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心理课堂中的应用

2022-08-16 08:35:04公文范文
丁宇虹摘要:信息化的提速使得学习的宽度、广度呈现几何级数递增,学生尤其是青春期少年的身心压力日益凸显

丁宇虹

摘要:信息化的提速使得学习的宽度、广度呈现几何级数递增,学生尤其是青春期少年的身心压力日益凸显。生活即教育,如何将教育问题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体验中认识教育的变迁,是一项值得长期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教育 生活化教学模式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活动。生活化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指在教学与生活相沟通的教学情境中,强调学生真实体验的重要性,学生是自我认识、成长和发展的主体。

一、开展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一)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

据简单心理、腾讯家长学校共同调研发布的《2020年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报告》,中国有3000多万青少年患有抑郁症,超5成青少年存在情绪困扰,同时仅有38.21%的受访青少年会经常或偶尔关注自己的情绪。调查结果显示,约有50%的学生表示有考试压力,压力的主要来源是父母对考试成绩的期待,其中毕业班学生压力明显大于非毕业班学生。初中学生步入青春期早期(12~14岁),有抑郁情绪的占22.8%,因此导致的自杀自残危机事件节节攀升。2019年至2020年,国家卫健委、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多次就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进行部署,要求落实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促进全社会形成儿童青少年“身心同健康”意识。教育由单一层面的知识传授开始向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格培养逐步拓展。

(二)初中心理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对心理教育的忽视和心育活动时间的压缩。很多来访学生是心理危机爆发了,情绪行为失控了,才在班主任要求下来求助心理老师,时间滞后,自主求助意愿缺乏,心理治疗往往超出了学校心理教师的职责和能力范围。很多学生和家长由于潜在的“病耻感”,不愿意求助,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学校的心理老师更多承担的是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推广,让初中生了解什么是正常心理、非正常心理以及病态心理,初中生心理危机的常见信号有哪些,怎样自助和求助。同时,心育课程在升学压力下会为应试学科让道,教学时间被压缩。

第二,心理课程教学目标表象化和单一化。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职心理老师,大多由班主任、德育老师兼任心理老师,职能角色混淆,必然导致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片面认识。甚至心理健康教育被误认为就是协助家长和学校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只要能说服学生好好学习,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第三,心理老师系统知识更新滞后。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和普遍性,以及国家、社会、家庭对学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心理老师的专业能力形成巨大的挑战。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发展趋势

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就是助人自助。学生先是受助者,后是助人者,终成自助者。活动—体验—领悟是内在机制,即以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为载体,以体验领悟为目的,引领相互间的心灵成长。初中生对生活经验认识模糊,单一说教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心理老师需要深入学生生活,发现、利用身边资源,赋予教学生活化场景,让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中去体验、感受、领悟、成长。特别要关注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养成和人格的健全,在生活情境课堂中内化心理知识。

二、生活化模式在心理课堂上的应用

1.了解活动背景:准确掌握初中生群体心理,了解当前阶段发展需求。

初中生年龄一般为13岁—16岁,处于青春早期,一方面身体快速发育,另一方面心智发展滞后。初中生的自我同一性、社会化需求大大提升,而学校开展的心育活动常带着明显的教化色彩,与德育课界限模糊,心育活动的创设目的和展现形式、预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内在发展的一致性易产生冲突和分歧。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就是为了让初中生紧密联系生活,能在生活中促进心智成长和人格发育,从而更好地应对压力、感受自我,适应发展带来的变化。

2.明确活动目标与主题:目标具体化,主题贴近生活实际。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空间比较大,不限于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考核要求,为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素养的心理健康老师创新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主题的选择和展现形式丰富多彩。目前比较常见的形式是45分钟课堂,和其他学科一样,会有导入、主题活动、总结等流程。大部分心理老师会选择一些简短的flash进行导入,然后提出相关内容的设问,布置学生的思考任务,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便于学生之间合作与实践。然后再通过学生对活动实践的归纳,完成心育知识小结,达成课程教学的目标,重新回到课堂,得出成长性结论。结合初中三年学生的生活实际,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些主题:初一年级的适应性训练游戏,包括如何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如何应对学习压力、如何處理亲子矛盾、如何面对校园霸凌、如何确立人生理想等;初二年级以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知识普及为主,包括生理变化和心理成长、性和性别意识、男女生交往、追求自我、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初三年级以升学考试的应对为主,包括怎样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怎样正确地感受和适当地宣泄情绪、怎样看待自己的学习动机、考试前后的心理疏导、个人生涯规划等。

3.明确活动人数、时间与场地,确认活动开展的保障与限制。

贴近学生生活是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第一步,只有课程设计走进生活,学生才能感知到更多的情绪和心理变化,激发出内心的真情实感,产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兴趣。初中一个班人数大都控制在50~55人,而开展团体活动受名额限制,团辅人数在4~8人较有针对性,所以不建议一名心理老师带领全班学生做团辅活动。可以釆用儿童游戏的方法代入,一般的做法是:设置相关联的课堂游戏主题,制定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实施组长负责制,每组设1~2名观察记录员(建议全员自我观察)、1名安全员,心理老师负责巡查和提示指导,游戏中促进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心育游戏活动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以便为后面的观察、发言和记录、汇整、展示留出足够的时间。场地的选择分室内和室外两种,要求设施安全、行动有序。尤其是室外活动,应提前安排一两名学生配合心理老师和全班同学,保障游戏活动有序开展。

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心理课堂中的应用2022年5月中第14期(总第114期)4.设计活动流程:充分考虑活动内容上的逐级递进,使学生的思考不断深入、情感体验逐步升华。生活化教学模式聚焦儿童游戏中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链接主题目标,关注学生生活体验,从中寻找教育契机。游戏情境应简单易操作,使所有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常见的生活化游戏有:

(1)我是谁?/诺亚方舟。适用于初入学的适应性训练和认识自我。

(2)瞎子走路/四脚跳。适用于团体合作意识培养。

(3)我喜欢你。适用于探索自己的气质类型及与人互动的人际特质(优势与缺点)。

(4)快乐动物园。适用于训练情绪感知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5)责任。适用于培养独立意识和社会化意识。

(6)圆球游戏。适用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以成就感激发心理内在动机。

(7)留住我的心/蒙眼作画/猜一猜。适用于记忆力、注意力训练。

(8)你说我做。适用于压力管理、团队建设。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模式心理教育初中生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0期)2019-05-28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探讨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6期)2018-07-30实现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2期)2018-02-27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考试周刊(2018年78期)2018-01-0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关于生活化教学的思考速读·下旬(2017年10期)2017-10-23高校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北方文学·下旬(2017年2期)2017-03-30留守儿童的心理探究新校园·中旬刊(2016年10期)2017-03-07浅谈心理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14期)2016-06-29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学周刊(2015年10期)2015-10-21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年14期)2015-07-22

推荐访问:教学模式 生活化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