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线索串联法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运用

2021-10-27 12:01:56公文范文
顾瑛瑛初中是学生正式接受历史启蒙教育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展有关历史方面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顾瑛瑛

初中是学生正式接受历史启蒙教育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展有关历史方面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历史观,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初中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欠佳,很难从容应对繁多而杂乱的知识点,容易陷入学习低谷。同时,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常规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教法单一、缺少逻辑,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佳,很难掌握历史知识。

“现状”开启“思绪”

仔细观察当前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可以发现教师将知识传授作为主要任务,倾囊相授,要求学生机械识记内容,应对各类试题,满堂灌、划重点的单一讲学现象频繁出现。这样的课堂教学直接导致了师生配合不紧密,学生被动地学,缺少对知识的梳理和框架的建构,不利于培养综合能力;
学生对初中“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不强,缺乏对历史知识的逻辑归纳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很难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以九年级上册《大战的全面爆发》一课的教学为例。基于教材的研习和教学目标的解读,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按照教材组织教学结构,逐一讲解知识要点:绥靖政策—慕尼黑会议—德国突袭波兰—法国沦陷—不列颠之战—轴心国集团形成,着重解释了“绥靖政策”的含义、原因,分析了波兰灭亡的原因和不列颠之战英国胜利的原因。传统课堂中教师侃侃而言,搭建起传统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者的象牙塔,学生变成了容器—此为“填鸭式”教育。在这样的课堂中,一部分认知基础和态度缺乏的学生早已游离到白日梦中,一部分能力不足的学生,需要课后反复梳理,才能回忆起课堂的知识点。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儿童不光在感知,而且也在描绘,在制作,在创造。”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知”,更重要的是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和总结,梳理知识线索,构建学习框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习理论阐明:一切知识都可以看作是按编码系统排列和组织的,这种各部分有其内在联系的知识,使人能够对给定的信息,举一反三,飞跃前进。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学习知识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历史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现为历史现象内外各种纵横交错、因果继承的联系。线索串联法就是把大量孤立的历史概念、人物、事件和现象等架构到某一知识结构中,探究基础知识之间的各种联系,进一步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众所周知,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信息量巨大的人文学科,新课标提及:教师应该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教师需在课前摸索大概念背后的基本线索,系统、有条理地整理出知识大纲,串联起教学体系,从而引领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高效快速地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此外,以线索串联法辅助常规课堂教学,能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构建科学的知识大纲,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能力,培养历史素养,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尝试采用线索串联法开展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概念”勾连“探索”

线索,是指事物发展的脉络。线索串联法的最早提出者指出:“线索法教学是教师按照一定的线索教,学生按照一定的线索学,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练地掌握有关线索的内容;
弄清各有关线索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关于“线索串联法”,目前未有相关专家作出准确的界定,不同学科对“线索”的解读也是不一样的。基于多年教学探究,我认为: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线索串联法,即教师探究出各种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现象等要素之间联系的有效线索,勾勒出一条新的知识体系,助推有效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历史线索不会清楚地写在教材中,需要教师对历史线索进行分类和整理。基于数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将历史线索按内容来划分为: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宗教思想、民族融合、国际外交、地理环境、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对于上述历史线索的分类只是我个人的经验之谈,具有局限性,也是相对于某一历史课堂而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灵活应用。

“策略”演绎“初效”

基于地理知识,架构空间线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也是历史现象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說,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时间和地点这两个基本要素。任何时期的历史都是在一定的区域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与该地点存在着密切关联。因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历史与地理学科之间的综合教学是教师的关注点。教师应恰当运用七年级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孕育历史发展的地理环境,帮助学生把握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的紧密联系,站在空间的角度去发现各阶段历史之间的联系,树立准确的时空观念。

以人教版八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例,初中生对明清时期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状况知之甚少。本课涉及不同地理方位的外来侵略者和少数民族,牵扯的历史人物也较多,面对诸多的知识要点,学生容易思绪混淆。因此,教师需要领导学生以地理方位为基,梳理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和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学习线索。对此,教师可以课后布置学生绘制《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管理措施图》,注明史实,养成历史空间概念;
深入分析明清时期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分析,学生就能够对明清时期恩威并施的民族政策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于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地理方位历史线索,制作《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管理措施图》。再通过读图发现明清统治者的措施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奠定了基础。

梳理时间线索,串联历史过程 梳理时间线索,就是要把握纵向联系。所谓纵向联系,就是把不同时期发生的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历史事实与历史现象有机地贯穿起来,从而找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深化教学内容,巩固所学。历史发展需要时间的积累,具有时序性。在教学中,梳理时间线索,以发展的眼光去学习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因果联系,准确把握历史脉络,能总结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五四运动》的课堂教学中,关于“五四运动”的历史史实,教材编写大篇幅文字材料阐述整个“五四运动”的过程,但由于初中生对学科的重视度不足,学习能力培养缺乏积极性,普遍学生较难准确地整理知识框架,不能形成系统、条理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按照时间顺序,推进运动过程。按历史时间线索串联,直观呈现出明朗的“五四运动”过程,学生快速掌握“五四运动”的历史史实,指出这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学习人民群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分析出工人阶级的革命力量。

深挖历史现象,探究历史规律 马克思主义指出:历史现象指历史运动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历史本质的外部表现。我认为所谓历史现象就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出现的特殊现象,这与当时历史时期的阶级特征,政治特点、军事分布、人文环境等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对于历史现象的发现是建立在扎实的历史与社会学科基础知识上,以历史现象为索,引导教学活动,无疑已经渡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达到三维目标要求。有的时候,历史现象不单单是某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它一般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呈现出的某一特定时期的现象。

例如,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华民族紧闭的大门,给中华民众带来的是屈辱和剥削的岁月。面对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近代史上的人们都在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列强的侵略史亦是中华儿女的救国史。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基于此,在阶段性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这当中某一历史现象为索引,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一阶段的历史知识,一条清晰的知识体系胜过多遍无效的刷题。

在教学过程中,阶段性地寻找历史现象线索,总结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深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探讨历史基础知识间的内部联系,具体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形成历史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意识。因此,在该教学环节中,通过对近代中华儿女救亡图存探索史的整理归纳,学生可以将八下和九上的历史知识系统联系在一起,更具体地去学习这一阶段的近代史,认识到中华儿女在救国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感受历史是人民群众缔造的;
同时,也可以感受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艰辛,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把握应用原则,助推高效课堂 基于线索串联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我认为教师在寻找历史线索时一定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一是有效性,历史线索切忌脱离实际,搞形式主义,或流于知识表层,要有实效;
二是新颖性,历史线索能够有所突破,不落窠臼。独特的线索设计令人耳目一新,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印象深刻;
三是针对性,情境创设须紧扣历史知识,为学生学习服务,因此要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总之,在有效性、新颖性、针对性的基础上细究历史线索,形成学习的正迁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从“现有发展水平”提升到“可能达到的水平”,甚至实现更高的教学目标。

“问题”架构“思考”

线索串联法是很多教师都乐于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它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梳理思绪,养成历史思维,更好地进入下一阶段学习。但是,基于教师专业水平和知识的限制,以及各种教学资源、环境等,在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容易出现线索杂乱无章,局限在学生都能发现的表象,呈现的素材单一死板,最后变成单纯的教师“满场灌”的现象。这样一来,学生没有自主的思考和整理时间,不仅没有形成知识体系的迁移,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抑或是无用功。如果,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变成上述状况,其实教学意义不大,教师需要进行调整,发现教学问题,及时改进。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促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以良好心态面对升学考试”。线索串联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符合“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需要更多教师积极实践探索。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寻找历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等综合思维能力,为实施线索串联法奠定學生基础;
教师须强化对教材内容的熟悉度,不断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锻炼自己的教学水平,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实施线索串联法奠定教师基础;
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教学教研平台,组织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的讲座,鼓励同学科教师积极听课、评课等,用教研活动促成长,为实施线索串联法奠定环境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金山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串联历史教师 洛斯警长的终极挑战⑩小猕猴智力画刊(2019年10期)2019-11-23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秋天在哪里快乐作文·低年级(2016年12期)2017-01-03新历史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美育教师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35期)2016-10-17篡改历史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9期)2016-10-09轮滑苦与乐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11期)2016-05-10教师发展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年12期)2015-12-26历史上的7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7期)2015-07-25直上云霄之火箭中学科技(2009年6期)2009-07-30

推荐访问:串联 线索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