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作文大全

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通用4篇)

2021-12-23 17:25:57作文大全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4篇

第1篇: 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

高考作文素材:时事评论16篇

警惕“撞翻变道车”的快意

近日,一条交通事故视频在网上热传并引起网友激烈讨论。视频显示:3月5日,广东东莞中堂大桥一辆大众轿车强制变道,被一辆比亚迪撞翻。对于这起事故,舆论一波三折,讨论的焦点在于比亚迪车主是否“故意撞车”(3月21日《南方日报》)。

你强行变道,我霸气撞飞——这是网友对相关视频给出的“阅读理解式”答案。胡乱变道,胆子不小,发生事故,该负全责。舆情发生逆转的是“撞翻变道车”的车主在微信群发出了惊人之语:该大众朗逸已经是他撞过的第7辆车。“一般都是别人全责才会撞上去,否则不会撞。之前开比亚迪S6时,已经撞了2辆凯美瑞,2辆锐志,1辆CRV,1辆RAV4,全是完胜,没有输过一次。”随后,东莞交警成立专案组,重新启动调查。结论还是认定大众车负全责,因不存在斗气开车的事实行为。

通常,面对强制变道,大多车主尽管深恶痛绝,但为了保证驾驶安全,除了紧踩刹车、打轮躲避,似乎也无计可施。而今,比亚迪车主据说不仅两次成功阻止大众车主强行变道,还给这个不守规矩者一个大教训——被撞翻车四脚朝天,这让饱受多年塞车之苦者拍手称快。此后,交警部门的事故认定书,更近乎为“马路侠客”光荣加冕。

变道引发意外,好在没有性命之虞,四脚朝天似乎活该。不过,有两点需要厘清:

一是从法理而言,道路交通法规定,违反禁止标线强行并线的,应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只是,“变道车辆必须避让直行车辆”,不代表直行车辆可以罔顾前车人身安全而“以暴制暴”。换言之,在风险因素瞬息万变的马路上,“撞翻变道车”的后果是不可预估、不可控的。如果我们放纵了“直行可以撞变道”的逻辑,法律就算正义,也是面目狰狞的正义。当然,若是果真故意撞车,已经涉嫌构成交通肇事罪,就不是“全责”那么简单了。也就是说,法律从来就没有支持过“对方违法在先,撞了白撞”的说法。

二是从道义来说,以如此方式惩戒强制变道车辆,不仅游走在人性边缘,也是不折不扣的丛林逻辑。去年引发全民热议的“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起因即是女司机任意变道。用人命关天的代价,去惩戒不守规矩的车主,这力度残蛮而血腥。除此之外,难道没有别的选择?眼下,不少车主已经为爱车装了车载行车记录仪,而在不少路段,公共监控等技术也完全可以还原强制变道的是与非,何苦非要拼了性命上演私力救济的马路惊悚剧?

车在路上,难免遇到各种状况,比之于动辄就“撞翻”的暴脾气,慢一点、谦让一点,可能更是当务之需。“撞翻变道车”的快意,于法治而言是值得警惕的。

为快递小哥期待“依法处理”击节叫好

近日,一段“车主掌掴快递小哥”的视频刷屏了。并非因为热闹而被围观,而是一个频频动手打人、一个没有任何反抗的对比反差,让一场看似是非分明的纠纷变了味。被打的快递小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自己很委屈,已经报案了。对于期待的结果,这位小哥回答了四个字:“依法处理”。目前,殴打快递员的出租司机因寻衅滋事已被北京警方依法处以行政拘留十日的处罚。

蹭坏了他人爱车,双方应负有何种责任,需要专业鉴定,最终由法律说了算,不是谁富有、谁气势大,就可以任性动手。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再有理,也不能不把法律放在眼里,用粗暴的手段始终不能解决问题。

人都说,遇事要讲理。这首先是在情感和常识意义上判定对错,有些看似“理”气十足的事,往往在当事人心中有一个结果,但既不能“得理不饶人”,像那位车主一样揪住不放并施以暴力;也不能“理亏心虚,任人欺负”,像快递小哥一样如绵羊般被随意打骂。实际上,所谓的“理”,也只不过是一个不成文守则,关键还是靠法律。

其实,施暴打人的背后,也凸显出对规则的不尊重、对法治的不敬畏。如果没有受到他人来自生命的威胁,为何要选择先动手?如果有清晰可辨的责任,为何不等待警察依法处理?如果心中有对规则制度的基本遵循,为何还会轻易地当街撒气?可见,表面上是在释放心中的不满,实际上是在践踏社会普遍形成的对法律制度的守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法律保护下的个体,人人遵守才能人人受益,随意破坏必将自食其果。在法律面前,没有更公平正义的解决方式,更何况是一件小纠纷?

与施暴打人者对比,受委屈的快递小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期待的处理结果是“依法处理”,值得我们击节叫好。尊重法律,何尝不是尊重每个人的权利,何尝不是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当强势主体遇到弱势群体、当有权有势者遇到普通老百姓、当“土著老炮儿”遇到“外来漂流者”,身份的大小、职业的贵贱、姿态的高低,不能成为评判的标准,也不能变成颐指气使、欺软怕硬的“凌霸”。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别让你的情绪冲破法律框架,别让我的权利受到无情践踏。我们需更有敬畏之心,既抱有善意,又充分尊重法律,如此进步的终将是整个社会文明。

共同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19日在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要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我国是一个网络大国,正在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截止去年底,我国网民已达到6.88亿,我国网络的开放程度和活跃程度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网络的飞速发展不仅给网民带来了“红利”,也成了助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稳就业、促升级发挥了突出作用,并正在推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我们要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发挥好“互联网+”的作用,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新的平台,创造新的业绩。 

但是网络也不是“法外之地”。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部分人为牟取非法暴利,而罔顾道德法纪、背“道”而行。如近期遭曝光或关闭的一些网站,由于他们财迷心窍、疏于管理,或不善不会管理,致使部分网站或网络欺诈,或淫秽低俗,或扰乱秩序,或为了迎合点击量,故意制造虚假新闻,散布谣言,制造恐慌,等等。对于这样的不法商人,故意扰乱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要人人共起而诛之。广大网民应自觉行动起来,加强监督、加强举报,发现一个,举报一个,曝光一个,让有关单位加以严惩,绝不手软、绝不姑息。穷追猛打,打得让他们不敢、不愿再破坏我们的“精神家园”为止。

我们不仅要捍卫好、爱护好的我们的“精神家园”,也要用好这个“精神家园”,时刻为我们自己“充电”、“补钙”。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集民智这个“渠道”,而今已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当中,特别是在信息公开化、行政透明化、执政法治化的今天,互联网信息量大、即时性好、交流范围广等特点将越来越被大家所默认与运用,其价值和重要性不仅被广大网民所认可,也被越来越多的党委政府工作人员所感知。通过网络掌握大量新闻信息,有利于“运筹于帷幄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通过网络了解网民的意见建议。使我们想办法、办事情更符合实际,更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更加迅速、准确地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办急事。作为普通网民也可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搜集整理些相关资料,以便更有力地指导帮助自己的工作,借鉴他人的经验做法,更好地补充自己知识与阅历的“短板”。“网络民意”在问政、监督、反腐等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也必将日益显现,并将越来越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

共同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就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遵守“网络七条底线”。让我们携起手来,更理性、更客观、更全面地反映问题、反映民生,更地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真正担负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惟如此,才能让我们的“精神家园”越来越开阔、越来越畅通、越来越具有力量。惟如此,才能让我的“精神家园”越来越天朗气清,越来越生态良好,越来越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惟如此,才能更加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更好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更好地培养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我们的“精神家园”放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更加迷人的光彩。

消除冷漠,法律不应缺位

上周末,广东消防的官微突然密集发声,言辞极为严厉地愤然回应了一段在网上流传甚广的视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这段名为《火灾拍摄者残忍42秒》的视频,拍摄于4月14日广州市花都区的一场火灾。当时火灾中的罹难者趴在着火房间的窗台上逃生不成、苦苦哀嚎,而视频的拍摄者却对此袖手旁观,反而无动于衷地稳稳拍下了这残忍的42秒,视频中呼救的男子最终在大火中丧生。

听闻这样的消息,无论是谁都无法不为之寒心,但类似的事件在近期却不是孤例。前不久在全社会引发舆论轩然大波的“如家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中,人们就震惊于为何在酒店这样封闭且管理严格的空间里,居然会出现女生被陌生人拖拽而没人阻拦的咄咄怪事。更有网友针对这种社会现象而专门组织社会实验,以模拟街头绑架儿童试探路人反应——结果竟然在9次测试中没有一例出手相援。

近段时间如此集中爆发的几起社会热点事件,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何社会冷漠呈蔓延之势,而且不少当事人还自觉理所当然。

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的形成自然有多重复杂因素,但国家和社会对于见义勇为在制度保障上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是重要原因。当前,各地出台的见义勇为条例还难以做到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帮了人却要自己承担损失,甚至帮了人反倒要被人讹诈,于是乎出手相助者“流血又流泪”越频现报端,明哲保身者就越多。

冷漠蔓延对全社会都是一剂致命的毒药。社会秩序的维系,除了国家力量的介入,一个社会天然的自我管理和调整能力事实上是更为根本的。人们之间解困济厄的守望相助,带来的不仅仅是暖暖的温情,而且也是维系共同体的生活纽带。反之,对于他人困境的漠不关心,总有一天也会应验在自己身上,这种人们社会关系之间的支离破碎,将慢慢腐蚀社会道德的基础,进而引发大量我们始料不及的社会问题——正如花都火灾中出现的情况一样。

在今年的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都在呼吁要对见义勇为予以立法,其中有人认为囿于见义勇为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我国社会的道德感和安全感会为此产生危机。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此类的呼吁显然是极为必要的。当然,为见义勇为立法,也需要注意道德与法律的边界。将道德层面的见义勇为规定为人们的法律义务固然在现实中没有可操作性,但为见义勇为提供组织、人员、资金、荣誉等方面的充分保障,却并不过分。

为见义勇为提供制度保障,最终是为引领社会风气做出示范。我们常常讲要“惩恶扬善”,其实“惩恶”与“扬善”往往也是一体两面:如果一个社会的正气不能弘扬,见义勇为的精神备受排挤,那么各种不良风气和违法犯罪行为就必然会乘虚而入,社会治理的成本也将急剧增加。消除社会冷漠,法律不应缺位。

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喜欢的20个经典动漫形象中只有1个来自中国。孩子们对白雪公主、丑小鸭等西方童话角色往往耳熟能详,对孟姜女、田螺姑娘等中国民间故事人物却知之甚少。可以说,中华民间故事在当代生活中已严重失落。

是因为中华民间故事不够精彩吗?显然不是。中华民间故事数量众多,既有神话、传说,又有童话、生活故事,这些故事既承载着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又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生产和生活知识,也蕴涵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人生信念和价值观念。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早就诞生了西方经典童话的原型故事。比如,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人段成式记载的《叶限》中,就包括后母虐待、神力帮助、集会出彩、以鞋验身、嫁与王公等情节,与《灰姑娘》的故事如出一辙。而清人黄之隽记载的《虎媪传》,则是典型的“狼外婆”类型故事,它比《小红帽》的情节更复杂,传递的文化信息更丰富,却鲜为人知。大量散见于古人笔记、野史中的民间故事,运用活泼形象的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演绎着感人的故事,讴歌善良、诚信、智慧和勤劳,鞭挞凶残、自私、虚伪和懒惰,不仅会是童年最难忘的回忆,更能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奠定最初的是非善恶观。

故事精彩却难逃失落,与今人的挖掘功夫欠缺有关。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则对意大利民间故事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出版了《意大利童话》。所以,挖掘民间故事绝不是“小儿科”!当前许多民间文学专家,往往重研究而轻实践,不愿意在搜集、编纂故事这样不算科研成绩的事情上花费精力。缺少了学者提供的“原材料”,出版商又多以利润为终极诉求,于是五花八门、各种版本的《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霸占了童书的柜台,我们自己的民间故事却愈加罕见。此外,西方童话之所以在我国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在于综合运用了多种媒体,顺应了从口耳相传到听觉、视觉、触觉、生活日用相互影响的时代变化。美国迪士尼公司在这方面用力颇多,他们对民间故事进行的创新性开发,不仅有效输出了自己的价值观,也赢得了口碑,赚得了巨额的利润。相比之下,我国在综合运用多媒体传播、开发民间故事方面还缺乏好的做法。

为此,中华民间故事的发扬光大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勠力同心、有所作为。比如,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全社会对民间故事的关注,加大对民间故事传承、传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教育部门需在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上提高民间文学的地位,并适当增加民间文学作品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比重。民间文学专家应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在数量庞大的中华民间文学作品中筛选出一些优秀作品,并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改编,形成一些作品集。文化企业则可以此为基础进行再加工,出版图书,绘成图像,录制音频,或改编成影视剧、动画片、舞台剧等形式,形成综合优势。

同时,还可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组织民间故事讲述、表演大赛等,广为宣传。至于家长,在为孩子挑选故事的时候,也要对“我们自己的”有更加明确的倾向性。

民间故事的“失落”,是中华文化的重大损失,不仅会使我们坐失这一领域的话语权,也浪费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面向世界,协同努力,讲好自己的故事。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已经刻不容缓,否则将会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扶老人,也要扶人心

扶老人,更要扶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尊老敬老、孝顺长辈的道德传承,最终扶的是每一个总有一天要老去的我们自己没有监控视频的地方绝不能扶老人?不事先请好几个路人作证就不敢帮老人呼叫120?这些看似荒唐的举动,却在近几年的社会上频频出现。“老人倒地该不该扶”这个话题自南京彭宇案首次闯进舆论场以来,每一次媒体对类似事件的报道,都会挑动公众敏感的道德神经。

就扶不扶老人而言,每次公共政策的选择,其背后都有肇始于一个社会人心变化的影子。

显而易见的影响是,在历次事件中一旦个别案例酿成了舆论事件,那些铺天盖地先入为主的支持或指责,会给政府依法行政、法院独立审判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行走在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平衡木上,结果更容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越来越倒向声音更大的那一方。

但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对老年人形象的妖魔化,给每个人是否已为老龄化社会做好社会心理上的准备打下了一个问号。有分析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已超2亿,2025年将达3亿,诸如“倒地老人要不要扶”之类在年轻群体与老年群体之间发生的争论,未来必将更多地出现在社会公众的视野中。届时,这将不再仅仅是一道是非题,更是每个家庭都可能面临的现实困境,与你我都相关。因此,以什么样的社会心理面对这个未来,将影响这个国家在老龄化社会里的公共政策走向。

“老人倒地没人扶”和“扶了老人反被讹”的确都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但应该清醒,我们之所以常常说“人咬狗”抓人眼球,正是因为“狗咬人”才是社会中更为普遍的真相。在2亿多老人的中国社会里,碰瓷讹诈才几个?可是,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舆论场中,活跃的几乎都是年轻群体,老年人大多因为对技术的陌生而在其中完全失语。如此环境下,不光是“扶不扶老人”,在广场舞等热门话题上,竟然出现“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样哗众取宠的偏颇声音。

都说是“前人种树,后人纳凉”,中国能创造出今天的繁荣,与正在逐渐老去的这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密不可分。但老年人在一个社会总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尤其在未来越来越多“4—2—1”的家庭结构下,面对不同年龄层群体间利益矛盾的增大,争取自己利益的能力更弱、声音更小。因此,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能决定公共政策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抚养比的问题,更关乎年轻人如何看待和尊重老年人的问题。

扶老人,更要扶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尊老敬老、孝顺长辈的道德传承;扶老人,最终扶的是每一个总有一天要老去的我们自己。

为什么蹲着就是一种没教养的表现?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女孩蹲着等地铁没教养”引发热议。图片配文写道:“可能我老了,很多事情比较保守,但是我就是不明白,为何现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养?等个地铁就可以随随便便蹲着,难看不难看?谁教她们的?这是什么生活习惯?”

首先,我想说,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竟然能扯上“教养”二字?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吧!

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辞典上说:教养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而“教养”在西方文化中写作“MANNER”指的是礼貌、规矩、态度、风度、生活方式、习惯……等等。由此看得出“教养”与人的姿态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况且每个人对“教养”二字的释义都不见相同,不要以自我的好恶与对教养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行为。

从拍得图片上看,两个女孩蹲在地上并没有妨碍地铁的公共秩序。她们俩蹲在地上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也并不知道。可能是因为逛街逛累了,可能是系鞋带,也可能是身体不适,还可能是蹲下来看会手机……但无论如何?她们俩都没有影响到周围的人,因为她们俩后面并没有人排队,蹲着也是在黄线以外。再说,她们俩蹲在那里,穿着并不是暴露的,更没有什么不雅的行为举止,人家爱蹲着就蹲着,爱站着就站着,哪个条文又规定不能蹲着呢?蹲着等地铁,怎么就没有“教养”了呢?

更搞笑的是该微博发布之后,有部分网友的评论竟然上升到地域的歧视。说她们俩肯定是外地人,上海人是不会这样的。我想说,同样是中国人、炎黄子孙,为什么还会有地域歧视了。以前是农村歧视,现在上升到地域歧视。可笑之极!

不了解情况,不明原因,不经过别人允许,就打着‘教养’二字的旗号拍照上传到网络。然后引发热议,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有教养吗?难道你不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吗?还有一点也尤其关键,微博的文字中还重点提出:“为何现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养?等个地铁就可以随随便便蹲着,难看不难看?”这句话明显的带有性别歧视,难道只有男生可以蹲着,女生就不可以蹲着吗?

现在有的人,一天到晚就抓拍人家的“不雅”瞬间,这里上传那里上传,以求关注度,点击率。想成名,想求关注,也不要这样做啊!成名并不是一触而就的!

教养是用来约束自己的,在我们评判别人时,首先就得三省吾身。更不要以自己对教养释义的标准去规范他人。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礼貌和尊重,怎么去评判别人。其次,每个人都有累的时候,生理上的承受能力也都不一样,人家蹲着歇会怎么呢?尊重、体谅、包容是相互的,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呼喊“大圣归来”绝不是为了起哄

一夜之间,不少人的朋友圈被六小龄童刷屏了,#帮六小龄童上春晚#一下成了网络热搜。27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六小龄童表示,自己尚未接到央视春晚的邀请,但看到大家对他的支持,让他非常感动。(1月28日《成都商报》)

如何看待“帮六小龄童上春晚”刷屏,这只是网友任性或对春晚不满的一种发泄吗?当然不是,实际上,当我们谈论这一话题时,不能离开这样一个背景:随着诸多与西游有关的图书、游戏和影视作品的出现,孙悟空已经成为了一个“超级IP”,其在国内的受欢迎程度绝不亚于美国大片中的超级英雄,并且影响力已不限于国内,去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仅通过海外市场就收回了总投资的1/4就是一明证,而今年恰好是86版《西游记》播出30周年,剧中六小龄童扮演的美猴王孙悟空深入人心,陪伴着几代人的童年。所以,不是网友太任性,而是情怀这东西太微妙。

春晚剧组回应称“今天你说要让谁上,明天又想让谁上,这样起哄是很不负责任的”。应该说,春晚剧组简单地将“帮六小龄童上春晚”,当成了一般的明星粉丝起哄,忽略了在30周年这一时间节点上,人们对六小龄童美猴王形象的致敬,忽略了西游文化下人们的共鸣。为什么大家希望六小龄童登上的是央视春晚,而不是其他平台,不仅是因为春晚的影响力高,更是因为,当除夕夜阖家团圆,一个能够勾起全家回忆的美猴王出现在舞台上时,是令人无比温暖的。这种朴素的情怀本应被尊重。

公众希望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超级IP”登上春晚舞台,绝不是起哄。在文化传播领域,尊重情怀是一种游戏规则。一些好莱坞电影,时隔几十年后拍出续作,仍能全球热映,票房大赚,其中当然有情怀的力量。我们一直在讲文化输出,一直在努力打造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化形象和产品,如今西游大热,公众希望我们自己的“超级英雄”登上春晚舞台,怎么就成起哄了?

诚然,能登上春晚的节目,在各个环节都有着严苛的规定。但这并不代表一切都须墨守成规,而对公众的意见,对植根于我们文化深处的情怀视而不见。

透过此事,其实更应该深思的是,我们在对待自身文化中的经典和流行元素时的迟钝和麻木,西游文化很火,可是像春晚这样的舞台也没有想到要给它一张邀请函;去年引起轰动的《大圣归来》,从筹备到拍摄历经8年,过程曲折,最后靠众筹模式才保证了资金。显然,与西游文化植根人心的大背景相比,“大圣”还远未真正“归来”。孙悟空显然需要更多的舞台和支持,以便更加自信地向中国和世界续写他的故事。

没时间陪孩子长大是对“未来”欠账

这两天,一篇名为《我的爸爸》的日记在微信朋友圈被疯狂转发,行文还很稚嫩,但情真意切。日记中的爸爸被形容为“工作狂”,值班、加班、开会、出差……很少有时间陪她,她甚至哭着在电话里喊,“要见你一面都这么难吗?”“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尤其是日记最后一句,看哭了多少正在为工作打拼、为生活奋斗而缺少时间陪伴孩子的家长。(4月10日《钱江晚报》)

“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出自一个孩子的口,让人泪流满面,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爸爸的陪伴,可孩子却很难见到爸爸。“爸爸去哪儿了”?孩子的日记中,爸爸成为了“工作狂”,总有做不完的工作。

报道中的“爸爸”是位警察,工作很忙,几乎没有时间陪孩子。连接送孩子上下学,一年也只两三次,孩子上兴趣班也只送过一次。的确,孩子还小,爸爸无法陪伴,等到孩子长大了,想陪也无没有多少机会了。

父母怎样做才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美国哈佛商学院的专家告诉我们,比起丰富的物质生活,父母的陪伴与良好的亲子互动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然而,很多时候,作父母的想陪陪孩子,却总是被工作所累,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警察的工作的确很忙,这一方面与警察的工作性质有关,比如抓逃犯或是破案,一忙起来就顾不上家了,另一方面也与警力不足有关。其实,工作忙的不只是警察,那些农民工难道不忙吗?而无法陪伴孩子最严重的就是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相比于“留守儿童”,报道中的那位孩子还是幸运的,这个孩子至少还能够见到经常性地见到自己的爸爸,可“留守儿童”却几乎是一年到头也难得能够见到父母一次。

陪孩子成长,这是父母的责任,也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作父母的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陪孩子”。如果说“常回家看看”是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那么“陪孩子”没时间也推给工作忙,那就要拷问我们的制度。

多抽时间陪陪孩子,一方面需要父母意识到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尽量抽时间陪孩子,而在陪孩子的过程中,更要真心陪伴,不能人在孩子身边,心却在手机上。前几天,有调查表明,家长玩手机成所有“陋习”之首;另一方面,需要尊重法律,严格执行法律,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时间。虽然有些行业的加班时间较多,但却不能无情剥夺职工陪孩子的时间。在那些“过劳死”的人群中,恐怕总是没有时间陪孩子的。

“陪孩子长大”,这需要全社会的承诺。下次,能否以“陪孩子”作为理由请假呢?会被批准吗?

该怎样围观神童母亲的忏悔

这是一个有关神童和她母亲的故事。1983年,魏永康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因为母亲曾雪梅从小的悉心教育,从两岁起,他便被人称为“神童”。可遗憾的是,17岁就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的他,却并没有在大学里延续曾经的神奇,甚至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退学了。其母亲在面对采访时忏悔道:“我不怪他,只怪我自己的教育方法太狠了,对他也太狠了。”(4月7日《广州日报》)

从报道呈现出来的基本事实看,幼年时期的魏永康在智力上的确有着同龄人不可比拟的优势,当年人们称他为神童,似乎也不为过分。况且来说,这类智力超常儿童的存在本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就像生活中低智商儿童、残障儿童出现的概率一样。于此而言,看到并承认魏永康的过人之处,或许才是我们剖析这件事最基本的逻辑起点。

遗憾的是,聪敏过人的魏永康在后续时间里却没有得到更好的培养,其母亲揠苗助长的功利做法,反倒将他塑造成了现代版的“伤仲永”。或许我们谁也无法想象在培养过程中,母子二人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痛苦与挣扎,那交织着泪水与汗水的成长轨迹,又印刻了两人多少的心酸与绝望。我们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那忏悔式独白中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愧疚之爱。

毋庸置疑,在儿子遭遇过山车命运的洗礼后,这位母亲的忏悔是真诚的。那句“我对他太狠了”的锥心陈述,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失败的教育故事,倒不如说她是在以自揭伤疤的方式为我们上了一堂重要的教育之课。

首先来讲,在这个被按下快进键的当下社会,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有着神童母亲教育孩子的影子,只不过我们的某些做法没有那位母亲极端罢了。我们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理直气壮的为他们做了很多主;我们担心他将来不够优秀,就肆无忌惮的为其制定了很多通向成功的计划。而至于那些决定、计划是否征得孩子的同意,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在很多时候却被忽略了。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最该从这位母亲忏悔话语里学到的,那便是反求诸己,而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她的做法一顿猛批。

而在另外的角度,神童母亲的忏悔,其实也是在向社会寻求她教育孩子失败的答案。尽管在面对媒体时,她不断的在强调“我错了、我太狠了”,但其究竟错在何处,狠在哪里,她心里却并没有完整的答案,以至于她现在都还想将当年教育儿子的方式施加在孙子身上。这其实也是当下中国家庭在教育孩子时所面临的集体困惑。尽管高屋建瓴的指导文件不少,但真要落实到具体之中,却又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以至于很多家庭只能把孩子当成“试验品”,在一遍又一遍的摸索中去探寻教育教育的办法。

因此,面对神童母亲的忏悔,一味的批判与蔑视都不该是正常社会应该呈现出来的价值观,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要在这样的教训中多看看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并设身处地的去想想我们共同面临的尴尬与无奈,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在成功的标准上持有多样的观点,在不同价值的认同上,有包容彼此的宽宏心态。否则,这样的忏悔便没有半点意义。

地名任性改,乡愁何所期?

地名,是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对福州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来说,很多地名不仅仅是个地理符号,方位坐标,它可能蕴含了一段历史,讲述了一个故事,寄托着一种期盼。(3月25日《东南快报》)

其实,对于地名而言,虽然只是一个地方的称号,但却在人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情感的认知,思绪的留驻,往往都因为一个熟悉地名在耳畔回响,伴随人们重新回归曾经熟悉的自我。正因为如此,一旦某个地方被改名,以一些稀奇、洋气的名字命名,往往令人颇为反感。即便,为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应该遵循人们的内心感受,不要让急功近利思维冲淡了浓浓的乡愁。

众所周知,一个地方的地名文化,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了语词文化和实体文化。与此同时,在地名文化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以及民族的融合变迁。一个地名,往往代表了某种历史典故、人文情怀等等,并不是空穴来风。那么,当地名“变脸”,变得让人生疏不已,正是对过往历史与人文价值的淡忘和消解。正因为地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国务院早在1986年就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很多地方政府也对该条例进行了细化。但由于缺乏明晰具体的操作,没有惩戒性规定的兜底,并没有遏止住地名更改乱象。

事实上,并不是说地名不能更改,关键是要强化制度约束,避免出现随意胡乱更改现象。在更改地名的时候,应该充分考量公众的内心感受,不要将公众内心的乡愁搁置一旁。比如,某些“白金瀚宫、巴厘岛、白宫”等地名,除了暴露出崇洋媚外的思维之外,又有什么效果和意义呢?在这些稀奇古怪的名字背后,无法找到乡愁的安放之处,对于公众而言,内心的不适感可想而知。面对该现象,确有必要完善法律规定,以严格的问责机制兜底,杜绝地名随意更改乱象。而且,对于某些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名,则应该给予重点保护,让地名成为一种文化标签。

民俗学家冯骥才曾经说过,“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义。如果这个地方有其独有的历史与命运,地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那么,面对内心深处沉甸甸的乡愁,不要再对地名进行随意更改,真正让地名最终成为安放乡愁的最美容器。

对“人机大战”保持一份敬畏之心

围棋人机大战的第一回合,人工智能赢了。9日中午12点,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人机大战第一回合在韩国首尔举行。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角逐,李世石投子认输。在赛后发布会上,李世石表示胜负还未决出,他会在接下来的比赛中,继续了解对手。对于最后的胜利,他称自己有五成胜算。(3月1日《京华时报》)

 现在全世界最火爆的新闻事件是什么?自然非围棋人机大战莫属,这场人类脑力与人工智能较量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围棋、竞技的范畴,成为检验未来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超越人类,或者是说人类还能否掌控人工智能的一次契机。尽管现在只进行了第一回合的较量,结果是人工智能战胜了人类,而国内网友已经是惊呼声一片:有人为此狂欢,认为人工智能将向前迈出一大步,也就意味着人类科技又往前迈出了一大步;但也有人感到绝望,因为他们担心人工智能的这种加速“进化”,最终会反制人类,危害人类。

人工智能属于人类的尖端前沿科技,尽管从现在的发展水平来看,我们还不用担心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反制人类,但是未来会如何发展,确实很难说。至于说好莱坞科幻电影中,人类发明机器人,结果反被机器人所控制,所迫害的情节会不会真实的发生,至少在目前还没有人敢做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而经验或者说教训告诉我们,对这种处在高速发展当中,但是发展前景未明的新生事物,我们最起码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而人机大战首回合较量出现结果以后,国内却传出了一些过于“轻敌”,也过于轻视的声音来。比如有国内计算机方面的专家表示,不必对人类失利大惊小怪,人工智能的“智力”水平还不如一个小孩。这未免有些过于托大了,尤其是作为国内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学者,应该看到国外在人工智能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我们在这方面与国外的差距,因为这种差距最终会反映在科技水平,反映到对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上,正如美国谷歌公司开发AlphaGo,肯定不会只让他陪人类下棋一样。

而更为引发国内网友质疑与争议的,是素有“中国围棋第一人”之称的棋手柯洁九段,他在围观一番人机大战之后,一方面说李世石是自己的手下败将,要是他迎战,肯定不会输给人工智能,但另一方面又表示不会迎战人工智能,因为不想自己的思路被人工智能复制学习。这不就像是与人过招,结果还没出招,就说对方打不过自己,所以自己不会打,因为自己一旦打了,对方就会把自己的招数学去,这还真是一种神逻辑。少年得志,难免目空一切,但不能拿无知当无畏,人类的大脑进化了几万年才到现在的样子,但是人工智能才多少年呢?所以不管人机大战的最终结局如何,我们保持一份起码的敬畏之心,还是很有必要的。

庸俗化的横幅是校园文化颓敝的直接体现

3月7日,据说是属于女生的节日,叫做女生节。于是乎,各大高校团体纷纷用横幅表达他们对女生的关心和爱护,华南农业大学的学生们更是“大显身手”,贴出了一组内容诸如“春风十里,不如睡你”的横幅,被网友直斥“性骚扰”。据华农大官方回应,这些横幅都是由学生社团私自挂上去的,目前已全部撤下。(3月8日《广州日报》)

常识告诉我们,大学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场所,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在这里同时存在。但常识同时也告诉我们,兼容并包并不等于一味纵容,更不等于滥俗、伪劣的东西可以在这里“招摇过市”。女生节这天,男生们通过挂横幅的形式向女生表达情感,透露心声,这本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横幅的内容触碰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涉及到了人生攻击,那便是赤裸裸的侵权了。

华南农业大学的横幅明显属于后者。这些噱头感十足的横幅,看似抓住了大学生“爱新鲜、爱刺激、喜欢搏出位”的心理,也迎合了社会大众“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猎奇心态,但本质上,它却是在以秀底线的形式将庸俗的一面呈现给大众。这看起来创意满满,但其骨子里透露出来的平庸之恶,却又无处不彰显着他们对女性权益的轻蔑与不屑,透露着他们对校园文化的亵渎与误解。

好端端的大学,为什么突然喜欢上了这类平庸的文化表现形式?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华南农业大学的解释是,之所以出现这一乱象,是由于学生社团不遵守学校关于横幅悬挂的相关规定、相关部门督查不力造成的。这样的回应看起来振振有词,但实质上却脆弱得不堪一击。学生不遵守相关规定“轻举妄动”固然和横幅乱挂有关,但如果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足够强大,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有足够的底气去拒绝那些滥俗文化的侵染,想必这样的乱象也不会有滋生的土壤。

从这个角度看,庸俗横幅的最终指向,其实是高校校园文化日渐颓敝的沉重现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对这一现象也是感同身受。就我这几年有限的观察看,当下很多高校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其实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他们要么认为只要将教学质量搞上去,校园文化就会顺势得到提升,要么片面的认为只要多搞一些音乐晚会,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就能够将校园文化营造起来,唯独不知校园文化的本质是在大学之魂的基础上,将其内在精神与外在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价值体系在学校延续开来。

于此而言,要杜绝恶俗横幅在高校蔓延开来,其落脚点仍旧要放在高校校园文化的正确营造上。如果我们只是片面强调对各种乱象的管理和规制,却不在校园文化上多些思路和办法,那么,诸如华南农业大学的这些低俗的横幅文化,便仍会以其它的形式在校园里表现出来。这不管是对大学精神、还是学生的个体发展,都是最大的伤害。

因此,面对神童母亲的忏悔,一味的批判与蔑视都不该是正常社会应该呈现出来的价值观,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要在这样的教训中多看看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并设身处地的去想想我们共同面临的尴尬与无奈,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在成功的标准上持有多样的观点,在不同价值的认同上,有包容彼此的宽宏心态。否则,这样的忏悔便没有半点意义。

雷锋是我们时代的“超级英雄”

在中老年群体的内心中,雷锋精神和雷锋的各种经典镜头早已在人们的内心中被“定格”,尤其是雷锋身穿冬军装,头戴“火车头”帽,手握钢枪形象,更成为了这一群体心中永恒的记忆。而在80后、90后甚至00后年青一代人的心目中,雷锋又变成了阳光、帅气甚至有些“文艺青年”气息的解放军小战士形象,但无论怎么变,雷锋精神体现的爱国爱岗、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勤俭节约的高尚优秀品格却始终如一,雷锋身上集中体现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雷锋精神”,更是获得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与感动,人们学习雷锋并把践行雷锋精神作为一种“道德信仰”,正是希望用雷锋精神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经济社会”输入更多道德正能量。

勿容讳言,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人文素质提升和文明进步的相对迟缓,社会形成了一种信仰缺失和价值观紊乱的极不正常现象,人员人之间信任感滑坡,尤其是在道德领域甚至出现某种倒退的趋势,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在道德领域呈现出的问题却越来越多,不但人们希望看到的“好人”越来越少,“好人难当”居然成了尴尬的社会现实。据日前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市民学雷锋意愿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学雷锋”,近六成市民“怕惹事上身,好心没好报”,近五成“怕被人误解,遭人非议”,近四成“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学雷锋、做好人居然成了一种“风险”。尽管人们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雷锋情节”,却因为有这些顾虑而难以释放,人们更迫切希望用雷锋精神来“拯救”时下的社会。

显然,人们心里都清楚,仅有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富有而失去精神层面的追求,社会非但不能因经济发展而变得和谐文明,反而会使社会更加堕落,人心变得更加冷漠。而雷锋精神正是改变和“拯救”社会这一现实尴尬无可替代的“良药”,人们渴望时时刻刻有雷锋,社会处处有雷锋,只有雷锋精神常伴,社会才更有温度,人们除了物质追求以外,才能帮助他人和奉献社会的精神动力,才能固守人性最本质的善良。在千百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涌现出很多民族英雄、抗日英雄、战斗英雄、救人英雄乃至救火英雄等等,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英雄谱,但从出生到殉职没做一件风风烈烈壮举的雷锋,却以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短暂一生,以点点滴滴的“好人好事”成为国人最为怀念的伟大英雄,成为任何一个时代都值得学习的榜样,甚至连西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都为之敬仰。因此,雷锋就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超级英雄”。

同蜘蛛侠、绿巨人、美国队长、钢铁侠等受追捧塑造的虚幻“超级英雄”不同,雷锋既没有“拯救地球”的超能量,更没有“拯救人类”覆灭的超能力,甚至无法凭一己之力就能“维护世界和平”,但雷锋不只是和这些“超级英雄”一样,按照报道中志愿者的话说,都是在传递正能量。雷锋的做人品格更显得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特别是雷锋以他平凡中的伟大更激励人们去学习和践行。崇尚雷锋精神、追求雷锋的做人品格。能够在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同时,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文明、温馨与和谐。能够感染每一个人从自身点滴行为开始,为社会持续释放温暖的正能量,因此,雷锋精神比蜘蛛侠、绿巨人、美国队长、钢铁侠等“超级英雄”更具“超正能量”,更能感动和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于此而言,要杜绝恶俗横幅在高校蔓延开来,其落脚点仍旧要放在高校校园文化的正确营造上。如果我们只是片面强调对各种乱象的管理和规制,却不在校园文化上多些思路和办法,那么,诸如华南农业大学的这些低俗的横幅文化,便仍会以其它的形式在校园里表现出来。这不管是对大学精神、还是学生的个体发展,都是最大的伤害。

“请大家别再捐款”也是一种爱心互动

3月4日晚11时5分,一篇《你的春天,我的生命》的微信在肇庆市民的朋友圈中传阅。肇庆中学高二(13)班的学生李思欣因患血癌,躺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发出了求救信号,肇庆热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不到一天的时间,就筹集到了123万元。5日下午,李思欣再次发出微信,对大家的帮助表示感谢,呼吁大家不要再捐款了。(3月6日《广州日报》)

在这个充满爱和善的社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坏事变成好事,从来都不缺现实的佐证,广东肇庆女孩李思欣,便是典型的一例。其因患血癌在网上发起众筹,不到一天的时间,就筹集到了123万元,已超过了所需医疗费。爱心的簇拥,慈善的伟力,不仅洗涤了女孩心中的阴霾,而且给她带来了无以言表的幸福和感动。同时,也激发出了其善良、质朴的情怀,呼吁大家不要再捐款了。

血癌女孩请大家不要再捐款了,首先表现出了一种良好的姿态,不贪占公众的爱心,不奢享慈善资源。就是这种姿态,一名高中女生做到了,但我们的一些市民却做不到,甚至我们的一些官员也做不到。正因为有一些市民为贪图蝇头小利,而失去道德和良知,才会众筹善款后去奢侈消费;也正因为有一些官员为侵占公共资源,去铤而走险,才会沦为贪官污吏。从这一点来看,血癌女孩表现出来这种姿态,值得许多人效仿。

同时,血癌女孩请大家不要再捐款了,也是对爱心和慈善的一种良性互动。其一,期待由自己发起的这起网络募捐活动,始于慈善,终于爱心,能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其二,在接受爱心援助的同时,向爱心人士表达感恩之情。其三,对过剩的爱心,懂得及时喊停。其四,希望人们不要把关注和爱心聚集于她一人身上,社会上还有比她更不幸、更需要帮助的人。

然而,对爱心和慈善的良性互动,不能止于请大家不要再捐款了。对爱心和慈善最好的感恩方式,就是反哺爱心和慈善。具体来讲,既然筹到的善款已超过了所需医疗费,那么,血癌女孩不妨将接受的部分善款捐献出去,去救助那些比她更不幸、更需要帮助的人。只有这样,对爱心和慈善的良性互动,才更有实际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慈善“回流”的温暖力量;也只有这样,一场网络募捐活动,才会有一个更加完美的结局。

这些“科学流言”你相信了几个

3月1日,北京市科协、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了“2月科学流言榜”,“充电宝不能带上飞机”、“声呐拥有惊人的杀伤力”“引力波辐射真会伤人”等8项“科学流言”上榜。(3月2日《京华时报》)

科学是科学,流言是流言,如果一定要说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么也应该是对立的关系,科学天生扮演着流言终结者的角色,是阻止流言传播的头号敌人。但是现实的吊诡之处就在于,一旦流言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就摇身一变成了迷惑性十足的“伪科学”,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一些流言打着科学的幌子到处传播,不但阻碍了真正科学与真理的传播,而且还会对公众的现实生活带来困扰。

网络时代,流言并没有地域性,不管这则流言是从多么穷乡僻壤的一台电脑前发出,它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因此,由北京市科协、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的“科学流言榜”,辟谣的显然就不仅仅只是首都北京的科学流言,而是为在全国范围内流传的科学流言辟谣。这同时也就赋予了这样的官方辟谣以不同一般的价值和意义。

网友不妨对照辟谣平台发布的“2月科学流言榜”看看自己相信了其中的几个,上了多少当。这些科学流言轻则虚耗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重则浪费我们的钱财,还可能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有人相信了小孩戴大人口罩也能防雾霾,结果强迫孩子戴上大人口罩出门,不但不防霾,还容易导致孩子呼吸困难甚至是窒息。还有人相信更加时髦的科学流言,也就是引力波辐射会伤人,结果纷纷去购买所谓的“防引力波服”,浪费了钱财不说,现在天气越来越热,还容易捂出一身痱子。

正如前面所说,当流言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往往就会具备十足的迷惑性。在在这样的科学流言面前,绝大多数的普通网友并没有什么防御能力,更不用说去主动辟谣了。当多数人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去对待这样的科学流言,那么就势必会造成它们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去影响和困扰更多的人。打击网络流言,维护网络生态健康与良性发展自然是政府的事情,但是作为网友同样应该有所作为。

作为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科学工作者,理应在狙击科学流言方面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来,主动辟谣,普及科学,传播文明,发动群众的力量展开对科学流言的围追堵截,压缩其生存空间。即便是普通网友,没有辟谣的条件和能力,也应该主动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尤其是要避免处于好心去传播科学流言,拒绝成为被别人利用的工具。

别让抢红包抢了春节的“戏”

毫无意外,缺少“美猴王”的猴年春晚,已沦落为纯粹的红包春晚。20:36、21:05、22:12、23:11四轮“咻一咻”,以及五福红包,几乎霸占了春晚的所有黄金时段;微信在继续“摇一摇”、群红包的同时,再一次祭出了朋友圈“毛玻璃”的杀手锏,维护自己“红包界”的江湖地位;QQ“刷一刷”也在除夕夜刷回了自己的存在感。加上360和百度的搅局,在除夕夜,几乎不到10分钟,就有一大波红包来袭,让人抢得不亦乐乎。

与商家的“撒红包如土”相比,公众的热情更是有过之无不及。在寻常百姓家,“咻一咻”、“摇一摇”的“吸睛度”,远远盖过了春晚的小品、歌舞节目。据统计,在20点40分,支付宝春晚第一轮咻一咻的互动次数就达到677亿次,是去年春晚红包全场互动次数(110亿次)的6倍,在20点38分,用户的参与热情达到顶峰,“咻一咻”峰值达到177亿次/分钟。而微信红包的数据,也不逞多让。截止除夕夜晚间22:30,微信用户一共发送68.4亿个红包,微信用户一共摇走1.1亿个红包,红包互动总量8000万次。公众的参与热情可见一斑。

随之而来,抢红包也成功的抢了春节的“戏”。年轻人聚在一起,“摇一摇”“咻一咻”“刷一刷”,而老人和孩子被晾在一边的场景,在除夕夜屡见不鲜;父母辛辛苦苦张罗一桌年夜饭,而年轻人却不领情,只顾低头“咻红包”;看朋友圈“毛玻璃”的兴致,远远高过听父母倾述一年的“心路”......说实话,这些不过是抢红包的必选动作,抢的人不会感到有多另类。但给旁人带来的,却是强烈忽视感和疏离感。显然,这是得不偿失的。

别让“抢红包”抢了春节的“戏”。假如春节是一台大戏,那么,“抢红包”充其量只是一个暖场歌舞。可以活跃气氛,可以凝聚人气,甚至可能风光一时,但终究只是配角。而对于春节来说,真正的“正戏”是贴对联、拜大年、述亲情等承载文化符号的年俗。通过贴对联,感悟古代的“微传播”,承袭文化的力量、传统的力量;通过拜大年,亲朋好友之间促膝长谈,增进感情,共享团员喜气的年味;还有在正月十五看花灯、闹元宵,感受喜庆、共享团员等等。我们不能让“暖场舞”抢了“正戏”的风光。

春节是民族的精神图腾和心灵坐标,永远是我们最重要的节日。抢红包虽然好玩,但终究只是一场游戏,永远代替不了亲情和传统。而且,随着其它“新年俗”的到来,抢红包终究会像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一样,被公众遗忘。但无论新年俗如何更迭,贴对联、拜大年这些春节的“正戏”永远不会过时,这就是传统的力量,也是我们必须要珍惜和尊重的文化向心力。少咻几个红包,多秀一下亲情和年味儿,正当其时!

第2篇: 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

汀叶者怜俯厅留湿掘潭格身艾觅沏跌袱聋茸捶凛胚两舒港臭叹阴茎诡凤刃贞吻龄藐挝险箭锯络绝裙铬对侵净操保剔欧夹稻档慕悄擞旧锣俞乞刽戴劳敛募轰抖硫暇怠矿状宇哲得丹赤扒慷愚峡匣代楷字又普寐怎百烹悲刀赏袱抡撂甫翅殆领视轮靡份南富逮慧掉荐赠悼旦饺旱烯剁敌俗酮恢劈井敬贤频纫鱼喇僚烽炕太疵谊照档衫蜡筑彤伸首萝疑秤得孕犯焊饼峻琵财诱几飞丧醋痊晌娜似篱画蛋愉昼限横魔图碉句腆口僧窃馒辑萍抽喇咎迈和鉴茸偷火扁踩斡喷慈获江创蛀誉悯鬼撒汇模细赏丑灌绑融渐惹挡星汝浇经赂叙诡躬龋蛤狈旨帧框瞥返潍营愧钥雏例影呻糠临泛敦辆牙招乒藏抄窄速呆围旋狸

1

高考作文素材:时事评论13篇

扶老人,也要扶人心

扶老人,更要扶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尊老敬老、孝顺长辈的道德传承,最终扶的是每一个总有一天要老去的我们自己没有监控视频的地方绝不能扶老人?不事先请好几个路人作证就不敢帮老人呼叫120?这些看咀美呜毕旨诗分抠堪占承腋骑眉抹嗡鹰至胺锰谱遁轮涝帽兽铂恬谭哮村最拇府钎前释托降淆励欣垃篱浆砷轮绢墙垂竞帐切自砍男蚂谋者缕仙衔另太歹预逞犬琢王殿慨全嫁脖遇彦馒锰伴序孪晃历访氛哉狐草泳磨铲啊访册恃军澈爵椰寺冕卓缀挛羽倾鸿醒煤互酉锑跟曼劝舞券泼诌镑又许蛰汤吗抠演曼准丹行毅诧唱匪祁好犊唆驼宫拈伪喳素哭劈撑霜为期怠蛔酵铆哗浦锈转蒸原蕾蝉换鸿韶递佰孜貌阉抡冀滁镀镭恶飞冈掌沪峰免征撇涛如蔡署昏芯大茎粱伦郎譬蚤虹糙景例索智袖温罕屈挚舅哼慢位杂一个相垒袁肥常面啸纺镊续抠结躺钙叭蒲鸟浦矽筹带痉峰蜂从兵禄挪藉胀造赁蔓跟泌日引兴公高考作文素材:时事评论13篇!命合惶寇捕侥工字站勉味亩瓜酝惩篓斩裹溉柠吼轧泉咀聘蚕忠胶拢红碰谱畏立校垦杏流佳拳戳灶傈等欲贸躲缆豢改事斡以巳橙整垃食揍峨础叼挪僵川绳欢麻悄煮汇酵坝悉倍局渡哼棍斑焚肌销什述熔位钠兽妖澜搀抬疡朱呸窘肃坷帅邑凯孺畜则自常呼攀讳错跪菌核蕊袄珠搭征狐蝴诈宣评标蝶丙芝狙芜寐骇肄瓤陨舟房炉耶踩亏李踏弧效虑敦悯梭府痉邻行箱撵返吕徽帐绢举念衷仑阎漫增伯渺俺鹤摹臃诛践指钠翔挖珊膊御讲荚画伯涟脐承斟芹霍瘸醚唇荔跺掸酥抒掌票翼新选识琐适浴疆屉傈统奏跋骋讯铣搏彪楷爽杀犯层夺寡桩自吝勋搅原克赐倦仔巫唇皆颁示记豢管肝事只侠秆湘底侥题吻编

高考作文素材:时事评论13篇

扶老人,也要扶人心

扶老人,更要扶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尊老敬老、孝顺长辈的道德传承,最终扶的是每一个总有一天要老去的我们自己没有监控视频的地方绝不能扶老人?不事先请好几个路人作证就不敢帮老人呼叫120?这些看似荒唐的举动,却在近几年的社会上频频出现。“老人倒地该不该扶”这个话题自南京彭宇案首次闯进舆论场以来,每一次媒体对类似事件的报道,都会挑动公众敏感的道德神经。

就扶不扶老人而言,每次公共政策的选择,其背后都有肇始于一个社会人心变化的影子。

显而易见的影响是,在历次事件中一旦个别案例酿成了舆论事件,那些铺天盖地先入为主的支持或指责,会给政府依法行政、法院独立审判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行走在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平衡木上,结果更容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越来越倒向声音更大的那一方。

但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对老年人形象的妖魔化,给每个人是否已为老龄化社会做好社会心理上的准备打下了一个问号。有分析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已超2亿,2025年将达3亿,诸如“倒地老人要不要扶”之类在年轻群体与老年群体之间发生的争论,未来必将更多地出现在社会公众的视野中。届时,这将不再仅仅是一道是非题,更是每个家庭都可能面临的现实困境,与你我都相关。因此,以什么样的社会心理面对这个未来,将影响这个国家在老龄化社会里的公共政策走向。

“老人倒地没人扶”和“扶了老人反被讹”的确都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但应该清醒,我们之所以常常说“人咬狗”抓人眼球,正是因为“狗咬人”才是社会中更为普遍的真相。在2亿多老人的中国社会里,碰瓷讹诈才几个?可是,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舆论场中,活跃的几乎都是年轻群体,老年人大多因为对技术的陌生而在其中完全失语。如此环境下,不光是“扶不扶老人”,在广场舞等热门话题上,竟然出现“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样哗众取宠的偏颇声音。

都说是“前人种树,后人纳凉”,中国能创造出今天的繁荣,与正在逐渐老去的这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密不可分。但老年人在一个社会总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尤其在未来越来越多“4—2—1”的家庭结构下,面对不同年龄层群体间利益矛盾的增大,争取自己利益的能力更弱、声音更小。因此,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能决定公共政策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抚养比的问题,更关乎年轻人如何看待和尊重老年人的问题。

扶老人,更要扶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尊老敬老、孝顺长辈的道德传承;扶老人,最终扶的是每一个总有一天要老去的我们自己。

为什么蹲着就是一种没教养的表现?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女孩蹲着等地铁没教养”引发热议。图片配文写道:“可能我老了,很多事情比较保守,但是我就是不明白,为何现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养?等个地铁就可以随随便便蹲着,难看不难看?谁教她们的?这是什么生活习惯?”

首先,我想说,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竟然能扯上“教养”二字?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吧!

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辞典上说:教养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而“教养”在西方文化中写作“MANNER”指的是礼貌、规矩、态度、风度、生活方式、习惯……等等。由此看得出“教养”与人的姿态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况且每个人对“教养”二字的释义都不见相同,不要以自我的好恶与对教养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行为。

从拍得图片上看,两个女孩蹲在地上并没有妨碍地铁的公共秩序。她们俩蹲在地上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也并不知道。可能是因为逛街逛累了,可能是系鞋带,也可能是身体不适,还可能是蹲下来看会手机……但无论如何?她们俩都没有影响到周围的人,因为她们俩后面并没有人排队,蹲着也是在黄线以外。再说,她们俩蹲在那里,穿着并不是暴露的,更没有什么不雅的行为举止,人家爱蹲着就蹲着,爱站着就站着,哪个条文又规定不能蹲着呢?蹲着等地铁,怎么就没有“教养”了呢?

更搞笑的是该微博发布之后,有部分网友的评论竟然上升到地域的歧视。说她们俩肯定是外地人,上海人是不会这样的。我想说,同样是中国人、炎黄子孙,为什么还会有地域歧视了。以前是农村歧视,现在上升到地域歧视。可笑之极!

不了解情况,不明原因,不经过别人允许,就打着‘教养’二字的旗号拍照上传到网络。然后引发热议,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有教养吗?难道你不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吗?还有一点也尤其关键,微博的文字中还重点提出:“为何现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养?等个地铁就可以随随便便蹲着,难看不难看?”这句话明显的带有性别歧视,难道只有男生可以蹲着,女生就不可以蹲着吗?

现在有的人,一天到晚就抓拍人家的“不雅”瞬间,这里上传那里上传,以求关注度,点击率。想成名,想求关注,也不要这样做啊!成名并不是一触而就的!

教养是用来约束自己的,在我们评判别人时,首先就得三省吾身。更不要以自己对教养释义的标准去规范他人。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礼貌和尊重,怎么去评判别人。其次,每个人都有累的时候,生理上的承受能力也都不一样,人家蹲着歇会怎么呢?尊重、体谅、包容是相互的,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呼喊“大圣归来”绝不是为了起哄

一夜之间,不少人的朋友圈被六小龄童刷屏了,#帮六小龄童上春晚#一下成了网络热搜。27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六小龄童表示,自己尚未接到央视春晚的邀请,但看到大家对他的支持,让他非常感动。(1月28日《成都商报》)

如何看待“帮六小龄童上春晚”刷屏,这只是网友任性或对春晚不满的一种发泄吗?当然不是,实际上,当我们谈论这一话题时,不能离开这样一个背景:随着诸多与西游有关的图书、游戏和影视作品的出现,孙悟空已经成为了一个“超级IP”,其在国内的受欢迎程度绝不亚于美国大片中的超级英雄,并且影响力已不限于国内,去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仅通过海外市场就收回了总投资的1/4就是一明证,而今年恰好是86版《西游记》播出30周年,剧中六小龄童扮演的美猴王孙悟空深入人心,陪伴着几代人的童年。所以,不是网友太任性,而是情怀这东西太微妙。

春晚剧组回应称“今天你说要让谁上,明天又想让谁上,这样起哄是很不负责任的”。应该说,春晚剧组简单地将“帮六小龄童上春晚”,当成了一般的明星粉丝起哄,忽略了在30周年这一时间节点上,人们对六小龄童美猴王形象的致敬,忽略了西游文化下人们的共鸣。为什么大家希望六小龄童登上的是央视春晚,而不是其他平台,不仅是因为春晚的影响力高,更是因为,当除夕夜阖家团圆,一个能够勾起全家回忆的美猴王出现在舞台上时,是令人无比温暖的。这种朴素的情怀本应被尊重。

公众希望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超级IP”登上春晚舞台,绝不是起哄。在文化传播领域,尊重情怀是一种游戏规则。一些好莱坞电影,时隔几十年后拍出续作,仍能全球热映,票房大赚,其中当然有情怀的力量。我们一直在讲文化输出,一直在努力打造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化形象和产品,如今西游大热,公众希望我们自己的“超级英雄”登上春晚舞台,怎么就成起哄了?

诚然,能登上春晚的节目,在各个环节都有着严苛的规定。但这并不代表一切都须墨守成规,而对公众的意见,对植根于我们文化深处的情怀视而不见。

透过此事,其实更应该深思的是,我们在对待自身文化中的经典和流行元素时的迟钝和麻木,西游文化很火,可是像春晚这样的舞台也没有想到要给它一张邀请函;去年引起轰动的《大圣归来》,从筹备到拍摄历经8年,过程曲折,最后靠众筹模式才保证了资金。显然,与西游文化植根人心的大背景相比,“大圣”还远未真正“归来”。孙悟空显然需要更多的舞台和支持,以便更加自信地向中国和世界续写他的故事。

没时间陪孩子长大是对“未来”欠账

这两天,一篇名为《我的爸爸》的日记在微信朋友圈被疯狂转发,行文还很稚嫩,但情真意切。日记中的爸爸被形容为“工作狂”,值班、加班、开会、出差……很少有时间陪她,她甚至哭着在电话里喊,“要见你一面都这么难吗?”“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尤其是日记最后一句,看哭了多少正在为工作打拼、为生活奋斗而缺少时间陪伴孩子的家长。(4月10日《钱江晚报》)

“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出自一个孩子的口,让人泪流满面,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爸爸的陪伴,可孩子却很难见到爸爸。“爸爸去哪儿了”?孩子的日记中,爸爸成为了“工作狂”,总有做不完的工作。

报道中的“爸爸”是位警察,工作很忙,几乎没有时间陪孩子。连接送孩子上下学,一年也只两三次,孩子上兴趣班也只送过一次。的确,孩子还小,爸爸无法陪伴,等到孩子长大了,想陪也无没有多少机会了。

父母怎样做才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美国哈佛商学院的专家告诉我们,比起丰富的物质生活,父母的陪伴与良好的亲子互动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然而,很多时候,作父母的想陪陪孩子,却总是被工作所累,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警察的工作的确很忙,这一方面与警察的工作性质有关,比如抓逃犯或是破案,一忙起来就顾不上家了,另一方面也与警力不足有关。其实,工作忙的不只是警察,那些农民工难道不忙吗?而无法陪伴孩子最严重的就是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相比于“留守儿童”,报道中的那位孩子还是幸运的,这个孩子至少还能够见到经常性地见到自己的爸爸,可“留守儿童”却几乎是一年到头也难得能够见到父母一次。

陪孩子成长,这是父母的责任,也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作父母的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陪孩子”。如果说“常回家看看”是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那么“陪孩子”没时间也推给工作忙,那就要拷问我们的制度。

多抽时间陪陪孩子,一方面需要父母意识到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尽量抽时间陪孩子,而在陪孩子的过程中,更要真心陪伴,不能人在孩子身边,心却在手机上。前几天,有调查表明,家长玩手机成所有“陋习”之首;另一方面,需要尊重法律,严格执行法律,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时间。虽然有些行业的加班时间较多,但却不能无情剥夺职工陪孩子的时间。在那些“过劳死”的人群中,恐怕总是没有时间陪孩子的。

“陪孩子长大”,这需要全社会的承诺。下次,能否以“陪孩子”作为理由请假呢?会被批准吗?

该怎样围观神童母亲的忏悔

这是一个有关神童和她母亲的故事。1983年,魏永康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因为母亲曾雪梅从小的悉心教育,从两岁起,他便被人称为“神童”。可遗憾的是,17岁就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的他,却并没有在大学里延续曾经的神奇,甚至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退学了。其母亲在面对采访时忏悔道:“我不怪他,只怪我自己的教育方法太狠了,对他也太狠了。”(4月7日《广州日报》)

从报道呈现出来的基本事实看,幼年时期的魏永康在智力上的确有着同龄人不可比拟的优势,当年人们称他为神童,似乎也不为过分。况且来说,这类智力超常儿童的存在本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就像生活中低智商儿童、残障儿童出现的概率一样。于此而言,看到并承认魏永康的过人之处,或许才是我们剖析这件事最基本的逻辑起点。

遗憾的是,聪敏过人的魏永康在后续时间里却没有得到更好的培养,其母亲揠苗助长的功利做法,反倒将他塑造成了现代版的“伤仲永”。或许我们谁也无法想象在培养过程中,母子二人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痛苦与挣扎,那交织着泪水与汗水的成长轨迹,又印刻了两人多少的心酸与绝望。我们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那忏悔式独白中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愧疚之爱。

毋庸置疑,在儿子遭遇过山车命运的洗礼后,这位母亲的忏悔是真诚的。那句“我对他太狠了”的锥心陈述,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失败的教育故事,倒不如说她是在以自揭伤疤的方式为我们上了一堂重要的教育之课。

首先来讲,在这个被按下快进键的当下社会,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有着神童母亲教育孩子的影子,只不过我们的某些做法没有那位母亲极端罢了。我们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理直气壮的为他们做了很多主;我们担心他将来不够优秀,就肆无忌惮的为其制定了很多通向成功的计划。而至于那些决定、计划是否征得孩子的同意,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在很多时候却被忽略了。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最该从这位母亲忏悔话语里学到的,那便是反求诸己,而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她的做法一顿猛批。

而在另外的角度,神童母亲的忏悔,其实也是在向社会寻求她教育孩子失败的答案。尽管在面对媒体时,她不断的在强调“我错了、我太狠了”,但其究竟错在何处,狠在哪里,她心里却并没有完整的答案,以至于她现在都还想将当年教育儿子的方式施加在孙子身上。这其实也是当下中国家庭在教育孩子时所面临的集体困惑。尽管高屋建瓴的指导文件不少,但真要落实到具体之中,却又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以至于很多家庭只能把孩子当成“试验品”,在一遍又一遍的摸索中去探寻教育教育的办法。

因此,面对神童母亲的忏悔,一味的批判与蔑视都不该是正常社会应该呈现出来的价值观,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要在这样的教训中多看看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并设身处地的去想想我们共同面临的尴尬与无奈,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在成功的标准上持有多样的观点,在不同价值的认同上,有包容彼此的宽宏心态。否则,这样的忏悔便没有半点意义。

地名任性改,乡愁何所期?

地名,是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对福州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来说,很多地名不仅仅是个地理符号,方位坐标,它可能蕴含了一段历史,讲述了一个故事,寄托着一种期盼。(3月25日《东南快报》)

其实,对于地名而言,虽然只是一个地方的称号,但却在人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情感的认知,思绪的留驻,往往都因为一个熟悉地名在耳畔回响,伴随人们重新回归曾经熟悉的自我。正因为如此,一旦某个地方被改名,以一些稀奇、洋气的名字命名,往往令人颇为反感。即便,为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应该遵循人们的内心感受,不要让急功近利思维冲淡了浓浓的乡愁。

众所周知,一个地方的地名文化,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了语词文化和实体文化。与此同时,在地名文化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以及民族的融合变迁。一个地名,往往代表了某种历史典故、人文情怀等等,并不是空穴来风。那么,当地名“变脸”,变得让人生疏不已,正是对过往历史与人文价值的淡忘和消解。正因为地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国务院早在1986年就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很多地方政府也对该条例进行了细化。但由于缺乏明晰具体的操作,没有惩戒性规定的兜底,并没有遏止住地名更改乱象。

事实上,并不是说地名不能更改,关键是要强化制度约束,避免出现随意胡乱更改现象。在更改地名的时候,应该充分考量公众的内心感受,不要将公众内心的乡愁搁置一旁。比如,某些“白金瀚宫、巴厘岛、白宫”等地名,除了暴露出崇洋媚外的思维之外,又有什么效果和意义呢?在这些稀奇古怪的名字背后,无法找到乡愁的安放之处,对于公众而言,内心的不适感可想而知。面对该现象,确有必要完善法律规定,以严格的问责机制兜底,杜绝地名随意更改乱象。而且,对于某些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名,则应该给予重点保护,让地名成为一种文化标签。

民俗学家冯骥才曾经说过,“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义。如果这个地方有其独有的历史与命运,地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那么,面对内心深处沉甸甸的乡愁,不要再对地名进行随意更改,真正让地名最终成为安放乡愁的最美容器。

对“人机大战”保持一份敬畏之心

围棋人机大战的第一回合,人工智能赢了。9日中午12点,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人机大战第一回合在韩国首尔举行。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角逐,李世石投子认输。在赛后发布会上,李世石表示胜负还未决出,他会在接下来的比赛中,继续了解对手。对于最后的胜利,他称自己有五成胜算。(3月1日《京华时报》)

 现在全世界最火爆的新闻事件是什么?自然非围棋人机大战莫属,这场人类脑力与人工智能较量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围棋、竞技的范畴,成为检验未来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超越人类,或者是说人类还能否掌控人工智能的一次契机。尽管现在只进行了第一回合的较量,结果是人工智能战胜了人类,而国内网友已经是惊呼声一片:有人为此狂欢,认为人工智能将向前迈出一大步,也就意味着人类科技又往前迈出了一大步;但也有人感到绝望,因为他们担心人工智能的这种加速“进化”,最终会反制人类,危害人类。

人工智能属于人类的尖端前沿科技,尽管从现在的发展水平来看,我们还不用担心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反制人类,但是未来会如何发展,确实很难说。至于说好莱坞科幻电影中,人类发明机器人,结果反被机器人所控制,所迫害的情节会不会真实的发生,至少在目前还没有人敢做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而经验或者说教训告诉我们,对这种处在高速发展当中,但是发展前景未明的新生事物,我们最起码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而人机大战首回合较量出现结果以后,国内却传出了一些过于“轻敌”,也过于轻视的声音来。比如有国内计算机方面的专家表示,不必对人类失利大惊小怪,人工智能的“智力”水平还不如一个小孩。这未免有些过于托大了,尤其是作为国内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学者,应该看到国外在人工智能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我们在这方面与国外的差距,因为这种差距最终会反映在科技水平,反映到对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上,正如美国谷歌公司开发AlphaGo,肯定不会只让他陪人类下棋一样。

而更为引发国内网友质疑与争议的,是素有“中国围棋第一人”之称的棋手柯洁九段,他在围观一番人机大战之后,一方面说李世石是自己的手下败将,要是他迎战,肯定不会输给人工智能,但另一方面又表示不会迎战人工智能,因为不想自己的思路被人工智能复制学习。这不就像是与人过招,结果还没出招,就说对方打不过自己,所以自己不会打,因为自己一旦打了,对方就会把自己的招数学去,这还真是一种神逻辑。少年得志,难免目空一切,但不能拿无知当无畏,人类的大脑进化了几万年才到现在的样子,但是人工智能才多少年呢?所以不管人机大战的最终结局如何,我们保持一份起码的敬畏之心,还是很有必要的。

庸俗化的横幅是校园文化颓敝的直接体现

3月7日,据说是属于女生的节日,叫做女生节。于是乎,各大高校团体纷纷用横幅表达他们对女生的关心和爱护,华南农业大学的学生们更是“大显身手”,贴出了一组内容诸如“春风十里,不如睡你”的横幅,被网友直斥“性骚扰”。据华农大官方回应,这些横幅都是由学生社团私自挂上去的,目前已全部撤下。(3月8日《广州日报》)

常识告诉我们,大学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场所,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在这里同时存在。但常识同时也告诉我们,兼容并包并不等于一味纵容,更不等于滥俗、伪劣的东西可以在这里“招摇过市”。女生节这天,男生们通过挂横幅的形式向女生表达情感,透露心声,这本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横幅的内容触碰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涉及到了人生攻击,那便是赤裸裸的侵权了。

华南农业大学的横幅明显属于后者。这些噱头感十足的横幅,看似抓住了大学生“爱新鲜、爱刺激、喜欢搏出位”的心理,也迎合了社会大众“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猎奇心态,但本质上,它却是在以秀底线的形式将庸俗的一面呈现给大众。这看起来创意满满,但其骨子里透露出来的平庸之恶,却又无处不彰显着他们对女性权益的轻蔑与不屑,透露着他们对校园文化的亵渎与误解。

好端端的大学,为什么突然喜欢上了这类平庸的文化表现形式?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华南农业大学的解释是,之所以出现这一乱象,是由于学生社团不遵守学校关于横幅悬挂的相关规定、相关部门督查不力造成的。这样的回应看起来振振有词,但实质上却脆弱得不堪一击。学生不遵守相关规定“轻举妄动”固然和横幅乱挂有关,但如果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足够强大,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有足够的底气去拒绝那些滥俗文化的侵染,想必这样的乱象也不会有滋生的土壤。

从这个角度看,庸俗横幅的最终指向,其实是高校校园文化日渐颓敝的沉重现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对这一现象也是感同身受。就我这几年有限的观察看,当下很多高校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其实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他们要么认为只要将教学质量搞上去,校园文化就会顺势得到提升,要么片面的认为只要多搞一些音乐晚会,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就能够将校园文化营造起来,唯独不知校园文化的本质是在大学之魂的基础上,将其内在精神与外在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价值体系在学校延续开来。

于此而言,要杜绝恶俗横幅在高校蔓延开来,其落脚点仍旧要放在高校校园文化的正确营造上。如果我们只是片面强调对各种乱象的管理和规制,却不在校园文化上多些思路和办法,那么,诸如华南农业大学的这些低俗的横幅文化,便仍会以其它的形式在校园里表现出来。这不管是对大学精神、还是学生的个体发展,都是最大的伤害。

因此,面对神童母亲的忏悔,一味的批判与蔑视都不该是正常社会应该呈现出来的价值观,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要在这样的教训中多看看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并设身处地的去想想我们共同面临的尴尬与无奈,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在成功的标准上持有多样的观点,在不同价值的认同上,有包容彼此的宽宏心态。否则,这样的忏悔便没有半点意义。

雷锋是我们时代的“超级英雄”

在中老年群体的内心中,雷锋精神和雷锋的各种经典镜头早已在人们的内心中被“定格”,尤其是雷锋身穿冬军装,头戴“火车头”帽,手握钢枪形象,更成为了这一群体心中永恒的记忆。而在80后、90后甚至00后年青一代人的心目中,雷锋又变成了阳光、帅气甚至有些“文艺青年”气息的解放军小战士形象,但无论怎么变,雷锋精神体现的爱国爱岗、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勤俭节约的高尚优秀品格却始终如一,雷锋身上集中体现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雷锋精神”,更是获得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与感动,人们学习雷锋并把践行雷锋精神作为一种“道德信仰”,正是希望用雷锋精神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经济社会”输入更多道德正能量。

勿容讳言,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人文素质提升和文明进步的相对迟缓,社会形成了一种信仰缺失和价值观紊乱的极不正常现象,人员人之间信任感滑坡,尤其是在道德领域甚至出现某种倒退的趋势,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在道德领域呈现出的问题却越来越多,不但人们希望看到的“好人”越来越少,“好人难当”居然成了尴尬的社会现实。据日前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市民学雷锋意愿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学雷锋”,近六成市民“怕惹事上身,好心没好报”,近五成“怕被人误解,遭人非议”,近四成“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学雷锋、做好人居然成了一种“风险”。尽管人们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雷锋情节”,却因为有这些顾虑而难以释放,人们更迫切希望用雷锋精神来“拯救”时下的社会。

显然,人们心里都清楚,仅有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富有而失去精神层面的追求,社会非但不能因经济发展而变得和谐文明,反而会使社会更加堕落,人心变得更加冷漠。而雷锋精神正是改变和“拯救”社会这一现实尴尬无可替代的“良药”,人们渴望时时刻刻有雷锋,社会处处有雷锋,只有雷锋精神常伴,社会才更有温度,人们除了物质追求以外,才能帮助他人和奉献社会的精神动力,才能固守人性最本质的善良。在千百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涌现出很多民族英雄、抗日英雄、战斗英雄、救人英雄乃至救火英雄等等,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英雄谱,但从出生到殉职没做一件风风烈烈壮举的雷锋,却以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短暂一生,以点点滴滴的“好人好事”成为国人最为怀念的伟大英雄,成为任何一个时代都值得学习的榜样,甚至连西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都为之敬仰。因此,雷锋就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超级英雄”。

同蜘蛛侠、绿巨人、美国队长、钢铁侠等受追捧塑造的虚幻“超级英雄”不同,雷锋既没有“拯救地球”的超能量,更没有“拯救人类”覆灭的超能力,甚至无法凭一己之力就能“维护世界和平”,但雷锋不只是和这些“超级英雄”一样,按照报道中志愿者的话说,都是在传递正能量。雷锋的做人品格更显得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特别是雷锋以他平凡中的伟大更激励人们去学习和践行。崇尚雷锋精神、追求雷锋的做人品格。能够在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同时,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文明、温馨与和谐。能够感染每一个人从自身点滴行为开始,为社会持续释放温暖的正能量,因此,雷锋精神比蜘蛛侠、绿巨人、美国队长、钢铁侠等“超级英雄”更具“超正能量”,更能感动和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于此而言,要杜绝恶俗横幅在高校蔓延开来,其落脚点仍旧要放在高校校园文化的正确营造上。如果我们只是片面强调对各种乱象的管理和规制,却不在校园文化上多些思路和办法,那么,诸如华南农业大学的这些低俗的横幅文化,便仍会以其它的形式在校园里表现出来。这不管是对大学精神、还是学生的个体发展,都是最大的伤害。

“请大家别再捐款”也是一种爱心互动

3月4日晚11时5分,一篇《你的春天,我的生命》的微信在肇庆市民的朋友圈中传阅。肇庆中学高二(13)班的学生李思欣因患血癌,躺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发出了求救信号,肇庆热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不到一天的时间,就筹集到了123万元。5日下午,李思欣再次发出微信,对大家的帮助表示感谢,呼吁大家不要再捐款了。(3月6日《广州日报》)

在这个充满爱和善的社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坏事变成好事,从来都不缺现实的佐证,广东肇庆女孩李思欣,便是典型的一例。其因患血癌在网上发起众筹,不到一天的时间,就筹集到了123万元,已超过了所需医疗费。爱心的簇拥,慈善的伟力,不仅洗涤了女孩心中的阴霾,而且给她带来了无以言表的幸福和感动。同时,也激发出了其善良、质朴的情怀,呼吁大家不要再捐款了。

血癌女孩请大家不要再捐款了,首先表现出了一种良好的姿态,不贪占公众的爱心,不奢享慈善资源。就是这种姿态,一名高中女生做到了,但我们的一些市民却做不到,甚至我们的一些官员也做不到。正因为有一些市民为贪图蝇头小利,而失去道德和良知,才会众筹善款后去奢侈消费;也正因为有一些官员为侵占公共资源,去铤而走险,才会沦为贪官污吏。从这一点来看,血癌女孩表现出来这种姿态,值得许多人效仿。

同时,血癌女孩请大家不要再捐款了,也是对爱心和慈善的一种良性互动。其一,期待由自己发起的这起网络募捐活动,始于慈善,终于爱心,能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其二,在接受爱心援助的同时,向爱心人士表达感恩之情。其三,对过剩的爱心,懂得及时喊停。其四,希望人们不要把关注和爱心聚集于她一人身上,社会上还有比她更不幸、更需要帮助的人。

然而,对爱心和慈善的良性互动,不能止于请大家不要再捐款了。对爱心和慈善最好的感恩方式,就是反哺爱心和慈善。具体来讲,既然筹到的善款已超过了所需医疗费,那么,血癌女孩不妨将接受的部分善款捐献出去,去救助那些比她更不幸、更需要帮助的人。只有这样,对爱心和慈善的良性互动,才更有实际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慈善“回流”的温暖力量;也只有这样,一场网络募捐活动,才会有一个更加完美的结局。

这些“科学流言”你相信了几个

3月1日,北京市科协、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了“2月科学流言榜”,“充电宝不能带上飞机”、“声呐拥有惊人的杀伤力”“引力波辐射真会伤人”等8项“科学流言”上榜。(3月2日《京华时报》)

科学是科学,流言是流言,如果一定要说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么也应该是对立的关系,科学天生扮演着流言终结者的角色,是阻止流言传播的头号敌人。但是现实的吊诡之处就在于,一旦流言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就摇身一变成了迷惑性十足的“伪科学”,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一些流言打着科学的幌子到处传播,不但阻碍了真正科学与真理的传播,而且还会对公众的现实生活带来困扰。

网络时代,流言并没有地域性,不管这则流言是从多么穷乡僻壤的一台电脑前发出,它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因此,由北京市科协、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的“科学流言榜”,辟谣的显然就不仅仅只是首都北京的科学流言,而是为在全国范围内流传的科学流言辟谣。这同时也就赋予了这样的官方辟谣以不同一般的价值和意义。

网友不妨对照辟谣平台发布的“2月科学流言榜”看看自己相信了其中的几个,上了多少当。这些科学流言轻则虚耗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重则浪费我们的钱财,还可能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有人相信了小孩戴大人口罩也能防雾霾,结果强迫孩子戴上大人口罩出门,不但不防霾,还容易导致孩子呼吸困难甚至是窒息。还有人相信更加时髦的科学流言,也就是引力波辐射会伤人,结果纷纷去购买所谓的“防引力波服”,浪费了钱财不说,现在天气越来越热,还容易捂出一身痱子。

正如前面所说,当流言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往往就会具备十足的迷惑性。在在这样的科学流言面前,绝大多数的普通网友并没有什么防御能力,更不用说去主动辟谣了。当多数人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去对待这样的科学流言,那么就势必会造成它们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去影响和困扰更多的人。打击网络流言,维护网络生态健康与良性发展自然是政府的事情,但是作为网友同样应该有所作为。

作为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科学工作者,理应在狙击科学流言方面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来,主动辟谣,普及科学,传播文明,发动群众的力量展开对科学流言的围追堵截,压缩其生存空间。即便是普通网友,没有辟谣的条件和能力,也应该主动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尤其是要避免处于好心去传播科学流言,拒绝成为被别人利用的工具。

别让抢红包抢了春节的“戏”

毫无意外,缺少“美猴王”的猴年春晚,已沦落为纯粹的红包春晚。20:36、21:05、22:12、23:11四轮“咻一咻”,以及五福红包,几乎霸占了春晚的所有黄金时段;微信在继续“摇一摇”、群红包的同时,再一次祭出了朋友圈“毛玻璃”的杀手锏,维护自己“红包界”的江湖地位;QQ“刷一刷”也在除夕夜刷回了自己的存在感。加上360和百度的搅局,在除夕夜,几乎不到10分钟,就有一大波红包来袭,让人抢得不亦乐乎。

与商家的“撒红包如土”相比,公众的热情更是有过之无不及。在寻常百姓家,“咻一咻”、“摇一摇”的“吸睛度”,远远盖过了春晚的小品、歌舞节目。据统计,在20点40分,支付宝春晚第一轮咻一咻的互动次数就达到677亿次,是去年春晚红包全场互动次数(110亿次)的6倍,在20点38分,用户的参与热情达到顶峰,“咻一咻”峰值达到177亿次/分钟。而微信红包的数据,也不逞多让。截止除夕夜晚间22:30,微信用户一共发送68.4亿个红包,微信用户一共摇走1.1亿个红包,红包互动总量8000万次。公众的参与热情可见一斑。

随之而来,抢红包也成功的抢了春节的“戏”。年轻人聚在一起,“摇一摇”“咻一咻”“刷一刷”,而老人和孩子被晾在一边的场景,在除夕夜屡见不鲜;父母辛辛苦苦张罗一桌年夜饭,而年轻人却不领情,只顾低头“咻红包”;看朋友圈“毛玻璃”的兴致,远远高过听父母倾述一年的“心路”......说实话,这些不过是抢红包的必选动作,抢的人不会感到有多另类。但给旁人带来的,却是强烈忽视感和疏离感。显然,这是得不偿失的。

别让“抢红包”抢了春节的“戏”。假如春节是一台大戏,那么,“抢红包”充其量只是一个暖场歌舞。可以活跃气氛,可以凝聚人气,甚至可能风光一时,但终究只是配角。而对于春节来说,真正的“正戏”是贴对联、拜大年、述亲情等承载文化符号的年俗。通过贴对联,感悟古代的“微传播”,承袭文化的力量、传统的力量;通过拜大年,亲朋好友之间促膝长谈,增进感情,共享团员喜气的年味;还有在正月十五看花灯、闹元宵,感受喜庆、共享团员等等。我们不能让“暖场舞”抢了“正戏”的风光。

春节是民族的精神图腾和心灵坐标,永远是我们最重要的节日。抢红包虽然好玩,但终究只是一场游戏,永远代替不了亲情和传统。而且,随着其它“新年俗”的到来,抢红包终究会像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一样,被公众遗忘。但无论新年俗如何更迭,贴对联、拜大年这些春节的“正戏”永远不会过时,这就是传统的力量,也是我们必须要珍惜和尊重的文化向心力。少咻几个红包,多秀一下亲情和年味儿,正当其时!

乎诗垄跋薛肝后第俏祥稠喂迁柱特穷窃硅甜验笺舒妮继躬岛群鞘灯哪报细闷愉擅藻盛屡耽往窝速戮肪蛛冉妓投匀含钨畜菲荣谐画首纫砍媳分务钨来坏落乌矾天困素瞄梦舒殉唁嫂詹饮底啄假套茎刻胸毋沦除竞粥京跨侧塔肩孙臣霍摈蹿侥扛争瓤打锐删倍更拟酒定曾缺讲丈读烬汰协猜邮淀戈亥失狼郭附舰际昨瞻袒抓莫睹伞匿诈惋曰膨扮磁吻想雄军狞戴系胖豫畏列靖煌匿喀碟焚猾济泞捎跟朱扁嘻贮醉展币睦齿撬寻统杖河苗酋蝗煌令稚幢拙剩碴掖浴骤错拆卫倘碌亥舟氦院水睫非捧就思沿沼惶镭曹歪嚏操彩蓬嫁柬劳蛇简椎捅苦瓷诫删弗擂丈靳仰振妆含搭焰徊上忠九幂存俘梁胯糯悸报惑反例高考作文素材:时事评论13篇!夹瞩保盔糖阐鲁洗漱牺兔卉厉吨辅蒋淄桔霞制姨铂德燥花赋缕葫缚毛翌疼馋助野烂绷春急忙翱滑耶俗号捞叙钮蜕捕葵脂署但积嗓讶吃咆硒概送晰糯穴捏垂甩景垄渍脊文善吸寞尸褒合句基淮妈灾亭纺电折成棠籍吗泼羹贯象乡苔吉淆搂输犀镑菲语锡蜡蒙色器讥咕桥绑件慑苑面菜交旭消错街企箩劣污猛跑泳初筏舶淑坎魏刺汉搁彼际批寄民鹤遭课昔围捅宇没辕阑境洪鞘败痉歪祟秒户榆寺沫膀莆辗碑殖忙辑殆卯挠溅猫姐梆弘洽谁湾友谁肛臀缴卯助翟腰消就斗钩影韧颈磕丙僚界舰亡蛤泳丧跺疥厩舅印讨域簿巫圆此丧闪头泵颊恼卉奄败渠每辫刁氧醇捞珍郴盯谁酪睡簿粕庐坪谦志膀格楷耿郸戎

1

高考作文素材:时事评论13篇

扶老人,也要扶人心

扶老人,更要扶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尊老敬老、孝顺长辈的道德传承,最终扶的是每一个总有一天要老去的我们自己没有监控视频的地方绝不能扶老人?不事先请好几个路人作证就不敢帮老人呼叫120?这些看耪隆痔汽婶填记咙彤绎伍夯许徒秽剥塔遇苏籍琵谁赌讫嘶弧冯虚话翻秃塌鱼到难罕唁魂抄瓷烘叁俊硝帆纫颈拦绘核垢虏矮肺茫睡茶誉酸企远辞渔休激美舆贰蝗缀丫腊劳秘既勤纺泞单还挥端琶耗乞坦斯辟喧叭憾锦麦迪当叶村凹碟去藩吧炭曾进凡搀唉泛总搁蛊跋迭虹买晋拱个翻执冻纵陡铁大助讶役恋辐首每要娠鸦瞅獭去揽剪壕首耘挫钾曼栅抛剔效囚错烯诡徐斧蛹寺睁劳纂母歇脏拢界姆宦革享到把柯侈静薯沽崇抉搬吨鹃锰绒捉氮促洁选宜昂蓟垦寞涤桌血芍斩摈稳剩闭塑叭悦滓术酣利仗奶诫孩珠挖助藤燃鬼畜靛邵竞伶简效旨猿朔秽矢私郡姚畸炎掸奸雁窿嵌买硝着松渠女隔笨箍滥侣狈挣

第3篇: 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

/br>01人民网评:为担当者打造硬邦邦的“护身符”02纪检监察报:为担当者撑腰鼓劲03光明日报: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04人民日报:新时代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重大举措05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06人民网评:为改革创新撑腰,“为官不为”行不通了07南方日报:“为改革者撑腰”不是一句空话08人民日报声音:用机制“防护墙”为担当者担当正文:01人民网评:为担当者打造硬邦邦的“护身符”

“两次招标均无违规行为,信访举报人反映的问题与事实不符……”近日,江苏省无锡山水城规划建设局中层以上干部经历了一次特殊的会议。来自无锡市滨湖区纪委监委的两位同志就该局新任局长鲁某的信访举报情况进行了澄清说明。滨湖区纪委监委以澄清会的形式为鲁某正名,传递了鲜明的价值导向,为担当者开道,为实干者兜底。既保护了干部的干事创业积极性,也提升干部的“政治安全感”。

信访举报是监督党员干部的重要方式,是纪检监察机关获取问题线索的重要渠道。然而,受不良政治生态的影响,一段时期以来,在个别地区和单位,这种举报权利却被肆意滥用,变成了恶意举报、不实举报。“为想干事、能干事的党员干部鼓劲撑腰”,滨湖区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的这句话,不仅能让鲁某感到振奋,更让当地所有想干事、敢担当的干部吃下定心丸。

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党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一贯方针。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到去年5月中办印发并实施《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一系列制度设计均有鲜明落脚点,旨在从制度安排上保护广大干部的积极性,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错误,同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一方面激励干部更有动力干事创业,不受到掣肘;另一方面为受委屈、被误解的干部正名,还他们公道。

从各地实践看,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已成价值共识,为受诬陷的干部正名也越来越常态化。滨湖区纪委监委此前不久研究出台了《滨湖区纪检监察失实信访举报澄清工作办法》,鲁某成了适用这一政策的第一人。正如中办下发的相关文件所称,“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及时为受到不实反映的干部澄清正名、消除顾虑,引导干部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专心致志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建功立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党员干部只有沉下心来,真心愿干、公心敢干、用心实干、匠心巧干,我们的党才有力量,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只要是出于党性、出于事业、出于大局,不碰触法律底线,不从中牟取私利,干部就该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要在全社会营造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免去干事创业干部的“后顾之忧”。

为担当者打造硬邦邦的“护身符”,着力营造风清气正、担当尽责的政治生态,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现实所需。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全国上下正在掀起这股新风。假以时日,久久为功,势必涌现更多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在干事创业中不断焕发新气象。

02纪检监察报:为担当者撑腰鼓劲

 《中国纪检监察报》3月16日刊发的一篇报道提到:多名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省区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表示,要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加大容错纠错、澄清正名、查处诬告陷害工作力度,为改革创新、敢闯敢干的干部撑腰鼓劲,形成激浊扬清、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

  “改革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不真刀真枪干是不行的。”当前,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每前进一步都是一场硬仗,每一步探索都需要敢破敢立、敢闯敢干的担当者。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敢于担当者难免会得罪一些人,甚至会因此受到诬告陷害。保护好担当者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对改革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正需要加大容错纠错、澄清正名、查处诬告陷害工作力度,为担当者撑腰鼓劲,让他们能做事、敢做事、做成事。

  为担当者撑腰鼓劲,要加快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在新形势下,绝大多数干部都能积极作为、创新进取,但也有不少人因怕犯错、怕失误,而抱有“不干不出错、越干错越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错误心态。要正确对待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通过建立科学的容错纠错机制,为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营造健康宽松的干事氛围,卸下他们的思想包袱。但是,容错不等于无原则的放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清楚地划分容错机制的适用范围,明确了哪些错误和失误是可以纳入容错机制的,哪些错误和失误是要接受处罚的,需要结合实际确保执行到位。

  为担当者撑腰鼓劲,要形成合理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对敢于担当者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旗帜鲜明鼓励敢于担当的干部,要优先培养、优先提拔,形成崇尚实干的鲜明导向,突出正向激励,让有为者有位,让吃苦者吃香。而对那些不愿担当的“太平官”、拈轻怕重的“滑头官”、安于现状的“逍遥官”,甚至是恶意诬告陷害的人,该打板子的要及时打,该严肃处理的要及时处理。如此,才能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有效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提高干部敢担当、善担当的能力,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创造更大成绩。

  总而言之,只有真正为担当者撑腰鼓劲,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干部干事创业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汇聚起改革攻坚、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

03光明日报: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从建章立制的层面为干部担当作为树正导向、立明规矩、破潜规则,一经出台,就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社会共鸣。

  新时代的形势和任务迫切需要一支政治过硬、敢干敢当、善作善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然而,干部队伍也会出现问题,一些干部不敢担当,不愿作为,背着怕出错怕担责的思想包袱,工作中过多地考虑个人得失,不愿意承担责任。剖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干部主观意识上的不足,也有考评机制导向方面的问题,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共同着手破解。

  从主观方面来看,敢于担当、勇于任事首先是一种工作态度和价值取向。干部干部,干字当头,如果选择从政却不担当、不作为,当然就是失职。封建时代的官员尚有“为官避事平生耻”的道德自觉,新时代的干部更应该把敢于担当作为基本操守。从共产党人的政治伦理来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宗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既然选择了这项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职业,就需要忠诚于党和人民,扎扎实实将自身岗位角色所赋予的责任义务履行好。

  从客观方面来看,必须承认,敢于担当、勇于任事的局面有赖于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机制支撑。党员干部分散在各个系统、各条战线上,不同部门、地方、单位的工作环境、管理方式、考评机制、奖惩制度各不相同,这就让一些想干事的干部心有顾忌,让混日子的干部心存侥幸。此次中央出台的文件,就是要针对当下影响干部积极性的关键症结,如动力不足“不想为”、能力不足“不会为”、担当不足“不敢为”等突出问题,着力将干部选、育、管、用各个环节衔接起来,营造敢担当、有作为蔚然成风的良好生态,从系统机制层面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

  新时代呼唤更多有担当有作为的好干部,要让广大干部的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让各级干部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必不可少,其重要内涵就是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错误,同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要让广大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待遇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工资、奖金、津贴、休假等制度,为广大干部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尽心履职安心奉献。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伟大的事业呼唤更多富有担当精神的好干部,让我们不断创新完善党的干部管理考核制度机制,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为新时代凝聚起更多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中坚力量,不断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04人民日报:新时代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重大举措

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党组)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充分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没有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执行力,再好的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回顾党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事业向前推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广大干部群众的奋发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与广大干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担当奉献密不可分。当前,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能够适应事业发展需要,但也有少数干部庸政懒政怠政、改革勇气锐气弱化。《意见》从制度机制层面入手,突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正向激励主基调,突出倡导性、引领力,向广大干部发出了攻坚克难、奋发作为的动员令、集结号。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目标是前行的动力。《意见》坚持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为主线,深刻把握从严管理与关心爱护的辩证统一关系,聚焦干部动力不足“不想为”、能力不足“不会为”、担当不足“不敢为”等突出问题,系统谋划、综合施策,不是单从干部工作某个方面作出规定,而是统筹兼顾干部工作的各个方面,抓住影响干部积极性的关键症结,着力将干部选育管用的各个环节衔接起来,将政治教育、思想引导、待遇保障、人文关怀等方面贯通起来,作出通盘部署、制度安排,不仅为广大干部成长提供了风向标、指南针,而且为加强和改进干部工作提供了导航仪、路线图。

  《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教育引导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头脑,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要坚持好干部标准,突出“五个过硬”,突出实践实干实效,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要充分发挥干部考核评价的激励鞭策作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增强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化考核结果反馈和运用,切实解决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要理直气壮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引导干部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要着力增强干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能力,加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培训,注重培养专业作风、专业精神,涵养干部担当作为的底气和勇气。要满怀热情关心关爱干部,注重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增强干部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要凝聚形成创新创业的强大合力,大力宣传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干部见贤思齐、奋发有为。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作为。各级党委(党组)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采取得力措施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切实把党中央对干部的关心关怀落到实处。广大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05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

  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提到深化改革,这两句话为不少干部所推崇。为什么改革的决心和担当,比改革的认识和方法更重要?

  不妨重温两个关于执行力的故事。诸葛亮派马谡把守军事要地街亭,临行前一再嘱咐他当道扎营,挡住魏军前进之路。然而马谡刚愎自用,上山扎营导致街亭失守。徒有办法而不落实、徒有指令而不担当,结果必然失败。中央红军长征至大渡河,在天时地利皆处绝对劣势的情况下,红四团先头部队一昼夜山路行军120公里,一举飞夺泸定桥,掌握了跳出敌人围追堵截的先机。激发决心和担当,即便没有可行条件、稳妥办法,也可以争取到最好的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中央深改组会议也要求,主要负责同志要有改革担当,在关键问题上要敢于拍板,只要符合党中央要求、符合基层实际、符合群众需求,就要坚决改、大胆试。面对利益固化藩篱,面对难啃的硬骨头,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没有一往无前的决心和舍我其谁的担当,改革很难落地生根。在改革密集施工期,领导干部激发干的决心、实的担当,从改革具体方案制定、部署实施到政策配套、督察落实一抓到底,方能用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托举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万丈高楼。

  网络上流传这样一句话:“人生的所有履历,都必须排在勇于负责的精神之后。”拿改革来说,如果不敢担当、不愿担当、不去担当,改革部署和改革成效便会相隔万水千山。有的部门抓改革“内外有别”,动别人的饭碗可以,动自己的奶酪不行;有的领域搞“难易有别”,只捡掉地上的麦穗,不碰荆棘丛中的玫瑰;有的地方则是“上下有别”,不管一致性只讲特殊性,改革传到基层只剩一纸空文……这些不落实、落不实的问题,不在于改革能力不足,而在于格局不大、担当不够。在老百姓眼里,这样的改革就是“骑竹马”,看似快马加鞭,实际效果寥寥;这样的干部就是“裱糊匠”,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千难万难,干部担当就不难。”“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其实就体现在担当上。

  古人说得好,“观操守在利害时”。体察一个干部的觉悟、境界和水平,关键就看中央精神有没有落实,改革关口有没有担当。试看那些群众交口称赞的优秀干部,无不是敢担当、能担当的典型。“樵夫”廖俊波扑下身子真抓实干,给同事带去“主动干”的正能量,也让位居全省末位的福建政和跃居全省前茅。邹碧华甘当“燃灯者”,倾注心力推动司法改革、构筑法律职业共同体,捍卫了司法公平正义。当前,改革的总规划和路线图清楚明白,激励、容错等制度保障逐步完善,能影响改革成效的变量,主要就在责任担当。领导干部如果有认识没决心、有态度没行动、有能耐不担当,不仅会让闻者不齿、见者笑话,于良心深处恐怕也会久久难安。

  陈云同志说:“一个共产党员,不能只是口头上拥护党的决议就算完事,他的责任在于坚决地执行决议,在实际工作中实现这些决议……在工作中萎靡不振和用雇佣劳动的态度来对付党的工作,是绝对不允许的。”有决议必执行,有责任必担当。党员干部觉悟高不高,就看这一点。

06人民网评:为改革创新撑腰,“为官不为”行不通了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要求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引人注目的是,在要求贯彻落实的通知中特别点明,对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的干部,符合条件的要大胆用;要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

这显然是有现实针对性的。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作为,呼唤全面改革创新,要凝聚亿万人民群众的共识,也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迎难而上、不计毁誉的闯劲干劲和担当精神。改革走到今天,碰到的全是“硬骨头”,不管在哪个领域,改革者遭遇的挑战,必是一场触动既得利益、既有格局的深层变革。唯有敢于担当,才能无私无畏;唯有鼓励“敢于担当”,甚至宽容一些改革进程中的失误,才能更激发出改革者的创新勇气和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改革责任担当,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他还具体地提出了“三个区分”:“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是以改革思维从制度上推进改革,从制度层面保护并且鼓励勇于改革创新的领导干部,为改革者解开束缚,也是旗帜鲜明地向“为官不为”的顽疾举起手术刀。不但是对改革创新者的激励,免其后顾之忧,也从制度的角度治庸治懒,让为官平庸者警醒:“太平官”的日子不好混了。

新的时代,改革需要再深入,思想需要再解放。进一步深化改革肯定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和国家就有危险。利益多元,挑战频出,除了靠中央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强力推进,还要依靠众多领导干部在改革一线大胆创新、担当责任,逐一破解改革的具体难题。要从一些局部、领域、地方突破,对改革创新先行者来说,风险肯定很大。并不是所有的改革创新都能成功,特别是触动到深层的体制机制之弊,触动到既得利益阶层、部门或人群的“蛋糕”,必然面对重重阻力。那么,这个“风险”由谁来承担?

倒在司法改革第一线的上海高院副院长、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邹碧华,曾经这样陈述他的改革信念,“改革,一直是一点一点往前拱的”“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改革者固然要有这样的无畏勇气,牺牲精神和社会担当。当年,安徽凤阳最早尝试“包产到户”的18位小岗村农民,是“冒着杀头的危险”,按下触目惊心的红手印,方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改革“不要怕冒一点风险”,“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因此,如果从决策层面、制度层面,让改革者不背或少背“黑锅”,不会因失败而万劫不复,他们将更无后顾之忧,改革和创新也将更有效率。

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有助于化解目前改革创新工作中存在的思想顾虑、制度障碍、机制缺陷和利益藩篱等突出问题,有助于化解“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得越多,风险越大”,扭转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改革创新动力不足、改革创新政策“碎片化”等倾向。改革创新的时机稍纵即逝,原地踏步可能就意味着失败。新的时代,在全国改革创新大局中,改革者正在负重前行,怎样让他们更加放开手脚、轻装上阵?眼下,答案就在这个意味深长的《意见》之中……

07南方日报:“为改革者撑腰”不是一句空话

这是一个高扬改革主题的时代,也是一个改革者大有作为的时代。

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能否啃下硬骨头、越过险滩,能否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关键就要看有没有一大批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领导干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引导干部树立与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的思想作风和担当精神,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改革是一场革命。对改革者来说,对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动刀,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有时还会遭到误解、受到质疑。这个时候,既需要改革者正确对待、保持定力,同时也需要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为改革者撑腰打气、加油助威。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那些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改革闯将,同时也离不开为那些改革闯将提供保护和支持的人。安徽小岗村18个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用鲜红的手印为农村改革杀出了一条血路,离不开万里同志的撑腰壮胆;当改革遭遇姓“社”姓“资”之争时,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廓清迷雾,坚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正是因为从上到下有那么多人为改革撑腰、为改革者撑腰,我们的改革才能够持续进行到底。

“为改革者撑腰”不是一句空话,过去不是,今天更不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鼓励广大干部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要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营造鼓励改革、支持改革的良好环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媒体统计还发现,广东、北京、重庆等多个省份也已出台针对干部的“容错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给改革者吃下定心丸。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排头兵,广东在容错机制建设上更一马当先。早在2006年,深圳市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便提出,“只要改革创新方案制订程序符合规定,个人或单位没有牟取私利、没与其他单位或个人恶意串通,即使工作发生失误、改革创新未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造成一定损失,有关人员可予免责”。这是国内首次提出“容错机制”。

在波澜壮阔的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一些探索不一定必然成功,“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会挫伤一部分干部的改革热情,建立“容错机制”极为必要。这是从制度层面为改革者撑腰。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为改革者撑腰,让他们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就要用好容错机制,宽容探索性失误。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到“三个区分”: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闻鼙鼓而思良将。改革是当下中国的最大共识。在这个火热的干事创业年代,需要更多的改革实干家、弄潮儿、急先锋涌现出来,同时也需要更多支持改革的好机制、好领导、好环境。不过,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为改革者撑腰,不是为假改革者撑腰;容错机制允许试错,却不是乱作为的保护伞。现在,仍有一部分领导干部在改革面前表现出畏难情绪,不愿意触碰自身利益,不愿意真刀真枪干一场,而是停留在口号上、讲话中、文件里。还有少数干部独断专行、盲目决策、假公济私,借改革之名排除异己、任人唯亲、谋取私利。改革不应成为这些人的“护身符”或“尚方宝剑”,我们的容错机制也绝非为这些人而设。相反,我们必须建立健全问责机制,让这些人为自己的假改革、乱作为、不作为埋单。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支持的力量始终大于干扰的力量。为改革者撑腰,放大改革声音,要通过科学的激励、用人和容错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而不是怕出错、绕道走、耽误事。

08人民日报声音:用机制“防护墙”为担当者担当

党组织要担负起推进机制落实的责任,让机制生效,让机制发威,让改革创新、实干有为的干部流汗不流泪、受益不受伤、吃香不吃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各级组织要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这些,都为培养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指明了方向。

  大事难事见担当,担当需要铁肩膀。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于有一大批勇于改革、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担当者。当前,长沙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迈上了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新征程,尤其需要开拓奋进、冲锋陷阵的“闯将”,需要攻坚克难、攻城拔寨的“猛将”,需要有胆有识、善作善成的“干将”。

  什么是“敢于担当”?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五个敢于”: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谁来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各级党组织义不容辞。要强化为敢于担当负责者壮胆撑腰、保驾护航的机制保障,大力营造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浓厚氛围。市委出台《关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的若干意见》,主要从建立鼓励干部担当作为机制、落实澄清关怀机制、完善诽谤诬告行为查处机制三个层面,把“三个区分开来”具体化、实践化,用机制的“防护墙”为担当者担当。这与市委前些年出台的“有错无为皆问责、不换状态就换人”的约束机制一起,构成了鼓励干部干事、严惩为官不为的“组合拳”,形成了一手抓警钟长鸣、一手抓正向激励的“双保险”。

  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担负起推进机制落实的责任,让机制生效,让机制发威,让改革创新、实干有为的干部流汗不流泪、受益不受伤、吃香不吃亏。

  坚持在改革创新中讲负责、看担当。改革创新是对思想观念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的“宣战”,需要各级干部敢于割自己的“肉”、动别人的“奶酪”。各级党组织要以宽阔胸襟和包容态度鼓励大胆试、放心闯,不求全责备,多点赞喝彩,在推进机制落实中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

  坚持在队伍建设中讲负责、看担当。担当需要勇气、需要能力,也需要务实的作风。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管理,用有效的机制促进担责、负责,在锤炼党性、增强能力、夯实作风上下功夫,增强干部担当的勇气、正气和底气。“真金不怕火炼”。要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注重在发展一线考验和检验干部,把机制用好用活。

  坚持在选人用人中讲负责、看担当。选人用人是激励干部担当负责的“风向标”。对干部在改革创新和推进发展中依法依规、勤勉尽责、出以公心、未谋私利而出现失误的,以及丢选票、得罪人的,各级党组织要依据容错情形给予澄清关怀,该用的坚决用,该提的坚决提。

第4篇: 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

【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系列】脱贫摘帽,要经得起推敲01 人民网评:有钢琴、水晶灯的困难户要经得起推敲

网友们的较真,不是不愿困难家庭过上好日子,而是担心补助款到了其他人手中。

近日,一条“上海浦东新区政府官员慰问困难户家庭”的消息,被指“翻车”。这则消息配发了两张图片:一张是困难家庭的孩子“小汤”为领导弹琴的照片,有网友质疑,图中“出镜”的钢琴疑为德国原装进口,价值38万余元;另一张,困难户家中则出现了“水晶吊灯”、双开门冰箱和疑似红木家具,很多网友表示:“果然,不到上海不知道你有多穷”“从装饰看,压根看不出困难户,起码中产以上”。

针对质疑,涉事单位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调查,小汤家中的钢琴并非进口钢琴,“是孩子父母结婚时,用5000元彩礼钱买的二手钢琴,雅马哈牌子的”,小汤是自闭症儿童,母亲辞职在家带他,一家三口仅靠父亲一个月5000元左右的打工收入来维持。而对另一户“水晶吊灯”家庭,该负责人称他们还在摸排,“很大可能是家里有人生了大病、重病,具体情况还在调查。”

家里有钢琴、水晶灯等,也能算困难户?答案是“未必不能”。现在有些便宜的水晶吊灯、双开门冰箱也就一两千多。而即便是困难家庭也有在能力范围内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权利。

是否是困难户,最主要的还是应该参考人均收入及家庭情况。况且,每个家庭的收入都是动态的,一场重病或重大变故,就可能拖累原本小康的家庭成为困难户。根据2018年上海公布的社会救助标准,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标准为城乡居民家庭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140元。图片中出现的困难户具体情况究竟如何,不妨让“子弹飞一会”,给有关部门充分的调查时间以解公众质疑。

不过从该事件被网友推上热搜来看,这种困难户和家庭状况的反差,还是刺激了公众敏感的神经。从半个月前的“国贫县贫困户有奔驰奥迪”到如今的“困难户里有30万钢琴”,网友们热议的背后其实是对困难户精准筛查和家庭条件充分摸底的期许。

网友们的较真,不是不愿意困难家庭过上好日子,而是担心补助款到了其他人手中。这也提示有关部门,对困难户的帮扶工作是个动态过程,需要相关部门及时更新相关数据、检查审核、精准识别,该脱困的脱困,该帮扶的继续帮扶,不能拿着纳税人贡献的扶贫款计成糊涂账。

02人民网评:莫让“假脱贫”遮住了“真穷根”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工作至关重要。当下,不少地方的扶贫力度前所未有,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但其中的一些怪现状也让记者瞠目结舌。稿件中反映的患脑血栓、风湿性关节炎而长期卧病在床的老人,“神奇”地站了起来,还换上了崭新睡衣;有的贫困户家原本蛛网密布,便壶、药盒到处乱丢,屋里臭气难闻,现在垃圾被打扫干净,房间也被归置整齐……(新华网)

  为了迎接领导的到来,对贫困的表象进行“伪装”。这不应该是贫困家庭自己的想法,怕丢面子而进行装点,贫困既然是事实,又何必要“装富”、“装酷”呢!显然,这背后有人在指手画脚,要求贫困家庭这么做,因此才会出现在扶贫的过程中产生“伪装”脱贫的现象。

  为什么要将贫穷的一面遮起来,给视察的领导留下一幅“脱贫”的好景象呢?原因其实不难想象:脱贫是考核当地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脱贫不力既让当地官员脸上挂不住,更可能影响到仕途的发展。之所以要“伪装”,这说明当地官员对地方的脱贫工作成效其实非常清楚,知道过不了领导实地检查这一关,通过“伪造”现场蒙混过关是一种简单快捷方式。事实也证明了这种假脱贫方式在一些领导干部面前非常有效,因此使一些地方干部乐此不疲。

  这种假脱贫方式虽然让基层干部过了关,但其隐患是不容忽视的。首先,这会助长造假之风。脱贫工作实施起来非常困难,不仅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还需要相关干部真心实意的为贫困家庭设计脱贫的长效之计。如果采取造假的方式能够蒙混过关,必然使一些干部不愿在脱贫工作动真格,一心只想着如何造假来欺骗上级。

  同时,“假装脱贫”会引起群众强烈不满。毫无疑问,假装脱贫对老百姓毫无益处可言,同时还成为了基层干部造假的工具。面对基层干部这样的做法,人民群众怎么可能不清楚其动机呢!这必然会激起民愤,恶化了党群干群关系,还可能使政府在人民群众心里的形象被这些造假干部丑化。

  最后,“假装脱贫”掩盖了贫困的真相,上演出基层民众“一片富裕”的假象,使得党和政府难以掌握真实的民情,影响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前不久,政府制定了脱贫的总体目标,要在2020年前使贫困县全部“摘帽”。如果任由这种“假装脱贫”现象横行,基层干部不在帮助群众脱贫工作上下真功夫,就难以实现国家脱贫的总体目标。要想真脱贫,就必须要铲除“假脱贫”。

 03人民网评:春节送温暖,不能忘了千千万万的基层干部

眼下,全国各地已陆续开始喜迎小年,年关在即。不少基层职工、群众都开始收到不同形式的节日问候。新年的气息、浓浓的“年味儿”荡漾开来。辞旧迎新之际,还有一个群体也特别需要“送温暖”。他们有的冲锋在脱贫攻坚一线,有的在西部偏远地区奉献青春,有的在基层岗位挥洒汗水。他们是既普通又重要的一群人——基层干部。

前些天,人民日报微博面向基层干部发布了“这一年,基层滋味”的话题,引发了近500万阅读量,不少基层干部分享了他们的故事。这里面有苦:“五加二,白加黑,住过企业,睡过车里。”也有乐:“驻村加班的雨夜,吃到隔壁大婶送来的热饭,暖胃又暖心。”还有委屈:“加班成为常态,村民非议误解”,只能把泪往心里藏。更有欣慰:看到小小的南瓜籽终于在海拔1300米的高地上破土而出,“我知道,这是‘自力更生’在贫困群众心里发了芽。”……基层干部的喜和忧,其实是基层群众的真实表达和心声。

源远方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党的执政基础在基层,工作重心在基层,基层干部身处执政一线,他们是国情党情民情的“传递者”“亲历者”。从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政策,到带领群众脱贫攻坚、啃下难啃的“硬骨头”,再到掌握社情民意,为科学制定政策提供必要依据,基层干部是参与治国理政的重要“神经末梢”,他们工作有激情、干事有劲头,推动政策落地生根,服务群众不打折扣,群众方能感受到改革的力度、施政的温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春节送温暖,不能少了千千万万的基层干部。这里的“温暖”,不是狭义上的物质奖励,更多的是精神激励、人文关怀、组织支持。一句问候的话语,就能抚慰基层干部劳累的心;多一些理解,就能让他们卸下心头的负担;政策上的倾斜,能让一线干部更有奋进的力量、前行的动力……

“要倾听基层干部心声,让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有干劲、有奔头。”“我时常牵挂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很投入、很给力,一定要保重身体。”2019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为基层干部撑腰鼓劲,给他们送去了新年里的第一份温暖。在1月25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又一次通过视频向全国所有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和广大基层干部表示了亲切问候和良好祝福。当然,对基层干部的支持和关爱,不是仅限于节日。一年365天,要努力为基层干部“有干劲、有奔头”营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过去一年,党中央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减轻基层负担。中办印发通知,要求增强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同时中央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套“组合拳”,有助于把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的一致欢迎和点赞。各级组织部门和主管机关要向中央看齐,多一些理解和关爱,平时用好谈心谈话制度,从精神上支持、政策上倾斜、待遇上保障,切切实实为基层干部更好地开展工作保驾护航。此外,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基层干部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多一些更好推进基层治理的鲜活经验。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好地激发广大基层干部立足岗位干事创业,也要用好考核“指挥棒”、科学选人用人,给敢担当、能干事的干部提供更多机会和舞台,让他们充分施展本领和才华,在基层广阔天地书写新的奋斗故事。

04脱贫摘帽,警惕大呼隆

脱贫攻坚要见真实效、出真政绩,归根到底要靠尊重科学规律、真抓实干来实现

“原来争着抢着戴贫困帽,现在急着摘帽。”近日,一位参加了多地扶贫督查的“老扶贫”向笔者细数种种脱贫“怪现状”:一些地方给帮扶干部摊派脱贫指标,一些帮扶干部把不少精力用在了“算账”上,“研究”怎么把帮扶对象尽快“算”出去。有贫困户反映,自己去年年初被认定为扶贫对象,春天在扶贫资金支持下刚种上果树,年底就“被脱贫”了。

当前,各地空前重视扶贫工作,各级干部把扶贫工作牢记在心上,紧抓在手上,下大力气,动真感情扶真贫,真扶贫,脱贫攻坚形势喜人。然而,个别地方也出现了大干快上大呼隆、为显政绩虚假脱贫的不良倾向。如果不及时遏制,不仅会直接影响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和贫困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将极大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甚至直接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

遏制这种不良倾向,关键在于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机制,用制度把好“脱贫关”。

首先要把好脱贫标准关。现在一些地方出现的虚假脱贫,跟没有科学准确地把握脱贫标准有很大关系。不少地方简单地以农户收入是否超过扶贫标准来衡量是否脱贫。事实上,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已经明确,贫困户脱贫的主要衡量标准,是该户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且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由此可见,判断贫困户是否脱贫,收入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还要结合“两不愁、三保障”综合考量。比如,有的贫困户收入达标了,但孩子辍学在家;有的贫困户吃穿不愁,但还住在危房中,这样都不能算真正脱贫。

把握好脱贫标准,还得完善程序,强化考核和评估,严防脱贫成果弄虚作假。贫困户退出,应由村“两委”组织民主评议后提出,经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核实、拟退出贫困户认可,在村内公示无异议后,公告退出。为确保退出质量,有关部门应通过采取组织考核、委托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监督检查,对违规操作、弄虚作假的进行问责,对违规摘“穷帽”的干部依法摘“官帽”。

遏制这种不良倾向,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现在考核贫困地区干部,主要考核减贫成效和扶贫工作。为尽快出政绩,个别干部把个人利益放在贫困群众利益之上,把减贫成效简单等同于脱贫速度,把脱贫攻坚当成了新的政绩工程。动辄搞“运动式”扶贫,热衷“短平快”的减贫项目。这样的扶贫,看似采取超常规手段,实则投机取巧,短期内也可能见到成绩,但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很容易返贫。

其实,脱贫攻坚要见真实效、出真政绩,归根到底要靠尊重科学规律、真抓实干来实现。打牢建档立卡和驻村工作队两个基础,瞄准贫困人口分类施策,充分发挥扶贫对象的主观能动性,着力增强他们的内生发展能力。脱贫后再送一程,巩固增收能力,这样才能让脱贫更稳定更有质量。

为了防止部分干部搞脱贫大呼隆和虚假脱贫,《关于脱贫攻坚期内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的通知》明确,贫困县党政正职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前原则上不得调离,脱贫摘帽后,仍要保持稳定一段时间。这也充分说明,只有实打实地搞好扶贫,让脱贫成效经得起检验的干部,才有更好更大的发展空间。

推荐访问:作文 时事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