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引例分析提模型,解读拓展探应用

2022-08-19 15:42:03公文范文
丁杰[摘 要]正方形及矩形中的“十字架垂直”模型在数学几何中十分常见,虽然模型结构简单,但其转化策略

丁杰

[摘  要] 正方形及矩形中的“十字架垂直”模型在数学几何中十分常见,虽然模型结构简单,但其转化策略及模型结论有着广泛的应用. 文章将对一道引例加以分析并提炼解读模型,结合实例拓展应用,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与读者交流.

[关键词] 正方形;垂直;十字架;模型;变式

引例探究

例题  如图1所示,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E和F分别是边AD和AB上的点,且DF⊥CE,回答下列问题.

(1)求证:DF=CE;

(2)若点F是边AB的中点,试连接BG,证明BG=BC,并求出此时sin∠GBC的值;

(3)分析点F运动过程中,BG的最小值.

解析  (1)由于DF⊥CE,则△DEG为直角三角形,则∠EDG+∠DEG=90°,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则∠ADF+∠AFD=90°,可推知∠DEG=∠AFD,结合AD=DC,∠A=∠EDC=90°,可证△ADF≌△DCE,由全等性质可得DF=CE.

(2)设定点F为AB的中點,可通过精准计算线段长来证明等线段.

解法1  过点G作BC的垂线,设垂足为点I,如图2所示. 可证图中除△BGI外,其余的直角三角形均为相似关系,且三边的相似比均为1 ∶ 2 ∶ ,进而可计算出BI=,GI=,由勾股定理可得BG=4,可证BG=BC. 在Rt△GBI中,sin∠GBC=sin∠GBI==.

解法2  DC长为定值4,所对∠DGC=90°为定角,结合“定弦定角”模型可知,其中含有隐形圆,即点G位于以DC为直径的圆上,设圆心为M,连接GM,如图3所示. 可证BG和BC均为☉M的切线,由切线长相等可得BG=BC=4. 连接BM,可得∠GBC=2∠MBC,而在Rt△MBC中,可得tan∠MBC=,进而可推得sin∠GBC=.

(3)点F是AB上的动点,但垂直条件DF⊥CE不变,故点G的轨迹依然是以DC为直径的半圆,显然当点G为BM与☉M的交点时,BG的长度最小,此时BG=BM-r=BM-DC=2-2,即BG的最小值为2-2.

引例解读

上述引例探究正方形中的几何关系,所涉问题的核心特征有两个:一是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二是DF⊥CE. 从外形来看,可视为是正方形中的“十字架垂直”结构,即初中数学常见的“十字架”模型. 该模型常见的类型有两种:①正方形中存在两条十字交叉垂直的线段;②矩形中存在两条十字交叉垂直的线段. 围绕“十字架”模型可以推导出一些较为实用的结论,合理利用结论可提升解题效率,下面深入探究模型的拆解方式,并探究模型结论.

模型1:正方形中的“十字架垂直”模型

引例中所给出的“十字架垂直”模型是一种特殊形式,在图形中构建三角形全等关系可直接证明“十字架”所对应的两条线段等长. 而图4是该模型的常规结构,即在正方形ABCD中有EF⊥HG,若要证明EF和HG的长度关系,则需另外构建模型.

思路  基本策略依然是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的性质,可采用平移变换的方式来构建三角形,作图过程如下.

过点A作GH的平行线,与DC的交点为M,再过点B作EF的平行线,与AD的交点设为N,如图5所示. 根据正方形中的平行性质,可得HG=AM,EF=NB,即只需探究NB和AM的线段长度关系即可. 而变形后的图形与上述引例图形相一致,只需证明△AMD≌△BNA,由全等性质可得NB=AM,进而可证EF=HG.

模型2:矩形中的“十字架垂直”模型

若将背景更换为矩形,则可构建矩形中的“十字架垂直”模型,在该模型中同样存在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但显然由于矩形的边长不等,线段便不再相等,下面结合具体图形来探究. 在图6所示的矩形ABCD中,有EF⊥HG,探究线段EF和GH的长度关系.

思路  EF和GH不具有相等关系,采用类比思维,正方形背景下线段关系与正方形的边长相关,则矩形背景下可能与矩形的两条边长比例相关. 可以考虑采用“几何平行+三角形相似转化”的策略,即通过平移形成闭合三角形,然后证明三角形相似,由相似性质来证明.

过点A作GH的平行线,与DC的交点为M,再过点B作EF的平行线,与AD的交点设为N,如图7所示. 根据平行性质,可得HG=AM,EF=NB,且AM⊥BN. 由∠ABN=∠MAD,∠D=∠BAN,可证△ADM∽△BAN,由相似性质可得BN ∶ AM=AB ∶ DA,即EF ∶ GH=AB ∶ AD.

总结拓展

1. 模型总结

“十字架垂直”模型的结构特点极为鲜明,主要有上述两种结构,即正方形和矩形中的两条十字交叉垂直线段. 该类模型的基本破题策略可概括如下:对两条相互垂直的线段进行平行,构建封闭的三角形,然后证明相关三角形全等或相似. 通常有如下对应结论:

①正方形的“十字架”模型中,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长度相等;

②矩形的“十字架”模型中,两条相互垂直的线段的比等于矩形的长宽之比.

2. 拓展探究

“十字架垂直”模型的解析策略和模型结论在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合理利用可有效转化条件,显著提升解题效率. 应用时需要同时满足模型的两大特征条件,而模型应用有两种思路:一是直接利用模型中与线段相关的条件,二是巧妙利用模型解析的策略,即通过全等或相似转化来推导条件. 对于隐藏模型的问题,实际解题需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补全或挖掘模型,提取“十字架垂直”模型;第二步,利用模型的结论或转化策略求解问题. 下面结合实例探索应用.

应用1:直接利用模型结论

例1  如图8所示,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4 cm,折叠正方形使得点A落在DC边上的点E处,压平后的折痕为FG,如果FG的长为25 cm,则线段CE的长为______.

解析  连接AE,由折叠性质可知折痕FG和AE为垂直关系,故问题图形满足“十字架垂直”模型,由模型性质可知AE=GF=25 cm. 而在Rt△ADE中,已知AD=24 cm,AE=25 cm,由勾股定理可得DE=7 cm,所以CE=CD-DE=17 cm.

评析  在上述题目中,虽没有直接指明图形满足“十字架垂直”模型,但结合折叠特性,连接对应点即可获知正方形中存在两条交叉垂直的线段,故可直接利用模型结论来推导线段关系.

应用2:巧用模型补全策略

例2  在图9所示的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90°,AB=AD=10,BC=CD=5,AM⊥DN,点M和N分别位于BC和AB上,试求DN和AM的比值.

解析  本题目中以普通四边形为背景,其中存在交叉线段垂直关系,则可以考虑采用补全模型的策略,即依托交叉垂直线段构建矩形.

过点D作AB的平行线,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E,再过点A作AB的垂线,与DE的延长线交于点F,再连接AC,如图10所示. 根据已知条件可得△ADC≌△ABC,可证△ADF∽△DCE,由相似性质可得DE ∶ AF=DC ∶ AD=1 ∶ 2. 设DE=x,则AF=2x,DF=10-x. 在Rt△ADF中,AF2+DF2=AD2,可解得x=4,所以AF=2x=8,进而可推得DN ∶ AM=AF ∶ AB=4 ∶ 5.

评析  上述问题中虽没有直接显现出矩形中的“十字架垂直”模型,但可以通过模型补全的方式,构建出矩形,进而利用矩形背景中模型的解析策略来转化条件.

解后反思

模型探究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而在实际教学中建议关注教材,循序引导,重视拓展,下面提出相应教学建议.

1. 關注教学模型,认识模型结构

上述对正方形及矩形中的“十字架垂直”模型进行了探究,实际上所涉模型源于教材习题,是基础图形中的特殊结构. 虽模型简单,但其中隐含的转化策略和特殊结论有着极高的价值,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习题,注重模型提取,特征总结,尤其是总结模型中的基本结构,如上述模型中交叉线段的构建方式,线段的垂直关系. 通过结构分析、特征总结来使学生认识模型.

2. 循序引导深入,挖掘模型本质

模型探究建议采用“由浅入深、循序引导”的策略. 上述模型是基于特殊图形、特殊三角形关系所构建的,并隐含了线段平移或补全的建模方式,其中的“图形与关系”是对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知识的重现,而“平移与补全”是对图形运动、动态变换的突出体现. 教学中建议首先引导学生重温三角形的特殊关系,掌握全等及相似的证明方法;然后开展模型探究,关注模型的本质、结构;最后将模型与图形运动相关联,形成模型构建、解析转化的策略.

3. 拓展迁移模型,提升数学思维

迁移模型有助于强化模型应用、拓展学生思维. 实际探究中建议引导学生体验模型的证明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展模型迁移,如从“一线三直角”的视角认识模型,从辅助线构建方式的角度总结模型,从模型结论与图形结构的视角分析模型.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合理讨论、充分思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模型、再生应用,获得思维升华.

猜你喜欢 十字架变式正方形 重构正方形发明与创新·小学生(2021年4期)2021-04-20超级变变变小小艺术家(2020年10期)2020-10-30Comparison between To the Virgins, to Make Much of Time and To Hélène校园英语·下旬(2019年6期)2019-10-07请将我钉在俗世的十字架上西湖(2019年1期)2019-01-07移火柴小学教学研究·新小读者(2017年8期)2017-08-22从“解法自然”悟“变式自然”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17年2期)2017-05-09例谈基本不等式的变式应用数学教学(2013年4期)2013-08-13抢“平安”环球时报(2013-01-07)2013-01-07人生的背负读者(2009年13期)2009-02-11

推荐访问:解读 模型 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