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发展的理路分析

2022-07-30 13:07:02公文范文
刘书文张豪爽[摘要]信息科学技术是新时代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代化发展的助推器。在科技浪潮风起云涌

刘书文 张豪爽

[摘 要]信息科学技术是新时代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代化发展的助推器。在科技浪潮风起云涌的当今社会,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浪潮中的人工智能,正深刻地改变着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作为承载马列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和形塑万千学子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使命,其与人工智能在未来谋求共同发展已成必然趋势。在新时期积极探索和寻找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发展的契合点,以新兴科学技术为驱动力,促进精神生产力的提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人工智能;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1-0071-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1.012

科学技术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1]。人工智能作为21世纪高新科学技术发展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其运用和发展正以各种方式悄然进入社会日常生活之中。那么,何为人工智能?对此,理论界各抒己见,界定的角度各不相同,其中以美国权威的人工智能专家尼尔斯·约翰·尼尔森(Nils John Nilsson)最有代表性,他从信念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认知、思维和智能科学的关系。他指出:“人工智能是致力于让机器变得智能的活动,而智能是一种品质,它能够让一个实体在其环境中恰当而有远见地发挥作用。”[2]狭义的人工智能主要指具有模拟人脑机能及人类行为能力的机器,它一般以相关计算机程序或算法来实现其智能化服务。从广义上来讲,人工智能是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人类智慧不断提升、扩展的现实条件下,为满足人类自身更高的社会需求,适时发展起来的一门以模拟人脑机能技术为基础,同时为多学科、多领域间相互借鉴、综合运用的前沿高新科学,具有专业化、系统化的特征。在此,我们主要针对人工智能的广义内涵,即模拟和扩展人类智慧的相关技术和应用,来对其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发展做有关探讨。智能时代亟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需要借助智能科技的力量推动标准化、规模化的工业化教育向个性化、多样化的智能化教育全面转型[3]。因此,分析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发展的思路与策略,必须着力从其所面临的主要困境、角色功能、潜在壁垒和可行性路径4个方面展开,深入破题。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随着社会形势的需要,新时代我国愈发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处于科技浪潮之中的人工智能凭借其精准的技术水平,在众多新媒体技术运用广泛的高校课堂中脱颖而出、博得青睐。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课堂的趋势已成必然,但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福利之余,更要深刻反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有问题,分析其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以便及时“对症下药”。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多元化冲击之间的思想较量

思想之于人,须臾不可分离。马克思指出:“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5]21世纪,互联网加速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各领域,公众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得以拓宽,但这实际上也为各种形式的社会政治思潮带来了“良机”。科学技术本身并不具有意识形态色彩,人类在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中赋予了其意识形态属性。算法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要素,可以通过适应性反馈推算和追踪用户的偏好。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强大的用户定位功能,自动向用户推送相关联的信息。在数据资源爆炸式增长的今天,高校学子正处于一种“网上看世界”的状态,已不再局限于聆听老师、同学以及书籍中的观点。在此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顺利开展不仅要面临学生在网络上所见的各种“疑问”,更需要回应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所带来的思想冲击,帮助学生“擦亮双眼”,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和能力。社会政治思潮涌动的背后是各种思想的较量,不仅需要师生双方共同面对外来思潮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干预,还需要共同做好诠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准备。明乎此,必须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做到“风雨欲来”而我自“岿然不动”。

(二)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与新兴技术运用潮流之间的形式冲击

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在其推广和运用期间必然会面临各项阻碍,也势必对传统课堂发起挑战。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曲折道路的态度,实际上同它对妥协的态度是一样的。历史的任何曲折转变都是妥协,是已经没有足够力量彻底否定新事物的旧事物同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彻底推翻旧事物的新事物之间的妥协[6]。但这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拒绝所有妥协,而是恰恰说明了对新旧事物是否可以共存这一课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论证的必要性。人工智能的出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提供了新的角度,对论证新旧事物是否可以共存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相比起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基于人工智能之上衍生的各项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和深入发展,其形式更为多样化。从授课形式来看,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目的。由于受教育者的专业背景和知识架构存在差异,其理解能力和兴趣点也会有所差别。所以,在接受长期性的理论宣讲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甚至是不良的应试心态。从授课环境来看,由于教育设施等硬性制约,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授课的时间、地点有所限制,但人工智能技术却让课堂授课的传统模式产生了变化。课堂不再局限于一间教室,而是扩大到了线上和线下,授课也不会因下课铃而暂停,人工智能技术让随时随地学习理论知识成为可能。新兴技术运用潮流来之迅猛,而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却似乎显得有些滞后。由此看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面临着如何运用新兴技术以实现课程与科技相互发展、相互进步等问题。

(三)以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为目的的教学与应试学习目的之间的现实矛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简单的情感教育,而是帮助学生巩固正确价值观、提升个人道德素质的素质教育,更是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活动。但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各地区、各专业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不乏各种为应试而出现的敷衍现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在培养和巩固新一代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素养和政治意识,但在现实情况中,由于高校课程体系设置的相关问题,出现了某些被动学习的现象。这样的行为不仅违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初心,也更容易让学生产生“临时抱佛脚”、敷衍、抵触等负面情绪。对此,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7]这不仅说明了推动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迫切性,更指出了现代化教育中推动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性。当然,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在其他学科也有类似问题。因此,总体来说,在进行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的同时,必须要将现存应试教育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之间的现实矛盾纳入考虑范围,并以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促成二者矛盾的疏解,以此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性发展。

二、人工智能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色功能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8]当前,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到众多领域,协助各领域进一步优化发展,同时也已悄然拓展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甚至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助力添彩。

(一)教学助手:辅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步骤化授课

习近平同志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9]可见,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关键。所以,在“教师少,任务重”的实际情况下,人工智能的加入无疑是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来了一位程序化的高效“助手”。首先,课前合理运用人工智能签到系统,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勤率。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才能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打破学生心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用”“洗脑”“枯燥”等刻板印象。其次,人工智能助手可以协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和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备课,并实现个性化教学。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10]。人工智能可以运用其算法功能,为教师提供量化数据,从而有助于教师通过相关数据分析不同学科背景下学生的认知水平,实现个性化教学。最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协助教师评分阅卷、参与评定考核等工作。目前,机器化智能阅卷已广泛得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也被应用到成绩录入环节,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总体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步骤化、科学化、规范化。

(二)智能伴學:促进受教育者规范化学习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1]把人工智能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从根本上讲是为立德树人提供智能化的技术支持。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的使用是赋能于学生的高效率、规范化学习的。第一,人工智能的参与可以帮助学生健康有序地学习。在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利用智能算法帮助学生规划学习时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二,智能化学习过程中大数据技术可以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通过量化数据说明学生的知识缺口,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学习情况指标,智能化地分析出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技术支持。第三,人工智能还可用于检测学生的心理素质。由于社会发展加快,高校学子面临着方方面面的社会压力,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在此情况下,以人工智能为技术依托的智能化量表可以帮助学生检测到自身的心理变化状态,在必要时能及时地检测并给出相应建议,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简而言之,人工智能的加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受教育者的学习提供了更有序的学习计划和时间安排,也有助于受教育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高效学习。因此,人工智能成为了受教育者的亲密“伴学者”。

(三)技术顾问: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智能生态空间

学习与环境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对矛盾,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学习环境的优劣可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学习效果,因此,要重视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优化作用。首先,人工智能技术给受教育者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智能化学习途径。人工智能视野下,受教育者可以在数据终端享受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近些年,各种致力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教育类应用软件层出不穷,其中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都相继推出了APP客户端为广大受教育者提供智能化服务。

其次,人工智能以大数据和算法为基础,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各学科的关联性。习近平同志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既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扩展教学研究空间,也有助于为其他学科提供方法论支持。最后,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增加课堂的科技感和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打破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刻板印象,使得“引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成为可能。人工智能的“技术顾问”角色,不仅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教育平台和优质资源服务,而且也有助于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的创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了智能化的知识生态空间。

三、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发展的潜在壁垒

就目前而言,尽管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还不够广泛,但这并不能否认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将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寻求融合发展的必然性。人工智能的出现和运用不可避免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必须在新时代谋求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式,但二者寻求共同发展却面临着诸多阻碍。综合来看,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发展至少需要突破以下3层壁垒。

(一)思想阻碍:人工智能伦理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堂

人工智能走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否涉及人与科技的伦理道德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哲学层面入手进行回答。在科学技术逐渐成为当代人类社会追崇的对象之时,科技伦理与道德问题便开始亮相。人的信息存在方式归根结底是由于信息需要的发展,随着人的需要从物能向信息的发展,伦理需要也将相应转换[13]。鉴于此,人工智能的运用和发展迫切需要相应的伦理支持,否则科技应用的伦理道德问题便会随之而来并持续发酵。现代社会物质和科技基础的变化是无伦理的道德问题凸显的客观原因之一[14]。基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所建立的丰厚物质基础,21世纪的科学技术得以迅猛发展,网络空间的出现、个体化生存以及国际社会日益密切的经济交往等,不仅为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更为人类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由此,人类开始反思科学技术的伦理道德和合理运用问题。现代社会是伦理—道德的发展期和阵痛期,也是精神迸发、人性解放和思想彷徨的苦闷期[15]。思想之于人,既是最强大的隐形武器,也是最厚重的潜在阻碍。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而言,能否完全接受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新式课堂?其对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包容度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尚有争议。并且,人工智能走进课堂,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否绝对利大于弊?是否对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起到绝对的积极作用?这些问题还有待在实践中去证实。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已经以课堂助手、课堂机器人、后台程序追踪,以及学生用户偏好推送等方式逐渐进行了“自证”,但仅靠这些“功夫”仍旧很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从而打消人类的思想顾虑。由此,人工智能倫理问题成为未来谋求融合发展的一大思想阻碍。

(二)应用隔阂:新兴技术运用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教育是国之大计,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教育事业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随势发展。早在1956年,教育部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中就指出,高校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就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16]”,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储备人才。其实,这种对最新技术运用的能力不仅要反映在高校学子身上,更体现在高校教师当中。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实践运用,一定程度上易导致某些方面存在与传统教学和科学技术之间的脱节。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受传统课堂表现形式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交流方式的差异。尽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理论宣讲和价值观建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也在课堂上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挥,但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育不只是个人发展的条件,还是人类集体发展的事业[17]。新兴技术的加入不仅为人类集体发展带来了科技力量,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信息化、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扬长避短,并且将技术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者而言,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不过,总体来看,通过运用新兴技术来刺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堂,仍需突破技术应用大关。

(三)现实拷问:实现教学目标与达成教学效果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优秀的人才储备,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一大批具有清晰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强烈政治意识的社会主义人才,是对总目标的具体细化。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首次使用到了“人才”二字,他指出:“置身于官方反对派的行列或者完全处于选举权享有者的范围之外的有上述阶级的意识形态代表和发言人,即它们的学者、律师、医生等等,简言之,就是它们的那些所谓‘专门人才’ 。”[18]在马克思看来,人才是具有意识形态性的、为一定阶级服务的存在。鉴于此,培养人才工作需要设定最终的培养目标以及预期效果。在这个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而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无论是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还是加入了人工智能技术为辅助的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不断提高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能力,专心致志地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并最终达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标和教育效果。综合来看,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方式仍是以应试为主,以综合素质评价及社会实践为辅。因此,反观人工智能技术走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不禁引人发问:人工智能技术能否完全脱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而独立存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之中?是否大力推广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就必然能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这些都是对人工智能走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现实拷问。而关于新兴技术的运用能否达到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效果或者协助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水平?这一系列的问题,仍需交给长期的实践来证明。

四、实现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9]信息化时代,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必将与其同向而行。虽然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潜在壁垒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此已束手无策,最关键的是要探索出实现二者和谐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一)以质为重,以效为先,实现教育实践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上就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任务而开展的实践活动,人工智能助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就要坚持以质为重,以效有先的原则。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并不是机械的、僵硬的,而是恰当的、和谐的,只有这样,在进行融合发展时才不会出现“断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一方面,人工智能要充当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粘合剂”,有效地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质量发展。同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整合丰富繁杂的教学资料,将零散的知识碎片分类整理,使之更加系统化,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优质的学习资料,提高授课质量。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要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率为重点,推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一体化和模式多样化的形成及优化升级,联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与学生,成为促进师生良性互动的工具,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以人为主,以技为辅,促进人机有效互动

我国的教育从来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20]。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时要坚持以人为主,以技为辅的原则,促进人机的良性互动。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人”包含着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所谓人机互动主要是指人与机器的双向互动交流,尤指人与计算机的交互。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展现出双主体的特征。一方面,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起着主导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1]所以,要坚持以教师为主,教师要以智能化工具辅助充分地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另一主体,学生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在接收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不断地在人工智能工具协助的情况下发挥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学生要将自身置于主体地位,要博学勤思,在学与思中培养自身创造性思维,在人机良性、有效的“互动交流”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水平。

(三)以学为基,以用为道,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特性

人工智能技术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必须坚持以学为基,以用为道的原则,将课堂获取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印证发展,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学以致用的教学特点。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22]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活的方法,是指导各项工作的方法论。一方面,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能一味地接受知识,而是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学思并用,在学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学以致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播,更重要的是要运用到实践中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为学生的学以致用提供帮助,既协助学生的学,充当“伴学”角色,又要促进实践,为实践应用提供技术加持。另一方面,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人工智能为实践活动赋能的过程中,也是在促进新理论的产生。虽然人工智能就目前来看只有模拟人脑进行智能化整合理论的功能,不具有人类智慧的创造性技能,简而言之,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尚处于若智能化的时代。但是,人工智能为科学理论的创造增添了技术和科技的力量,从而有助于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创造性的发展,提高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综上所述,尽管当前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少困境,但二者并非 “水火不容”,关键是如何扬人工智能之长,避之所短。研究和分析出实现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可行性路径,使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助力,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有序地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2.

[2]Nils John Nilsson, The Quest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 History of Ideas and Achievements.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3]张志丹,刘书文.人工智能必将引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变革[J].思想教育研究,2020(10):103-108.

[4][10][11][12][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221,376,378,378.

[5][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447.

[6]列宁.列宁全集(第1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06.

[7]新华社记者.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 [N].人民日报,2013-10-2(01).

[8]新华社记者.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N].人民日报,2019-05-17(01).

[9][21]新华社记者.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13]王天恩.论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支持[J].思想理论教育,2018(04):9-14.

[14][15]张志丹.解码“无伦理的道德”[N].北京日报,2016-04-25(13).

[16]刘光.新中国高等教育大事记 [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5.

[17]顾明远.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挑战[J].创新人才教育,2019(04):5.

[20]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20.

[22]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

(责任编辑:刘丽)

猜你喜欢融合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就业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数读人工智能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分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7年2期)2017-02-14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参与度研究东方教育(2016年14期)2017-01-16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探讨新媒体研究(2016年21期)2016-12-19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疲劳现象研究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下一幕,人工智能!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下一幕,人工智能!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方略人民论坛(2016年19期)2016-08-01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机制探讨现代出版(2015年6期)2016-02-23

推荐访问:理路 政治理论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