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德育的内涵透视、价值向度及实现路径研究

2022-08-27 12:14:02公文范文
邵焕举摘要:生态德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形态范畴,是人类德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德育是推动

邵焕举

摘 要:生态德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形态范畴,是人类德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德育是推动生态文明高质量建设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为视角,透视生态德育的内涵,从主体价值向度、自然价值向度、社会价值维度等层面阐明高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取向,并从以生态实践教育为根基,以生态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校园生态文化为内驱力等方面提出高校生态德育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德育;价值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05-0091-04

生态德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形态范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高校生态德育中纳入生态文明因子,顺应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趋势的要求。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高校为其培育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青年大学生就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支点是生态德育,建立人对自然的敬畏、尊重,是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的应有之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这一过程的目标,必须依靠生态德育发挥价值引领,让生态文明理念沉淀为生态人格,进而实现和谐的生态社会。

一、实然考量:高校生态德育的内涵透视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传统工业化得到迅速、猛烈发展,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大肆攫取,因此打破了地球上生态系统保持的原有的循环、持续和平衡,从而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生态德育的发展路径历经环境教育、生态教育,进而演变到生态德育。生态德育发展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人化自然观”为视角,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寻求一种平衡的关系模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渔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有着深邃和全面的论述。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提出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讲话时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关系。“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

生态德育作为一种因时代而生的德育观念和德育范畴,道德观念的基本出发点是遵循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和谐依存。依据这个出发点引导受教育者在基本的生态活动中树立生态道德基本行为规范,树立文明的生态理念,在生活中吸取自然的养分、享用自然的馈赠的同时,养成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統的良好意识,保持生态平衡,从而培育文明的生态道德素养。生态德育是在传统的德育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教育活动,把一直以来存在的道德准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从社会领域扩展到自然领域,把新的生态道德理念,融入到受教育者内心,从而唤醒受教育者的生态意识、生态智慧,提升受教育者的生态能力。生态德育的落脚点就是让全员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意识,推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高校生态德育作为生态德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引导新时代的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意识,学会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绿色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生态文明美德,培养生态文明能力和生态文明智慧。

二、时代引领:高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向度

生态德育的本质就是一种价值教育,通过建立生态伦理规范和生态道德理念,教育人们正确认识生态规律及其价值,增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知识、态度、价值观、责任感,从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大学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对象,要培育他们生态道德品质,提升他们的生态道德能力,需要他们明确生态德育的价值维度,并把价值维度沉淀为生态人格。

(一)主体价值向度

高校生态德育的最直接的主体价值向度是培育和发展具有理性思维的生态人,具备良好的生态理性观念,顺应生态价值规律,追求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共同发展的人。“具备理性思维的生态人”作为高校生态德育的主体价值取向,一方面是指作为生态德育主体的高校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形成尊重自身主体与尊重自然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是指作为生态德育客体的大学生塑造良好的生态人格,树立生态自然观、绿色发展观、绿色消费观。德育的主客体的对象都是人,其终极目标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德育的出发点应是对人的深刻理解和研究,把人本理念和人性关怀贯彻在德育过程中。在高校实现生态德育的培育价值中,把大学生培育成为生态理性思维、生态智慧水平和生态创造能力的人是实现“以人为本”思想的价值体现。充分挖掘高校生态德育的潜在能量,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让生态观念深入大学生内心,通过价值引领、精神锤炼,让大学生超越物质需求,追求精神价值。

(二)自然价值向度

生态德育实现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是遵从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关心的最核心的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传统生态思想认为人类要尊崇自然。然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有了新的突破,人类成为自然的破坏者,侵略者,当然也受到了自然的惩罚。人靠自然生活,意味着人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伤害,自然界一定会报复给人类,这是实践已经证明了的。因此,生态德育既要保持对自然价值的认可、对自然的尊崇,又要借鉴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因破坏自然带来的严重灾难,建立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关系。高校生态德育的出发点就是要让大学生树立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正确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践行保护自然的使命,遵循符合自然生态规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则和价值导向,使人类的道德观念、伦理观念、价值观念与大自然一脉相承,确立人与自然平等、和谐、互惠互利、和谐发展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三)社会价值向度

社会价值向度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维持和调节优化的重要方面。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在生态德育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高校生态德育的任务是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关心周围的生态状况,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进而塑造大学生主动关心自然和社会的高度负责的人文情怀和内在的精神信仰。高校生态德育的社会价值向度集中体现在学会关心和学会负责两个方面。学会关心,既要学会关心自然,又要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正确处理、协调好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负责,一是要具有“道德感”,即尊重自然以及社会交往中的秩序和规范,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自然、社会公德;二是要有“义务感”,即愿意为自然、社会、他人的协调、协同作出牺牲和贡献。因此,要教育大学生从内心真正实现对他人、对社会的尊重,树立平等、和谐的生态意识,进而在道德情操上、品德培育上、时代发展中将大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四)美育价值向度

古人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下,自然界的美被破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自然的绿水青山就是生态美的真正呈现。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初衷就是感化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绿水青山理念的践行,教育引导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塑造崇高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美育价值观。大学生需要生态文化养料的滋养,生态文明意识的涵养,培育生态信仰,塑造生态人格。生态德育就是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教育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自然、美化自然、欣赏自然,让学生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生命之美,让生态文明美美与共的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应然追求:高校生态德育的实现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就是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日常的生活中保持绿色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维。大学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塑造正确的生态价值理念和培养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操。

(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绿色生态理念和生活方式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深刻把握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深刻阐述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科学内涵,对于高校生态德育而言,就是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成就绿色事业的责任情怀,自觉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这种绿色生态理念和生活方式意味着保护好生态环境就等于是保护好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等于是创造生产力,要认识到“打破自然规律开展的各种社会实践行动,必然走向失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群体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践行保护生态环境的光荣使命。高校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结合中华传统优秀生态文化,树立大学生的生态文化自信,培养具有高度生态文明素养的拔尖创新型“绿色”人才。

(二)堅持以生态实践教育为根基,打造生态体验教育新格局

体验的基本介质是立足于个人的成长经历,精神内化,是主体与外部世界发生关联并生成反思与感悟的认识、实践活动。这种过程体现在对象化活动或是交往情景中,因而,实践是提升德育效能的重要手段。在生态德育体验中,需要引领大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融入到广阔而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去,自觉扩展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丰富其生活阅历,增加其生活沉淀。引导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各种学生协会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生态教育的相关活动,比如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宣传日等与生态相关的节日,营造生态德育的浓郁氛围。因此,在激发学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动上,活动的开展是一条非常有效且重要的途径,通过参与到活动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重要意义,培育学生的生态共情,启迪学生的生态心灵,从而实现在实践中感悟、反思、行动,达到加强对学生群体的教育的理想效果,让他们对自然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认识更加升华,内心更加认同,从而形成积极的生态能力和生态智慧。

(三)坚持以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为保障,构建生态德育坚实基础

办学的重要资本就是教师,因此,在生态德育教育中要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无论是生态德育目标的实现,还是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养成,都需要依靠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师培训,充分发挥教师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增强教师的理论涵养和生态意识。同时还要加大生态德育课程的科研投入,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培养出一支专业素质高的生态德育教师队伍。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授生态德育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德育价值观,才能唤醒学生的生态德育意识。学生才能实现把生态德育理念内化为自身的生态德育素养,从而树立由“外”到“内”,由“被动”到“自觉”的生态德育理念。除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生态德育目标的构建还需要构建一整套的科学合理的生态德育课程体系,把生态文明教育融汇到教学大纲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拓宽学生的生态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生态综合素质。生态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是生态教育的核心要素,因此,高校要建立健全生态德育课程的体系,不仅要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更要发挥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的作用,需要高校所有部门都要参与其中,多管齐下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把生态德育要素融入到课程建设中。

(四)坚持以校园生态文化为内驱力,筑牢文化育人新方向

校园生态文化是在校园内孕育产生的,是高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态价值观、生态思想理念、生态教育观念的精神品质。校园生态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最为深远,是高校生态德育的第二课堂,是生态人才培养的内驱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品质。因此,打造有品质的生态文化,是筑牢文化育人的新方向。第一,打造校园高品质的生态物质文化资源,启迪学生的心灵。校园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建筑布局、教学设施等,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多增加生态的元素、假山流水的风光,真正实现绿水青山之美;在人文景观上,打造“生态”长廊,让绿色的生态人文景观充满校园的各个角落。第二,打造校园高品质的生态行为文化资源,规范学生的行为。校园生态行为文化就是通过全校师生日常行为体现出来的活的文化状态。第三,打造校园高品质的生态制度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校园生态制度文化是校园长期发展形成的生态规则意识、生态伦理规范,是一种有约束力的制度规范。第四,打造校园高品质的生态精神文化资源,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校园生态精神文化是师生员工在校园活动中积淀、凝练而成的隐性生态知识形态,是学生生态道德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正确的生态观和价值观为基本支点,以健全规范的生态德育体系为依托和支撑点,培养大学生树立合理的生态道德观念、生态价值准则、生态基本意识、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从而在新的生态视角层面启迪大学生的生态感悟、培育生态情感、规范生态行为、实现良好的生态道德内化。高校作为生态德育的主阵地,要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将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文化、生态治理作为重要内容去抓,加大生态文明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使大学生树立绿色低碳的生态观。用心打造生态校园、美丽校园。

参考文献:

〔1〕朱国芬,李俊奎.生态德育: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支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2〕朱国芬.高校生态德育思路的拓展与延伸[J].江苏高教,2015(04).

〔3〕徐贵耀.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成:生态德育的哲学维度[J].理论学刊,2017(10).

〔4〕肖楠楠.找回失落的德性:生态德育的价值观转向[J].教育科学研究,2018(05).

〔5〕陈真波.简论生态文化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4).

〔6〕齐健.让生态文明成为身边的文明[N].安徽日报,2021-07-14(006).

〔7〕胡琦,厉嘉尧.新时代高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功能和实施路径[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21(03).

〔8〕孟国忠,張晓琴,吴晓雪.试论高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取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2).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Research on Connotation,Value Orientation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HAO Huan-ju

(Suqian University, Suqian 223800, China)

Abstract: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s a new type of moral education category,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uman moral lif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carrying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humanized nature view",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s seen,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larified from the aspects of subject value, natural value and social value.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taking ecological practice education as the foundation,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ourses and teaching staff as the guarantee, and taking campus ecological culture as the driving force.

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The Dimension of Value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 基于TOPSIS法新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评价湖北农业科学(2016年18期)2016-12-08读《有机马克思主义》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3期)2016-12-06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道德与文明(2016年4期)2016-12-06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法制与社会(2016年32期)2016-12-01发挥检察职能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6年10期)2016-11-30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商(2016年33期)2016-11-24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职教论坛(2016年23期)2016-11-19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推荐访问:生态 视域 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