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民”范畴的历史考辩

2022-08-27 18:35:03公文范文
[摘要]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建党一百年来,“人民”这一范畴早已渗透并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血液之

[摘要]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建党一百年来,“人民”这一范畴早已渗透并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血液之中。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人民为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为党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提供动力支持;为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提供基本的行动遵循。考察“人民”范畴的发展过程,有助于牢记党的初心使命,从而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范畴;历史考辩;执政理念

[作者简介]雷洁,大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辽宁大连 116622。

[中图分类号] D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05-0017-03

回溯百年黨史,中国共产党在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三大改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都有着重要的依靠力量,即人民群众,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磅礴力量。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民”的认识,随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并非固在某一个特定的含义上。那么,回顾党的历史,开展党对“人民”范畴认识的历史研究,有助于理解当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执政理念的科学性,能够更加坚信这一执政理念用于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可行性和实践性。

一、“人民”范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演变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民”即是无产阶级,“是这个阶级构成了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①随着欧洲工人运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马克思进一步提出:“真正的人民即无产者、小农和城市贫民。”②列宁在批判孟什维克时指出:“资产阶级忘记了微不足道的人物,忘记了人民,忘记了千万工人和农民,可这些工人和农民却用自己的劳动为资产阶级创造了全部财富。”③列宁认为,“人民”即工农联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世界时代特征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去界定“人民”这一范畴。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认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④将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左翼作为“人民”的范畴来界定。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认为:“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⑤显然,这一时期的“人民”涵盖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在内的都属于人民的范畴。”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不断丰富了“人民”这一范畴。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为反对党内存在的“左”倾、右倾两种错误倾向,在1925年12月,毛泽东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分析了“敌”与“友”的关系,强调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一革命的首要问题”。⑦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工业无产阶级的人数虽不多,却是当时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他们曾遭受过剥削和压迫,所以有很强的战斗能力,是中国社会里最有觉悟的阶级。小资产阶级在革命高潮时可以参加或附和革命;对于半无产阶级而言,都经历过帝国主义的侵略,也都受到过来自封建主义的压迫,其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有着极大的需求。因此,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两者都是无产阶级忠实的朋友、可靠的同盟军。而中产阶级在革命中具有两面性,对中国革命持矛盾态度,即需要革命,又怀疑革命,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显然,毛泽东关于“人民”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区分敌与友的基础上的,这时的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就属于“人民”的范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已经代替国内阶级矛盾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人民”范畴作出新的界定。从抗战的新形势出发,为了抵抗日寇的入侵,为了赢得全局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要团结一切力量一致对外,不能只单单依靠一个阶级的力量去战斗,而是要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人民的力量促成抗日大联合。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更多地是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角度去阐述“人民”的范畴,着重强调了人民中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合作关系。这时,只要积极抗日就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就属于要争取的力量,“人民”的范围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大。解放战争时期,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已基本解决,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势力之间的阶级矛盾已上升为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为解决国内阶级矛盾,毛泽东对于“人民”这一范畴的认识作出了新的调整。解放战争时期,对于人民革命力量来说,形势还是相当严峻的,中国共产党清醒地估计了国际国内形势,决定必须要粉碎蒋介石的进攻,放手发动群众,和人民群众合作,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在农村中,应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并区别对待一般富农、中小地主和汉奸、豪绅、恶霸;在城市,应依靠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一切进步分子,并注意争取一切中间分子,孤立反动派。显然,为打倒蒋介石反动集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毛泽东调整“人民”范畴的现实根据。这一时期,一切被反动政府所压迫的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人民”范畴的界定,为解决不同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经过了多次调整。

“人民”范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演变,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谁是斗争的依靠力量,谁又是斗争中的对立面,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革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人民群众,武装人民群众,带领广大人民浴血奋战,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无论是哪一个时期,革命的胜利都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取得的,人民是党夺取革命胜利的社会基础,千百万真心拥护党的革命事业的人民,才是党真正的铜墙铁壁,才是党所依靠的坚实力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就是因为人民在革命实践中焕发出了伟大的力量,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处理了社会矛盾之间的对立关系,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们去反击共同的敌人。这个时期,由于党对“人民”范畴的科学认识,才抓住了最重要的社会基础,才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

二、“人民”范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定位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起来后,国民经济逐步恢复,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了“三大改造”,开启了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阶级矛盾已经不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剥削阶级已被消除,民族资产阶级作为剥削阶级已经被改造,中国成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这时,毛泽东更严谨更准确地对“人民”这一范畴进行了阐释。1957年初,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指出:“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⑧

为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及时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进行“一化三改”,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阶级剥削制度基本结束,原来意义上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工人和农民成为全社会的主人,成为人民的主体成分。中共八大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被基本解决,人民对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的内涵在社会变革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丰富。“三大改造”完成后,在历史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建设任务被提到了党和全国人民的面前,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建设社会主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提出要实行政治上的人民民主专政,使劳动人民摆脱长期被剥削奴役的地位,让全体人民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由此,人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最关键的因素,引导着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向前发展。这一时期,党对“人民”有了新的界定:所有同意并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人们,都属于“人民”的范畴。“人民”这一范畴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得到了更明确的定位。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中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了社会主义主人。由于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充分激发了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这场变革不仅避免了通常难以避免的生产力破坏,还使全国工业、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全国城乡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重视广大人民所起的积极作用,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的主体地位,依靠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有力地促进了工农业的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后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无论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党对“人民”有了科学认识,有了新的历史定位,充分调动起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使亿万人民表现出巨大的建设热情,使亿万人民为“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提供动力支持,成功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启了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

三、“人民”范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崭新确立

当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这一范畴又有着时代所赋予的新内涵。在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邓小平说:“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在努力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⑨邓小平与时俱进地拓展了“人民”的内涵,肯定了知识分子的人民性质,把知识分子纳入了“人民”这一范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构成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讲到:“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⑩江泽民把新的社会阶层定义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即把这些新的社会阶层纳入了“人民”的范畴。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和团结新的社会阶层的思想,也强调把新的社会阶层纳入“人民”范畴。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探索中,完善了对“人民”的认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邓小平提出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满足人民的需求。“我们要实现现代化,不能靠空讲,必须有知识,有人才。”⑪为此,邓小平重塑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调动其积极性,推动现代化建设和生产力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涌现出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社会阶层。针对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江泽民指出:“伟大而艰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共同加以推进。”⑫要把优秀分子纳入到党内来,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本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胡锦涛强调要团结新社会阶层,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集聚起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人民”范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崭新确立,使中国共产党更为广泛地去发动人民,依靠人民,继而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顺应了人民意愿,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实践,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沿着这一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与时俱进。20世纪末,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综合国力得到增强,国际地位也得到提高。相信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这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与群众基础,从而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航向继续前进。

四、“人民”范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守正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提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⑬那么,包括全體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在内形成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人民”。

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又丰富了对“人民”范畴的理解,扩大了对于“人民”的认识。党的十九大指出,现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为此,习近平指出,“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⑭中国梦,百年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体中国人民就要团结奋进、勠力同心;就要凝聚全体人民共筑中国梦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这一阶段,“人民”这一范畴就得到了新的创新。

“人民”范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守正创新,汇聚起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依赖群众、尊重群众、团结群众的理念运用到治国理政的各方面,并作为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领导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个时期,得益于党对“人民”范畴有着明确的把握,并且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盼人民所盼,以实现人民的最大利益为行动遵循,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道路是人民选择的,中国精神是人民创造的,中国力量是人民团结的,从而使社会主义中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回顾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范畴的认识,经历了不断的变化。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党为顺利完成所担负的历史任务,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团结最大多数的社会成员,成功解决了社会主要矛盾,带领中国人民使中国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胜利,在这一过程中,党对“人民”范畴的理解有了理论上的深化,对“人民”范畴的认识有了实践上的丰富。

把握好“人民”范畴的准确定位,就是抓住了推动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党在百年历史长河中,充分认识到了人民在打破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中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并对依靠人民群众和发动人民群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使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站了起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面貌,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中国社会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逐步摆脱贫困,富裕起来。进入新时代后,党仍然依靠广大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汇聚最广泛的社会力量,朝向社会主义强国稳步迈进。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0.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20.

③列宁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

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

⑥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13.

⑦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⑧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

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6.

⑩⑫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6.

⑪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

?⑭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0.

猜你喜欢 人民范畴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飞天(2021年10期)2021-10-13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廉政瞭望(2021年7期)2021-08-0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伙伴(2019年11期)2019-12-14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范畴观与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等级结构北方文学·下旬(2017年1期)2017-03-22“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21期)2016-12-26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法制与社会(2016年32期)2016-12-01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人民论坛(2016年16期)2016-07-15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环球时报(2012-03-22)2012-03-22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范畴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