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玩学相长,食享童年

2022-08-13 16:28:03公文范文
郑碧云“农耕”作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几千年的中华历史,蕴涵着丰富、多元的文化精髓,

郑碧云

“农耕”作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几千年的中华历史,蕴涵着丰富、多元的文化精髓,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耕文化逐渐淡化,在追求幼儿综合能力的现代教学环境下,“农耕”课程能很好地弥补幼儿实践探究等方面的欠缺。笔者依托园所园本课程——田园课程开展,长期研究“农耕”课题,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农耕课程资源体系。本文结合已开发的课程资源,从大班幼儿的认知及兴趣点出发,在幼儿自主选择、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各类农耕实践活动,如园外实践基地、农耕种植角等,不断引导幼儿探索与实践,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主题班本课程——《农耕小田园》。在班本课程中进行动态课程审议,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策略,最终形成适宜大班幼儿切实需要的班本特色课程。

一、做好课程前期审议,明确课程需要

(一)尊重幼儿生活经验及兴趣需要

以幼儿为本,了解幼儿当下的兴趣及需要。重视幼儿生成性主题活动,把幼儿作为探究活动的生发者、策划者。结合幼儿探究过程,呈现幼儿“农耕”探究进程,启发幼儿思考,推动幼儿探究活动的深入。如在 “农耕种植角”创设前,先在班级开展种植调查,听取幼儿种植意愿,引导幼儿自主决定想种植的农作物,并在全班表决下,完成《小田园种植意愿》调查表。对表格进行分析,形成统计表,以此作为确定具体种植内容的依据,提升幼儿与环境的互动频率,确立具有教育价值的主题。

(二)把握核心,做好课程目标预设

做好课程前期审议,把握幼儿发展的核心经验与价值。以三维目标为导向,分析目标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是否促进幼儿认识、情感态度和能力三维目标的统一。明确符合幼儿现实需要的农耕相关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获得情感态度、社会性、身心健康、探究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教师理性认识、合理利用资源

对课程资源的运用,教师从理性认识的态度出发。在理解课程资源的前提下,对课程资源的层次性、合理性、趣味性等方面进行多方审议,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还需将课程审议内化到理论学习中,以动态发展的角度思考班本课程实施的预期成效。对已开发的“五农一食”课程资源,应从课程建设的角度,领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充分考虑农具、农作、农畜、农玩、农技、食育资源的价值性与合理性,精心选择,筛选整理,分级整理,建立课程资源库,选取符合大班幼儿各方面需要的资源。

二、动态审议课程资源,助力班本课程开展

(一)合理利用资源,预设班本课程主题脉络

动态审议课程资源,以“活”的态度将课程资源融入班本课程中。想要提升现有的课程质量,实现新的教育形势下班本课程的灵活发展,“教师就要有‘活’教育的课程建设观”。在推进班本课程开展的过程中,结合“五农一食”课程资源,建构适宜的二级主题脉络及具体的活动内容与形式。预设主题内容时与幼儿一同商讨,注意主题活动内容的递进性与适宜性,打造有价值的探究性活动课程。

(二)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中,将活动目标进行细化、整合,在游戏、区域、研学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中实现教育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例如,在《农耕小田园》班本课程探究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和个体认知水平,基于幼儿的素质发展需要,结合农具认知、农作物耕作季节性、不同农田耕作方式等图文資源,梳理并形成较为合理的四个二级主题脉络及具体的课程内容。(如图1所示)。首先,玩在田园,借助各类传统闽南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农耕”传统游戏的乐趣;其次,学在田园,从幼儿对各类农具、农技的认知、农作物耕作季节性及不同农田耕作常识入手,创设真实的“农耕”种植场所,遵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推动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再次,田园种植,通过各类农作物的粗浅认知,着重“水稻种植”的探究。从育秧苗、插秧、给水稻施肥拔草、水稻开花结果到割水稻、脱粒、起米等系列探究,全方位引导幼儿了解水稻生长过程的秘密及其发展历史,将探究活动向纵向深入。通过多个角度对农耕活动进行介绍,让幼儿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多方面感知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对农作物耕作的整个过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深化课程的教育效果;最后,食享童年,在各类食育课程活动中将耕作与烹饪结合,挖掘闽南特色小吃,进行食育活动。如食育活动——制作麦芽糖,通过引导幼儿学育麦苗,在学育麦苗中与水稻进行对比观察,多方了解制作麦芽糖的方法,促进了制作活动的顺利开展。

总之,在班本课程实践中,教师及时结合幼儿探究情况,对整体探究结果进行梳理、总结,要站在提升幼儿素质、能力和认知的角度开展基础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升教师对课程的探究力,促进幼儿社会性、身心健康、持续性探究能力发展。

(三)班本课程渗透于日常生活学习,丰富耕读活动的内容与内涵

注重班本课程实施的观察,及时了解幼儿当下兴趣点,启发、引导并推动幼儿对“农耕”实践活动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启发幼儿从多角度观察、比较、思考、探究,进一步丰富“农耕小田园”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各类“农耕”文化资源渗透于幼儿一日学习和生活中。

(四)注重家园多方位合作,提升课程实施的成效

“农耕”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只有家长融入课程实践,才能达到教学活动的最优化。在园外实践基地活动中,积极倡导家长参与到家长护卫队及“食育小课堂”家长助教等活动中,不仅保证了活动的安全性,促进家长对课程的理解,增进家园合作,更提升了课程实施的成效。

总之,通过动态审议班本课程实施,教师在课程前期,从幼儿的兴趣及需要、课程目标预设、课程资源整合及家园合作四方面入手,制定符合大班幼儿实际需要的《农耕小田园》班本课程,并推动课程的高效开展。

三、追随幼儿兴趣与需要,深化探究活动

(一)支持幼儿对“水稻种植”的持续性探究,促进幼儿深入探究

在实践探究中,应让幼儿从自然物中去发现、探索与感悟。面对生成性的探究点,应有对课程系统动态预设的能力,从幼儿“农耕种植角”探究实际入手,推动幼儿身体力行,亲身感受农作物生长的规律,了解水分、养分、阳光等与植物的关系。如《大米的故事》(图2)小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将农具、农技、食育等课程资源融入其中,持续性地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和幼儿一起在等待与发现中记录、分享,获得直接经验,丰富幼儿的探究能力及水平,与“水稻”一同成长。幼儿在各类食育活动、课堂活动、实践体验、参观讨论等探究具体事物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水稻”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拓展了思维。同时,在初步尝试推理、判断的过程中获得学习品质与能力的提升,在持续性自主探索与学习中更加爱生活、爱自然,能充分认识到大自然对生活的馈赠,了解生活中的粮食都需要经过诸多生长环节才能走上餐桌,懂得粮食来之不易,体验劳动的不易及收获的喜悦。

(二)及时抓住幼儿新的兴趣点,激发幼儿“饲养”探究欲望

当幼儿对饲养活动产生新兴趣,教师要及时给孩子提供支持。与幼儿一起创设饲养角,通过亲身饲养、亲自照顾等形式,对其进行持续性观察、探究,了解动物成长过程。如小主题探究活动“蚕宝宝的一生”,面对孩子提出“刚出生的蚕宝宝是怎么吃桑叶的?” “蚕宝宝为什么会蜕壳?”“长大后的蚕宝宝为什么身体会变黄?”“变黄的蚕宝宝为什么就不吃桑叶了?”等种种问题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提问及时抓住契机,以幼儿的思路为导向,提供不同的工具给幼儿观察蚁蚕进食全过程、蚕宝宝蜕壳过程,总结蚕宝宝不同生长期的特点,和幼儿一起查阅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带领幼儿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当中发现蚕宝宝生命的变化,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 幼儿从刚开始不敢触碰,到熟练地照顾蚕宝宝,再到不舍得蚕蛾死去……他们对蚕宝宝的认识空前深入,体验到了劳动的不易,对生命有了更深入的感悟,探究的精神在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中国“蚕”文化的系列探究中,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对“农耕”文化有了更深的认同感。

四、做好课程后期审议,提升班本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一)以课程资源为载体,推动课程的多元化

以“五农一食”课程资源为载体,在理解课程资源的前提下,将课程资源融入班本课程中,形成动态的、整合的、多元的班本课程脉络。注重“应时”“取宜”的特点,结合节气、季节变换的规律向幼儿介绍不同的季节和天气会对农作物生长所产生的各种影响,要让其根据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感知体会课程所介绍内容的自然规律。在实践中合理运用课程资源,把幼儿作为主体与幼儿互动交流、沟通合作,师幼间实现互动化、合作式探究学习模式,融入各领域的核心经验,最终形成有益于幼儿学习与探究的班本课程体系。

(二)以班本课程为媒介,促进幼儿发展

通过整合学习与实践探究,为幼儿身心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机会,拓展幼儿农耕知识和经验。此外,渗透春耕、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节气农諺,丰富幼儿对农耕文化资源的感知与认同感。幼儿通过劳作,直观、形象地感受和关注无处不在的农耕文化,潜移默化地感受“亲自然、热生活、享童年”的理念,引导幼儿通过课程观察和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体会到亲近自然所带来的内心感受。在这过程中幼儿探究能力、社会性交往、解决问题等各项能力都得到很大提升。在扎实的行动研究中,推进幼儿各项能力发展,促进幼儿健康、自然地发展。

(三)以教研活动推动课程实施成效

从《农耕小田园》班本课程实践的整个阶段,教师团队在专题研讨、交流分享中,要不断丰富班本课程内涵,寻找有效的支持策略,深化课程资源与课程实践,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自身的行为,推动班本课程实践的动态研究,促进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四)以观察反思为推进,寻找支持策略,助推班本课程的深化

农耕课程资源的架构、课程的组织与实践都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需要教师在长期的实践、观察中,做好阶段性反思,梳理实践活动,支持与幼儿深度学习。教师要结合农科课程资源的架构与组织落实情况展开对幼儿能力的指导,另外要注重幼儿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幼儿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经验获得及学习品质等方面的发展。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的深化,反思现有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幼儿行为的观察、不断研讨改进策略、强化师生互动评价。不断在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吸引各方力量的关注和支持,参与到班本课程中,提高班本课程实施的成效,促进班本课程的推广与深化。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现代 “农耕”实践教育活动缺失的现状,本文在对课程审议的基础上,对已开发的“五农一食”农耕课程资源加以实践与探索的方法,能较好地弥补这一缺失。笔者在农耕课程实践与探索的做法是基于幼儿自主选择、主动探索的基础,通过合理利用已开发的课程资源预设班本课程主题脉络,开展各类园外实践基地、农耕种植角等实践活动,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主题班本课程。总之,《农耕小田园》班本课程的实践探索,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的学习品质和综合能力,形成了适宜大班幼儿切实需要的班本特色课程,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为一线幼教工作者在“农耕”主题课程实践提供了借鉴。

猜你喜欢 班本蚕宝宝农耕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当代家庭教育(2022年11期)2022-05-11农耕感怀东坡赤壁诗词(2021年2期)2021-06-01利用园本研修提升教师班本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力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1年3期)2021-04-18如何开展幼儿园班本课程幸福家庭(2021年1期)2021-03-08农耕园里收获多科教新报(2020年44期)2020-05-17中职班主任班本课程领导力的实践研究中小学班主任(2019年1期)2019-09-10蚕宝宝流浪记儿童故事画报(2017年11期)2017-12-09蚕宝宝流浪记儿童故事画报(2017年5期)2017-06-06蚕宝宝流浪记儿童故事画报(2017年1期)2017-04-25老圃作品东方艺术·国画(2015年4期)2015-08-20

推荐访问:童年 玩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