[9]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

[10]温铁军,张孝德.乡村振兴十人谈: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解读[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27.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收稿日期:2021-12-10

作者简介:杨琴(1997-),女,云南彝良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卜文虎(1974-),男,云南丽江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社会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生态文明理论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理论”与“实践”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2018年11期)2018-01-14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7年10期)2017-11-10盛满理论少年博览·小学高年级(2017年4期)2017-04-18顺应创新教育价值观的变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学教育(2017年1期)2017-02-13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林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推进吉林农业·下半月(2016年11期)2017-01-09生态文明视阈下我国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探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6年10期)2016-12-12贵州生态道德建设研究中国市场(2016年34期)2016-10-15新常态下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探析商(2016年23期)2016-07-23理论与实际杂文选刊(2014年1期)2013-12-31

推荐访问:当代 理论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