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疫情防控 >

疫情防控

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防控机制研究

2022-01-09 12:44:18疫情防控
于腾云摘要: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也使得舆论生态环境、信息传播机制发生了深

于腾云

摘 要: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也使得舆论生态环境、信息传播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媒体作为高校网络舆情制造、传播、接受的主要阵地,也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因此,构建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防控体系,切实做好全媒体网络舆情与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对于建设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全媒体;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防控机制

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提升舆论引导水平,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大课题。当前,高校学生已成为网络的主要参与者,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作为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新媒体作为高校网络舆情制造、传播、接受的主要阵地,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因此,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判和治理工作理应引起社会重视,这不仅是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观诉求,也是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培育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的客观要求以及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工作需要。

一、高校网络舆情现状的梳理

近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民信息交互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舆情事件被不断曝出,而本该是一片净土,学习氛围浓厚,汇聚各类人才的高校也被卷入舆论旋涡之中。通过对2018—2020年高校网络曝出的各类舆情事件进行梳理,从舆情事件发生的类别来看,主要涉及学生安全、校园管理、师德师风、学术不端、招生考试、违纪违法及不当言论等方面。从舆情事件发生频率来看,学生安全事件占比最高,超过所有舆情总和的1/4,安全事件大多因师生关系、毕业压力、学业压力、工作压力、社会压力等造成,所以学生安全是高校需要重点主抓的工作之一。此外,校园管理、師德师风反面的舆情事件也是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需要重点关注且亟须解决。从舆情事件的发展趋势看,关于高校的各类舆情事件近年呈现增长趋势,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案例库统计,2020年涉及高校全国重大舆情同比增加33%,较2018年增幅达到133%,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增长。从舆情事件发生的首发站点来看,一般是先见于微博,且舆情事件数量占比也最大;有一部分是通过微信曝出传播;也有一些是在新闻网站、知乎论坛等平台上首发并传播。

二、高校网络舆情易发的原因分析

(一)全媒体时代网络参与途径便捷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而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数量最多,占比为26.9%。互联网技术创造出的虚拟环境,在人际交互过程中具有个人信息隐匿性、直接参与性、即时性、便捷性等典型特征,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均可以通过网络表达个人观点,不管是政治、经济、社会热点还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会因社会中的事件而形成围观效应。在网络生态环境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政府、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既可以形成合力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也不可避免地会增加高校网络舆情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二)高校网络舆情事件话题呈多元化趋势

根据对近年网络舆情事件的梳理,高校的网络舆情事件不再局限于学生安全、校园管理、招生考试等方面,在师德师风、学术不端、违纪违法、不当言论等方面也逐步呈现高发态势。尤其在师德师风方面,涉及高校教师性骚扰的事件层出不穷,使得高校性骚扰的事件突然成为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并成为亟须破解的“毒瘤”。不当言论方面,有些人更是“端起碗来就吃肉,放下筷子就骂娘”,行为极其恶劣,尤其是疫情期间在全国勠力同心共同抗疫的情形下,某公费留学生发表不当言论事件等,严重损害党和国家的形象。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力推动着社会进步。但是,这块“新疆域”不是“法外之地”,同样要讲法治,同样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三)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能力不足

近年,高校网络舆情的频发及其类型的多元化、围观效应的瞬时性,对高校处置舆情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比分析发现,部分学校的应对能力不尽如人意,一是因为社会对高校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工作事项越来越繁杂,余力有限;二是少数高校对舆情事件的趋势研判不足、风险意识不强,特别是舆情管理制度不完善。结合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发生的规律看,在形成“围观”或舆情顶点之前会经历相对较长的“潜伏期”。学生开始时也仅是在朋友圈、QQ群或者个人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发表观点或评论对事件的看法,学校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要么是对“潜舆情”的预判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要么是舆情监测方法单一,未能及时监测出来,要么是处置时间过长错过了发声的“黄金期”,要么是舆情事件发声主体不明使得舆情导控主体的缺位,从而导致相关事件爆发为舆情热点。

三、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

疫情的发生,对高校的育人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客观上也为舆情事件的发生增加了不确定的因素。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高校的网络舆情工作压力依然艰巨。笔者基于对2018—2020年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研判的基础上,围绕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痛点,探索解决路径。

(一)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防控之干预预判

干预预判的前提是要识别网络舆情的风险源。识别网络舆情风险源做出合理干预预判需要把握三个关键性问题,即是否会发生危险、会发生什么样的危险及发生危险会产生何种结果,这三个问题的结论均至关重要,特别是发生危险会产生何种结果即风险事件的潜在后果。潜在后果是特定的风险发生之后,对于个体、社会或特定组织、环境产生的人格、身份、财产、利益和状态产生的影响和损失,不同的风险可能造成不同的后果。潜在后果的干预预判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即该结果仅仅具有概率和统计上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潜在后果所强调的是危险事件的危害结果并没有完全爆发出来,只是存在爆发后续危险的可能。上述三个问题也可以以一种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分为风险事件、风险程度及风险结果。风险事件是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危险的根源所在,风险程度则是网络舆情事件转化为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和频率,风险结果则是风险事件转化为危险事件后引发的结果的严重性。对于具有较高风险频率和较严重风险危害的风险即是干预预判的重点所在。

(二)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防控之干预时机

“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走遍了世界”。对于突发的网络舆情事件,高校可以根据事件本身的特性及发展趋势,若是特别重大的网络舆情事件,高校应及时充分了解其具体情况,并在24小时内以学校官微或官方网站进行回应,若是其他一般类型的网络舆情事件,回应时间上可以稍微延后,但是最好在48小时内进行回应或者情况说明,并根据时间后续的走向,决定是否持续性地进行回应,避免别有用心之人将之扩大化从而引起“围观”效应。

(三)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防控之干预措施

高校网络舆情的风险干预应在充分的风险分析基础上进行。风险分析即是通过对风险的研判理解,为风险评价、决定风险是否需要应对以及最适当的应对策略和方法提供信息支持。国外学者曾对风险分析做出阶段划分。第一阶段是确定风险事件产生的关键变量,第二阶段是对关键变量提出量化分析的可能性,第三阶段是针对风险事件中的不确定性通过有效措施进行处置。予以量化之后的风险事件的关键性变量通常表现为偏低、偏高或者正常,前两种主要在于对于关键性变量的看法。具体而言,风险干预措施主要就是围绕这三方面的问题进行展开。一是控制措施的手段和构成。总体上说对网络舆情环境的危险、危险状态的警示、在危险事件和潜在后果之间有控制措施,以及不能有效控制危险后产生的相应的风险处置手段和方案的认识。二是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确定性,解决的是该种控制措施是否能够妥当且必要地应对网络舆情事件安全风险,对控制措施的特定性、充足性、独立性、可靠性、坚固性和可审查性提出了要求。三是控制措施的正常运作。控制措施作为现实性的后反应措施,其必须在风险转化为危险或者即将转化为危险时发生作用,这就要求控制措施能够按照既定设计在上述时刻正常运行,起到安全防控的应有效果。

(四)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防控之干预评价

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防控的干预评价,即在前三个步骤基础上,把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危机等级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分析该舆情风险的影响,寻求网络舆情风险对策并分析该对策的影响,为网络舆情的处置决策创造条件。在干预评价结果确定之后便具备了进行决策的条件。根据可能发生的风险程度,将其划分为可以接受的风险事件、短时难以界定的风险事件、不可以接受的风险事件。对于可以接受的风险事件,说明事件本身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均可控,该情况不需要采取应对措施;对于短时难以界定的风险事件,即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接受这种风险,但如果风险继续扩大,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程度,则应采取应对措施;对于不可以接受的风险事件,无论其发展趋势和发展结果如何,除非在极特殊的情况下,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其发生。干预评价的决策即是判断网络舆情风险事件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并对风险事件的处置按照优先次序的排列,确定应对方法和措施。

此外,多数高校已建立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及学校实际情况的网络生态环境,然而鉴于技术或者权限的局限性,个别高校尚未建立完备的管控制度。因此,为最大限度地让大学生更好地利用全媒体,高校可依据学校实际制定符合本身发展需要的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且可以引导年轻的学生群体参与监督和反馈。

高校学生热衷于网络社交,在网络社会之中异常活跃。高校应当保持清醒认识,主动融入青年学生活跃的网络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重点就在哪儿。一旦丢失了网络社会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就会有其他思想甚至是错误思想影响高校学生,而现实课堂上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也会受到挑战和质疑。对此,高校要充分整合学校与各学院的新媒体平台,构建思想政治资源共享机制,善于运用互联网让主流发声,牢牢把控舆论宣传阵地。学生在哪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就应该开设在哪里,应当主动走进网络社会,贴近青年学生,倾听他们的声音,同他们交流,融入他们习惯的网络生活,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牢牢掌握网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引导全体师生共同打造风清气正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新阵地。

参考文献:

[1]2021年高校舆情风险清单[EB/OL].(2021-03-18).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21/0113/c20

9043-31997841.html.

[2]李存建.风险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2.

[3]R.E.麦格尔.风险分析概论[M].孙济元,杨少俊,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5.

[4]馬文·拉桑德.风险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M].刘一骝,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聂智琪.互联网时代的民主重构:基于协商民主的视角[J].国外理论动态,2018(2).

责编:嘉 悦

猜你喜欢全媒体全媒体视域下武术海外传播策略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5期)2017-10-09从“中央厨房”看媒体深度融合新媒体研究(2017年13期)2017-08-10媒体融合下全国两会报道中编辑的思维创新新闻前哨(2017年6期)2017-06-30全媒体环境下的家谱信息传播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年11期)2017-05-16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创新服务途径研究中文信息(2017年2期)2017-04-13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舆论引导探究活力(2016年17期)2017-03-18刍议全媒体时代遏制军营网络谣言传播的对策及措施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年3期)2017-03-17全媒体背景下医院宣传工作路径新闻前哨(2016年11期)2016-12-07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模式探究求知导刊(2016年9期)2016-05-01《南方日报》:创新表达提升党报封面版的“时度效”中国记者(2016年1期)2016-03-03

推荐访问:舆情 防控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