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财政支出结构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路径研究

2021-12-27 19:09:59公文范文
作者简介:张照琳(1995-),女,汉族,山西孝义人。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学(财政税收方向)。【摘要】

作者简介:张照琳(1995-),女,汉族,山西孝义人。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学(财政税收方向)。

【摘要】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由农业国迈向工业国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迈入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由于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很多投资具有正外部性,因此财政支出作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财力保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新型城镇化”视角出发,旨在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路径,为我们国家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水平 财政支出结构 新型城镇化

一、引言

在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传统的粗放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带来了包括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城市布局不合理、交通拥堵、社会保障跟不上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大大降低城镇化的水平,不符合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因此需要转变推进城镇化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城镇化的水平。

这些问题如果仅想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解决,那么效果定然不尽如人意,因为这些物品都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的属性,市场投资动力不足。只能依靠政府作为引领者,以财政支出为手段,以公共资本带动私人资本,才能更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二、城镇化水平的内涵与衡量

(一)“新型城镇化”内涵

传统的城镇化强调的是城镇人口的迅速增长,属于粗放型扩张,在此过程中,城市规划不够合理、资源大量消耗、城市生活质量水平较低,包括看病难、就业难、出行难等城市问题开始出现并不断加重。这些问题将大大降低城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不属于真正高水平的城镇化。为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未来应该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我国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陈本凤、赵威(2015)指出,新型城镇化强调其本质为人的城镇化,而不是片面的要求城市占地面积的扩大。张继久(2018)认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新概念,它与国内外传统的城镇化含义都不一样,它要求以人为本;要求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节约资源、维护环境、注重社会和谐,讲究经济高效;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四化”同步、布局优化、城乡一体、文化传承。

总而言之,与传统提法相比,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城镇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城镇化不再单纯的指城市行政区域扩张以及民政局户籍登记处城市人口的增加,而是在要求数量的同时更强调城市扩张的质量。一般来说,城镇化水平是从经济、社会、空间以及人口四个方面共同衡量的。

本文正是立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探讨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路径。

(二)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要素

1、城镇化水平的经济方面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城市思想:城市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正是因为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逐步出现,这才促进人类聚居,从而逐渐形成了“城”。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城”中,人们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以致出现大量剩余物资,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手工业与农业发生分离,从而产生了商品买卖的行为,这就是“市”。市场以及商人角色的出现,将“城市”合为一体,因此城市的出现成为了历史的必然。因此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将会造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因此,经济水平的增长会促进城镇的发展。反过来,城市发展为商品交易及社会分工的细分提供了便利,这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一个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其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呈稳定上升状态。这是因为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舒适度不断提高,从而吸引更多的人走向城市,建设城市。这些人的禀赋不同,导致他们在从事相关工作时的相对优势不同,从而形成了分工。再加上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需求不断升级,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向好型变化。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将会导致一个地区的生产总值进一步提高,从而使得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支出相应上涨,人们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也意味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2、城镇化水平的社会方面

人是社会动物,因此由于人口聚集形成的城镇化,其水平的高低必须要考虑该地区在社会方面的状况。这里所说的“社会方面”是指,人们生活在这一城镇中的便利程度,即居民在一个城镇中所能享受到的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科技、通信等方面的待遇。一般来说,居民所能享受到的上述服务越多,代表当地城镇化水平越高。一般来说社会问题逃不开“效率”与“公平”两个话题。在这里,效率是指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发展速度,或者说一个地区居民生活舒适度提高的速度。公平是指不同人群在城镇化过程中受益程度存在差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在社会方面的投资也将存在差异,受益群体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 ,我们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在稳步提高效率的同时,尽量减少可能存在的公平问题。

3、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方面

这里所说的空间方面,是看一个城市的城市布局是否合理,一个城市只有兼顾城镇建设用地以及绿化用地,才能保证这一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城镇化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这都对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进一步推进带来负面效果。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我们不能再追求粗放式的经济增长,而是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道路;不再追求盲目的扩大城市版图,而是要合理進行城市布局,兼顾居住和环境两个方面。

4、城镇化水平的人口方面

城镇化最初的衡量指标就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可以看出,城镇人口占比的大小,是反映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城镇化,归根结底是人的城镇化。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原动力,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市,他们为城市建设贡献智慧、精力,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人口进城也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获得更优质的生存资源,也就是说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越高,越能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这个城市工作生活,进而促进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城镇人口数量与城镇化水平也是相互影响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对于城镇化水平而言,经济因素是其提高的动力,社会因素反映了其目的,空间因素是其发展可持续的保证,人口因素是连接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空间因素和城镇化之间的桥梁。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共同反映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三、财政支出结构影响城镇化水平的路径分析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全部财政支出中用于各个项目的比重,以及各类项目支出的组合。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同,表明财政资金通过不同的路径作用于城镇化建设,不同的作用途径将会导致所引起的城镇化水平变动的差异。综合考虑各项与“人”的城镇化相关的财政支出,最终选定了五项财政支出作为本文重点研究的对象,分别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公共安全支出、科教文卫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交通运输支出。

(一)财政支出结构影响城镇化水平的各个方面

1、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水平经济方面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学中,政府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有乘数效应,其乘数一般大于1,即财政支出将导致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增长幅度大于其财政支出增加幅度。因此,财政支出将会促进城镇化经济方面的发展。再者,目前来说,我国资金更多投入在第一、第二产业上,第三产业投资不足。而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第三产业占比的提高将大大促进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政府财政支出向第三产业的倾斜,将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城镇化经济层面的水平。由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可知,科技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因此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占比的增加,也会带来城镇化水平经济层面的提升。

2、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水平社会方面的影响

城镇化水平社会方面是指与居民日常生活切实相关的方方面面,比如教育、医疗、交通、就业、住房等等,这与我国财政支出项目息息相关。因此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动,将会切实影响这些方面的供给水平,影响城镇化社会层面的水平。从20世纪90年代起,政府逐渐重视民生支出,财政资金投入在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上的数额逐年增加,这将有利于缓解居民在医疗、养老、就业等方面的负担,逐步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当地居民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城镇化建设上来。

3、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水平空间方面的影响

目前,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当地居民的生活舒适度成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一大指标。合理的城市布局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居民舒适度。因此财政支出向优化城市布局方面倾斜,例如出资修建或维护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将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空间层面的提升。

4、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协调方面的影响

由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来看,在推动城镇化过程中,容易出现城乡两极分化,地区间发展极度不平的情况。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将会导致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速度远大于城镇发展的速度,将会阻碍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注意财政支出向农村地区的倾斜,稳定城乡差距在合理范围之内,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财政支出结构影响城镇化水平的传导机制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影响城镇化水平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主要用于保障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支持各机关单位履行职能,保障各机关部门的项目支出需要,以及支持地方落实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退役金等。政府对该项目投入资金,有利于保证公共服务部门正常运转,为當地居民提供公共服务,这将促进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目前来看,我国行政改革趋势为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精简机构,推行数据化,这将推进城镇化的进步,但这一行为也意味着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比的下降,因此,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比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2、公共安全支出影响城镇化水平

公共安全支出是指政府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方面的支出,包括武装警察、公安、国家安全、检查、法院、司法行政、监狱、劳教、国家保密、缉私等人员工资待遇及机关行政事务经费。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越多,越有利于社会稳定性的增加,代表着城镇化水平社会层面的提高。而这项支出具有强大的正外部性,在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居民创造社会财富的动力更足,进一步推动当地城镇化的发展。因此本文认为公共安全支出将能较大推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3、科教文卫支出影响城镇化水平

科教文卫支出是指政府投资于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这一类财政支出将直接用于促进当地科技发展,以及教育基础设施、文化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来。这部分支出还会用于补贴学校、医院、图书馆、科技馆等提供公共服务部门的日常支出。因为这些部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仅依靠自身经营所得,很难满足这些部门正常运转,因此,需要财政补贴对其正常运转进行财力支持。这部分支出还用于对学校老师、科研部门研究员、医院医生等的激励机制中,这有助于进一步激发这部分工作人员的热情,使他们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科技的投资,将会带来产业结构的变革,带来社会发展水平的飞速上升,因此财政支出对科技的投入将会促使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而人是推动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这一财政支出的增加将会提高居民创造社会效益的效率,从而造成城镇化水平的成倍增加。医疗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居民身体健康受到更好的保障,延长居民创造社会效益的时间。并且在身体健康的状态下,居民能更好的为城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财政支出对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也将会带来城镇化水平的很大幅度的增加。综上所述,科教文卫支出的增加,将会带来城镇化水平更大幅度的增加。

4、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

社会保障支出反映一个地区政府投入在社会保险和住房保障的资金,社会保障支出越大,证明该地区更加注重为居民生活方面提供保障,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幸福指数下限。这从社会层面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再者,社会保障越到位的地方,居民对未来老年生活品质的担心越小,从而将会减少因此产生的储蓄行为,增加消费,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当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化水平应具有乘数效应,社保支出的增加将会带来城镇化水平的较大幅度上升。

5、交通运输支出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

交通运输支出反映政府交通运输方面的支出,包括公路运输支出、水路运输支出、铁路运输支出、民用航空运输支出等。“行”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之一。政府加大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投资,一方面切实改善了居民出行的便捷程度,代表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将加快物流速度,提高货运效率,从而间接促进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本文重点在探讨“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水平的作用机制。认为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将更有利于我国创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提高城镇化水平,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继久.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再认识[J].社会科学动态,2018(02):89-93.

[2] 刘克林.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内涵研究综述[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26):11-12.

[3]陈本凤,赵威.新型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的协调——基于公共支出转型视角[J].西北人口,2015(11):39-42.

[4]蔡秀云, 李雪, 汤寅昊. 公共服务与人口城市化发展关系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 2012(6):58-65.

猜你喜欢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祖国(2017年2期)2017-03-09浅谈生态环境保护和新型城镇化的融合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30期)2017-03-08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圩古镇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东方教育(2016年14期)2017-01-16新型城镇化对区域环境效率的影响商业研究(2016年8期)2016-12-20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商(2016年32期)2016-11-24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疆农民增收问题分析中国经贸(2016年16期)2016-10-27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湖南职业农民培养的困境及机制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12期)2016-07-11新型城镇化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优化的研究商(2016年4期)2016-03-24城镇优进程中社会生活类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3期)2015-11-29“十三五”时期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4期)2015-08-08

推荐访问:城镇化 路径 财政支出