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策略与贡献:对抗战初期“战动总会”报刊的研究

2022-08-23 17:14:01公文范文
韩晓芳邢云文摘要:抗战初期,敌后统一战线组织“战动总会”及各县区动委会等创办的报刊,极大地推进了战地

韩晓芳 邢云文

摘要:抗战初期,敌后统一战线组织“战动总会”及各县区动委会等创办的报刊,极大地推进了战地动员工作,为抗战做出重要贡献。本文在梳理“战动总会”报刊出版及其管理、发行和传播等状况的基础上,总结这类报刊的宣传策略,即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用事实说话、旗帜鲜明地引导舆论及灵活使用媒介组合策略,并指出其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形成抗战初期山西根据地办报高潮和为山西抗日根据地重建文化中心等方面做出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战动总会 抗战报刊 县动委会 媒介组合策略

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是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且拥有武装力量的战时政权组织,也是党在全国首创的、在一个战区率先实现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典范。在其存在的不到两年的时间里(1937年9月—1939年7月),“战动总会”及各县区动委会等创办的报刊,极大地推进了战地动员工作,在协助八路军挺进山西抗日前线、巩固和扩大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凭借政治上的合法性,“战动总会”一方面给晋察绥民众输送省内外其他组织发行的抗战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办报办刊,出版战动小丛书、课本、小册子等宣传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群众的抗战意识,而且也满足了组织内部人员和根据地民众在信息获取、经验交流和文化学习等方面的需求。

(一)报刊的出版情况

由于战事关系,“战动总会”辗转太原、离石、岚县、岢岚等地,其所办报刊随总会的转移经常变动。但因该组织多种职能的发挥,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报刊的传播范围和动员效果。

1.总会报刊。“战动总会”刚成立时,借用其他报纸版面开辟专栏进行抗战宣传。《总动员》(旬刊)于1937年9月20日在国民党山西党员通讯处机关报《山西党讯》上开辟专版,出版七期后因总会转移到离石而停刊。《动员》是总会同时期在《太原日报》上开辟的具有专论性质的副刊,前后共发行三十期。

1937年11月太原沦陷后,“战动总会”转移到离石,开始了独立办报办刊时期。原《动员》副刊单独出版,每期油印300份。他们还创办了时效性很强的小型油印报《战动通讯》,是当时晋西北唯一登载中外抗战消息的地方小报,消息来自总会下设的战动通讯社。在当时山西敌后根据地军政各界消息封闭、报纸断绝的情况下,该报对于军民了解战况及国内外形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动总会”到岢岚后,《战动通讯》继续刊出,共出版182期。总会还于1938年4月创办小型综合性油印刊物《战动周刊》,主要登载抗战形势、工作交流、游击队通讯等,印刷份数由300增至1000,发行对象也从省内拓展到省外及南洋新加坡等地。1938年10月,“战动总会”在《战动周刊》和《动员》的基础上出版了巨型油印刊物《战地动员》(半月刊),主要栏目有:时事分析、抗战论文、工作周报、技术研究、战地文艺、术语释义等,发行量曾增加到1200份,共发行12期,深受各方欢迎。为了集中力量办好大报以加强党对报纸的领导,“战动总会”还与岢岚五机关将各自办的报纸合并,联合创办《西北战线》,间日刊,石印,主要由总会宣传部人员负责编辑发行。

2.各县动委会及各级机构报刊。各县动委会创办了50多种报刊,如介休的《动员五日刊》、岢岚的《抗战自卫》等。一般为自办发行,也有因经费不足与其他机构合办的。此外,各县还出版了很多小册子,如临县的《国难故事》等。

“战动总会”的其他机构也积极创办报刊:有文艺类期刊,如战动剧团的《戏剧阵线》等;
有游击队期刊,如山西保安第二区游击队第四支队创办的《动员通讯》等,主要面向各游击队及游击区各村发行;
有群众组织期刊,如晋西北青救会出版的《青年战号》等。

值得一提的是,“战动总会”各级宣传人员还创办了通俗报纸和画报等,深受百姓欢迎。如总会的《老百姓周报》,内容包括国内外新闻、战时常识、百姓义务及通俗文艺,共出版21期,每期1000余份。游击队第四支队创办了《老百姓日报》,面向六合村等模范村发行。还有一些画报,如《战动画刊》不定期发行,用铁笔腊版刻画,油印,共出21期。孝义县动委会的《战斗画报》用一头睡狮醒来与入侵者战斗的连环画,告诉群众当前的处境及中国人应有的选择,直观且生动。

(二)报刊的管理、发行和传播

“战动总会”报刊出版工作由宣传部下设的编辑科负责。该科还承担着资料搜集及图书传播等职能,内设战动通讯社敌情资料室、流动图书馆、编辑委员会、动员半月刊等基层组织。由于“战动总会”活动区域在敌占区且交通不便,在报刊发行过程中有很多风险。所以,他们在各地建立了发行站,健全了发行网,将报刊传播的渠道连贯畅通,也增强了组织的领导力。“战动总会”报刊也借助多种渠道进行再传播:如将报刊放到流动图书馆等阅读空间,与外省其他刊物进行交换交流,借助通讯社将报刊内容向国内外传播等。重庆《新华日报》、武汉《新华日报》及巴黎《救国时报》等,都通过“战动总会”的民革通讯社分社,刊登过该组织报道敌后情况的长篇通讯。

“战动总会”的报纸和期刊定位分明:时效性强又简短的战事信息等在报纸上登载,需要深刻分析的复杂问题在期刊上展开。同时,报刊也与宣传队、剧团等其他动员方式相配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媒介效能,体现了相关工作人员明确的宣传思想和灵活的传播策略。

(一)坚持群众路线

在“战动总会”的宣传方针中这样写道:“我们的报纸和刊物,应当时刻估计它是站在為千百万人民说话的立场,应当估计自己所写的所说的,将对千百万人民发生什么影响。”他们的报刊不仅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统战政策和工作理念、战事动态,批判日本侵略者的欺骗和残忍等,同时还重视春耕秋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对他们进行文化教育,从根本上保证了“战动总会”报刊的群众性,为战地动员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坚持用事实说话

在日常报道中,“战动总会”报刊“用每一个具体的事实作为宣传材料”,也注重挖掘各类有说服力的事实,如“我之进步事实”、“敌之退步事实”、“国际对我之有利事实”等。如地方新闻一则:“当我军退出徐州后,太原敌人与汉奸政府即大肆吹擂召开庆祝大会,正在疯狂作乐加紧麻醉中国人民之际,突闻黄河南堤为敌机轰决,水淹敌军,于是奸气一泄千丈,停止庆祝,更不知什么原因,汉奸省长高步青逃跑,汉奸市长则到北平打了官司,真是一幕汉奸滑稽剧。”他们也利用事实来回击各类谣言:如用八路军伏击和夜袭等英勇事迹回应“八路军、游击队游而不击”的说法;
用各种抗日活动以及军民宁死不屈的事迹回应“中国技术落后,三个月必亡”的说法等。

(三)旗帜鲜明地引导舆论

借助评论文章传播观点,通过理论文章深度探讨,与座谈会及相关工作部署相配合,“战动总会”深层次地引导了舆论。如针对汪精卫叛国事件而开展的“一二八”反汪扩大宣传中,他们先召开了“岢岚各界扩大座谈会”,征集了许多反动事实,也通过讨论加深了民众的认知。随后整理会上内容加以升华,以《我们对于汪兆铭叛国事件应有的认识与态度》为题刊登在《战地动员》第七期上。此外,总会宣传部门又下发宣传指示信、宣传大纲以及这篇文章,要求各地动委会组织讨论,进行详细解释和宣传。期刊上的理论文章与其他形式结合,在改变错误认识的同时,也将正确认知清晰地传达给民众。

(四)灵活使用媒介组合策略

在各种主题日的宣传活动中,“战动总会”充分利用媒介特性,即报刊主要用传播事实与表达观点来理性说服,剧团等负责营造氛围与情绪感染的情感动员,二者配合使用,实现了媒介整合效应。在“一二八”反汪扩大主题宣传的前期,他们先利用报刊营造舆论环境,全面呈现汪精卫的叛国事实,《战地动员》、《西北战线副刊》、《老百姓周报》、《战动通讯日报》等还发表了相关论文。主题宣传日当天则用传单、标语、鼓词、漫画、壁报等介质,特别是战动剧团新排的活报剧《打汉奸》等,将民众对汪精卫等汉奸的愤恨推向了高潮。

虽然“战动总会”的报刊大都在晋西事变前后被迫停刊,但它们在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提高群众的抗战意识、团结各种爱国力量以及发展根据地新闻出版事业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有力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在抗战初期的山西,“战动总会”所面对的不仅有敌伪政权的奴化教育和欺骗式宣传、阎锡山当局的多方干扰,而且还有沦陷区民众不了解抗战性质及对敌斗争方法、民族自信心严重缺乏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战动总会”一方面通过报刊同敌伪宣传进行斗争,也通过标语、传单等宣传品开展对敌宣传,另一方面将报刊指导与宣传队口头宣传结合动员民众,也尽可能多地把战地情况、统战经验和效果等传播到国内外,进一步扩大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

(二)形成了抗战初期山西根据地的办报高潮

“战动总会”创办报刊之前,晋西北等地的新闻出版物只有部队出版的军报,最早的即八路军一二O师的《战斗报》。但这些报刊只面向部队,不公开发行,传播抗战信息和进步主张的报刊等媒体平台缺乏。“战动总会”成立后就建立了多层级多类型的报刊宣传平台,掀起了抗战初期晋西北办报办刊的高潮,也逐步改变了群众因为信息闭塞而导致的消极状态,开始培养民众通过阅读报刊等出版物获得信息的习惯。《芮城抗战》的发刊语就概括了“战动总会”报刊的这些社会功能:“这三日刊......不但是担任介绍我们抗战各路消息和敌寇侵略我们的情形,同时她积极的还任着唤醒民众、宣动军队共同抗战的任务,消极的还任着监督县政怌官怌绅及汉奸的许多神圣任务。”

(三)为山西抗日根据地重建文化中心

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通过自办和扶植伪政权办报刊的方式开始奴化教育,沦陷区的许多知识分子则纷纷转移到原本比较闭塞落后的地方开展文化动员,从而开辟了新的文化中心,山西也如此。随着山西在全国抗战中战略地位的变化以及“战动总会”的成立,许多来自平津等地的青年知识分子都涌向山西偏僻落后之地。总会和各级动委会也为这些区域提供了多样的文化载体。报刊、书籍、小册子等不仅发挥着重要的抗战宣传功能,也成为敌后社会教育的主要教材,民众也有了更多接触文化知识的途径。因此,凡是“战动总会”活动的区域,就会形成一个小型文化中心,对于深入教育根据地民众、提高其政治文化素养等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总之,“战动总会”在战时各方面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在报刊工作方面仍开拓了一片自己的疆土。其丰富的动员实践告诉我们,报刊做好统战宣传工作的基本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关向应等同志对“战动总会”的各种指示则保证了该组织各项活动的党性、群众性和正确性。其报刊的宣传方针都依据党的工作纲领制定,也因此在舆论引导方面具有了一种超越当时现实的理论自觉与趋势认知。在动员对象与传播环境都发生很大改变的今天,我们的新闻媒体更要坚持党的领导,同时要提高对这类经典案例的现代认知,突破报刊宣传工具化的思维,分析它的工作理念,从而更好地推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

作者韩晓芳系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山西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邢云文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历史哲学视域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研究”(项目编号:14YJA710006)、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山西抗日战争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9KZD002)、2020年度山西省统战理论政策研究课题“战动总会报刊的统战宣传策略及当代启示”(项目编号:2020SXTZ0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梁正.战动总会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拥有武装力量的战时政权组织[J].党的文献,1997(06).

[2]张丽梅,栾雪飞.第二战区战动总会评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3]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战动总会简史[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

[4]张国祥.山西抗战史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5]山西省出版史志编纂委员会,内蒙古《晋绥边区出版史》编委会.晋绥边区出版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

[6]《山西期刊史》編纂委员会.山西期刊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7]孙武安.统一战线的一面旗帜——战动总会史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8]战斗画报.孝义县总动员委员会[N].战斗画报,1938-10-03.

【编辑:甘露】

推荐访问:总会 抗战 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