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党史学习 >

党史学习

从“党史”主题看历史虚无主义的价值陷阱

2022-08-16 10:00:14党史学习
邓伯军[摘要]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实践是终结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的

邓伯军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实践是终结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的物质力量。历史虚无主义运用历史叙事学方法将严肃的党史变成小写的、复数的、碎片的党史,否定了中国共产党从民族独立到人民解放,到国家富强,再到人类解放的价值序列,从根本上颠覆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合理性。唯物史观是展开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基本武器。在回击历史虚无主义对“民族独立”的诋毁中,证实了“一部党史就是一部民族独立史”的命题。在反击历史虚无主义对“人民解放”的污蔑中,验证了“一部党史就是一部人民解放史”的命题。在还击历史虚无主义对“国家富强”的诽谤中,印证了“一部党史就是一部国家富强史”的命题。在回应历史虚无主义对“人类解放”的质疑中,证明了“一部党史就是一部人类解放史”的命题。

[关键词]党史;唯物史观;历史虚无主义;价值陷阱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22)03-0012-08

为何历史能够被虚无,就要追问何为历史。历史是属人的,人创造了历史,人也被历史所塑造,被历史所不断塑造的人又在不断地创造历史。因此,历史事实是属人的,历史解释也是属人的,在历史研究“还原历史真相”的客观诉求中存在着历史解释和历史事实的紧张关系,历史事实无法复原,历史的意义就只能在历史解释中流动,历史解释赋予历史事实以时代生命和时代意义,但也敞开了通向历史虚无主义的大门。所谓“历史虚无主义,一般是指不承认历史及文化传统的继承性和连续性,把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过渡看成是彻底的断裂,否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轻率地对待各种历史与文化遗产,漠视人文精神传统的内在传承及其教化意义”[1](P254)。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为名,以篡改历史为实,巧妙运用历史叙事学、历史解释学、后现代史学等方法论对经典历史进行全方位的解构。“在历史本体论上,不承认历史文化的继承性与连续性,表现出‘否定过去’‘割裂传统’的反历史主义倾向。在历史认识论上,借口历史认识中无法消解的主体性因素,否认历史的客观性,强调‘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历史方法论上,混淆历史的支流与主流、现象与本质、非此即彼、二元对立,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性。在历史价值论上,高举后现代主义大旗,消解历史的神圣性和敬畏感,恶搞历史,亵渎历史”[2](P5)。龚自珍在《定庵续集》中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习近平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3](P12)。历史虚无主义运用历史叙事学方法将严肃的党史变成小写的、复数的、碎片的党史,否定了中国共产党从民族独立,到人民解放,到国家富强,再到人类解放的价值序列,从根本上颠覆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合理性。唯物史观是展开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基本武器,唯物史观主张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在时间的流动中系统地、全视角地、综合地把握历史事件,阐明历史事件的时间性联系,既反对纯粹“还原历史”的实证主义历史观,因为历史研究中有不可回避的主观性因素;也反对纯粹“解释历史”的相对主义历史观,由于历史研究中有不可否认的客观性因素。唯物史观“主张历史客观性,也不是倡导历史实证主义,只强调让事实说话。历史不是客观事实的堆积,能说话的是人,是人用事实说话,而不是事实本身在说话”[4]。换句话讲,只有被主体解释的客观历史事实才能被经验到,也才能进入历史认识领域,进而生成历史意义。

一、从民族独立看历史虚无主义的价值陷阱

历史叙事学摆脱了兰克史学对还原历史真相的天真期待,将历史意义转向对历史文本深层结构的语言解释中,认为历史事实都是语言性存在,而非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存在,指认历史事实与历史史料之间并非逻辑关系,而是叙事性隐喻关系,所谓历史就是用文字符号编写出来的叙事话语,历史会随着历史研究者的解释不同而改变意义。事实上,客观历史是存在的,历史事实与史料之间的因果联系也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本身在任何意义上不是一个文本,也不是主导本文或主导叙事,但我们只能了解以本文形式或叙事模式体现出来的历史,换句话说,我们只能通过预先的本文或叙事建构才能接触历史”[5](P148)。在唯物史观视野中,历史事实不同于史料,史料是“死的事实”,历史事实是“活的事实”,史学家本着不卑、不亢、不猥、不亵的史学精神,在斑驳杂陈的史料中经过体系化解读而成为历史事实。“有实在的事实,有历史的事实,实在的事实,虽是一趟过去,不可复返的。但是吾人对于那个事实的解喻,是生动无已的,随时变迁的,这样子成了历史的事实。所谓历史的事实,便是解喻中的事实。解喻是活的,是含有进步性的;所以历史的事实,亦是活的,含有进步性的”[6](P382)。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历史叙事学手法将“党史”中真实发生的历史事实转化为文学性的情节编排模式,历史叙事或隐喻或渲染或虚构党史文献的客观性,“党史”的文学叙事取代了“党史”的客观性历史事实,“党史”的历史事实被淹没在“党史”的历史叙事中,从而消解党史文献深层结构所承载的民族自觉与民族认同。

一部党史就是一部民族独立史,就是一部中国现代性的民族自觉史,就是一部现代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民族独立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以商品的叙事逻辑确证近代中国处于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认为西方殖民势力通过发展自由貿易,瓦解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建构,推动中国融入世界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历史虚无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遵循的是前现代的阶级斗争逻辑,经济的非市场逻辑无法完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政治的非民主化逻辑无法完成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阶级斗争逻辑最终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落入历史宿命的“周期率”之中。唯物史观则是从现代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逻辑架构来界定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唯物史观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二元社会结构秘密。近代中国社会已然不是封建社会,因为封建制度已经解体,但封建势力依然强大;近代中国社会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因为虽有资本主义成分,但在经济结构中并不居主导地位。近代中国社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殖民地,因为依然保留了完整意义上的国家机构建制;近代中国也不是独立意义上的现代民族国家,因为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剥削、政治奴役和文化侵略。正是在这种二元社会结构张力中,经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探索,确立起国家现代性民族自觉的资格与性质,最终探索出导向未来共产主义理想蓝图的“革命的现代性”[7]中国道路。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民族独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以经济的叙事逻辑确证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成就,认为近代资本主义通过市场力量瓦解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前现代结构,为现代性因素的生长开辟了空间。历史虚无主义认为土地革命虽以非制度化形式扫荡了前现代结构中的异化因素,但也摧毁了新生的现代性市场因素,前现代结构中的超经济强制力量得以重建,以自然经济为底边、以土地依附和人身依附为斜边的等腰三角形完好如初。在历史虚无主义看来,农民还是前现代结构中的农民,农民并没有因土地革命而成为现代性结构中的独立性产业力量。这样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农民为主力军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合法性。唯物史观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实际来界定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问题,认为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已经从垄断商品流通发展到垄断生产流程,甚至与官僚阶级和地主阶级合谋,结成对农民超经济剥削的统治联盟,外国资本从前现代结构的消解力量转变为前现代结构的维护力量。因此,中国革命只能进行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民族独立为主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具体道路是工人阶级由城市到农村,发动农民以农村包围城市,如此才能斩断帝国主义的要素盘剥链条,开创参与全球化的新方式”[8](P88)。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民族独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策略,以西式民主叙事逻辑确认民族国家发展的现代化典范,以“和平演变”为手段,以“普世价值”为旗帜,以西式民主为模板在全世界复制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历史虚无主义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策略属于非规则性的权力斗争的“三国志谋略”,认为革命是一种激进的破坏性力量,不仅使政治过程呈现极大的动荡性和不可预期性,更重要的是延误了现代化进程。因此,在历史虚无主义看来,革命与现代化是对立的,只有“告别革命”,才能使现代化走上正轨。在某种意义上讲,历史虚无主义所主张的“告别革命”不只是告别中国共产党,告别社会主义,告别马克思,而是要告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代性方案。唯物史观从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现状来界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策略,通过党自身组织工作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成长为中国现代化的核心主体,以组织的力量有效地整合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的阶级结构关系,推动体制外现代化向体制内现代化的转型,从被动现代化走向主动现代化,以政治化形式完成现代民族国家的重构。换句话讲,中国共产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策略逐步解决了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依附性问题,在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推进民族化,使中华民族重新汇入现代化的主流,同时为发展中的民族国家的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提供了中国策略。

二、从人民解放看历史虚无主义的价值陷阱

历史虚无主义利用所谓体现对个体生命人性关怀的人道主义来扼杀和颠覆人民解放问题,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遮掩,将人性、人的本质、人道主义等抽象命题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把“人”作为社会历史进步的最终目的,彻底否定人民群众、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人”不是离群索居的孤独个体,而是在共同体中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现实的人,历史就是现实的人的历史,就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现实的生成过程。“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须形成一样,人也有自己的形成过程即历史,但历史对人来说是被认识到的历史,因而它作为形成过程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形成过程。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9](P211)。在唯物史观视野中,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同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的认识史、理解史、解释史、评价史。前者是党史的本体论问题,后者是党史的认识论问题。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历史叙事学的还原手法将“党史”研究中的集体叙事概念还原为个体叙事概念,“用个体记忆、小众记忆,歪曲、解构、替代国家整体记忆、大众记忆”[10],在个体生活叙事的个体记忆和小众记忆的演义中消解集体叙事的国家记忆和大众记忆的理想追求,也就彻底否定了“党史”中人民解放的集体叙事对生命的关怀和意义的建构。

一部党史就是一部人民解放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从政治压迫、经济奴役、文化束缚中获得解放的历史。人民解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了以无产阶级领导权为核心内涵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以还原中国共产党“山沟沟出不了马列主义”的阶级叙事来否定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权,认为以共产党所代表的激进政治力量极化了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前现代结构中的官僚阶层无法向现代性的政治精英转变,士绅阶层无法向现代性的经济精英转变,农民阶层无法向现代性的产业工人转变,延误了中国前现代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唯物史观明确了“人民解放”的时代主题,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作为力量所系,解决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问题,并且根据对各个阶级阶层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精准分析,确立了社会不同发展时期各个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与合作关系,寻求最大公约数来争取到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力量,形成突破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合力。因此,对中国共产党而言,人民性是现代性的根本属性,只有将人民解放作为现代性的主题,才能走出一条以人民性为内涵的现代化的中国革命道路,也才能建构起以人民性为内涵的现代化国家。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以土地改革为抓手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以个体地主的文学化的历史叙事来演义整个士绅階级的命运,认为土地改革破坏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官僚—士绅—农民三位一体的乡绅治理结构,既用暴力手段涤荡了平衡结构中的异化力量,同时湮灭了平衡结构中的新生因子,农民还是被束缚在土地之上的农民,并没有形成现代化所需要的独立的产业力量,实质上是前现代结构的历史周期率的重演。唯物史观秉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初衷,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置放于现代化的大视野中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对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地主经济的超资本剥削联盟的颠覆,去掉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封建官僚买办枷锁,建立起“耕者有其田”的生产方式,把农民的革命力量从王朝兴替循环中解放出来,并且通过合作化、集体化、社会化道路,将农民引入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进入体系化产业中的农民构成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在某种意义上讲,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中国政府在国家治理上的无限状态和市场调控上的无为状态,以人民性重构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以积极有为的政府力量推动国家现代化从被动依附型向主动自主型转变,成功地开创了国家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以娱乐叙事置换经典叙事来解构革命文化精神,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自足发展系统的核心价值体系,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同时作为舶来品的马克思主义会被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架构所扭曲、异化甚至吞噬。在历史虚无主义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定要经历激烈的碰撞、抵牾、冲突,根本无法实现整个中国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现代转型。唯物史观将现代化视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化转型过程,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代性文化因素的自发积累无法冲破前现代文化结构的堤坝,新民主主义革命通过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化解决了文化的人民领导权问题,人民性构成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核心内涵,新民主主义文化能够以自觉性革命力量解放传统文化中受到旧制度、旧体制、旧结构压抑的现代性文化因素,并且以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变传统文化对现代性的阻力为助力,解决了国家现代化的文化动力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新民主主义文化开启了文化现代化以人民性为中心的历史嬗变,推动了国家从外生现代化到内生现代化的转变。

三、从国家富强看历史虚无主义的价值陷阱

历史虚无主义以国家起源的契约叙事取代阶级叙事,否定国家起源的阶级分化说,否认国家是階级统治暴力工具的论断,认为国家起源于人们为公共利益而相互之间订立的契约,宣布了国家公权的契约性质。事实上,一部国家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的历史,国家起源于阶级的分化,国家发展于阶级的建制,国家消亡于阶级的灭亡。国家绝不是人与神之间契约的永恒神话,而是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过程。“从某一阶级的共同利益中产生的要求,只有通过下述办法才能实现,即由这一阶级夺取政权,并用法律的形式赋予这些要求以普遍的效力。因此每个正在进行斗争的阶级都必须在纲领中用法权要求的形式来表述自己的要求”[11](P567-568)。在唯物史观视野中,被现实结构化的“人成为现代社会与现代国家的逻辑起点。由此,人的观念、权益与行动,就自然成为社会与国家建构与发展的决定力量”[12]。历史虚无主义从国家主权的契约论原理出发,主张人权叙事是超越阶级叙事的,人权是以阶级逻辑为基础的国家主权所必须遵循的底线,对人权的遵守与保护是不能以国家主权为借口加以隔离或者遮掩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发展逐步融入相同的运行体系,遵循同样的市场规则、相同的价值标准,经济模式的趋同,也要求政治模式的一致,国体、政体、政治制度等要与西方国家趋同,淡化国家性质的差异,消减意识形态的区别”[13]。历史虚无主义基于非阶级性立场的人权高于主权命题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从经济的同构化走向政治的同构化和文化的同构化,最终以“和平演变”的形式将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资本主义政治体系框架。

一部党史就是一部国家富强史,就是从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达国家的历史。国家富强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历史虚无主义从政府与市场的错位关系来抨击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富强的价值追求,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对内的非市场化和对外的封闭化在阶级斗争中蚕食了国家富强的发展空间,中国特色计划经济模式以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和阶级结构欠缺弹性阻断了国家富强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制度设计上没有厘清权力逻辑与资本逻辑的边界,导致向权力和资本合谋的权贵资本主义蜕变,最终会落入现代化发展的“中等收入陷阱”。唯物史观从前现代社会经济结构入手,通过对前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改造实践来解读中国特色现代化强国之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祛除封建性和殖民性双重枷锁,建构起国家资本领导下的多种社会经济成分之间的市场关系新模式,适应了国家现代化起步阶段的阶级状况。中国特色的计划经济模式通过政府集中要素资源探索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同时,市场虽被计划扭曲但在初级产品领域发挥作用,形成最低限度满足各阶级民生需要的国家现代化范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来推进后发现代化战略,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赋予资本权力的政治合法性,同时,政府通过发挥制度优势促进经济发展赋予政府权力的经济合法性,体现的就是政府因素与市场因素的良性互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国特色的计划经济模式,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对经济结构的政治—经济机制的调整,探索适宜国家现代化的最佳路径,而这个最佳路径就存在于政府与市场的某个平衡点。

历史虚无主义从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来否定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富强的价值追求,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资本和劳动关系的历史性处理延误了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计划经济模式下政府取代市场成为资本与劳动关系的主导者僵化了国家现代化的体制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赋予资本合法性,但资本权力异化导致资本反过来占有劳动状况的资本现代性历史重演。唯物史观则从经济结构定义阶级结构,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掌握革命的领导权,也才能以国家政权的力量终结资本领导劳动的雇佣劳动制度,建构起以劳动逻辑为主体的劳动与资本和解的体制,以劳动领导资本,从而使劳动获得真正的解放。计划经济模式针对后起现代化国家不可能依靠自发市场积累和资源配置来完成赶超现代化战略,选择放弃资本对于劳动的调配转而以行政手段来建构国家现代化工业体系,达到和超过国家现代化起飞和转型的基准线,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向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认劳动逻辑在现代性建构中的基础性地位,自觉地确立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前提,还原资本逻辑与劳动逻辑的历史辩证法,走出自由市场体系的密集循环,要素资源供求周期旋涡,行政权力集分错位的怪圈,彰显国家现代化的理性精神,从而开拓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资本逻辑与劳动逻辑关系的实践历史性转换来看,每一次转换都是政治解放的现代性历史序列中的阶级结构整合。

历史虚无主义从国富与民富的背反关系来攻击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富强的价值追求,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阶级歧视的“打土豪、分田地”萎缩了社会财富创造机制进而导致了平均主义的普遍性贫穷,中国特色计划经济模式以体制的僵化和配置低效的“大锅饭”,进一步萎缩社会财富创造机制,最终导致了劳动阶级的共同贫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资本与权力的错配扭曲了财富的生产与分配机制,最后造成了富有阶级和贫困阶级的两极分化。唯物史观则从经济结构来界定国富和民富的战略选择,新民主主义革命通过自觉的阶级斗争力量,以国富优先战略来解决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前现代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型问题,也就催生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现代化的新民主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的计划经济模式借助强大的国家行政力量,以国富优先战略从传统的基层农业市场空间提取生产剩余积累,用于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体系,巩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现代化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中央集权调控现代市场经济,以国富战略打造后发现代化国家所需要的有限和有为政府,以民富战略培育后发现代化国家的阶级结构,国富战略和民富战略的良性互动顺利推进国家现代化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而开创了现代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国富战略到民富战略的每一次转型,都是国家现代化发展根据阶级结构做出的与时俱进的战略调整。

四、从人类解放看历史虚无主义的价值陷阱

历史虚无主义“把资本逻辑的结构化运作看作是‘自然的’体系”[14](P189),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看作是永恒的社会制度,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看作是超历史的“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以极端保守主义立场反对一切形式的革命,认为革命是一个激进的破坏过程,而不是一个稳健的建设过程,中国近现代的一次又一次革命延误了现代性的展开进程。因此,历史虚无主义主张“告别革命”,只有告别革命,才能真正走出“后革命”时代,回归所谓人道主义的现代性正轨。事实上,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完全不同于西方人道主义的现代性传统,中国现代性问题是激进的革命与渐进的改革之间的某种平衡,革命是中国现代性的核心动力与必经之路,没有一轮又一轮的自我革命,就无法消除现代化进程中沉积数千年的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问题;改革是中国现代性的主题叙事与优选方案,没有一轮又一轮的自我改革,就无法克服现代性展开过程中的历史虚无主义问题。这就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充满张力性的现代性悖论。历史虚无主义基于非革命性立场对现代性中国道路批判的错误在于看不到现代性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总是局限于西方人道主义普遍性概念和范畴来解释现代性的问题域及其展开过程,而重要的是能不能从中揭示出现代性的人类解放的真正问题,能不能从中寻得反思与超越现代性的革命性物质力量。

一部黨史就是一部人类解放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史。人类解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性方案的每一个环节,从经济解放到政治解放再到精神解放,始终将人类解放作为现代化事业的奋斗目标。历史虚无主义从制度变迁的非革命性立场出发来诋毁中国共产党对经济解放的价值追求。历史虚无主义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对封建经济关系的革命性变革,以暴力打破了传统的乡土经济共同体,为走上激进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打下伏笔;抨击“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制度安排,本质上是逆解放意义上的从“物的依赖性”向“人的依赖性”的回归;攻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资本逻辑与权力逻辑的制度性合谋,扭曲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机制,最终会蜕变为封建色彩的权贵资本主义。唯物史观则从生产方式来探讨人的经济解放问题,“实现经济解放的前提不在于个人的物质占有的多寡,而在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14](P188)。只有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性变革,才能祛除蒙蔽真实历史的虚假意识形态。唯物史观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解除封建经济对农民的人身束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经济制度,提高了农民的社会独立性,具有经济解放意义。人民公社尝试解决资本主义物化劳动的社会制度安排所导致的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对象的异化问题,但人民公社以行政逻辑取代经济逻辑,完全异化了合作经济的性质,使劳动者失去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性与独立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承认普遍交换基础上确证了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发展的可能性,通过探索活劳动与对象化劳动的制度性分离问题,解放了劳动的自主性活动本身。

历史虚无主义从历史选择的非革命性立场来毁谤中国共产党对政治解放的价值追求。历史虚无主义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革命性的阶级逻辑颠覆了封建身份等级制度,本质上属于一种身份制度替换另一种身份制度,只不过开启新一轮王朝政治的循环,从根本上否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解放意义;讽刺“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是浪漫的政治乌托邦,表层的自治逻辑而深层的政治逻辑,严重异化了人民公社的合作性质,本来旨在解放农民的人民公社成为一大二公的“大锅饭”;污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身份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变体,权力借助资本实现代际传承,资本仰仗权力扩大地盘,演变为对人民大众进行身份奴役和资本压迫的权贵资本主义,最终人民大众丧失平等的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唯物史观从现实世界的革命性变革中探讨中国共产党对政治解放的价值追求。唯物史观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政治解放意义上就是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人民解放,为人的异化的全面消除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人民公社”是为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打破前现代的国家治理结构,尝试以群众为主体的国家基层治理的制度性探索,解决封建制度遗存的土地依附问题,从根本上实现劳动者政治身份的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的解放的实现创造了客观条件,物支配人的劳动关系赋予劳动者以独立的主体地位,“个人才能成为独立的个体、自主的个体,并参与到整个社会的管理实践中去,也只有融入社会、成为社会化的人,才可能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充分发展出每一个体的‘自由个性’”[15]。

历史虚无主义从观念逻辑否定中国共产党对精神解放的价值追求。历史虚无主义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激进的革命逻辑破坏了中国人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底蕴,造成支撑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命脉的断裂,构成现代社会的精神空虚和道德滑坡的总渊薮;指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逻辑与权力逻辑的黏合,造成了思想领域的精神异化,“将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功利标准搬用于一切领域,用物质利益衡量精神价值,用狭隘的功利意识替代道德动机,从而抹杀榜样行为的无私性和品质的高尚性”[16]。唯物史观从实践逻辑来探讨中国共产党对精神解放的价值追求。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现实的物质力量深刻地变革了旧思想、旧观念、旧道德、旧礼教等,在对旧世界的反思批判中,使现存精神世界革命化,确立新型价值系统和理想信念的支撑,喻示着精神世界的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精神解放提供了物质担保和制度框架,通过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消解了精神领域的等级观念和身份观念,唤醒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等,极大提高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整体性发展。

五、结语

在唯物史观视野中,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终结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力量也应该是一种现实的物质性革命力量。“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17](P544)。历史虚无主义批判不能停留在语言批判层面,而是要“通过切实的政治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实际地改变现存事物的现状’,达到一条从政治解放经社会解放再到人类解放的人类历史的生成与自我求解道路”[1](P445)。实践构成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本体论基础。实践是一种现实的物质性力量。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物质性力量,所以,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解构只能依靠物质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17](P9)。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最大问题并不是“批判的武器”的锻造,而是从事“武器的批判”。实践是一种反思的革命性力量。实践切实地融入了足够的反思批判精神,实践构成历史虚无主义的边界和终结,实践将超验世界还原为经验世界,以感性的实践逻辑替代超验的意识逻辑,不断地将历史唯心主义从历史领域驱逐出去,人类最终彻底摆脱历史虚无主义的控制,成长为自身历史意识的真正主人。实践是一种理性的历史性力量。在马克思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7](P135)。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实践渗透了充分的历史理性精神,在实践中逐步实现对经验世界的事实确认和价值评价,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批判,才能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荒诞,也才能使唯物史观的信念内化为主体意识,进而真正生成历史意识的自觉。

參考文献:

[1]邹诗鹏.虚无主义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杨金华.历史虚无主义的生成机理及其克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陈先达.论历史的客观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5][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2013.

[6]李大钊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张明.“革命的现代性”:毛泽东重构中国现代性的双重维度[J].现代哲学,2018,(5).

[8]靳书君.全球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动关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周进.历史人物研究与历史虚无主义批判[J].红旗文稿,2018,(17).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2]林尚立.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3,(8).

[13]辛向阳,王珊珊.论国家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及应对策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7).

[14]张有奎.资本逻辑与虚无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15]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叙事结构及实现方式[J].中国社会科学,2012,(8).

[16]杨婷.历史虚无主义“虚无”革命榜样的策略、目的及后果[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王篆

On the Value Trap of Historical Nihilism from the Theme of “Party History”

Deng Bojun

Abstract:Historical nihilism is not a purely theoretical problem, but a practical problem. Practice is the realistic material force to end historical nihilism. Using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narratology, historical nihilism turns the serious party history into a small, plural and fragmented party history, denies the value seque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rom national independence to people’s liberation, to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strength, and then to human liberation, and fundamentally subverts the value rationality of the rul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the basic weapon for criticizing historical nihilism. In fighting back against the slander of historical nihilism on “national independence”, it confirms the proposition that “a party history is a history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In counteracting the slander of historical nihilism on “people’s liberation”, it verifies the proposition that “a party history is a history of people’s liberation”. In fighting back against the slander of historical nihilism on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strength”, it confirms the proposition that “a party history is a history of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strength”. In response to the query of historical nihilism on “human liberation”, it proves the proposition that “a party history is a history of human liberation”.

Key words:party histor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istorical nihilism, value trap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党史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巴蜀史志(2021年2期)2021-09-10纸游党史码上学习现代苏州(2021年11期)2021-09-10党史篇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1年5期)2021-05-28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影响和对策学习导刊(2017年4期)2017-10-23坚持唯物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世纪桥(2017年6期)2017-07-25从三个哲学维度探析朱德军事思想卷宗(2016年11期)2017-03-24新形势下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贵州省党校学报(2016年6期)2017-01-16记忆·叙事·认同理论导刊(2016年10期)2016-10-26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的泛起及应对策略理论观察(2016年1期)2016-02-02

推荐访问:虚无主义 党史 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