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四读”:经典教育理论著作的打开方式

2022-08-25 18:28:01公文范文
摘要:经典教育理论著作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修炼个人专业素养,完善原有知识体系,还能提高其教学实践能

摘要:经典教育理论著作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修炼个人专业素养,完善原有知识体系,还能提高其教学实践能力。但现实中,很多教师视经典教育理论著作的阅读为畏途。这往往是由于该类书籍重理论少实践、文字翻译存有差异等,但阅读不得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初读、再读、比读、研读四种阅读方法的有机结合,可以帮助教师阅读经典教育理论著作,并以此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教师阅读;教育理论著作;阅读方法

阅读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来说,走出阅读舒适区,啃读几本经典的教育理论著作,对于发展自己和指导教学都大有裨益。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却往往读了又放下,因为这些理论著作的确不太容易读。导致如此这般的原因自然多种多样,阅读不得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对于这类理论著作,我们该如何阅读并做到学有所得呢?

《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是丹麦心理学家克努兹·伊列雷斯的著作,2014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被列入“世界教育思想文库”。全书紧紧围绕学习的理论基础、结构与性质、过程与维度、学习障碍、学习的影响因素、实践领域的学习等主题展开系统论述,吸收了当今学习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众多该领域的研究著作中,可算是集前学之大成而又自成体系。作为学习科学领域的扛鼎之作,这自然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书目,但同时它也是一本很难读懂、读通的书。本文以该书为例,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分享一些具体做法。

一、 初读:抓整体,读出结构与体系

有些书是可以挑着读、跳着读的,比方散文、小说之类,于是,有人在阅读理论著作时遇到读不懂的地方,也希望用这种方法,把读不懂、不喜欢的地方跳过去。显然,企图运用读小说、读散文的方式去阅读理论书籍是不恰当的。因为经典理论书籍一般都有严格、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架构,前后关联,学理贯通。如果不对全书进行整体性阅读和感知,幻想局部突进,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把握整本书的体系性内容。因此,阅读理论书籍,尽管不一定能一下读懂每个章节,但初读时还是要着力通读:从前至后,再从后至前,反复地进行整体性揣摩阅读。在通读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它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架构,理清全书的内在脉络。整体把握逻辑体系,就是寻找专家是怎样架构和组织知识的——知識的内部联系是什么,知识的组织形式是怎样的。正如《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中所指出的那样,“掌握知识的全貌,才能保证整合知识结构和了解知识应用的情境”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M].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2。。

通读是从书里到书外的过程,目的是对全书的面貌有整体性鸟瞰。那么,《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这本书的全貌是怎样的呢?结合书的内容和基本结构图(见图1)可以看出,这是一本体系完备、逻辑贯通的学术著作,大有一气呵成之感。

而且,作者在每一章都按照相同的体例进行写作:开头是简要的内容提要,正文阐述之后,结尾有一个必要的小结提升。全书围绕研究主题(也是问题)展开(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具体如下:是何,回答学习的本质是什么;由何,学习的基础和来龙去脉;如何,学习到底是怎样进行的;为何,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与应对策略;若何,不同时空和主题下的学习有怎样的特征。可见,全书节奏紧凑,逻辑严密,起承转合,一气呵成。

二、 再读:抓重点,读出关键与核心

对于经典的教育理论著作,必须把有宽度的阅读与有深度的阅读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只有对全书的整体性鸟瞰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其内部,抓关键与核心,才能掌握精髓。理论书籍的知识体系是由一系列概念、原理等有序构成,抓住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实践模型等,就是抓住了关键与核心。《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的关键与核心该怎样抓呢?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概括方式,导致概括的结果不完全一致,笔者是用“一、二、三、四、五”来进行简要概括的。

所谓“一”,就是关于学习的定义。书中认为,学习是“发生于生命有机体中任何导向持久性能力改变的过程,而且,这些过程的发生并不是单纯由于生理性成熟或衰老机制的原因”。克努兹·伊列雷斯.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M].孙玫璐,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3。任何一本理论书籍,首先都要明确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通常的做法都是下定义。细细咀嚼上述关于学习的定义便可发现,克努兹研究的学习对象并不限于人,而是“生命有机体”;不限于学校里的学习,而是“任何导向持久性能力改变的过程”;学习的本质意味着改变,而且是持久性改变,导致改变的原因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或衰老……可见,这的确是一种“全视角”的思维,给出的也是一种广义的、开放性的学习定义。这个“一”(定义)是本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石,它奠定了全书的研究基础,其他章节的内容都是从这块基石之上发散开去的。

所谓“二”,是指学习的“两个过程”。书中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与其所处环境的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的获得过程”。“所有的学习都包含两个非常不同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必须都是活跃的,我们才能够学习点什么。大多数情况下,它们还会是同时发生的,因此不会让人体验为两种独立的过程”。过去,不少学习理论对学习过程的研究有所偏颇,或侧重内在(个体)的心理认知过程,或侧重外在(环境)的行为过程。本书则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个过程经常同时发生,并用图3表示了这个过程。

所谓“三”,是指学习过程中的三个要素。克努兹称之为“三个维度”:内容、动机和互动。内容维度通常关注的是知识、理解和技能,动机维度包含动力、情绪和意志,互动维度则包含活动、对话和合作。作者认为,“三个维度”的学习都发生在社会情境中,并用图4表示了这种关系。“三个维度”与上面所说的“两个过程”,是本书观察和分析学习的独特视角与理论模型,成为其分析不同条件与境脉下学习特征的理论框架和认识工具。

所谓“四”,是指学习的四种类型,即累积、顺应、同化、转换。如果说“两个过程”“三个维度”是从内涵方面建构了学习要素与过程的理论模型,那么“四种类型”则是从外延角度对学习方式做了分类。这是在总结皮亚杰等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全新分类,也是本书在学习方式研究方面的独有贡献。

所谓“五”,是指学习发生的内部与外部条件,各包含五个方面。内部条件是从时间的维度进行考察,儿童、青年、成人、熟年成人以及贯穿终身的学习——五个不同的人生阶段会追求不同价值的学习;外部条件是从空间的维度进行考察,恰好也是五种类型:日常生活、学校与教育系统、工作生活、基于网络的虚拟空间、自愿和兴趣驱动的学习空间。对于五个时间段和五种空间的学习,克努兹都是从“两个过程”与“三个维度”的理论模型出发进行分析与阐释的。

用“一二三四五”这种通俗且便于记忆的方式概括本书的核心内容,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这样,不仅把这本30万字的厚书读通了,而且也读薄了。

也许会有读者产生疑问,这本书除了这些核心内容之外,其他的内容怎么办呢?一线教师不是专业的研究者,不必拘泥于每一个人名、每一个学术引用等细节。而且,即便是经典著作,也非字字珠玑,没有必要一字不落。阅读经典教育理论著作,也需要学会放弃——有所读,有所不读,这并不妨碍对全书的理论体系和核心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三、 比读:抓差异,读出特点与个性

对于一般的理论书籍,如果理清了体系结构,抓住了关键和核心,阅读也可以告一段落了。但对于《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这类经典理论著作,阅读还应该继续深化。比较性阅读就是深化阅读理解的有效策略。比较性阅读,跟谁比?自然是与同类书籍。

当下能体现学习科学研究成果的著作,除了本书,还有两本热度较高: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安德烈·焦耳当所著的《学习的本质》和美国学习科学发展委员会专家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编著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在此,我们不妨对这三本书进行比较性阅读。

首先是整体内容体系的比较。虽然三本书都阐述了相关学习理论,内容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三本书又各有特点。

从《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这本书的标题中的“全视角学习理论”就可看出,它涵盖的时空范围最广,从孩童时代到老年时代,是终身学习;从空间上看,不仅包含学校学习,而且包括社会学习、虚拟空间学习、休闲空间的学习。“通读全书可以发现该著作具有如下特色:第一,内容既覆盖传统经典的学习理论,又包含当今學习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二,把有关学习的多角度理论研究有机整合在了同一个理论体系中。”“第三,对当前个人学习和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给予了积极关注。”克努兹·伊列雷斯.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M].孙玫璐,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

《学习的本质》是法国生物学与教育科学博士安德烈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三个板块:“怎么学习?为什么学习?”“关于学习的新研究”“学校和文化机构的转变”。作者突破了以往单一的研究视角,强调“我们研究处在个人思想系统的历史、教育(或文化)情境提供的可能、大脑特性的制约这三者的交叉点上。横向的、系统的研究方法更适合于当下的焦点问题”安德烈·焦尔当.学习的本质[M].杭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8。。也就是说,这本书也是从多元视角来考察学习活动的,而不是单独从认知发展或者社会建构以及学习行为等单一视角来分析和阐述的,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人类学习活动复杂性的特征。它虽然也是个人理论专著,但相比之下,理论色彩要柔和一些。因为作者不是采用纯理论写作的风格来论证和阐述,而是结合一些教学活动乃至生活事件来阐释学习理论,带有一点夹叙夹议、娓娓道来的风格。全书笔墨相对集中,主要是研究学校的制度化学习,而不是全视角的学习。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一书则不是个人的学术专著,而是由16位美国学习研究专家组成的学习科学发展委员会对人类学习的科学基础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所进行的分析研究。该项研究受美国国家教育部委托,研究成果最终以论著的形式出版。第一版后,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又成立了学习研究与教育实践委员会,继续前一期的研究项目,探索如何更好地将学习科学方面的研究与实际课堂连接起来的关键问题,并据此对第一版进行了修订。书中讨论了与深入理解学生学习过程有关的六个领域的研究:在学习中先前知识的作用;基于大脑发展的早期经验的可塑性和相关问题;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理解性学习;适应性专业知识;学习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同时,还考察了另外五个与支持有效学习的教学和环境有关的研究: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性;迁移和广泛应用所学知识的条件;学科内容的独特性;支持学习的评价;新型教育技术。从内容和体例上看,这本书是一个分析研究报告,而不是一本体系严谨的理论专著,所以有着丰富的资料积累,实践性特别强。它把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引进了教学领域,提出了学习环境设计这样的新知识,并且以历史、数学、科学为示例,阐述了学习理论的应用法则,对教学实践有很多启发。不过,书中的资料和案例大多来自西方,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阅读和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黑格尔说过,任何一个定义,都是一整套理论的浓缩。因此,我们还可以对三本书关于学习的定义和核心观点进行比较分析。三本书都有关于什么是学习的定义或阐释,这些定义或核心概念贯穿始终,作为全书立论的理论基石和阐述框架。因此,对三本书的核心概念进行细细咀嚼和比较也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定义前面已有阐述,这是一个与全书主题相匹配的关于学习的广义定义,也正是在这个定义的涵盖下,形成了全视角的学习理论框架。那么,其他两本书是怎样定义或阐释学习这个核心概念的呢?

《学习的本质》认为“学习首先是一种变形”,问题、原初观点、惯常推理方式在个体学习了新知识后会发生变化。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学习者的心智表征发生改变的结果,这种改变往往是根本性的。学习者的提问类型被彻底重塑,参照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重构,产生意义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同样的词语所具有的意义也会发生改变。继而,书中又阐述了引发变形的原因以及形式,要发生这种变形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需要经过冲突和干扰阶段。一切都必须经历接近、商议、对质、去境脉化、连接、断裂、交替、浮现、稳定、退后、调用等步骤”。在这个变形的过程中,“学习者不是单纯的学习‘参与者’,而是他所学的东西的‘创造者’,别人永远不可能替代他去学”。当然,“学习者并不是其知识的唯一的、独立的创造。他的所有认知都来自环境,更确切地说,他们都是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安德烈·焦尔当.学习的本质[M].杭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8。。

作为研究成果报告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一书没有对学习下定义,但它对学习的阐述和概括依然是非常明晰的:“新学习科学的一大特色在于它强调理解性学习”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M].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对理解的强调,使之成为新学习科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新学习科学关注认知的过程,人类被看作是由目标指引、积极搜寻信息的行动者,他们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信仰和概念进入正规教育,而这些已有的知识极大地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以及组织环境和解释环境的方式。反过来,这也影响着他们记忆、推理、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习科学的新进展也强调帮助人们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的重要性。

与《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相比,《学习的本质》和《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关于学习的定义或解释都更为具体:它们都强调了学习者的前知识对学习的影响,都强调了学习过程的特征。《学习的本质》用变形来表征这个变化过程;而《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则强调学习者是主动积极的行动者,其过程带有更强的建构味道。此外,两者都强调了引起学习过程的是社会环境因素。《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还特别指出元认知对学习的意义,而且在书中多个章节强调了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意义。

当然,除了对核心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外,有些内容相近的地方也可以拿来辨析异同,这样更利于深化理解和领悟理论的精髓和体系。

阅读经典的理论专著,我们要建立这样一种信仰:既要善于从书中汲取理论营养,为我所用;也应当博采众长,建构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只有这样,公共知识才能变成个人知识。因此,在比读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再前进一步:对习得的知识进行加工整合,建构属于自己的关于学习的认识和理解。

四、 研读:抓应用,读出迁移与创造

理论阅读的根本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因此,仅仅掌握了《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的内容体系和核心观点还不够,还要读出迁移与创造,回到实践中指导教学,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才是阅读本书的归宿。

教育理论应当能够专业化地解释教育生活。比如,我们可以带着学习理论的知识框架去观课议课,看看能不能用学习理论去解释现实的课堂教学。或者,去分析公认的优秀课例或者课改典型的课堂模式,看看是不是符合学习原理。

当然,理论应用的更高层次是解决问题,也就是运用学习理论去解决教学情境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我们完全可以以学习理论为指导,形成基于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支架。比如,学习者都是带着先在概念和认知框架进入学习的,这种前知识或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或成为学习新知识的障碍,我们怎么去结合学生的前经验,为新学习做好准备?如何把学生的前经验与新经验链接起来?学习是基于理解的过程,我们怎样设计学习环境支持学生走向深度理解?學习还是一种元认知能力,运用何种办法能让学生学会自我监控学习目标和过程,并进行梳理和反思?怎样运用迁移理论,引导学生将学得的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诸如此类,都是带着问题的研究性学习。

实践证明,用研究和写作来带动迁移与创造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比如,江苏省江阴市的毛新薇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她运用全视角学习理论分析数学实验中的教学问题,并尝试以“实验内容的精心开发”“实验动机的积极唤醒”和“实验互动的有效开展”三个维度撬开学生数学实验学习的内核。其经验性论文《“全视角学习”视域下的数学实验教学研究》已经发表在《教育视界》。

总之,对于教师来说,走出阅读的舒适区,下功夫阅读几本打底子的经典理论著作是非常必要的。运用上述“四读”法,不仅可以把书读懂,而且可以读通、读活,读出自我来。

(丁昌桂,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原副总编辑,编审。主要研究方向:学校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著有《读者面孔与教育平媒》《名教师是写出来的?——基于专业发展的教育写作路径与方法》等。)

猜你喜欢 阅读方法 让阅读由量变走向质变考试周刊(2016年99期)2016-12-26初中语文阅读方法的传授途径探究未来英才(2016年1期)2016-12-26有效进行亲子阅读教学管见考试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试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博览群书·教育(2016年9期)2016-12-12让个性化阅读焕发生命的活力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7期)2016-12-06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探讨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方法的思考与研究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浅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1期)2016-10-20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6年8期)2016-10-20

推荐访问:著作 打开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