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新征程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探赜

2022-08-12 09:14:02公文范文
李紫嫣刘友田摘要: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党团结帶领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同时

李紫嫣 刘友田

摘 要: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党团结帶领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同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如何构建与新的历史目标相符合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问题之一。且伴随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须认清现实、把握际遇、应对挑战。因此,应以牢固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为根本遵循,加强经济建设,推动意识形态理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坚持人民主体的价值取向,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保驾护航。

关键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挑战;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4-0023-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意气风发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新的历史目标,不仅仅对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建设提出了严格要求,同样,意识形态领域的攻坚克难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理论和实践均在历史中警示我们,一定要坚守好思想阵地绝不旁落,否则其他阵地也可能会被一一攻破、击溃。全面现代化建设初期,主流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着各种挑战,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忽略意识形态领域的创新发展,就不可避免地会闭塞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的进步,甚至可能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途上,全面审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挑战,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断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积蓄前进力量。

一、主流意识形态功能内涵的多维解读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其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标,指引人民思想、凝聚中国力量。当前我国以越发强大的姿态走进新的历史阶段,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也越发彰显出极端重要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提出应包括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领域协同推进现代化的内在诉求。因而应依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响应新时代的号召,使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新目标的推进中发挥出最大效能。

(一)政治方面: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民性方向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我国政治建设的“定盘星”,是我国路线、政策、方针制定的重要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因而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最大程度发挥意识形态以思想、以理论凝聚党心民心的极端重要作用。历史和实践均证明,共同的行动离不开共同的思想,只有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装,才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思想基础、时刻保持“四个自信”,才能不忘为民族、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个导向是根本的、是正确的、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人民是决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始终以人民的意愿为基准,一切从人民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归结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既要了解人民真正的诉求,力求与人民群众的意愿相一致,又要把人民群众的实践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相结合。如果不能在全社会中构建出深入人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不能称之为“全面”。主流意识形态首先要经得起人民的考验,方能经得起社会的检验,才能确保我国现代化国家建设沿着人民性的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二)经济方面: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我国经济领域建设的“指向标”,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并确保其继续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共同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一举措不仅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也充分展现出政府与市场调节的最大优势。因此,要想正确把握好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旗帜问题,还需尽最大可能发挥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和教化效能。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可以不断增强市场经济抵御被西方经济同化的“免疫力”,又能提升市场经济的“创造力”,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样,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由于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不同的特征,因而二者常常呈现出不相适应的现象,突出体现在公平与效率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主流意识形态既要倡导效率,又要坚持公平,要充分调动市场经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否则将会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绿色良性发展。因此在新征程中,应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导,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特点,同时力求其建设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进而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三)文化方面:共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定心丸”,弘扬“主旋律”、时刻保持文化自信。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国外的思想观念纷纷涌入中国,各类文化交织在一起,人们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大。在全面现代化建设中,文化越多元,信息越多样,就越要凸显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并使其主动承担起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旋律”的责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发展的生动体现,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既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绝对优势,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的根本要求,也是抵御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入侵”,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经验总结。其次,做好意识形态“软实力”工作,是提高文化自信的关键举措。对于一个大国来说,文化自信作为精神力量,经久不衰,与时俱进,并且彰显出与其气质相一致的文化吸引力。“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归根结底还是意识形态自信”[3],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根本点,方能在全社会形成弘扬“正能量”的社会文化,使人民群众在日常的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敢于创新的精神,时刻关注社会目标建设的新动向。AAD34D9F-9CBC-4919-A12C-2D25DC0AB417

(四)社会方面:做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维稳器”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道路上的“稳定器”,是维持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主心骨。我国正处于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前进的起步阶段,各社会阶层的价值观相互碰撞,具有不稳定的特点。面对各阶层之间价值观的摩擦甚至冲突,我国社会迫切需要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以在社会中起维持稳定的作用。因而,须不断巩固和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以同一的价值观念引领人民的自觉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中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价值观,其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声共气。通过指引,我国主流价值体系对各种不同阶层的价值观念进行思想整合,可以团结不同的社会阶层,增强各阶层人民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价值目标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渗透进我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凝聚共识,全国各族人民力同心,同舟共济,方能促成合力、产生效力,共同推进我国社会主義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困境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大环境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必将面临诸多挑战。全面分析并正确回应各种考验,把握好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遭受严重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也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部分,在这一进程中,必然会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构成严峻挑战。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等错误思潮侵蚀人们思想的问题。社会中生产生活以及思维方式均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部分,而资本主义始终推行利己主义,其本质是对剩余价值的不断追求,主张金钱至上、利益至上,表现出极强的贪欲,我国消费意识形态也因此遭受到西方享乐主义的严重冲击。在此时代背景下,一些人表现出极强的两面性,一方面对无产阶级价值观产生怀疑,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庇护,向往“公平、平等、正义”。这些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二)政治诉求多极化进程中,不同阶层和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重新提出利益诉求

中国社会从农业文明社会走向工业文明社会,从工业文明社会走向后工业文明社会的历史过程,是对中国迈进现代化总体性概括。这一时期,西方工业社会已经高度发展,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错位必然给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带来诸多挑战,向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诉求,社会意识形态结构也发生了新变化。转型时期的社会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各种或保守或激进、或传统或现代的国内外思想观念交织在一起,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开始混乱,表现出明显的差别。同样,社会转型时期,个人私营企业者、自由职业者、管理技术人员等新型社会阶层不断涌现,新的阶层有其特定的意识形态,指导他们的物质生产生活以获取不同的利益,这些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与无产阶级所倡导的价值观有时会产生诸多矛盾和分歧,甚至可能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且由于利益分化,各个社会阶层向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不同的利益诉求,新的利益诉求又会催生出新的意识形态,不断挑战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三)文化多元化进程中,西方外来文化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如何对待民族文化传统、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是长期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多元文化的充斥下,我国一度出现了信仰危机和文化认同危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挑战。对此,我国以史为鉴,吸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轻视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以西方“进步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经验教训,避免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遭到蚕食。当前,西方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广其文化产品,以企图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多元文化的存在以及西方文化产品的输入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

(四)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网络多元环境影响了人民群众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其在推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进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成为各类信息、各种思潮、多种观念的集散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也由“现实社会”向“网络社会”迁移。互联网的发展为西方文化的扩张、在我国实行“文化霸权”提供了平台,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被质疑,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激烈斗争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竞争力建设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和挑战。然而网络社会的发展带给人们更多的自由空间,也越发重视人民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在互联网中,每个个体均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一些摇摆不定的机会主义者借机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念,其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思想理念污染着网络环境、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对人们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产生不良影响。同样,网络中存在着大量信息,有利有弊,其具有碎片化、表面化、趋同化、娱乐化的特点,使人们缺乏对信息的理性辨析,进一步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造成了消极影响。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优化路径

迈向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进程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因此,着眼未来,我们应直面问题、迎接挑战,在顺应历史潮流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迈上新台阶。AAD34D9F-9CBC-4919-A12C-2D25DC0AB417

(一)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

意识形态能动地反映社会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活动,具有涉及范围广、影响作用强等特点。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处于统筹核心地位。因此,首先,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领导,加强党的政治统领力,占据意识形态阵地制高点,强化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切实保证意识形态建设落到实处,促使党的方向性建设顺利推进。其次,应在历史中观照未来,总结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经验,形成规律性认识,在总结中提升党对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统领力,更好地指导主流意识形态今后的发展。百年发展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主流意识形态只有自主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在建设工作中时刻铭记党的基本理论、方针、政策,才能不断完善自身建设,使得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4]并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将党的领导上升到制度层面,使其实质化、制度化,既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应对现实挑战所必须回应的关键之举,也是人民群众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强心剂,更是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经济建设,确保市场经济改革的正确前进方向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伴随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生活的变化强烈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无声地改变着人们行为方式、价值选择,使得人民的利益需求越来越广泛,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所以在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意识形态物质基础的建设,使人民在切身利益中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贯彻于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5]物质基础的“硬实力”与意识形态的“软实力”须做到两手抓。所以,意识形态理论的制定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相符合,对符合经济改革目标的思想和行为加以鼓励,对偏离经济改革目标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避,使人民树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有序发展。所以,构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我国不可避免地要大力发展经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树立节约意识,发展低碳经济,切实反映人民切身利益,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坚持推动意识形态理论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既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在精神,也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守得“正”,才能创出新篇,理论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历史发展与现实进步的统一,主流意识形态也只有在时代中发展并加之以实践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要实事求是,主流意识形态发展须遵循基本规律;要与时俱进,主流意识形态须与时代同频共振;要守正创新,主流意识形态须在辩证继承的基础上加强创新。以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且保证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前进方向,使人民利益诉求切实得到满足,幸福感切实得到提升,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不断深化,以获得自觉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聚力和引力也随之加强。因此,我们首先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高理论素养,用科学的方法深刻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动向,正确分析和解决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同时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将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之中,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态度积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次,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共同筑好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积极引导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充分发挥意识形态以思想引领自觉规范行为的作用。

(四)坚持人民主体的价值取向,筑牢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民心基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旗帜上,始终写着“人民”二字,从构建意识形态理论,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建设无论发展到哪一个环节均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始终牢记人民使命,为人民发声,才能永葆建设的前进动力;同样,人民的利益得到满足,生活得到保障,才更能认同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更快推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而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始终贯彻“为人民”这一理念,始终坚持人民主体的价值取向。人民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不仅体现在人民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听众和受益者,还体现在人民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者和倡导者,因而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首先要建设一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的意识形态工作者队伍,在社会中正面宣传、积极弘扬意识形态理论,将理论落到实处、深入人心。其次,应不断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融入中国元素,深深打上中华民族的烙印,使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走向人民、贴近人民,将人民的利益诉求作为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求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有机统一。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只有始终坚持人民主体的价值取向,人民才能普遍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并自主自觉地践行,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才能增强对多元社会思潮的统领力,共同推进全面现代化建设进程。

(五)净化网络环境,营造健康的网络空间

随着互联网等网络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俨然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关。“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6],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如果把握不住,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则会存在短板,发生不可估量的历史性错误。因此,主流意识形态既要关注现实生活,更要在观照现实的基础上加强网络领域意识形态建设,牢固把握线上意识形态主动权与话语权,营造绿色健康、弘扬正能量的网络空间。为了应对信息化进程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控制力和竞争力提出的挑战,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离不开宣传,而宣传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要落实到实践中,因而离不开对传播途径和交流方式的创新。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途径和交流方式,做到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发展,提升宣传效率,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最大效能。另一方面应通过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以及网络监督机制,使互联网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强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从源头制止虚假信息,提高人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充分发挥好互联网的快速、便捷、开放优势,将其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追求主流意识形态与人民精神的高度切合,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

[3]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J].學海,2017(6):5-12.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3.

[6]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 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N].人民日报,2018-04-22(1).

收稿日期:2021-12-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立项建设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SDYKC19128);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对弘扬沂蒙精神助推乡村振兴的研究”(20CYMJ08);山东农业大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XM20203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紫嫣,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研究;刘友田,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研究。AAD34D9F-9CBC-4919-A12C-2D25DC0AB417

猜你喜欢 现代化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华人时刊(2022年4期)2022-04-14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清华金融评论(2022年4期)2022-04-13寒露青年文学家(2021年1期)2021-03-24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在线学习(2021年12期)2021-01-03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保障房建设更快了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我的女巫朋友小朋友·快乐手工(2016年8期)2016-05-14融入文化教“犹豫”等黑龙江教育·中学(2009年3期)2009-04-16文化之间的摇摆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推荐访问:意识形态 主流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