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陶塑瓦脊在岭南建筑中的运用研究

2022-08-17 08:56:02公文范文
摘 要:陶塑瓦脊别名“花脊”,通常采用陶瓷雕塑的戏曲人物、山水动物、亭台阁楼等作为建筑装饰,大多设置

摘  要:陶塑瓦脊别名“花脊”,通常采用陶瓷雕塑的戏曲人物、山水动物、亭台阁楼等作为建筑装饰,大多设置在屋顶正脊上,具有浓厚的地区文化特色,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普济禅院的陶塑瓦脊种类多样,既有神话故事及粤剧主题的“瓦脊公仔”,又有花鸟神兽、山水风景作装饰,在众多澳门庙宇中独树一帜,体现了澳门明清时期在岭南建筑及民俗文化方面的运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

关键词:陶塑瓦脊;岭南建筑;澳门庙宇;传承保护

陶塑瓦脊的烧制历史悠久,主要流行于岭南地区。大多数装饰在屋脊上,通常规模宏大,极其壮观。普济禅院作为澳门三大古庙之一,被澳门政府作为受法律保护的建筑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中庙内的陶塑瓦脊建筑装饰最为吸引游人的目光,瓦脊上的陶塑人物及舞台背后的戏曲故事与花鸟装饰等,制作精细考究,装饰题材有趣,描绘出古时居民的生活场景,反映出当地居民对宗教信仰的重视。由于禅院经历了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其中部分瓦脊人物的头部、手臂等位置缺失且不易修复,已不好辨别戏文故事情节。因此,笔者希望通过研究陶塑瓦脊在澳门岭南建筑普济禅院中的运用,分析陶塑瓦脊的造型与艺术特点和它的文化价值,以期对今后陶塑瓦脊艺术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一、陶塑瓦脊在岭南建筑的发展与特点

岭南地区为百越之地,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社会背景影响了岭南建筑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飞快,藉此成为经济富足的地区,同时,居民对建筑装饰的美化也更加精益求精。岭南人民古时多相信“风水”,故建筑要‘藏风得水’,这是岭南人为了把建筑和谐地融入自然环境而产生的一种巧妙的设计构思方法。岭南居民不惜用大量物力、财力打造祖祠、庙宇及豪门大宅[1]。陶塑瓦脊艺术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观念及岭南民俗文化中产生与发展的。陶塑瓦脊的艺术形式重现了带有生活气息的岭南居民场景,反映了当地居民的审美意识和风俗习惯。同时,因为地处沿海一带,蚕丝与盐业贸易发达,居民开始纷纷建造祖祠、寺庙,外出经销商也积极建设书市与会馆,故陶塑瓦脊的需求量增多,制作瓦脊的店号也相继建立[2]。

屋脊或看脊采用陶瓷雕塑山水动物、戏曲人物、亭台阁楼,体现了岭南建筑装饰的民俗特色。陶塑瓦脊的烧制历史悠久,制作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末期,但明清时期瓦脊的发展更加繁盛,如今见到的瓦脊基本是清代与民国初年烧制的。

陶塑瓦脊主要流行于岭南地区,广东商人通过海运将瓦脊材料带进港澳地区,之后再传播到泰国、老挝、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岭南居民通常在庙宇、宗祠、豪宅大屋等建筑上采用陶塑、灰塑、木雕、壁画等进行装饰美化,陶塑瓦脊只是其中一种,它主要装饰在屋脊上,通常规模宏大壮丽。经营陶塑瓦脊的店铺都带有店号,比较有名的店号有“吴奇玉”“美玉”“新怡彰”“巧如彰”等。陶塑瓦脊的题材常以神话传说或粤剧折子戏为内容,尺寸大一些的瓦脊像连环画一般缓缓展现故事中的闪光画面。完整的瓦脊故事需要几十个甚至数百个人物雕像。瓦脊为“看台”,陶塑人物为“戏子”,“配角”以花鸟神兽、山水风景、亭台阁楼以及相配的器具来组成。瓦脊有单双面之分,双面瓦脊最为常见且多在屋顶正脊上,即从屋脊的前后都可看到不同的故事情节,而单面的多数安放在看(眉)脊上。

瓦脊的装饰大多寓意祥瑞,除反面人物、作战中的人物形象之外,一般都面相圆润、温和友善。瓦脊所描绘的故事大多为正面积极向上的,并能够分辨忠奸、阶级、所属军队。虽然制作都在屋脊上,但不同的匠师或瓦脊店铺都有不同的装饰技巧与特色,且各自表达场景的方式也不相同。部分瓦脊欠缺叙述故事内容的唱白或文字,使得观众只能自行想象故事情节,藉此领悟其中意义。

制作陶塑瓦脊的工匠无法像小说那样细致入微地交待故事情节,只能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示剧情。陳列陶塑人物时,要兼顾画面左右对称和谐,采取以中间为重心向两边分散的叙事形式。为了这样的安排,会插入与内容不相关的人物和用另一种形式表现同一故事内容,还会侧重画面内容平衡的安排,尤其故事高潮部分,通常都是以势均力敌的方式来营造画面的均衡效果[2]。

二、陶塑瓦脊在普济禅院中的运用

(一)陶塑瓦脊布局

陶塑瓦脊在澳门的布局类型大致分为四种(如表1)。而澳门普济禅院山门正脊上的陶塑瓦脊为D型布局,且瓦脊种类丰富,中间戏曲人物故事让人充满遐想。

普济禅院的陶塑瓦脊在一进中路山门、二进路三座大殿(天后殿、大雄宝殿、关帝殿)、三进中路(长寿殿)、四进中路(观音殿)屋顶正脊各有一条10米或11米长的双面陶塑瓦脊。二进路两处西水巷屋顶正脊处皆有双面瓦脊,同时二进左路墀头与二进右路墀头的瓦脊人物头部、手部等位置已无法修复。

表1 陶塑瓦脊布局分类

布局类型

D型:分两层,上层同C型,下层中间人物群像,

两边对称人物群像、副题装饰、店铺匾额、镂空方框及凤凰

(二)陶塑瓦脊纹样

普济禅院的山门正面瓦脊为琉璃陶塑瓦脊(如图1),全长约10米,由“新怡璋”店号于光绪二年(1876)制作,瓦脊以中间亭台楼阁为中心,两边对称分布。瓦脊分为两层,上面一层中间“禹门”上有一宝珠,下面鲤鱼跃龙门伴随着波浪(鱼跃龙门),两侧对称一条二拱跑龙与倒立的鳌鱼。这图案寓意着平安长寿,步步高升。下面一层中间部分为重点,亭台阁楼下演绎着粤剧戏曲,包含了多个人物群像,神态各异,充满画面感。而山门进背面中间由七片瓦脊组成的凤凰牡丹图(如图2),气势恢宏大气,寓意繁荣富贵及美好的未来。

通过对山门正反面瓦脊图案的纹样及寓意分析(如表2),可以看出瓦脊种类多样,故事情节丰富,大多寓意吉祥,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岭南风俗特征。

二进路根据关帝殿东头——大雄宝殿——天后殿顺序展现出了一系列折子戏,描绘出了颇具内涵的民间历史剧目——《汉宫惊魂》(如图3)。值得一提的是大雄宝殿屋脊上的“郭妃及椒房殿”(如图4)图饰,画面中三位女子脸型圆润饱满,充满笑意,郭妃此时正在谋划如何替父报仇。而椒房殿指汉朝皇后所住宫殿,宫殿墙壁弥漫出椒花的香气从而显示了皇室的雍容华贵[3]。以上带有戏剧情节的陶塑瓦脊由“石湾奇玉”店号烧制于嘉庆丁丑年(1817),瓦脊工匠用巧手塑造出了50位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且身份不同的人物形象以及气势庞大的戏曲舞台。从清朝咸丰年间起,粤剧开始走进大众视野,并且以它为装饰题材成为了匠人塑造瓦脊的重心,同时也展现了澳门民俗文化的特点。

普济禅院最为吸引观众的瓦脊当属西水巷左路(如图5)与右路(如图6)两处正脊瓦脊,与山门瓦脊同样由“新怡彰”店号于光绪年间所造,描绘的是神话传说故事。瓦脊以白、宝蓝、黄、绿、褐等颜色为主,瓦脊人物形象各不相同。楼台上端的人物似为听戏的观众,他们有引导观众视线方向的作用。亭台阁楼中间的大殿以两只鸾鸟对称摆设为金鸾殿,看台中央身穿黄袍人物通常为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其他人物的身份可从穿着服饰中看出,例如头戴侯帽身穿蓝衣挂玉带的为伯侯,身穿白袍的为文官,头戴霸盔且帽后有朝天翅穿打衣的为武将,而戴道冠穿道衣者则为道士。这些神话人物均具有镇压鬼怪、驱魔辟邪之寓意。瓦脊上的每个人物都被赋予了不同的职位与身份,形态万千,鲜明饱满,整体画面气势磅礴,使观众流连忘返。

(三)陶塑瓦脊文化价值

澳门普济禅院的二进路三大殿瓦脊由“吴奇玉”店号烧制于嘉庆丁丑年(1817),烧制时间早于大多数地方的瓦脊,非常具有历史价值[4]。这款瓦脊纪年时间的标注,使我们知悉了瓦脊烧造的具体年代,同时也为普济禅院的建造年代与修葺年代的确认提供了依据,为今后陶塑瓦脊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标本。

除塑造戏曲剧目、神话传说外,二进路三大殿不乏含有岭南居民农业劳动以及日常生活的场景,如大雄宝殿的牧童放牛图及骏马奔腾图,以及一些带有吉祥意味的花草瓜果及鸟兽图饰。这些装饰题材代表了当地居民的社会农耕生活及审美观念的特征,对岭南民俗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三、针对陶塑瓦脊的传承与保护建议

(一)文化遗产陶塑瓦脊的传承

2006年3月,广东省政府将“石湾公仔”陶塑艺术收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6月,“石湾陶塑技艺”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5]。而由于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化产物占主导地位,陶塑瓦脊这种传统技艺在市场上已没有竞争力。再加上从事陶塑瓦脊创作的匠人已寥寥无几,并且陶塑瓦脊工艺需要从业者经过多年的磨练方可熟练掌握这门技艺。因此,陶塑瓦脊工艺即将面临失传的窘境。

(二)引导社会群众加强保护意识的方法

引导群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塑瓦脊的重视,可以开设瓦脊题材博物馆进行展览,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举办陶塑瓦脊艺术及工艺技法的讲座面向大众进行现场投屏演示,并配备人物陶塑、动物陶塑等实物或照片进行展览,增加大众对瓦脊的认知与了解。在教育领域中,各高校可设置陶塑艺术专业,为陶塑瓦脊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陶塑瓦脊创新与发展建议

对于陶塑瓦脊艺术今后的发展,在文化旅游业方面,可在公园牌楼等带有传统岭南建筑屋脊的公共场所设置陶塑瓦脊的装饰,增添环境古典艺术特色内涵。陶塑瓦脊还可以应用在室内家具设计方面,选取瓦脊人物或花鸟鱼虫等图案样式进行室内装饰设计,增加文化内涵。在产品设计上,可以将陶塑瓦脊图案进行联名,例如在国产品牌的化妆品外包装、鞋饰纹样上运用陶塑瓦脊图案,不仅能够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具有收藏价值,而且还可以刺激消费者的购買欲望。总而言之,就是将瓦脊艺术融入到现代生活中,让人们时常想起它,慢慢走近大众视野,从而助力于陶塑瓦脊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通过对陶塑瓦脊的形成与发展、特点与表现形式的分析,可以得知陶塑瓦脊艺术是在符合岭南气候、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中形成的,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带有浓厚的地区文化特色。瓦脊艺术不同于其他建筑装饰的一点在于,它以戏曲故事为创作元素,并用贴塑手法来塑造,将当地的社会风俗融入到作品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普济禅院的陶塑瓦脊在众多澳门庙宇中独树一帜,瓦脊种类多样,既带有神话故事及粤剧主题的“瓦脊公仔”,又有花鸟神兽、山水风景作装饰,其中大多数是祝福庙宅平安之意。此外,陶塑瓦脊中还不乏有表示岭南地区生活气息的场景构图,我们可以从这些场景中想象那个时代的居民所参与的社会活动。普济禅院的瓦脊体现了澳门明清时期在岭南建筑及民俗文化方面的运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陶塑瓦脊在现代社会的存在岌岌可危,甚至濒临灭绝,这需要瓦脊艺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开展一些与瓦脊艺术相关的宣传活动,如博物馆、讲座、专项课程等,从而唤起大众的保护意识。还可以在室内装饰设计以及产品设计方面融入陶塑瓦脊图案纹样,这样可以将现代化与传统技艺融合,使陶塑瓦脊艺术与时俱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传统艺术不再失传。

参考文献:

[1]林明体.石湾陶塑艺术[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245.

[2]马素梅.屋脊上的戏台——香港的石湾瓦脊[M].香港:香港艺术发展局,2016:16.

[3]杨开荆.澳门普济禅院(观音堂)[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9:94.

[4]黄贤辉.澳门观音堂陶塑瓦脊及其文化价值[J].民俗民艺,2014(8):119-120.

[5]刘妹,姚素媛.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石湾陶塑瓦脊的保护与传承机制研究[J].江苏陶瓷,2013(46):1-2.

作者简介:王懿聪,澳门城市大学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 浅析壮族传统手工刺绣传承与发展小作家报·教研博览(2021年21期)2021-09-10非遗传承视域下河南民歌口述档案的保护研究档案管理(2021年1期)2021-03-02灌阳县桂剧的传承保护与利用的探索及思考戏剧之家(2020年25期)2020-09-26泰山挑山工形象变迁及传承保护对策研究锦绣·下旬刊(2020年1期)2020-04-20九曲黄河灯阵的文化内涵与传承保护研究戏剧之家(2019年25期)2019-10-06吉安民间音乐在地方高职院校中的传承策略艺海(2019年1期)2019-04-01梅州客家方言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文学教育下半月(2018年8期)2018-09-02天等县“霜降节文化保护与发展座谈会”综述歌海(2018年1期)2018-05-14关于新疆焉耆县对“花儿”传承保护工作的调查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45期)2018-01-26济南北跨建设中传统景观的保护与传承研究魅力中国(2016年20期)2017-04-19

推荐访问:陶塑 岭南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